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传奇与睡美人

国庆假期就这么结束了,老天帮忙,没有那东挪西挪的调班,上班第一天倒没有那么痛苦。

过节期间续费了腾讯视频VIP会员,但完整的片子只是陪外甥看了加勒比海盗的第二、三部,看完觉得之前五在美国不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主要是前面几部拍的太精彩了,珠玉在前,后面确实难以突破。

但加勒比海盗五的差评只是相比前辈而言,如果他算烂片,那同期的长城就没法看了。

国庆期间看了大半部《封神传奇》,家里那位看这部明星荟萃的大片居然睡着了。我早就对这部在2016年各大烂片奖项评比稳居前三的影片早已如雷贯耳,所以强打精神看完,果然够雷。

片子你不能说制作不精良,演员不能说不大牌,但那金盔金甲估计是从张国师那库存借来再利用的,而商朝战舰撞击西岐,可能是因为好莱坞特效团队没有战车的模型。但你既然打了封神的旗号,总要和兴周灭商的时代靠谱一点吧,这样不给你扣个误导下一代的帽子,但至少也太侮辱我等观众的智商了吧。

前几天某什么心灵电影的导演因为被豆瓣打了2分的低分,拍案而起要告豆瓣,估计是看封神传奇都给了2.7分,自己怎么也要2点几吧。

节间还看了央视某剧场播放的一部国外拍摄的《睡美人》,那水平也就是中国80年代的电视剧水平,还是地级市剧团的水平,估计能播放是国际交流节目不用花钱,但看着虽然好笑,但至少人家是认真的。

儿子的钢琴

今天给儿子选好钢琴刷卡付款。虽然钢琴需要过几天才送货,但儿子拿着赠品袋子就已经是控制不住的高兴,那为了忍住不笑出声的嘴已经变形了。

已经很久很少见到儿子这么开心了。

我本来对买钢琴是很抵触的,倒不是担心影响学习,只是感觉钢琴离我们生活远了一些。曾和儿子说过,人家追女朋友的,会吉他的可以跑到楼下弹吉他,你学了钢琴总不能找几个兄弟帮你抬着钢琴去吧。另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儿子不过是三分钟的热肚子,有个电钢弹就可以了。

但从去年8月开始跟王老师学习钢琴之后,儿子却一直坚持了下来,期间也有困难,但都挺了过来,估计一次在学校的弹奏也增强了信心。在7月份突然问我什么时候换钢琴啊。

他已经很多年没有主动和我要东西了,看来儿子是真喜欢钢琴。那时候就定下来给他买钢琴了,可能期间我们关于其他花销的一次争吵让儿子有些畏缩,不再提起此事,但给他买下钢琴,还是无比开心。

儿子有爱好并为之努力,这是最难得的。希望今后学习和工作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能做的不多,但却也是全面支持的。

凯撒是凯撒,耶稣是耶稣

当胜利者恃强成为统治者,并依靠国家机器维护其地位时,那些被统治被压迫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唯一依靠的只是精神上的寄托,于是宗教便大行其道。

伟大导师说宗教是精神鸦片,不管如后辈解释为那个年代指的仅是减轻痛楚也罢,还是就是麻醉也罢,总之是为了让人暂时脱离现实困境的痛苦,而统治者也乐得宗教的传播。

受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熟背政治课本的我对宗教不感兴趣,粗略看完房龙的书,更是对宗教无感,而只是喜欢耶稣。但看完《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偏重政治与历史的书,不由感慨,耶稣在任何时代都会被钉上十字架。那总督所谓的交由犹太人处置,不是为了减轻自身罪责,不过是为了将罪责由政治推脱到宗教而已。

耶稣是耶稣,凯撒是凯撒。当宗教与现实结合,尤其与现实的政治结合时,那就是灾难。十字军东征就是一个最惨痛的事例,而中国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动乱,其破坏力比强者之间的争霸,朝代更替更为血腥残酷。

书中我唯一不解的就是对十字军东征的评论,作者不认为十字军东征只是给那些施虐狂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而是明确认定朝圣的武士们绝大多数是渴望在耶路撒冷的战斗中得到拯救的信徒。

难道那些信徒的宗教就是那样的吗?我不是宗教信徒不懂,也不愿意懂。

强权之恶

在《耶路撒冷三千年》书的后面章节,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突然加入了一个原纳粹党卫军军官艾希曼受审的情节。感觉突然是因为描述并不多,显得有些突兀,当时不明白作者插入这个情节的目的。

看完书之后,亚马逊会根据购书历史推荐相关书籍,里面就有一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书籍,看书的简介,提到以色列特工将艾希曼绑架到以色列受审,当时也是颇受争议,被认为是复仇主义行为。

虽然没有看整本书,但看过简介 ,就明白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插入那个情节的目的了。无论是在东京还是纽伦堡,受审者无一不是认为自己受审只是因为失败了而已,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审判。对艾希曼的审判,无疑也对周边国家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以色列已经是一个强国了 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可以掌握敌人的命运。所以才会有了阿拉伯联军对以色列的围剿。

另一本书的副标题指明艾希曼的罪行是平庸之恶,其罪行是如同公务员执行自己职责之内任务一样。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没有那个耐性看那些大部头书,但我自己的观点认为,那绝不是什么平庸之恶,就像电影《无耻混蛋》里面那个前面穷凶极恶的纳粹军官,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同样身份却一样卖主求荣,寻求出路,惶惶如丧家之犬。这种恶应该权力之恶,胜利者之恶,甚至是强者之恶。

当人居统治地位,或处胜利者之列,拥有了决定那些失败者,被统治者命运的时候,这种恶就成常理天理,罪行就成为职责,而职责只是失败时的借口。

他们并非不知道这是恶,他们也内心恐惧,所以为了自己生杀予夺的权力,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犯下一个又一个的罪行。可能在东京和纽伦堡上被告席上,那些口喊不公平的恶魔,并没有忏悔,内心唯一后悔怕只是恨自己或部下没有犯下更大的罪行来挽救自己的命运。

无上权力下的善,就是放下屠刀的佛。

历史的轮回

历史是面镜子,可以正衣冠,也可以饰粉墨。有人从里面看到光明,有人看到阴暗;有人循正道直行,有人尊旁门窃位。所以历史的悲喜剧一幕幕重演,周而复始,满是血泪。

以色列在打击恐怖分子,但第一次震惊世界的恐怖事件的导演者正是他们,大卫王饭店的爆炸案,被曾经的统治者现在的反抗者效仿。以色列官方谴责屠杀,但代尔亚辛村的屠杀任何借口或者粉饰都是苍白无力的。

库尔德人遵循犹太人的历史,想要复国,没有人再自称居鲁士,得到的是以色列当年同样的打压围剿。因为利益,卧榻之侧,岂容再崛起一个强国。

但没人接受教训,因为时代的强国强人,总认为自己是强者,可以掌控一切。但强大如希腊罗马,骄横如蒙古奥斯曼,都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这才是历史,没人能掌控。

民族与英雄

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也不相信民族优劣说。任何一个种族也罢,民族也罢,都是同样祖先进化而来,本无优劣可言,只是在不同时期,因其科学、文化接受程度的不同而已。

犹太人,犹太国家也是如此,现在的犹太人在网上被神话了。在本书的开篇耶路撒冷沦陷,圣殿被毁的章节,在罗马军团大兵压境之时,城中三派军阀还在争斗不止,这和其他历史上众多民族或者国家亡国灭族没有什么区别。

但我相信历史英雄论。

在圣殿被毁近两千年后,复国后的以色列又面临亡国的危险,但与其说历经磨难的犹太更团结强大,不如说他们有了自己可依赖的领袖,自己的英雄。

在大多数以色列人准备迎接又一场大屠杀的时候,摩西·达扬扭转了局势。可以说他的被启用是以色列政府无奈的选择,因为他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而言,他都是一个危险分子,但是他拯救了以色列。

但这个好战的危险分子,却在六日战争胜利后,下令组织士兵在耶路撒冷的清真寺顶升起以色列的国旗,显示了英雄政治家的一面。

而与拉宾同时期的战争名将沙龙,则更像中国传统中的枭雄。他战场上为战功屠杀妇孺,当权后内部镇压外部侵略,和平进程关键时期进入圣殿山向全世界挑衅。但却就是这个更严重的危险分子,却下令从约旦河西岸撤兵,完全前任未做的事情。

民族发展中总会产生自己的英雄,而英雄又总能带动自己民族进步,还是那句话,英雄为治世而生。

铸剑为犁真英雄

毛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犹太民族历经千年,能够建国,离不开理论支持。但以色列的建国理论上没有沾同族但已不同宗马克思的光,依靠的就是“犹太复国主义”。

复国主义先驱们也曾经探索过多种复国之路,或经济赎买,或乞求大国施舍,直到在耶路撒冷见到三位强壮的犹太搬运工,给了他们希望,如果能有这样三十万的犹太人,那样复国就不是梦想了。

毛主席还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放之四海皆准。以色列建国之后,敌国环伺,在敌国心目中,以色列人还是历史上那些任人奴役,到西墙哭泣也要被勒索钱财的犹太人,但他们忘了,一群被狮子统帅的绵羊就不可小视,何况狮子统帅的还是归家的群狼。

风云际会英雄辈出。以色列建国初期的章节,一个曾经熟悉的名字出现了,拉宾。第一次中东战争,他还是在前线焦头烂额防御的军官,第三次中东战争他已经成为以色列参谋长,在即便以色列及盟友都不抱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六天里他统帅以色列军队横扫大兵压境的诸国联军,夺取了三倍本国国土的阿拉伯土地。

慷他人之慨的铁血将军多,不求浮名隐忍退让的将军少。

拉宾的伟大不在他的战绩,而在作为胜利者的他能看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神圣,从而推动和平进程的智慧与勇气。如他在面对气势汹汹的抗议者所说: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这与中国某位梦里被讨要孩子的母亲惊醒的名帅何其相似。

拉宾最后遇刺身亡,死在本族人之手。不知那个享受着拉宾等前辈出生入死胜利成果的刺杀者,知道多少犹太人的历史,知道多少建国血泪,如果50年前,他又是否有勇气拿起枪浴血耶路撒冷?

被黑化的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人在二战之后终于在祖先之地建国,或者说复国。对以色列这个国家,我最早知道并有印象是通过刘将军早年的小说《震惊世界的奇袭》。

那是当时少有的能对这个“犹太复国主义”国家说好话的作品。一度这是一个邪恶国家的代表,报纸上不断谴责其暴行,乒乓球名将因为遵上命在与对方运动员比赛弃权而失去夺冠的机会。

我们对以色列的态度这些年越来越好,估计原因不是网上充斥的什么为二战报恩,不过还是政治上的原因而已。

我们反对以色列,与其说是反对其复国主义,不如说是反对其“英美帝国主义走狗”的身份,若论走狗,因为他与“苏联同志的走狗”征战不休。现在苏联已经解体,政治上的对立也就淡化了,没有政治上的对立,经济利益就成了第一位。而原先攻击以色列为的是团结一众阿拉伯朋友,现在这些朋友阔了,并已傍上更大款的朋友,久不登门,所以多个朋友多条路,复国主义也就少提了。但依然警惕的原因,无非担心自家后院起火,所以不敢走的太近。

但这多少有些过虑。犹太复国主义并非是可复制的洪水猛兽。他是在原统治帝国崩塌的前提下才出现的,你不能说其他阿拉伯国家独立就是民族独立,到了以色列就成了复国主义,需要抵制需要打压。再者在希特勒二战大屠杀之前,某大国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暴行,看看以色列前期领导人出生国籍就能看出。在此情况下,不在祖先的土地上建国,又能在哪里立足?

居鲁士允许犹太人复国,未因为其民族与宗教甚至结局而影响被歌颂。中国古代传颂“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义举又怎么能因政治阵营不同而被歪曲诋毁?

历史还是不要用政治方向衡量为好。

古今中外英雄同

时光如梭,风云人物悄然而去;

往事如烟,所有只是一场梦幻。

这是萨拉丁去世时,一位伊斯兰学者沉吟的诗歌。古今中外,英雄莫过如此。

《耶路撒冷三千年》不是一本纯粹学术性的历史书籍,书中作者并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虽然在书中他多次写到萨拉丁战败的失败,评价他长于政治而非军事,但这首诗歌足矣表达他对萨拉丁的肯定与情感。

而对萨拉丁的对手,十字军著名统帅狮心王查理,作者显然没有这种感情,在写完查理在萨拉丁军队前公开屠杀三千名穆斯林男女老幼囚徒后,紧跟写到:这就是传说中的骑士气概。

至于拿破仑,这位威名赫赫的法国皇帝,在作者眼里更是不堪,不但记述了他为了快点逃命,下令“安乐死”数百随他征战埃及的伤病部下,还不忘讽刺他逃回国去继续吹嘘他在埃及的丰功伟绩。

英雄兴于乱世,却是为治世而生。

耶路撒冷历史上从未停止动荡与杀戮,但当一位大英雄出现,总能带来一段时期的太平时光,但他们陨落之后,宵小之辈粉墨登场,则继之以更大的混乱与厮杀。

杨威利说所谓英雄酒吧里多,牙医治疗台上少。同样,英雄是典礼庆典上多,屠城掳掠时少;沙场强悍强敌前多,陷城妇婴老幼前少。如放下屠刀的才能成佛,能解救本可驱御的奴仆,放生本待屠戮的囚虏,方为仁慈,方为大英雄。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古今亦通。书末美国大总统杜鲁门在回复以色列“帮助创建”的官面赞赏时,甚为不知足,自夸“我是居鲁士!我是居鲁士!”。重要的话说三遍,这厮还少了一遍。不知史,不知耻,虽有总统之位,不过历史一鼠辈尔。

历史的舞台

我对耶路撒冷的了解,最初是通过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引起浓厚兴趣并促使我买这本书的则是电影《天国王朝》。也许这部电影太有名,以致书中用了不少注释,来对照二者的关系及区别。

虽然《耶路撒冷三千年》按照时间顺序,以期间的人物为主线,讲述耶路撒冷历史的写法,与房龙类似,但房龙因为讲的是圣经,更偏重其中人物人文方面的描述与评价,而本书更侧重史书记载及在此基础上的推论。虽然作者不可能不受西方主流历史观的影响,但看其中关于多宗教冲突,及十字军东征的章节的描述评论,还是相对公正而不像国内历史书籍那般偏颇夹杂私货。

本书从耶路撒冷有历史记载开始,到复国后的以色列重新占领西墙为止的三千年历史。耶路撒冷像一个舞台,从传说中的大卫,耶稣,到历史风云人物居鲁士,亚历山大,拿破仑,再到拉宾,沙龙,当然还有更多的豪强、信徒,平民、游客,在这个舞台上进行一出出或悲烈或卑劣的演出。这个舞台精心搭建又被无情拆除,曾辉煌又破败,但演出从未停止过。

看完这本书,和之前读房龙作品,而形成最初的感知反差极大,更不用说电影的情节和人物了。但电影可以说更为神似,巴里安和大多数信徒一样,渴望到耶路撒冷得到救赎,却发现救赎只能靠自己。而耶路撒冷也真的如片中被拔高的萨拉丁所言,什么都不是,却又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