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前车之鉴

香港电影衰落,是因为人才不济,而人才很多流失除了市场因素,还有很多经历过香港电影高潮期的人,不愿意屈就。
这点好莱坞电影同样如此。
以漫威电影为例,复联4似乎是一个分水岭,此后的的超英电影除了《银河护卫队3》,其他的真是看不下去。
那天吃饭路上跟儿子闲聊到此,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很主要一个原因就是电影市场火热,随着资金,大批闲杂人等也一起涌入,期间又夹杂着zzzq和LGBT,于是得势的就是那些不三不四的歪瓜裂枣,而原先的编剧导演们,本着“跟1+1=3的人争论一句就输了”的心态,逐渐淡出,看着一群跳梁小丑在那里现眼,烧钱。
香港电影可能就是好莱坞的前车之鉴。

成龙的困境

今天在电影频道断断续续看了成龙主演的《英伦对决》,片中成龙的苍老憔悴扮相更甚于《新宿事件》。
去年底短视频中,成龙多年前主演的《奇迹》一度很热门。那感觉是成龙电影中名列前茅的佳作。当时还跟儿子讨论:成龙现在应该退居二线了,扮演片中午马那样串联的角色。儿子回了一句:那也得有好的主角啊。
当时想,也是,现在这些年轻演员,也没人能挑起大梁,在成龙这样的配角面前撑得住场面的。
即便是《英伦对决》,帮着成龙撑场面的,也是老007布鲁斯南,还有扮老的刘涛。
再者,这部影片也是改编自20年前的小说,剧情上也不会出现诸如混淆玉门关和雁门关的笑话。

双丰收的《哪吒2》

春节期间看电影,本来计划的是看《唐人街探案1900》,只图一个热闹。一拖再拖后,赶在回程前买票的时候,发现《唐探》晚上只有两场,一早一晚都不合适,于是选择看《哪吒2》。
电影不错,与无论是票房还是质量,而网上流传的短视频也没有萃取拼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大作。
儿子的评论是,没想到会拍第二部。从结尾合作单位长长的名单看,这显然也是托了中国电影工业精进的福。
而偏偏很多电影是没有用心去拍的,比如《满江红》,儿子评语则是实景化的小品而已。

申公豹与玛尔寇

去年春节全家看了两部电影,今年年假结束,一部电影还没有看,只是通过短视频看看电影评价,准备至少要看上一部。
目前大火的影片是已经登顶中国票房榜首的《哪吒2》。这部电影成功并不奇怪,当年饺子拍的《打,打个大西瓜》,就被评论为“不能说绝后,但肯定空前”的动画作品,此言真是不虚。
《哪吒2》中最出彩的是配角申公豹,他那句“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从饺子的年龄看,不知是否受到了游戏《玛尔寇的复仇》的影响。
如果是,那玩游戏还是有益处的。

脑残的《封神榜》电影改编

小时候读《封神演义》,是前面有精美插图的版本。看的甚是热闹,感觉比《三国演义》好看。当时乐乐的爷爷引导说:《封神演义》地位不高,是因为太多雷同。
后来看《故事会》,有篇故事写《封神演义》作者并不是许仲琳,而是施耐庵。因为写《水浒》被诬陷讽谤朝廷,得罪了朱元璋,为求活命的施耐庵装傻卖呆几天写出了《封神演义》,从而让朱元璋放松警惕,以为这作者只是脑子有问题,饶了施耐庵一命。
但如果朱重八看了乌尔善写的《封神榜》,估计直接下旨砍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廷杖都免了。

关系户撑不住台面

不过说实话,选择芒果会员还是挺后悔的。这跟优酷在我选择后立即推出了《白夜追凶》续篇关系不大,本来即便《白夜追凶》在后期,不能是烂尾,也开始拉胯了。
主要是芒果台的《声生不息》烂尾了,不是一般的烂尾,简直就是在祸霍第一季的口碑。
第一季压阵嘉宾是谁?男有林子祥、李克勤、李健,女的是叶倩文、李玟、杨千嬅。到了第二季,串联主打的成了在第一季里面只能靠装疯癫博眼球的周笔畅。
估计芒果台也知道周笔畅也撑不住场子,又拉来李宇春助阵。结果,更扯。
这综艺节目,不存在木桶理论,决定水平高下的,是当明星的牌面。
芒果台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岂一个小字了得。

选择芒果台的原因

去年VIP88会员续费,免费视频会员选择的是芒果TV,而非原先的优酷。
后来登录观看视频,首先观看的是《生生不息》第一季第一集最后的大合唱,而从弹幕看,跟我选择芒果TV同样理由的会员还真是不少。
大合唱的高潮,是现场大屏幕中出现了Beyond原唱的影像。通过视频中李克勤、李健等人略带失落的表情看,他们应该是事先知道这一节目效果的,所以对未能上台合唱而心有不甘。
时隔一年多再次回顾本视频时,才意识到其中的李玟也已经离世。而从她当时表现看,身体状态已经大不如前。支撑她的,更多的是精神力量。

饭圈遗风

今天看芒果台《声生不息》第二季最新一期,其中有一个女艺人回忆谢霆锋刚出道时候,参加红馆演出,被万人喝倒彩。
从播出画面看,说喝倒彩已经算是给面子的了,简直是彩棒四飞啊。
真的难以理解,以谢霆锋在《半支烟》中收放自如的表现,其明星气质已经卓然于众,居然在香港还受此羞辱。要是现在这帮流量明星们的演技、音乐水平,还不直接板凳伺候了。
不是那时香港人吃惯了细糠,是饭圈之恶臭就没有变过。

《哈尔滨1944》弃剧原因

24年完整看完的剧集不多,大多就是看了开头,不到一半就弃剧了。
这些弃剧中,本来想鼓足劲头坚持到底的的,是《哈尔滨1944》。这部剧在秦昊开始一人分饰双胞胎兄弟后,我就已经兴趣索然了,后面坚持几集的动力,仅仅是因为编剧王小枪。
王小枪,是《面具》的编剧,在其后作品《对手》中,延用了诸如李唐等《面具》中角色的名字。《哈尔滨1943》与《面具》剧情地点一致,自然不会再用同样的名字。但我一度幻想着抗联队伍中会出现丁战国,军统特务曾想唤醒潜伏的李春秋,学校里面会有姚兰的同学。
但这些情节一直没有出现。
其实也能理解,现在的电视剧,主导者不是编剧。

《天行健》,爽剧而已

一年过去,网上有很多评述24年高分电视剧的文章和视频,其中冷门高分剧多次提到《天行健》。
周末看了一集多,制作倒是精良,但却没有兴致看下去。
最早知道《天行健》是抖音上一个片段,里面提到的是龙池将军,这显然属于历史擦边球,不明说是阎锡山,却想以此展现其历史厚重感。
而本剧通过不同身份的主角,数条情节线,想打造一部史诗剧。只是史诗剧更多的,应是表现人物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人性的抗争。
如果主角是王地保,我还会看下去。但本剧是以尹正扮演的光绪慷慨激昂的演讲开篇,主角是清朝八旗子弟门三刀,然后自然少不了什么格格、王爷、总管。
通过看过的资料看,最后最为代表大众的王地保反而成了阻挠变革的保守派,不折不扣的朝廷爪牙。
我孤陋寡闻,知道的真实历史上清朝最有名的格格,是金璧辉。
本剧打着救国、理想的名号,其实不过还是一部夹杂偶像流量的爽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