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如刀

在80年代末城里新华书店拆迁改造时,曾买了人生第一次特价书,先是和同学们在书堆中大肆搜寻,带回家后乐乐爷爷见了也立马前去采购,家里书橱有半数是那次采购的成果。

一个同学买了一本阿加莎的自传回忆录,前言评论夸奖之余,也提到作者对自己很多生活多有回避,主要是对她在婚变后的失踪数日是只字不提。

那段经历应该影响了阿加莎的写作。看她的小说,单纯看细节,很难判断谁是凶手,谁是无辜者。但换个角度,看她对出场人物的描写,却很容易有个大概得方向。

如果出场的女性人物,活泼开朗,大大咧咧,基本都是正面角色,而那些外表端庄,言吐得体的女性,嗯,半数以上可能就是凶手。至于男性角色,更好判断,只要专门描述他们英俊潇洒,举止文雅,而又年轻的话,基本十之八九不是杀妻害友,就是图财害命。

看来阿加莎当年受到的伤害不轻啊。这就是作家的好处,有笔如刀,有何仇怨,写死他。

小说改编电影名篇《东方快车谋杀案》

买阿加莎的小说看的一个好处是,过几天往往就忘了小说的破案细节甚至是作案手法,可以拿出来再看一遍而不枯燥。

记性差的应该不是我一个,据说当年还未老迈的伊丽莎白女王参加阿加莎电影首映式的时候,曾不好意思的问,看过小说后忘了电影最后的凶手是谁。大得到的回答是她自己也忘了。

那部电影应该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是公论阿加莎小说改编电影最成功的一部。所谓成功不过是因为他开创了众多名角参演侦探片的先河,而英格丽褒曼也因此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女配角。但我喜欢这部片子的情节改编演绎,但并不喜欢主角波洛那种有些癫狂的表演,而小说中波洛的表现是含蓄,甚至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沾沾自喜,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波洛的扮演者,更符合小说中波洛的形象。

至于配角,同是名角,我更喜欢007肖恩康纳利的表演,他的表演要优于他扮演的其他影片。

前几天看到预告,这部小说又要重拍,宣传的重头角色是约翰尼强普,我还以为是杰克船长梳翘了胡须扮演瘦版波洛,看了预告,原来扮演的是那个没有几句台词的死鬼,而看到那一脸忧国忧民模样的波洛,也就没了关注的念头。

阿加莎写波洛小说,笔法干练刚性,但依然不乏女性的细腻,小说中最为动人的,不是最后女演员的陈词,而是自杀法国女仆男友与波洛交谈中以白雪耀眼掩饰自己思念泪眼的场景。

作者的敬畏之心

儿子暑假最后完成的作业是写一篇六百字的小说,之所以是最后完成,是因为“六百字哪够啊”。最后写了6页作文纸,看过之后,相比去年国庆节熬夜写完参加征文获奖的那篇,显然无论内容还是写法都随意了很多。

仅凭我的感觉,写作文也罢,写作也罢,信马由缰地写作总非好事。写作的人应该对自己的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人物都应该有敬畏之心。

喜欢阿加莎的小说,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阿加莎的小说,尤其是马普尔小姐系列,看似婆婆妈妈,啰里啰嗦,但文字依然精炼,那些琐碎的描写,也是因人物而设。

而波洛系列,无论是对话文字还是情节描写,都精炼冷峻了很多。估计作者自己都有些受不了这样的干练写法,在波洛系列中的部分作品中加入了一个女作家,来“注水”舒散气氛。但总体风格依然保持而不偏差。

而非马普尔小姐和波洛探案系列作品,阿加莎就写的要更开发自由的多,有的作品反而更精彩。唯一没有看完的《长夜》(或者翻译为此恨绵绵),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那全书流露出的情感,非以寻找读书快乐为目的的我所能消受。

淘书无奈的乐趣

我一般能接受的价格是单本书6元以内,如果心仪的书籍降到3元以下,就立即下单。如果是多本书籍连载或者套装,我心理价位是单本均价3元以内,低于1块五那就完全接受。

都说便宜无好货,但在亚马逊的电子书上却也不完全适用。低价书如果是由原先高价降下来,一般要么是特价,要么是书籍上架时间久了,慢慢降价。我每天搜寻的就是这类书籍,搜寻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看着想要的书,死活不降价,还根据关注度自动罗列在首页,显摆诱惑着。

目前诱惑着我的是阿加莎的侦探丛书。最早买的阿加莎的电子书是从都看买的,6块钱3本,版本是财院看的三毛编辑的版本,但买了4套就不见踪迹,于是开始从亚马逊开始购买新星出版社的版本。

亚马逊的先期买的诸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等早期出版广为人知的小说,价格都比较低,然后逐步降低,吸引读者购买,但后期的书籍则开始价格就很高,然后吊足胃口,就是不降价,偶尔降价也是降到6块左右而已。

无奈,只得等待。

亚马逊淘书

自从买了第二个可在线购买电子书的kindle后,除了给儿子买学校要求的书,经典名著收藏,以及不便翻看的计算机书籍,基本很少买书了。每天上网的前三件事中,必然有一件是打开亚马逊电子书的网站寻找特价书。

这应该是亚马逊的销售策略,他总是不定期地将某些书籍进行特价销售,而且时长也不确定 ,有时候在你犹豫一番再下单时,价格已经翻了10倍。这样一来,就吸引读者花费一定时间进行书籍浏览,在这个过程中,购买书籍的概率无疑也就提高了。

除去免费公益书籍,我买过的最便宜的书籍是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只花了1毛钱。虽说书籍并未如宣传那般精彩,但1毛钱买到在现代小说中可看之作,绝对超值了。而之后再没见过这个价格,怀疑是标错价格了。

目前买到最为超值的是纪念阿西莫夫诞辰而特价丛书,包括了银河帝国系列12本,加上经典的永恒的终结及神们自己,不过9块9。

但特价促销也有堵心的时候,当满心欢喜买下古龙全集的时候,过几月发现价格拦腰斩了,那总觉得有些心痛。这时候唯一可自我安慰的就是再看看自己便宜买到的书籍,现在价格又涨了几倍了,顿时心理平衡了很多。然后继续寻找那超值的书籍。

当当的失机

我第一个kindle买的比较晚,还有一个原因是在等当当的电纸书阅读器。但虽然当当掌门在网上信誓旦旦要推出不亚于kindle的阅读器,但却一拖再拖,直到kindle正式进入中国,当当的阅读器仍未成气候。

当当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在中国算是有家有业的,和亚马逊这借卓越的壳进入中国的外来户不同,亚马逊光脚不怕穿鞋的,但当当却要小心翼翼,唯恐打碎自己的瓶瓶罐罐。推出电纸书,势必影响自己实体书籍的销量和利润,当当显然缺乏英特尔青春期那种“吃掉自己孩子”的决心。

瓶瓶罐罐自己不舍得打碎,但外来人也会打碎的。李国庆曾无比自豪宣称自己最熟悉中国出版业,被他笑话为“傻大黑粗”的刘强东,没有那么多出版业的经验,但却懂得价格战这一简单粗暴的工具,大举进军网络书店后,当当风光不在,亚马逊的kindle策略的逐步推进,当当腹背受敌,更是步履维艰。

今天申购新股的时候,发现新股是电纸书后起之秀掌阅股份。如果当当当时能与江河日下的汉王合作,电纸书的市场当当还是老大,但当当的优柔寡断,患得患失使自己失去了转型的最好机会。

亚马逊的kindle策略

kindle是亚马逊改变图书发行销售的杀手锏,据说是赔本销售kindle,然后赚图书钱。和中国不同,曾看网络评论,在国外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从现在亚马逊上卖的国外原版的计算机书籍,价格的确不菲。而国内的图书网络销售在以当当为先锋的电商的促销下,相对别的消费,图书不能说廉价,至少还是高性价比的。

所以亚马逊开始并没有急着将kindle引进中国,但对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的kindle采用了及放纵又限制的态度。放纵是对销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然是赔本卖设备,在国内还没有开展电子出版物的情况下,国内泛滥的阅读设备等于侵蚀亚马逊的利润才对,即便不打官司,至少可以通过认证来限制才对,但亚马逊没有,甚至对多看等“外挂系统”也是听之任之。

但另一方面,亚马逊对kindle的内置系统加以限制,也就是说只可以买美国亚马逊的书籍,否则它就是一个“单机版”的阅读器,或者说是盗版电子书的电纸书。

我曾购买过两个kindle。第一个就是“单机版”的kindle3,买的比较晚,主要就是难以接受盗版电子书,主要是看一些自己制作的资料,在就是安装多看后,从多看书城购买书籍看。但多看的书籍量少而价高,所以很奇怪亚马逊为何不更新系统,尤其是亚马逊中国已经开发电子出版物的情况下。

但不久,亚马逊就开始销售新版的kindle wp了,价格是和之前市场上水货价格相差无几,而且不止亚马逊商城买,京东等电商也开卖(当当除外),可以说是如潮般推销。

现在看,亚马逊在中国kindle推广上是有预谋的,开始的放纵一是可以清理库存,另一方面反正自己在国内份额较低,这可以打击国内正版书籍的销售,把水搅浑,待时机成熟再大举进军国内电子出版物市场。

虽有些小人之测,但联系到前几天京东清理非嫡系快递的做法就是偷师当年亚马逊,自己的观点应该也不算离谱。

撑门面的书店

陪儿子买书结账的时候,书店人员推荐我注册书城会员,说可以积累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可以享受折扣。注册流程实在麻烦,尝试一下便放弃了。倒也不是穷大方,到书城买书一是为了陪儿子,再者是有他表姨给的书卡,否则直接从网上买书就是了,那折扣根本不是所谓会员折扣能比的。

好歹新华书店也算与时俱进了。原先书店里面找书只能靠店员脑子记,扯嗓子喊,现在有了查询系统,应该不是12年还在使用的那种查询时,需要原先查询用户退出的access数据库了。

书城作为国家文化重要门面,国家砸钱个体赔钱是必然的。既然是砸钱,为何不让钱砸的更敞亮。满可以提高书城的技术含量,减少书架重复书籍提供更多的书籍,读者寻找书籍,通过系统提示所在区域,付款之后可以在出口领取包装好的书籍,名利双收岂不更好?

作为门面,书城总要有收入交代的。但在一楼的一个展台上,赫然摆着kindle的全系列产品,这是引狼入室之举为了赚几个广告费呢,还是嫌书买的还是太多?

什么样的人出什么样的书

周日陪儿子去山东书城买书,也算是儿子假期唯一一次一同前去了。

几个月没去,书城的格局变化不小,如同其他商场先减少商品,后缩小营业面积,一步步衰落一样,书城似乎也有此趋势。儿童书籍区变动不大,但文学区书籍归类混乱,原来主要书籍已经移到一楼去了,种类无论种类还是面积都缩水不少。

儿子学校按例发了一个书单,不只是学校为书店营销,还是书店按图供骥,书单上的书基本都集中于一个区域,倒也方便学生们购买了。

有了上次教父三部曲被推荐的经验,对推荐的自选书目很是警惕,这次里面又有一本央视某前主持人的书籍,我不能不怀疑推荐书目教师的主观性。

畅销书籍区里面央视主持人的书籍真是不少,看着那或拉皮或自信素养的封面,有了这多年的所闻所见,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厌恶。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虽不说是藏污纳垢,只有“门前的石狮子是干净的” ,但曾有人哭泣凝噎离开,那些笑着的人可以说只是工作,饭碗而已。但糊口也就罢了,却非要一个个赶着抢着出书,一本正经地喷洒鸡汤,就有些立牌坊般的无耻了,还不如当年《分家在十月》那样的自我调侃来的真切了。

儿子假期结束了

因为乱七八糟的原因,儿子的这个暑假是陪他逛书店最少的一次了。

一个儿子的假期算是结束了。早在8月初我感慨日子过得真快,假期已经过了一半时,儿子瞪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问我:我有假期吗?

假期也罢,初三备战期也罢,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儿子也没有虚度,除了那时断时续的课外班,最大的收获就是儿子的跑步成绩了。

这两个月中,除了特殊事项,儿子都风雨方阻的到山师操场上跑上4圈。因为绕远道太浪费时间,于是我们爷俩都是从山师游泳池那个上锁偏门缝中转过去。不知是天长日久那链子锁松了,还是我和儿子身材越来矫健了。从最初卡在门间挣扎而过,到最后先迈步,探头,拧身躯而过,也算潇洒。

新学期开始,对我们而言,班主任的更换算是意外之喜。对儿子而言,虽不能称为残酷,但艰苦的初三如期而至,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