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江苏卫视的《金曲捞》时,看到王杰出场的时候,还是有着莫名的激动。当时还想,还有谁的出场会让我激动,想象了半天,感觉只有郑智化了。
王杰是高中回忆的标记,而郑智化则贯穿了大学时期的记忆。
如果郑智化参加金曲捞,选歌的话如果是这首《猫》,不知有多少人会听过,反正我是没有听过,就像那时没有看过郑智化原版《水手》那个欢快的MV一样。
郑智化没有参加《金曲捞》,但参加了上周的《不凡的改变》,当看到已经发福的他登场演唱熟悉的《水手》时,可能缺少《金曲捞》那种铺垫和悬念,倒没有那么激动。
节目中加时嘉宾黄国伦总结郑智化歌曲特质,一是少年,二是智者。的确,郑智化的歌曲,尤其是前期的歌曲,如《水手》MV一样,不管歌词如何,但歌曲总是充满了乐观与向上的情绪。
倒是后期,尤其是《麻花辫子》,风格开始向纯悲苦转变了,不知是郑智化自身的年龄或是经历的原因,如会将17岁时写的遗书,创作为《别哭,我最爱的人》,而今参加节目,听他人敬唱此曲时会当场落泪,还是商业化的原因,总之慢慢归于记忆了。
分类: 杂谈杂忆
蓝瘦香菇
今天突然有了蓝瘦香菇的感觉。
本来一周的开始也是不错的,傻乐傻乐地干着活,一件又一件,还算顺利,如果不是接了一个电话,也许一天又这么过去了。
本来也是一个普通的业务电话,工作上的事情,只是与我有关而已。如果像以往那样教导一番,也就罢了,大不了死猪不怕开水烫装死,但偏偏没有,不知是对我工作的无奈,还是我们工作的无奈。
那之后人顿时不好了,迷迷糊糊加了一会班,迷迷糊糊往家走,迷迷糊糊做好饭。
的确,虽然我的工作效率不如之前了,但我还是我,工作态度也还是如前,但却总是错。如果总做错事,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做错而总被指责,那连活着都没有意义了。
只是养家糊口而已,如此而已。
权利之名
波斯曼法案通过已经20多年了。当这个在绿茵场上默默无闻的比利时球员,为了自己的自由转会,而与传统足球转会制度对簿公堂时,有没有想到过此举会对国际足坛产生天翻地覆般的影响。
有人说波斯曼是足坛雷锋,苦了自己一个,幸福千千万。但更传神的比喻是,波斯曼如同一个顽童,本想扔块砖头打碎人家的玻璃,却没想到导致了大厦的坍塌。
称波斯曼为个人权利斗士的人,看到的是球员的流动,明星球员薪水的不停翻番,天价转会费记录一破再破,超级球队群星荟萃金光闪闪,但谁有能看到南美球队在丰田杯后期的颓势,欧洲本土球员空间被一再挤压,中小俱乐部惨淡经营,阿贾克斯为代表的青训体系的无以为继。
权利,多少贪婪与暴利以汝之名。
世界杯,巨星的试炼场
昨天俄罗斯世界杯预选赛尘埃落定,几家欢乐几家愁,决赛圈32强终有归属,各大豪强已经为明年大力神杯开始秣马厉兵。
虽说传统强队意大利、荷兰被挡在世界杯大门外,但以现在这两个球队的状态,即便打入世界杯决赛圈,也只是陪太子读书跑龙套罢了。现在世界杯,是王者之师的年代,已经不再是当年像肯佩斯、罗西、马拉多纳那样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时代了。更多的是马拉多纳的泪水,巴乔、齐达内落寂的背影,梅西无神的凝视。
前几天看评论,从另一个观点认为,梅西、C罗处于世界足坛巅峰10年,已经超越了那些短暂王朝的诸多前辈。
看罢感觉很好笑。梅西、C罗能够长时间称霸足坛,首先受益于现代的足球环境,在足球暴力无被无限放大在镜头前的情况下,他们免受那些伐树般犯规拍拍屁股走人的侵扰,同时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保证了他们的竞技状态。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波斯曼法案的出台,使得超级豪门球队们实现了对足坛的绝对统治,在各种的联赛中竞争压力剧降,已不用每场联赛都要应对那些中小球队的死缠烂打。作为豪门球队的王牌球员,梅西、C罗们可以在教练专门为其设计的战术体系下,在一众明星队友的簇拥下大杀四方。
但到了世界杯,在国家队中,这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是更考验他们球技和领袖能力的王者的战场,星光璀璨或泯灭之地。
期待《史迈利的人马》
史迈利电影形象与原著的差异,显然是为了与电影风格合拍,而与演技无关,何况扮演者还是加里奥德曼。
加里奥德曼的演技一流,堪称一人千面。如果不是看演员介绍,很难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变态警察与《哈利波特》中的小天狼星扮演者联系起来。
加里奥德曼在片子最精彩的演出,应该是与卷福扮演的吉勒姆在餐馆中回忆自己与死对头卡拉第一次见面的片段,那也是较为符合原著史迈利形象的演出。加里奥德曼通过自己的表演,让片中并未出场的卡拉浮现在观众脑海中,和小说中一样,史迈利表现出对卡拉这个对手视死如归的敬仰,和招降纳叛失败的挫败感。因为史迈利从卡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说他面对的就是自己。
卡拉拒绝了史迈利的诱惑,为了自己的信仰带着必死的决心返回了莫斯科。但就是这样的卡拉,最后因为自己的女儿,选择了背叛。忠诚与背叛,是勒卡雷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昨天偶尔从网上看到,在80年代拍摄的电视连续短剧中,扮演卡拉的居然是X教授!下一步就要按顺序先搜寻《史迈利的人马》电视剧,在看小说了。
改编的底线
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对史迈利的拔高,导致了电影的风格与原著的差异,而更贴近传统商业谍战片。按照80年代主流媒体对国外电影的评论的套路,就是影片通过鼓吹资本主义的英雄观,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但作为远离冷战时代商业片,观众也不再是局限于英伦三岛那在冷战阴影下成长的一代,影片为了全球的票房,必然会做出改变,更加适合现代人口味。于是无论是史迈利变酷了,可以为自己的无辜出局怼上上级拉康,混蛋塔尔成了情圣,苦苦等待恋人的归来,圆场的诸多情报人员都如同剑桥五杰一样成为同性恋。
这些都能接受,唯一无法接受的是影片的结局,那个英雄归来意气风发的结局。这不但背离了原著的主旨,也与影片中史迈利的性格不符。
原著中史迈利虽然抓住了潜伏在圆场内的鼹鼠,那个自己的情敌,曾经的好友战友,但没有胜利感,更多的是失落与茫然,所以看到自己重回身边妻子的时候,感觉如他人的妻子。
而即便坐上圆场老总的位子,在那个日趋腐败体制内,史迈利也无法像当年一样大展身手,从后续两部就可以看到,他上任后忙着整理内务,审查一个为了小情人挪用公款的部下,再次升堂,又在他自杀后顶着压力出席葬礼。就算破获了卡拉安插在大陆间谍案,最后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还是再次被踢出局。
所以说影片的结尾是最大的败笔,影片可以改变原著的情节和人物设定,但主旨不能随便改变,如果改变,即便影片精彩,对原著也缺少尊重,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了。
英雄难免窘迫时
看网络上的评论,公认79年英国拍摄的电视连续短剧更忠实于原著。但电影不同于电视剧,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把小说中那时间空间跨度大的情节交代清楚,还要表现剧中人物那错综复杂的关系,几乎不可能的。所以电影展现出不同于原著平缓甚至略显沉闷的风格,更为紧凑且有张力。
最为明显的就是电影主角史迈利的设定。与电影加里奥德曼扮演的隐忍干练的史迈利不同,原著中史迈利属于偏行政的谍报人员,是一个貌不惊人,低调的官员,小说第二部中史迈利在香港初次出场的时候,几乎没人能把他和大英帝国情报部门的掌门人联系起来。
而在小说开始,史迈利更是运交华盖,被内退下岗,老婆红杏出墙,还要忍受她那没完没了的账单。几乎每个人都把他看作一个loser,交谈中还总绕不开他那分居的妻子。可谓是事业家庭俱失败惨淡。
但我不认同将史迈利归于反英雄的评论,他本就是英雄,他也有他显赫的历史,如同情报女王康妮所说,“可怜的人儿,为大英帝国受到的训练,为统治海洋受到的训练。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都被夺走了,一去不复返了”。
他只是一个走背运的英雄,是一个被时代无情遗弃的英雄。但一旦风云际会,天降大任于斯,他还是那个情报女王念念不忘的战争中的“My lovely boys”。
观读顺序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小说。
大多数这种顺序,是比较幸运,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从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与原著相比,受影视剧剪辑时间,演员选角等限制,总有多多少少的遗憾。读小说在先,难免先入为主,对影视剧的改编颇多挑剔。而观剧在前,后细读小说,反能对影视剧多些赞赏,少些苛求。
由于片名的缘故,开始并未留意此电影,后来是看到里面演员阵容,才提起兴趣。这是一部英伦名角荟萃的影片,既有加里奥德曼、柯林费斯这样的名角,也有成名大火前的卷福,以及诸多随叫不上名字但演技精湛的熟面孔。
电影非常精彩,无论是演员演技,还是情节的把控。看完片子,立马买了原著小说阅读。买到的小说封面用的是电影的剧照,看来是电影催生了小说的再版。小说翻看了几遍,感觉小说更为精彩,但改编后电影,风格有所改变,已经算是佳片了。
书名的翻译
PK迪克的妻子曾经说,迪克的书如果起个好的书名,销量会更好。的确,如果《生化人会梦见电子羊》使用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银翼杀手》的名字,肯定更能吸引读者。
勒卡雷的小说也是如此。他的谍影系列小说,大多从书名看实在看不出间谍小说的相关内容。原先看到的间谍小说,引进国内的时候,大多为了销量多按照港台习惯重新起个吸引眼球的名字。比如早期《奎勒备忘录》被翻译成《谍海群英会》,更广为人知的是《伯恩的身份》被翻译成《谍影重重》。
《荣誉学生》要是按照原先的翻译习惯,可能会翻译为香港谍影,风云东南亚之类,但现在出版物一般都是直译了。但我感觉是不是翻译的有些词不达意,因为书中主角的确算是圆场主管史迈利的学生,但加上荣誉二字实在过于直译了。
《荣誉学生》还好,史迈利三部曲前一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已经不只是不吸引人的问题,而是绕口了。
也许这是英伦小说的特色,也是勒卡雷的风格,他更希望人们看他的小说,是为了探讨特殊时代背景下特殊人群人性,而不只是为了追求惊悚的刺激和猎奇。
犹豫错过优惠
双十一商家都在忙着搞促销,从当当买几本书,但发现自己看中的几本书已经都是急缺货状态。后转到亚马逊,看到也有优惠活动,看重了29.9的勒卡雷谍战系列小说,凌晨还有,但下午回来准备凑单购买的时候,发现价格已经变回240多了。机会错过了。
本来十一本一套,已经优惠的在我的心理价位内,虽然里面有两本已经购买过纸质书。之所以犹豫不决导致错过购买机会,问题就是出在其中已经购买过的一本书《荣誉学生》。
那本书是我第一本看了不到一半就放弃的书,感觉自己读书的心态变化期,也是在读那本书期间。
不是书不好看,作为史迈利三部曲的第二部,相对第一部的紧凑,本书单看书籍厚度就增加不少,叙事也似乎略显拖沓,但这不是我放弃的原因。相对网络上对本书翻译的差评,我正好觉得相反,感觉翻译的非常好,很好表达了大英帝国日落西山的窘态,和那些曾经为帝国的荣耀奋斗付出的老一代间谍的失落与无奈。
这种失落与无奈的情绪贯穿全书,那时我读书的心态不再平和了,已经无法享用这种读书的感觉,看到一半 我基本已经预见到主角的命运,再翻阅书籍的结尾,主角的命运,谍报人员的命运,那种无奈与悲伤还要超出我的预想,于是就在读到一半时候放弃了,以后也慢慢开始疏远这样的书籍。
这也是我错过此次优惠良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