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抖音打发时间,时不时还是有收获的。
今天被推送了一个视频,标题是建国30周年贺礼片《大河奔流》,视频里第一眼就认出了坏蛋专业户葛存壮。接下来看评论区里面“陈佩斯跟葛优他爹”,再看那鹰钩鼻,我才反应过来,海清是陈强扮演的。
真的网上所说,陈强其实就演了两个坏蛋,就被记了一辈子。
《大河奔流》看的时候还小,主演里面就记着吃黄瓜的张瑞芳了。
现在看,二人表演自然,台词扎实,毫无印象中文革后初期演员那种舞台剧式的生硬感,即便放到现在,也是上乘的表演技艺。
不过虽然小,当看到村里场院的屏幕上出现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的时候,还是很震撼的,来自银幕,也来自周围坐着、蹲着、站着看电影的人群。
分类: 游戏娱乐
管虎的电影,管虎的情怀
最近这几天,暑档期电影颇为热闹,相比口碑一致的《南京照相馆》,同为抗日题材的电影《东极岛》则呈现两极化。
不过管虎的电影就是如此。
今天看管虎接受采访时表示,初心是想给大家提供不一样的类型片、人物、风情,最最重要的是不一样的视听盛宴,在这上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电影就是电影,电影要视听,要不一样的体验。”
的确,看管虎的电影,就要接受不一样的体验。
如果说《戏子厨子痞子》我还能接受,从《黄皮子坟》开始,尤其是片中生生加上老苏联影片模仿片段后,我就对管虎的电影敬而远之了。
管虎的电影,有他自己的情怀,那是他的情怀,仅此而已。
演技,老天爷赏的
这几天看新闻、微博,关于迪丽热巴在《利剑玫瑰》演技的文章都没有断过,今天看导演下场评论,已经不用俗透了的“多么努力”,直接用上“对自己狠”了。
网络自媒体时代,现在对演员演技的夸奖,权威性已然如流量般水。记得当年评论多是出自杂志,后来是电视上的纪录片等,还是比较靠谱。
我印象最深的评论,是评论李纬在《我这一辈子》中的表演,在苦难的日子里,爷俩的笑声似乎能把瓦上的灰震下来。最后作者总结道:老演员石挥也就罢了,初出茅庐的李纬也有如此表现,实在出乎意料。
有的演员真是有天赋的,是老天赏饭的。至于那些容貌等同样老天赏饭的,就别跟人家抢这碗饭吃了。
18年侯勇再演贺龙
昨天刚在随笔中写到侯勇主演的电影《八月一日》,今天无意中扫过央视一套节目介绍,现在正在播出的连续剧《浴血荣光》中,扮演贺龙的还是侯勇。
十八年前侯勇扮演贺龙年轻了点,现在则有些老了。
《八月一日》拍摄的时候,侯勇还是主流男演员,不过当时影片宣传中更多的是李子雄扮演的汪精卫,以及吕良伟扮演的叶挺。
八一厂那时候也在进行商业化探索,我对找所谓名角提升票房无感,片中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士兵训练中出现粟裕的形象。
这个角色设计是合情合理的,相对而言现在太多的影视剧中角色就太过生搬硬套了。
曾经才俊被人欺
十年前看《唐人街探案》,当时评价平平,但我当时感觉是眼前一亮,亮的是秦风扮演者刘昊然。因为那时开始流量明星风行,多是跟风韩流,走偶像风,而刘昊然在片中的表演,至少是敢对自己下手的。
所以看完片子曾有过一个评价,所谓年轻艺人里面,有前途的就是演员刘昊然和唱歌的汪苏泷。
只是当时也没有想《唐人街探案》会拍这么多集,有了自己的唐人街宇宙。
也没有想到,刘昊然演着演着就随大流了。
更没有想到,汪苏泷怎么就混到被人欺负的份上了。
资本与情怀
网上《戏台》的短视频中有陈佩斯落泪的情节,于是乎一帮子跟风视频,痛斥资本绑架艺术等等等等。
其实,现在已经是商业电影时代,不必把什么帽子都扣到资本头上。
即便是上一部让陈佩斯当众落泪的电影《少爷的磨难》,剧本改自凡尔纳的小说,女主角也是华裔赵家玲,而且合作方是上影,现在看来,其商业模式甚是超前。
商业归商业,那时候的情怀还是有的。剧中管家一角由老一辈艺术家李纬扮演,少爷在得知自己破产时,李纬看着热锅上蚂蚁语无伦次的少爷,那眼神绝对是喜剧最高境界。
片子少爷为了骗保,委托管家杀死自己给未婚妻留下巨额保险,管家选择的是用飞刀。记得当时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旁边的乐乐爷爷笑了。
因为我从小他就给我讲电影相关的内容,我明白他为什么笑。李纬主演过电影《飞刀华》,而据说电影一度被禁,因为很多孩子看完电影都学着扔飞刀去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传承下去,就是不绝的回忆。
陈佩斯最被低估的电影
陈佩斯从演配角起步,他的电影中的自然不惧配角抢戏,而其中大腕云集的影片,也是我认为他最被低估的影片是《孝子贤孙伺候着》。
赵丽蓉同样是小品焕发第二春的演员,因为是喜剧,她在本片中的表演更加自如,我看是优于她获奖电影《过年》的。
魏宗万则是《三毛从军记》后,贡献了他喜剧风格的巅峰角色,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些短视频,跟该片相比,不是喜剧而是闹剧。
片中自然少不了陈佩斯的黄金搭档丁嘉丽,而跟在后面唯唯诺诺的老公扮演者倪大红,也已经显露出喜剧天份。
后来看介绍,里面居然还有容嬷嬷。
艺术家陈强
陈佩斯最初出道,肯定离不开老爷子陈强的关系。不过,当他通过小品成名后,陈强的名片就由黄世仁扮演者,让位于陈佩斯的爹了。
陈强扮演黄世仁,是从简陋舞台一直到银幕,也终于不用担心挨观众打,甚至是吃枪子的危险了。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陈强是那种沾了角色光的演员,相比而言他获奖的南霸天的形象,还不如反面角色光影下的黄世仁。
后来才发现,陈强的大反派角色,就演了这两个。看这么多影视剧,这两个坏的确实难以超越。
如此看来,艺术家的荣誉对陈强来说,是实至名归。
而看网上很多评论,陈强最好的角色是电影《鬼子来了》中的一刀刘。
电影的确是遗憾的艺术。
流量与情怀
陈佩斯的《戏台》档期推迟,据说是流量不足,陈佩斯且不说,连黄渤都算不上顶流,看来,现在流量真不是褒义词了。
与流量对应的应该是情怀了。
看陈佩斯的电影,从最初的《猎字九十九号》到《归心似箭》,真的如他小品里所说“配角就只配半个脸”,那时候真的算不上配角,只能算龙套。很多年后从网上看他在新版《万水千山》里演出,算是跟配角沾边了。
陈佩斯真正出演撑得起剧情的配角,是电影《法庭内外》。看电影时虽然年纪很小,但后来一段时间还曾想过:怎么不让陈强跟陈佩斯演父子呢?
现在看来,白毛女对上黄世仁,那得是多大的流量啊!
不过,那个时代没有脱离样板戏选角的窠臼,陈强那形象实在有损平反老干部的形象。再者,那时候的电影人,还是有道德操守,不想消费观众的情怀。
陈佩斯,票房保证
最近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上陈佩斯电影《戏台》的介绍时有推荐,但基本都是官方账号发送的花絮。
今天陈佩斯通过官方账号宣布影片延期上映,随后相关的视频反多起来,有为电影点赞的,有为陈佩斯鸣不平的,还有说欠他电影票的。
这部电影本来就打算回家时一起看的,延期也正合我意。只是电影票我是不欠的,陈佩斯的电影看的不少,他也算是80、90年代交界期的金子招牌,我们家到东关电影院看电影,不少都是因陈佩斯的名声而选择前去。
最后一部在电影院看的陈佩斯电影,是《少爷的磨难》,这部片子曾引得陈佩斯当众落泪,感慨拍电影太难了。
后来,似乎就很少一家人去看电影,中国电影在电视冲击下进入低谷,而我们一家人很难凑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