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不容美化

《沉默的荣耀》热播,电脑上CCTV无法观看,加之对此类题材改编及表现我有所保留,所以并没有观看。只是在抖音平台上偶尔看一些介绍。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里面居然蒋介石的镜头,而情节还是表达他对统一的坚持。

我呸。
我怀疑这是短视频制作人嫁接到《沉默的荣耀》里的,否则这个电视剧的编导脑子真是被自己吃掉了。
蒋介石何许人?我打小知道最早的形容词是独夫民贼。
后来读书了,还没有学历史,是从《金陵春梦》的《郑三发子》开始知道蒋介石,反正不是好人。
10几年前儿子跟他妈随团去台湾,其中一个景点是蒋介石纪念堂,导游忽悠孩子们给老蒋牌位鞠躬,被他老妈看到,老远就厉声制止。据她回忆,那一刻之后再没出现的导游眼中,是从没看到过的恶毒的眼神。
后来问儿子,儿子当时虽然小,脑子倒清醒:我凭什么给你鞠躬。
如同抗日一样,不懈的教育可以刻到一代人的骨头里。同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被淡化甚至美化。

真名实姓,剥离最后的体面

假期在伟东书架上,还特意抽出《隐秘而伟大》看了一下。跟电视剧使用化名卢池将军不同,书中安排夏继成进国防部,获取淮海战役情报的人是吴石。
现在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爆,其中一个看点就是剧中人物,无论是我党还是反动派一方,都使用了真实姓名。
原先电视剧等作品,涉及台湾当年情报战,基本都使用化名,即便是国民党反动派,也多以职务代称。
我想,这除了情报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统战,给国民党那边当年血债累累的当权者,留有一点“各为其主”的颜面,给个体面的合作身份。
现在看,使用真名,彰显罪责,不止是那些人,或者其后代过世了,还因为,是他们自己不体面。

再翻《荣誉学生》有感

国庆期间在伟东除了打谱还翻看了一下书架上的书,本想把《士兵突击》带回来,但书包被媳妇塞的实在放不下才作罢。
其间还在茶几抽屉里发现了一本书,是勒卡雷的《荣誉学生》,当年不知道看到哪随手扔到抽屉里了。
翻看一下,感觉这个世界真的很神奇。书是以大英帝国的情报局从香港溃退开始,让一帮英国记者们如丧考妣。
而书的情节主线情节之一,是英国情报局翻箱倒柜凑人马,费尽心思拉关系,对中国新型潜艇工程人员的策反。
看一个国家的实力变迁,最好的视角是敌人。书中越战时期,衰落的是大英,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书中同样的敌人,已经换成了老美。
致敬今年刚去世的黄旭华先生。

不伦不类的超市改造

放假之前到正在装修的物美买肉食,没想到正是装修的最高峰,里面真正成室内菜市场了,商品被摆的乱七八糟,叫卖声更是吵的人头疼,于是只好放弃计划好的午餐,拉儿子坐地铁吃面去了。
节后回来再去物美,超市外面焕然一新,以后吃疯狂星期四不用跑那么远了。
而进了超市,里面同样变化颇大,真正像个现代化超市了。原先超市属于自助型的,可以在特定区域购买已经打包并标价的熟食,便宜且选择多。现在都进橱柜了,现买现称,价格也高了不少。自然也就没有买的念头了。
空手出门,在门口区域看到了300多的咖啡壶。
一个假期不见,这超市改的,不伦不类。

正事最大

按照媳妇的话是“人不留人天留人”,昨天离济返程时候,雨下的是假期连绵雨天中最大的,上上下下都湿透了,伞的作用只是避免成为落汤鸡而已。
到了家开始忙活,一直忙到睁不开眼。
早上早早醒了,还是睁不开眼,洗洗脸继续开干。
忙忙活活到9点,等到了正活。
跟它相比,其他繁琐的工作,真不是事。

打谱的感觉还是好啊

这次国庆节回家,在伟东的时候,没有PC堪用,于是继续打已经本因坊秀和全集。已经习惯了使用AI分析棋局,脑子已经没有精力计算,但云子敲击新榧棋盘的声音和手感真的很好。以至于在朋友家看到他已经弃玉石盘木头后,又动了买棋盘的念头。看中的那款棋盘是5厘米的楸木整木盘,如果不是画线而是刻线的,也许假期里家里又会多了一块可以拼地板的木棋盘。不过,有了心思,后面的日子这念头是一时半时消不了了。

有锅有家

国庆节加中秋假期,在儿子请客的taco餐中结束了。假期期间,快递收件却没有停过,按照某人的话,就是有人帮着拿快递才买的。最大的一个包裹,是我冒雨从驿站外的挡雨布下搜索抽出来的。儿子回济后,伟东也时隔多年开火了。原先家里的锅具,基本都是爷爷奶奶购置的,多是赠品。娘俩开始做饭后,便开始自己购置满意的锅具,假期到货的是第二铁锅,更大号的。有了锅具,才有家的感觉。

得力的铲子

这些天台湾救灾,产生了一批铲子超人。
儿子看了视频中超人们使用的铲子,说:这铲子跟他们在大同实习时,用来挖坑的铲子一模一样。
当年,儿子刚出生不久,我在他张叔的鼓动下,买了一套军用铲。后来儿子能走了,就用这套铲子,在院子里挖土。
也因为有了这经验,所以儿子很自豪地说:在实习的同学里,他挖土是最熟练的。而那实习发放的铲子,比我们家的军用铲差远了。
那套铲子现在已经存放地下室很多年了,如果儿子真要工作了,能找到最好,不行就再买一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另一种遗憾

傍晚跟媳妇在雨中外出购物路上,从小外甥最近的校园活动视频,回忆起三个外甥的往事,最后话题又转到儿子身上。
当年在伟东,他爷爷是整天盼着旁边的小学建成招生,可以把户口转过去。当时没有跟他讲,那一片的教育水平是没法跟历下比的。
不过就算在历下区上学,对爷爷奶奶来说,每天坐48路车接孙子放学,也根本不是事,甚至是每天的乐事。
有一种遗憾叫子欲养而亲不待。
同样,孙辈初长成而天不假年,也是三辈人心中共同的憾。

英雄遍地

抖音上面关于志愿军的相关视频非常之多,基本都是自媒体作品,或者是影视剧推介。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是纯文字的,应该是跟我当年看到的报告是一个战士。
最早是大学期间在一本正式刊物上看到的,是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指战员,接受记者采访的回忆。
那时候的杂志的严肃性非现在自媒体所能比。受访的老指战员回忆了一个战斗场景:敌军坦克冲来,一个战士腰里别着,手里拎着手榴弹就上去了,就在三辆坦克中间穿行、投弹,将坦克炸毁后平安归来。
回忆完,老指战员几乎是用“请求的”口吻,让记者相信这是真的事情。
这应该就是现代影视剧也不敢拍的神剧剧情吧。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那是英雄遍地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