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外一篇

当年在佛山苑一个锅里吃饭的四个人中,bing是最有美食家气质的,最普通的饭菜也能吃出别样的感觉。

刚工作不久他曾问我,是不是财院西边那条街上有个地摊的厨师,每天早上用非常了得的刀功切下满满一盆土豆丝。说时,眼神中满是兴奋。

那条街上学时因为财院饭票通行,被我们称为财院吃饭一条街,bing说的那种地摊至少有三五家。我在结束的消失的美食系列回忆中,曾经想把那条街写进去,但最后还是放弃。一是因为那里只是回忆而算不上美食,二是在创城风潮中命运未定,还算不上消失。

但今天本来想请乐乐奶奶去那里吃饭,我先去打探时,发现那条街,吃饭街消失了,而且消失的那么彻底。

本来要去吃的,是被同部室的几位同事推为济南最好吃的面馆。出于好奇,五月份让kj同志领着去吃过一次,满是期待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我们曾经最为熟悉的地方,那是我们当初考完试食堂无饭可吃时,常去吃拉面的地方,只不过改成餐馆而已,现在也彻底消失了。

我们算是看着那条街从无到有的。入学军训时,乐乐大姑姑一家去学校看我,找了一家那条街上唯一有屋顶的餐馆吃饭,结果是点一个菜,出去买一个菜,一直吃到军训快开始了,饭才上齐。

后来出现的是拉面摊,继之是bing所说的地摊。主要是焖饼和土豆丝木须肉等菜品,一次宿舍大哥回来羡慕嫉妒恨地说,看到一个老外在那里吃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是我等穷学生那时的奢望。后来出现了板房餐厅,我和宿舍的老小为了解馋,隔上一段时间就是那里解馋,街口1块钱两个省府大馒头,吃的也是一盘土豆丝加木须肉,9块钱而已。老板娘看我们把盘子擦的干干净净,都不用刷省水的份上,也赠送一份本来10块才赠送的西红柿鸡蛋汤。

再往后,地摊的品种越来越多,而且财院的饭票成为硬通货,吃饭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为了省麻烦,小金额的饭票都直接在那里购买了。

如果勉强算上美食,那时期出现的砂锅馄饨算一个。财院计算机上机很困难,pc和浪潮机房基本排不上队,只好狠狠心上高费用的486机房。上机结束后,往往很晚了,就到吃饭一条街的街口,用饭票买一份油炸饼,再点上一份砂锅馄饨,那组合算是财院期间最好的美食了。

工作后穷人乍富,要请宿舍兄弟们去吃,结果只有大l给面子去到当年吃木须肉的小店开吃。点了一桌当年想吃不敢点的菜猛吃,还怕大l不够吃,又点了一份葱油鱼。鱼上来了,我们两个傻了眼,10块钱一盘上来两条。最后好像也就吃了一半,腐败啊。

现在真是只剩下回忆了。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结尾篇

如刘宝瑞经典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所言,时过境迁,曾经的美食幻影也会蜕变成现实噩梦。我们记忆中的美食,其实承载的是我们那时刻的快乐,以及周围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人。

用一首看似与美食不着边际的《眼泪花儿》来结束这段连篇回忆。
这首歌是一部老电影《在那遥远的地方》众多插曲中的一首。电影算不上烂片,但也是一部应时之作,在宿舍无聊之时,从电视上有一搭无一搭看着,几乎耗尽耐性的时候,随着电影里西北荒凉中一身红衣旅店老板娘为男女主人公送别,这首歌兀然响起。我不愿用已经用烂了的天籁来形容,但是这首歌一下子揪紧了我的心,应该也不止我一个吧。
当时旁边bing给我介绍这是那英演唱时,真的很难讲这粗犷响亮的歌声与那英挂上钩。我本音盲,现在再听这首歌,听不出什么音乐技巧的变化提升,脑海中还是回荡当初电影中场景与旋律,单纯听一首歌是难以起到触动心灵的作用。
歌曲如此,美食亦如此。我们因为快乐、激动而回忆,因回忆而快乐、激动,其实挺好。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高汤馄饨

餐馆一旦消失,往往难以东山再起,但我们可以再迈动寻找美食的脚步,而美食一旦消失,却是难以弥补的遗憾。山东原先的高汤馄饨就在外来品种的挤压下渐渐消逝。

最初知道馄饨是看电视剧,很奇怪剧中主角要了馄饨之后还要了火烧。乐乐的爷爷给我解释,馄饨主要是喝汤的,馄饨的好坏取决于高汤。乐乐奶奶跟着解释,馄饨做法和博山水饺差不多 只是皮更薄,馅更少。

但指望乐乐的奶奶做馄饨是指望不上的。但能讲究的乐乐的爷爷还是满足了我喝馄饨汤的愿望。每次下水饺时,他都用水饺汤加上味精,胡椒,香菜,点上香油给我调出“馄饨汤”,一碗不够继续调第二碗。这个做法一直延续到家里有了能下水饺一次下100个的高手,只能看着表一次20个20个下水饺的乐乐爷爷下岗为止。

从知道馄饨之后,无论是大冬天从东关家跑到西关喝的淄川馄饨,还是上学期间上机错过晚饭在校外喝的砂锅馄饨,以及工作后在青龙桥附近喝的最好的馄饨,无一例外都是传统的高汤馄饨。

青龙桥附近们一个胡同了的那个馄饨摊,是我喝过的最好的馄饨,无论是皮薄馅精的馄饨,还是清汤味浓只加入香菜的汤,可以说是传统高汤馄饨的代表。上班前我们不少同事都去那里买个煎饼果子喝馄饨,卖馄饨的大姐给的量很足,有的同事不得不要求只给半份馄饨,免得浪费。馄饨汤是可以添汤的,但加入后续的馄饨汤后,原先的高汤被冲淡,味道大减,所谓第一碗里面的高汤是决定美味的灵魂。

那味道是如此醇香,一次在我们整理现金中,林师傅突然问我,那馄饨这么好喝,里面是不是加罂粟壳了,要不怎么我下午犯困。当时我心里觉得好笑,加罂粟壳应该精神才对,怎么会犯困。

后来单位搬家,还领宿舍兄弟去吃过,但一年多后一次忆起再去时,馄饨摊已经不见了。

更可悲的是,所谓的千里香馄饨逐渐入侵济南。靠着如小水饺般的馄饨和油花浓厚的汤水,七里香馄饨成为馄饨的主流,传统的馄饨也开始所谓的学习,通过添加紫菜甚至虾皮来提味,制作复杂成本高高汤渐渐被遗弃。

现在,已再难找到原先那种传统的高汤馄饨,这是比餐馆消失更大的损失。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水饺店

最近都是沿着文化西路回家,经过青年东路的时候,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前日步行回去,才发现是原先拐角的那家水饺店改成一家药店了。

我在那里只是去年冬至买过一次生水饺,平日经过的时候,透过快餐店式的玻璃窗,看见里面的食客并不多,关门并不意外。

水饺店在济南曾经辉煌过。和现在沦为快餐连锁店,以及饭店最后的面食不同,20年前的水饺店是饭店的形式,水饺是招牌主食,凉菜炒菜是配角。名头也大,什么东北饺子王,西北饺子城,冯氏水饺店等等。95年的冬至那天,乐乐大姑爸爸开车拉着我们去吃水饺,路边众多水饺店无一不是爆满,最后只好到微山湖上又一村吃鱼点水饺算是过节。

工作后请家里人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在东北饺子王吃的,乐乐爷爷奶奶,小姑姑一家共六个人,点了各式水饺,加上凉拌牛肉,海带结等菜,花了50块钱。乐乐小姑姑还感慨,原先我出去买电视报都和家里现要钱,现在能请客吃饭了。

慢慢的水饺这个行业开始不景气,逐渐沦为餐饮业的配角,也许是随着各种菜系进入济南,人们的胃口被吊高了,水饺已经上不了台面了,地位下降同时,质量也向快餐化沦落。无奈的悲哀。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历山路南头诸过客餐馆

除了厨师和经营者的水平,一个餐馆的兴衰有时不得不归咎于“风水”问题。

历山路南端从经十路到博物馆这段路,按照商业眼光来看,南靠山可以吸引游客,北临经十路交通便利,虽不属于市中心黄金地段,但也算一块宝地吧。路的东西两旁也曾有不少饭店,但现在路西已经绝迹,路东最近关门的是曾经很火的山寨鱼头王。更离谱的是越靠近千佛山,饭店越不景气。

我们结婚之后,最南头的那个地方开的是一家龙虾店,招牌菜是爆龙虾球。与现在小龙虾汤汤水水不一样,他是去掉龙虾的头尾和钳子,从龙虾背上开口爆炒或者微炸,让白嫩龙虾肉从龙虾背中爆出。这种吃法不用手套,筷子就可以解决战斗。曾经在那。里请过媒人,乐乐姥爷作陪,一大盘只花了30块钱。等再想吃时,关门了。

不久儿子出生过周岁时,看乐乐奶奶的面子,奶奶那边的亲戚过来庆贺,家里坐不开,就到那边新开的一家饭店吃饭。那时已经换成已经黔菜风味的饭店,特色就是辣,无论是鱼还是看似普通的汽锅鸡,但看着很精致,大家动动筷子基本就不敢再问津了。但老舅和小姨夫两个当地草根名厨回去复盘,一致认定饭菜水平是高,就是无口福享受。

不久这个同样记不住名字的饭店也消失了。现在在那里长久经营的是草桥包子铺,虽然碗筷残旧,但还在经营。而远离千佛山的那几家,似乎越远离日子越红火一些,看来饭店“风水”有时不得不信。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徳荟餐厅

有的餐厅消失是因为拆迁,有的是因为经营难以为继,但有的餐厅本来红火突然消失,怡芳园是一家,徳荟是另一家。

单论饭菜质量而言,徳荟不差于任何一家大型酒店,其两大招牌菜是啤酒鲶鱼和木须肉。啤酒鲶鱼在饭店中并不多见,主要原因还是不好做。我老舅曾说过淄博第一名厨的拿手菜是鲶鱼茄子,最高标准是鲶鱼和茄子软硬度相同,而徳荟做的啤酒鲶鱼虽然没有茄子,但酥软度和茄子无异了。同时鲶鱼油少而没有土腥味,几乎可以当红烧肉来吃了。

至于另一道招牌菜木须肉,看似简单,但做法却是济南绝无仅有的,他用的不是普通的土豆丝,而是黄花菜,这种做法据说才是正宗做法。

那时候位于纬一路上的徳荟,可谓是顾客爆满,无论早晚每次去几乎都能遇到同事。但老板的服务态度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已经不是店大欺客,而是有些“不愿伺候,爱吃不吃”了。即便这样,只要时间充裕,我们还是愿顶着白眼前去吃饭。

但不久徳荟还是关门了,看来真是不愿伺候我们这些吃客了。看来好的厨师未必是好的经营者,当厨师失去兴趣的时候,美食也就沦为商品了。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美美餐厅

随着共青团路改造,和渝香一起消失的还有被我们称为美美炖鸡的美美餐厅。

和渝香相比,也是民房改造的美美餐厅要小不少,主要有前厅,中院和后院三部分由西向东排列。除了餐厅招牌菜炖鸡之外,其他菜少的可怜,也就是凉拌茼蒿,老醋花生,酸辣土豆丝以及炖鸡最佳搭档炸蘑菇几样。

一直没有搞明白美美的炖鸡是怎么调配的汤料,估计应该是开水加固体调料,烧开后加入剁好的整鸡炖好盛入脸盆一样的盆上桌。上桌后在大家的吆喝声中,纷纷下筷子探入红红的汤料中,然后就是检验人品的时候了。

和现在我们外出吃饭还看就餐环境不一样,那时我们还没那么讲究,即便是夏天也依然能吃的热火朝天,有人恨不得光膀子开吃。那时应该是小瓶红星二锅头最火的时候,喝酒能喝的能干掉2瓶。鸡肉吃完了,就将炸蘑菇放入鸡汤中继续利用,有时不过瘾继续加蘑菇,汤落骨头出,如果还有落网的鸡肉 那就看谁眼疾手快了。

美美餐厅不止是就餐场所,应该还是会计留守人员的最后的乐园了。粗放的美食,粗放的吃法,一个个吃的也是热血澎湃。最为流行的几个段子如老苑的自卫反击战,老高的河南版爱国者等源头似乎都是在那里的餐桌上。

我命运的拐点似乎也在那里,我最心爱的阿米尼自行车在那里召开的老周婚礼筹委会上丢失,套用佟掌柜的的话:要是不丢自行车,就不会心情差,就不会骑老W的破车子去赴bing的宴,就不会心情差的看不到泉城大酒店的玻璃门还关着,就不会撞成乌眼青,就不会……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渝香餐厅

同样通过民居改造的饭店,单论七里拐歪,滕州羊肉馆和渝香餐厅相比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渝香餐厅不止房间多,顾客也多,但无论你进去吃饭时,在迷宫般的房间过道中,总有服务员热情招呼,并引领我们到合适的位置。同样结账时,也有服务员前面接力传输,招呼柜台按桌号结账。以至于在一次当时雷打不动的服务培训后,还未跳槽的大l评论道:找什么高级饭店人员来培训我们服务,还不如找渝香的服务人员给我们传输经验。

从渝香的名字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川菜餐厅。当时济南川菜老大是老转村,估计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样,是吃过老转村之后才到渝香吃川菜的。渝香的川菜没有老转村做的细致,但架不住价格便宜,加上味道还算地道,所以顾客盈门,也是我们吃的比较多的餐厅了。但他里面的川菜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反而是肉丝拉皮和麻婆豆腐这样的小菜。

随着共青团路的拆迁改造,渝香餐厅等一大批原先通过民房改造的餐厅商店消失了,失去了低廉的房屋成本和良好的地段优势,渝香餐厅也就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滕州羊肉馆

一个饭馆餐厅虽然仅靠分量足未必能长久,但和现在选饭店凭特色不同,我们那个时候首选的还是同价格分量足。虽然胃口大不如前,但是还是能明显感觉到现在饭菜的分量比原先小多了,所以更怀念当年的餐馆。

轮分量最怀念的还是滕州羊肉馆。

已经忘了是w还是大l介绍的那里,但第一顿是大l请的客。那次是寒冬一早被领导驱赶到单位刚完工的宿舍进行“义务劳动”,说是打扫卫生,其实就是给大领导二领导宿舍门口清出一条道。

干了一上午,又冷又饿,于是就到附近的芙蓉街上一家很不起眼的羊肉馆喝羊汤。里面羊汤分5块和10块两种,碗大小一样,都可以添汤,只是羊肉多少不同。大l很豪气的给我们点了10块一碗的,结果到最后羊肉居然没有吃完。从那之后很长时间内我们对10块一碗的羊汤敬而远之。

滕州羊肉馆据说是滕州驻济南办事处开的,门面不大,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人不多,是在门厅里吃饭,后来才发现后面七里拐歪的还有很多房间,应该是将临街的几间民房串连改造而来。

后来到滕州喝过专门制作的羊汤后,才知道虽然挂名滕州,但他的羊汤并非滕州原味的那种清汤,应该是根据济南人口味进行过改良。

但凭借量足价低,那里也曾非常火爆,我们在单位宿舍居住期间,晚上加班晚归时,那里基本成了我们的定点宿舍,一般就是一碗羊汤,一盘酸辣白菜,几张滕州特色饼就解决了。

有了儿子之后,偶尔也带他去吃,开始还担心这个吃东西不将就的小子吃不惯,没想到他也非常爱吃。一般都是带他去书店买书后,都到那里喝汤吃拌羊脸。但羊汤量已经从众了,而且感觉那里人少了很多,每次前厅都有座位,也没在意看看后面房间也缩水了。

芙蓉街改造后的五一,我又带儿子去喝羊汤,结果在抓着儿子的手挤过一排排人墙后,发现那里已经换成一家别的餐厅。我们爷俩仍不死心,以为记错了位置,左右又挤了几个来回,才失望离开。

失去了房租优势,即便客户增多,这样靠薄利多销的餐馆,想要生存,依然艰难。现在创城改造正一步步推进 更多这样的餐馆饭店会消失在我们视线中。

消失的美食,恒久的记忆之撑死牛

在那段会计人员凑在一起胡吃海喝的日子里,饭桌上觥筹交错间,总是少不了一个餐馆的名字,那就是撑死牛。

记忆中消失的美食中我没有吃过的只有撑死牛了。但似乎它也和美食不沾边,撑死牛其实是会计首任掌门给起的外号,真名似乎叫瑶池这个读音,但因为其大盆大碗,分量超足,所以才有了这个外号。

我加入会计帮的时候,撑死牛已经只存在饭桌的海阔天空的回忆中了。基本每次吃着吃着,就把桌上某个菜与撑死牛比较一番,然后再扯到与撑死牛有关的某人的往事上去了,而那时候我只能充当一个听客而已。

有一次,老苑忘了何事请我们几个在经二纬一的一个餐馆吃饭,我凭着以往饭桌上对撑死牛的谈论,问老江湖这餐馆是不是撑死牛。老家伙想了想,才一脸沧桑感地摇摇头回答:不是,这和那个不是一家了。

也许撑死牛已经成为单位初创参与人的一种独有回忆,而吃没吃过撑死牛也成为一种判断资历的一个标志了。

饭量足撑死牛的还是消失,但应该不是被那帮小子们吃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