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之前,受条件所限,很多时政消息多是口口相传,美其名曰:路边社。
现在回头看,很多消息已经被确认并非空穴来风,甚至是字字不误。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时候,忘记从哪听到的,是台湾人笑着说,大陆攻打台湾,有什么,是一眼看不到边的舢板。
大炮上船,舢板冲锋,这不是什么笑话。
现在,台湾人还笑得出来吗?
作者: 512song
2小时,3小时
高中时,赵大同学一次问我:他听到一个说法,日本人宣称如果开战,2个小时横扫中国海面舰队。日本人这么厉害吗?
当时我也说不清,只是含糊回答,根据我看到的杂志,日本海军还是很厉害的。
今天,看到一则公开新闻,日本人宣称开战后,3个小时横扫对方海军。
30多年过去了,多了1个小时,不过对手也变了,不再是中国海军,是俄罗斯海军,远东舰队。
这就叫狗仗人势,欺软怕硬。
28条,打个大西瓜
以前学习历史,关于日本向袁世凯提供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丧权辱国的21条,只是简单列举了诸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等几条内容概要。
这几天川普给乌克兰提出俄乌停火28条,在网上被专家逐条被解析。这等于是打了快4年,俄罗斯在付出1000亿美元后,基本得到了战前所求,而惨烈的厮杀后果,则是夺取乌东四州大部领土。
俄罗斯值不值不提,而乌克兰如果签字,那不止是丧权辱国,而是,你打,打了个大西瓜。
估计乌克兰会签字,就像当年霍梅尼所说,就是一杯毒药也要喝下去。
因为,东亚那边,狗日子要咬人了。
简陋到意外的NavicatLite
这两天实际应用了一下Navicat的lite版本,可能是很多年不用Navicat了,没有对比过,只是感觉这个lite版本也太简陋了。
这个简陋是与DBeaver相比的,比如导出数据时,连导出数据中的日期格式都要设置一下,而DBeaver连文件名中的时间戳都是可以设置的,这应该也是DBeaver臃肿的一个原因。
Navicat之前广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导出数据时文件格式可以选择Excel,在lite版本中,这个功能注明了需要升级到专业版,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本来这个对我意义不大的,因为导出的CSV格式文件一样可以处理。但前几天遇到了麻烦,我做的Django应用中默认导出CSV格式文件后,因为数据库编码为UTF8,使用Excel打开是乱码。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垄断,微软早死了好几次了。
另一种老无所依
半个多月的忙碌告一段落,昨天静下心结合这段时间需求,做了一个查询应用。
简单调试完,非常满意。不是说这个应用多么高大上,只是意外顺利解决了很久以来存在的数个问题,如此一来,后续的应用就会省却大量的精力。
满意归满意,又不能对着镜子喊自己二大爷,看看下班点到了,就抄起电话给媳妇打个电话。
结果电话那头接的倒快,但随之而来的,是比视频还强烈的怒火。
确认不是娘俩冲突后,也就放心而识趣地挂了电话。
晚上那边火气消了,我又讲道理带忽悠劝解了半天,最后还又加了一壶茶润润嗓子。
没办法,人家是父母双双全,虽然有人给气,但也有人撑场子。
这是另一种老无所依吧。
兜兜转转,又回到NavicatLite
最近数据库操作比较密集,主要使用的是DBeaver,基本能接受他的慢和偶尔的无反应,只是最近postgresql的json字段用的多起来,而DBeaver导出的数据,对json进行了转义处理,这样处理的时候需要多一步操作。
昨天闲下来后,想找一个备选的数据库客户端,毕竟DBeaver社区版不支持MongoDB,还需要再安装一个客户端。
这方面Beekeeper是最合适,不但导出json数据干净,而且日常查询数据界面直观,不用手工输入,只是这个查询组合免费版只允许两个,这有些过于小气了。
于是想再换一个,选了一个名气大的DbGate,功能倒齐全,也跟Beekeeper一样支持MongoDB,只是导出json数据依然需要转义处理。
就在困的快睁不开眼时,手机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介绍数据库客户端——很难让人不起疑心他会读取我PC上的访问记录,里面提到Navicat推出了免费的lite版本,而且也是集成了多数据库支持,不再像原先那样各自为战。
试了一下,界面清爽,操作简练,除了json数据仍需要转义,其他都满意,就是它了。
这Navicat兜兜转转十几年,又回来了。
外甥狗
烧寒衣的日子近了,本想给姥娘也烧些钱粮,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忘了她老人家的姓氏。忙问家里老二,得到答案后,又发现虽然记得姥爷辈五个人名字组合,却将次序混搅了。
家里老二在说了姥爷名讳后,开玩笑般地说我应该记着奶奶的名字吧。
那倒是记得,因为小时候奶奶唯一一次到我们家常住,我是整天绕着她身边喊她名字的。
这老家的外甥狗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二外甥还需要抱着的时候,一次我们问将要上学的大外甥:外甥,你奶奶好,还是姥娘好?
这个是中国计划生育前那一代永恒的话题。本来我们只是顺口问一下,对答案没有什么意外。
不过,就在我们身后擦拭案几的姥娘,手里的抹布明显慢下来了。
没想到大外甥脱口而出:我奶奶好!我奶奶过年见了我都哭!
我跟老二的鼻子顿时都快气歪了,这姥娘从小把他看大,一年里一半时间以上,管他吃管他喝,结果还不如一年见不上几面的奶奶。
而他姥娘倒没说话,把抹布往桌子上一扔,走了。
结果那此后半天里,大外甥追着我们解释,发誓:以后我挣100块钱,给姥娘50,给我妈30,我留20,这个总可以了吧!
现在看,这外甥狗其实都一样的。
胖脸好过瘦脸
今天把昨天落下的两集《唐朝诡事录》看完了,因为是补看,网上有介绍,剧透不至于,但了解到剧中冷籍扮演者居然是姬晨牧。
冷籍在唐诡第一部就出现,是南州四子中相貌最丑的,远在王劲松之下,尖嘴猴腮,当时还以为来误导观众的。
这姬晨牧当年名头,可比肩谢苗,没想到老了长这样了。
心里顿时舒服多了。
可能家里人老老小小都胖乎乎的,先入为主看顺眼,所以儿子长大后,我宁可接受他胖,也选择性遗忘他瘦的样子,其实连他自己都接受不了那“越南猴子”长相的自己。
不过跟小时候比,看儿子那胖脸,时不时有一股“面部可憎”的愤然。
不过,前段时间在网上看了解放前的一段黑白老视频后,不敢再有此念头。
更不敢说,真怕人把我抓起来。
公然“忽悠”观众的《诺皋记》
最近在追剧《唐朝诡事录3》,每天两集,负担不大。
昨天看完《诺皋记》单元,网上一片喝彩声,不少评价为超越《仵作之死》,三部封神。
唐诡系列口碑好评之处,在于不糊弄观众,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剧情,《诺皋记》岂止是不糊弄观众,简直可以说是利用观众的观影思维,把大家忽悠了。
故事开始,当一人打几份工的职场牛马孟不疑,得到的密探生意居然是调查自己“红杏出墙”的妻子。
按照以往电视剧的套路,肯定要么是武大与潘金莲,要么是夫妻误会再误会。
结果,孟不疑直接去问老婆了。
我对奎因的小说不感兴趣,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总是玩弄信息不对称的把戏。但影视剧与小说不同,他就是要把这不对称的剧情表现出来,而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观众恍然大悟的同时,回看剧情设计和演员的演技,又都那么合情合理。
今天是忙了一天累坏了,等明天再追剧吧。
一夜入冬
昨天躺下后就睡着了,结果两点半北风把门吹的咣当咣当作响,把我惊醒了。
今天在咣当声中忙了一天,忙完看太阳还没有下山,就下楼到超市买东西,出门风嗖嗖的,冻得耳朵疼。
等从超市回来,就这个来回半小时不到的时间,感觉风又变大变冷了,只得加快脚步哆哆嗦嗦跑回家。
看来这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