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的《耶路撒冷三千年》

这几天终于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电子书翻完了。和儿子看《神曲》的感觉差不多,需要在正文于注释间不停来回。电子书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点击注释序号查看,不便之处是翻看跳跃章节来回切换没有那么随意。

书买的时候是9毛9,应该也不算特价,上架很久了,价格差不多也就是这个价位。之所以才买,倒不是因为评论中差评较多,主要集中在翻译质量,而是因为书籍介绍中直接标明译文有删节。

最近因为相中的书总不降价,所以也就下单了。粗略看完,发现确是一本好书。删节的无非是比较敏感的宗教与政治,但根据文中来看,宗教部分还是很客观的,估计主要集中在近代中东的主义之争。

至于评论中的翻译问题,本人感觉翻译水平尚佳,所谓不好估计是一些传统的人名、地名和我们习惯的传统译法不同而已。看完此书,很多历史事实与我们传统的官方宣传都截然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这点差异根本就不值一提了。

信息洪荒时代

我们上学的时,天天听到的是信息爆炸时代即将到来,但真正的体会到,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按一位同事说的那样,在网上随便看看新闻,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天了。

网络从宽带发展到移动,已经不止是信息爆炸,而是信息洪荒了。前几天国内舆论官方老大兼风向标人民网,炮轰今日头条,针对已经不是之前的其广受抨击的信息剽窃,而是信息推送的低俗化和媚俗化。

今日头条不像人民网这样根正苗红,背靠大树不愁吃喝,作为商业化媒体,靠的就是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要是满屏都是正能量,估计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我手机浏览器最早用UC,但很快就受不了那首先映入眼帘的所谓热点内幕,于是删掉只用小米默认的浏览器,每天自己进入新浪看新闻。但进入下半年,突然发现新浪网开始挤满各类花边新闻,而新浪原创内容越来越少,一个个标题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开始还以为网页是被劫持,但尝试网址访问,依然如此。于是只好放弃新浪,换成相对清爽稳重的搜狐。

岂止新浪,就连科技新闻APP快科技,里面的标题也充满了虚夸与暗示。网络初兴时代被认为不礼貌无教养的感叹号,则是在标题中大行其道。但看电脑版,则没有这些问题,同样内容的网页,标题也很正统。为了流量,为了光鲜的报表,也真是拼了。

如古人所言,书非借不能读也。也许知识、信息获取的越容易,价值越低廉。而现在这个时代,如雾霾版弥漫着的“信息知识”,已经不只是廉价低质的问题了。

狗仔与马仔

宣传片难免有些吹嘘夸张的成分,麦克格拉斯在谈到那场赛前醉酒几乎穿不上球鞋的比赛时,笑称在场上依然表现优异,有效遏制了对方的进攻。不知这是夸耀自己的天赋,还是讥笑当时联赛低下的水平。

作为在日本最成功的华人运动员,棒球巨星王贞治曾经提到自己职业生涯一段时期,早上日上三竿,才被经纪人从鬼混的旅馆里拎出来。下午比赛时,睡眼朦胧的他站在击球点上,本来心里还很忐忑,但看到对方的投手和自己一样也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心里马上就踏实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人对王贞治保持的本垒打世界记录一直持有异议。

王贞治感慨,是当时的舆论的监督使得他们不得不收敛,从而提高日本职棒联赛的水平,也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

如果是现在,不用说麦克格拉斯醉酒上场,估计刚溜进酒吧就被各路大小报,电视台,网络媒体给围个水泄不通。至于坎通纳飞踹球迷,估计网络口水也淹死他了。

但在中国,舆论就要平和多了,毕竟要和谐嘛。再者丑事家家有,捂得住是高手。有背后俱乐部公关,经纪人维护,水军造势,没有摆不平的风波。再说,在现在一个演唱会可以让联赛改期的时代,就算有了事情,关注度能有多高。

即便有关注,有监督,但在管理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忽悠下,以后反落了个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的罪名,谁还愿趟这浑水?

于是乎,渝沈之战符宾的扑救熊姿还未在记忆中完全消散,天津德比的指责声再起。但更多的主流媒体并未投入太多的报道,口诛笔伐的主力反是自媒体。但同样有大量的舆论通过技术层面等多方位在“引导”大家:这只是一场正常比赛而已。

正常吗?一个当地体育官方机构在赛前大谈保级比金牌还重要,这样的舆论正常吗?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舆论环境的一个缩影。我不喜欢狗仔,但我更厌恶马仔。

羁绊与牵挂

上周五下班骑车刚进家门,就接到单位电话,需要回去加班。因为工装已经湿透了,加上本已下班,也没有人再查衣冠,于是便换上原先平日上下班的运动装骑车出门。

两个月未曾轻装骑行,再骑车上路,发现是如此轻松,已习惯了工装的约束,换下才发现自己力量要轻松超过自己肌肉的惯性。本以为最近两腿无力酸软是久坐的原因,其实只是缺少了原先力量的舒展。

加完班,匆忙下楼想赶回家给儿子做晚饭,却发现忙中出错,将自行车的钥匙反锁在办公室内。犹豫再三,只好将自行车留在楼下停车处,颇有一种遗弃的感觉。疾步往车站感,快到车站想起有摩拜可骑,怎么犯傻跑了那么远。

很多年没有盼着早点上班了。结束周末一大早赶到单位,看到自行车还在,心里一块石头方落下。

忍受羁绊,是因为有牵挂。有牵挂,有挂念,因为喜欢,也因为有价值,有利。想脱开,也要放弃,挺难。

猫的记忆

据说人的记忆是从3岁开始的,至少对我来说是适用的。我的第一个记忆是3岁多的时候,和家里养的第一只猫联系在一起的。

记得我是跟在一群大孩子后面,看家里新养的那只小黑猫,那黑猫突然转身对着我们,竖起尾巴一声嘶叫,大家吓的四散跑开,我也一屁股坐在地上。

那只猫真不适合家养。现在还能想起来它晚上从窗子上的猫洞钻进来时的样子,诡异的猫步,阴郁的眼神,仿佛是从好莱坞的恐怖片中走出来一般。

都说猫有九条命,单看它,真是不假。在我们家养了三年,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因为吃了被毒死的死耗子,被我们灌肥皂水救活过来,还有一次叼了家里刚出生的小兔子在墙头炫耀时,被乐乐奶奶飞起一棍当头打落下来。

但在79年的深秋,它的九条命还是耗尽了,在满村子的寻找中不见了踪迹,几年后才在一个柴火堆中发现已经干枯的尸体。

其后又短暂养了一只猫,但依然难逃被毒死的命运。就在我们已经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们在一年回老家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可爱的猫,于是将它带回了家。

这是一只非常讨人喜欢的猫,似乎就是为了讨人喜欢而存在。它可以主动在家里人面前跳跃翻滚,可以在乐乐大姑姑叠衣服的时候藏进裤管里,可以在乐乐爷爷为它嚼食时急不可待跳上桌子,用爪子轻打他的脸……

但我们还是失去了它。

不知是不是因为从自己家带回来的缘故,乐乐的爷爷对它尤其喜爱,也为之少见心痛,以后几年还非常内疚自责:当时还专门摸了摸猫抓回来的老鼠,觉得还是热的,就没有在意……

其后我们家很多年没有养猫,91年乐乐小姑姑毕业从北京带回一只小猫,虽然很可爱,但犹豫再三,还是送人了。住楼房不方便养猫只是一个借口,经历了生活的快乐和失去的痛苦之后,很难再有勇气去面对那未知,但必将到来的别离。

狗的智慧

姥娘生性平和,与人无争。我很少见她大声说话,生气发火也只见过一次。

那次是从例行城里回姥娘家,老远就看见姥娘在院门口非常生气地训家里的狗。问了才知道,原来家里的狗生了一窝小狗,姥娘去看的时候,发现死了一只,就把死去的小狗拿出去扔在门外的垃圾堆里。

家里的狗本一直默默跟在后面,待姥娘转身回院子收拾完东西回来,发现狗竟然把小狗吃掉了,所以才发那么大的火。

这“狗心狗肺”的家伙算是我养的唯一的狗。

我们家农转非搬家完那天,好像是姥爷从别处抱回一只小狗,就临时放在我们家腾空的院子里。我就在院子里喂它,逗它玩。

不知是每次我回姥娘家就给它好吃的,还是和小鸡小鸭一样,它就把我当成它的主人了,只是寄养在姥娘家而已,每次见到我,后来是见到我们家里人,都兴奋得如疯了一般,打嚏喷,前爪伸直抓地,自己转着圈咬自己尾巴。每次我们回家,都要利用它不在跟前的时候,否则它会一直跟着我们,如果不再三喝止让它回去,估计能跟我们回家。每次都是走了一半,过了樊家窝就命令它回去,看它悻悻调头往回走,我们才继续前行,而不敢回头,否则它又会兴奋地追了上来。

那天也是它唯一一次没有扑上来迎接就是我,只是在那低着头挨训,见我来了只是抬头哼了一声,又委屈地低下头。等姥娘训完了,也没有再理我,低头跑到一边去了。

它生过不少小狗,一次我去姨家玩,姨家的大狗跑出来兴奋异常地闻着我的手,用长嘴蹭我的手,围着我转圈。一问才知道,这条狗也是姥娘家那条狗的孩子。

我动了研究的念头,回去就把家里的狗领过来,那已长大狗见了“妈”更是兴奋,围着它吐舌摇尾,兴奋转来转去。但我的狗只是漠然地跟在我后面,没有任何表示。

对应现在网上的那些温暖系的宠物温情故事,家里这品种再普通不过的狗也许属于无情系的了。也许它只是尽动物的本能母性职责,责尽则与己无关了。

后来看《庄子说》,看到里面借孔子之言论“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突然又觉得家里的狗也许是条有大智慧的狗吧。

指望不上的外甥狗们

第一个说我爱读书的是我姥娘。

那时我好像还没有上学吧,正高高兴兴趴在她家的堂屋的床上翻看农村用来糊絮棚的报纸。姥娘坐在旁边和一个老太太聊天,聊着聊着颌指我说,我这个外甥就喜欢看书,有字的就看半天。

姥娘说我的时候脸上很平静,但如果联系到后来没有当着我和她姑娘说的我,“这么老实,以后能找上媳妇吗”,想来这个评语也不是夸奖吧。

我们那里农村外孙和外甥都叫外甥,只不过外孙的那个外甥通常后面加上一个狗字而已,外甥狗,吃饱了就走。我这个外甥也是如此,到看我的时候,姥娘年纪不小了,我们说话很少,大多都是和吃有关。在农村的时候,只要想吃东西了,就往姥娘家跑,吃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反正自己知道。后来到了城里,隔段时间就走回姥娘村里看姥娘,说是看姥娘,其实似乎也是为了吃而已。

姥娘基本上见到我,就去给我准备吃的。吃的也很简单,每次都是馒头和荷包蛋。姥娘蒸的馒头是吃过最好的馒头,在没有酵母的年代,完全靠面引子蒸出来的馒头,蓬松的每次都是先攥一下,待它恢复原状才开吃。

当地人都说疼外甥狗没用,唯一的用途就是添个花圈而已。的确如此。姥娘去世时,我正放暑假,赶回村里,花圈是乐乐爷爷奶奶为我安排,安排我做的只是看好正好在家大外甥而已。

我拉着大外甥的手就傻站在院门外。看着门外的花圈越来越多,真是不缺我这一个,旁边围观的老太太们满是羡慕地说:“真是大丧啊。”

很多花圈不是本村的人送的,送的人也询问着姥娘的名字,我木然点着头,因为我也不知道她的名字。现在想来95年前后似乎是我记忆里的一个空白期,不知是不是姥娘的离去带走了什么。之后几年梦里常常出现她的身影,慢慢的少了。直到九年那个6月,我再梦里又清晰梦到她,在一个冰冷的钢铁架子搭建的厂房里,她依然无语地看着我,喊她也不答应,只是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悲哀。

醒来后我却睁不开眼,因为我知道她的眼神意味着什么,我一个更爱的人要离我而去,而她不会再出现在我的梦里了。

果然 那之后我再没有梦到她。

外甥狗就是这样,本来就指望不上,本来也做不了什么,能做的却也做不到,别指望了。

读书的心境

晚上儿子交回费劲读完的《基督山伯爵》,继续读那需要不停翻看注释的《神曲》。看看书架上儿子读完的那一排名著,再看看堆在一旁的自己读完或者在读的闲书,发现自己真已经不是爱读书的人了。

其实也不是现在才不爱读书,当大学末期,在感慨看完史记怕再看不到这么好的书,却在读完世家部分后便放弃开始,就已经不再像原先那么爱读书了。

这之后的20多年,我唯一看完又翻看的古籍书目,还是被称为古代八卦杂志的《世说新语》。我已经沉不下心来看书了。

一直自我安慰,读书就是为了愉悦自己,读了心里不舒服看书又何必?的确,这次看儿子买回的余华的《活着》,翻翻前面,看看后面,基本三分之一就读完了,但还是没有勇气去读完。书是好书,但里面看似随意的文字间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情感,实在难以静下心通读。

不知道是自己生活的心境影响了读书的心境,还是放弃了当初读书的心境而导致了现在的心境。

希望儿子能一直用现在的心境读书,也希望我们尽力做的能让他能保持这种心境,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

魏武立志传?

国外畅销书未必可靠,国内的似乎更不靠谱。上周贪便宜买了一套10本的《卑鄙的圣人》,号称发行超过300万。本以为有了那么多曹操的传记,评论,能差到哪去,至少可以换个角度看看吧,谁知第一本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难以继续。

多年前在一次酒桌上的神吹海侃中,有人惊异于我和老彭对日本战国人物的如数家珍,我俩对视一笑:整天忙着给他们送礼搞好关系能不熟悉吗?

那指的是我们当时玩的一款游戏,光荣的《太阁立志传3》,游戏中扮演主角木下藤吉郎,从足轻起步,一步步成为一统日本的太阁丰臣秀吉。

我都怀疑这位作者当年也玩过此游戏,至少玩过光荣的另一款游戏《三国志》。因为在小说中,他恨不得把游戏中出现的角色,不管和正史中曹操沾没沾过边,都放到小说中,成为曹操成长中的一个个陪衬龙套。

所以这部小说应该叫《魏武立志传》更贴切,或者叫《曹阿瞒官场笔记》也可以,至少前两部都是啰里啰嗦讲述曹操这个官三代在慈父老爹曹嵩的身体力行,循循善诱下一步步成长。而周围的人如果后期被曹操杀掉,必是面目可憎,如边让;如果对曹操有恩,必是圣人光环环绕,如桥玄,鲍信。

为了怕有主角高大上的流俗,小说又一次次降低曹操的智商,当看到与何进讨论召董卓入京时,我是实在看不下去了。那本是曹操登场后最高光的时刻,却被写的浑浑噩噩,需要被他老爹敲打。

英雄就是英雄,需要磨砺,但不是靠学习提携出来的。

书是看不下去,等于花钱买罪受。上一次这种感觉的缔造者易中天,要比他强之百倍。

为了缓解放松心情,我又看了一遍《漫话三国人物曹操篇》,这篇摘自网络初兴时期网易社区的帖子连载,是我看过写曹操最好的文章。

书比书得撕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书也一样。大学前看福尔摩斯小说,大学看爱伦坡系列,陈查理探案集,以及奎恩备忘录等,网络初期看横沟正史系列,kindle到手又陆续看阿加莎系列,胃口吊高了,其他侦探小说真是没法看了。

在等待阿加莎作品降价过程中,也买了一些特价侦探小说。先是买的名头很响的侠盗亚森罗平系列,价格倒是便宜,只要1块9。但就是这1块9我也觉得花得冤枉,这地摊文学水平的作品,恨不得亚马逊能有云端删除的功能。

后来又看推荐,买了罗伯特 加尔布雷斯的《蚕》,看着看着,感觉作者在致敬阿加莎,同时变态的写法是想让人忘记她曾经的名字JK罗琳。直到随着一声“哥”,男主角的弟弟出现,才依稀有了一点霍格沃茨的影子。

而知名度非常高的《亚特兰蒂斯》三部,看完那无间道般的,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的所谓悬疑,唯一记住的反而是书中大反派面对“救世主”愤怒喊出的数字与生命的痛苦。

从那之后,我对冠以什么纽约时报上榜,某某大牛推荐的书报以警惕的态度,宁可等待阿加莎,勒卡雷等老派作家的书籍,也不再追赶时髦与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