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永远的噩梦

我中学数学水平很一般,好歹在高考没拖后腿的情况下进了大学,开始学习微积分了,才发现自己数学水平不是差了,用现在的流行字就是渣了。

教我们微积分的李教授,是我受教过的最好的老师,可称为人师表的典范。古人曾说过不欺分为不敢欺和不忍欺,对李教授的课,我真是不忍不认真学,但认真学和能学好有时真是隔着一道天堑。

记得第一次考试,很多同学都已经起身交卷了,我还在对着剩下的几道题冥思苦想。从我身旁经过的李同学估计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对我说:这题你做错了。但李同学的文登威海话,和宿舍大哥的荣成威海话差别也太大了,我只是抬头看着李同学无奈离开而茫然不知。但问题是,就算听懂了,我也做不对啊!

最后一次考试,自觉得准备很充分了,但回到宿舍一对题,发现居然把一道题解着解着,居然又解回去,这水平,估计班里也没有几个人。

好歹把厚厚的微积分学完,换成薄薄的线性代数,但发现那是个更大的坑。期末考试结束后,据某同学转述教课老师的话,要不是看我平时认真听讲认真交作业的面子上,可能就抓我不及格了。忽然想来,作业我怎么完成的呢?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噩梦一直纠缠着我,在梦里我一次次窃喜没有数学作业,但梦中却又清醒提醒自己,考试怎么办?

不知数学的噩梦对我四年的大学学习影响有多大,但在我毕业择业的时候,对数学的恐惧还是让我最终放弃了投奔IT行业的念头。

除去梦中对考试的担心,我一直对儿子的数学充满了担忧,每次从一旁悄悄看着拿出数学题先相面半天的儿子,这种担忧就再增加一分。唯一自我安慰的是,我见到的南开和山大的数学高材生,做题之前好像也不是拿起来就做的,但他们后期的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老天保佑吧。

书到用时

最近这段日子过得有点苦闷,真是书到用时方恨晚。

10年前在科技市场买东西返程等车的时候,有单位在那里搞活动,单片机硬件、资料免费送,当时觉得离自己学习很远。最近开始学习树莓派与传感器的应用,才发现,又是晚了这么多年。

我可以把迈拓网络硬盘盒子改造成BT下载机,可以用树莓派当多媒体播放器,可以当功能齐全的后台服务器,但涉及到传感器等相关硬件知识,什么3V5V电压,不同欧姆值的电阻,什么面包板,什么SIP,脑子里就像一大团杜邦线,实在没有什么头绪。

只好暂时放下了。

开始学习硬件,是因为前段时间把数据处理的软件知识学习暂时放下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

本来雄心万丈地想跟上大数据时代的脚步,相关书籍买了不少,但翻看过后发现,里面无一不需要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知识。

老天爷!我从在学校期间开始,就一次次在噩梦里呐喊:我一个学会计的,学微积分干什么!?

也无所谓晚与少,就算那个时候学,估计也学不出什么道道的。都说人过四十不学艺,我都已经过了一半,看来真的学不动了。就算学会了,如同耗尽家财学得屠龙之技的古人,学了又有何用?本来学习是早防老年痴呆症,如果学得油尽灯枯就不值当了。

就这样吧。

酒量

昨晚做了一锅肥肠豆腐,炒了一盘花生米,满足之余就发到朋友圈,言道就差一杯酒了。结果有人蹦出来留言回复,说量不大瘾不小,想必线下定是一脸不屑了。

这倒是事实,也无力反驳。

我曾经以为自己也挺能喝,常常自夸大三那年高中同学聚会我喝六瓶啤酒,吐完了接着拉队伍踢球去了,只是锻炼的少酒量越来越不行了。直到那次聚会21年后,看到聚会的照片,我才明白,原来那天醉的只记住那点事了。

酒量虽然不行,但却喜欢和一帮子可以嘲笑我的酒量,却不计较我的酒量的家伙们聚在一起喝,不是酒瘾,只是喜欢那种自由感觉,喜欢看着他们大杯喝酒畅快的感觉,心中其实也甚是羡慕,仅是羡慕。

虽说喝酒自由发挥,但时不时还是要喝倒几个,主要是气氛使然。嘲笑我的那位,喝酒的气势,真可用气吞万里如虎来形容,就算他不醉,也能带动喝醉几个。

但他只是气势足而已,一起喝酒比他能喝的也不在少数。

我在酒桌上打酱油的历史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旁观喝酒,看老W和小M对饮。那次加班后在经五纬一的一个羊肉串摊上,我们三个人吃着肉串聊着天,那二人一人一扎啤杯不时碰杯喝酒,那时刻似乎我不存在一般。一杯接着一杯,流畅而没有停顿,而一直到结束也是神态自若,真是潇洒啊。

酒逢知己千杯少,千杯我是喝不了,比划千口还是没有问题的。

久违的追剧

前几天的蓝瘦香菇在上周五晚上毒性发作。毒性来的剧烈,本以为难以自制,但又是一个电话意外地成为解药,人真要知足,诸多不顺,还总能解决回避,比起他人已是很幸运甚至幸福了。

但解药的后遗症就是无聊,无聊到开始追剧了。看芒果台《琅琊榜》最后一集,莫名其妙结束了,然后没有广告,没有片头,直接开始播放《步步惊心》了。

《步步惊心》很多年前零零碎碎看过几集,现在来看,除了五毛钱的特效,还是不错的电视剧。我对电视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拍摄是否精致,演员是否用心,而这部2011年拍摄的电视剧,应该也是之后类似剧集的标尺,甚至是难以超越的高峰。

看了几集电视,又转到小米盒子网络,儿子在熟睡补觉,我和孩子妈一起追剧,看着剧中的四爷、八爷、十三爷们,脑子里突然想到的是再早10年拍摄的《李卫当官》。

《李卫当官》拍的也是很精致,虽说算是喜剧,算是正剧《雍正王朝》套拍的外传,但拍摄和表演水准也是与《雍正王朝》看齐,里面九爷、十爷的表演还超越了《雍正王朝》,而不显夸张,也是用心之作。

那应该也是电视剧的黄金时代吧,一家人吃完饭就坐在电视前面等待剧集的播出,忍受那没完没了的低劣广告。进入网络时代,饭后娱乐选择更多了,但追求收视率的电视剧的质量,却大不如前了,沦为包装精美的快餐,而用心之作稀有少见。

背叛与人性

忠诚与背叛是古今中外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之一,但对于背叛认定与理解却也不同。

《海伯利安》中的开篇主角,如同三国演义中无名无姓挨了一顿暴揍的督邮一样,也只是冠以官名而没有姓名,直到他讲完故事,也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

也许他是羞于提及自己的名字。按照他自我定义,他是旧地,也就是原地球所说的内奸。

他奸的彻底。他出卖了自己的族人,死心塌地地为统治者霸主服务,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妻儿,也义无反顾。他的鞠躬尽瘁换来了统治者的信任,他也等到了他的机会,他复仇的机会,为他祖母祖父,以及族人复仇的机会,一个毁灭性复仇的机会。

他本可以,也准备在起义中捐躯,如同他的祖母祖父,以及书中有名字的姐姐莉拉,但听从了祖父的劝阻,选择了隐忍等待,做一个没有名字的复仇者,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将以有所为,还是大奸似忠。

书中,他得到了同行者的谅解,虽然是他把他们推上不归路。外国文化对背叛的宽容,更多的是对背叛者人性的尊重。

而中国,对背叛者的谴责与苛责,更多是因为他站在忠诚对立面,尤其是那个大大的忠字。

前几天看到一篇网文,评论中国最受同情的叛徒李陵,最后以杨继业碰死李陵碑来否定这种同情。但我看过的几个版本李陵碑中,杨继业其实也是同情李陵,只是感慨的李陵碑立在苏武庙前。

对李陵的同情,不止是因为他背叛的原因,更是对他本应忠的对象的不齿。这也算是一种人性的尊重吧。

顿悟还是自我安慰

本来我看《海伯利安》后两本,最为期待的是前两本中学者索尔父女的结局,但很失望,女儿瑞秋倒是出现了,但只是打酱油的而已。

也许作者在前两本中已经耗干了自己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心血和笔墨 已经无以为继了。

在朝圣者讲述的故事中,学者索尔的故事的情节虽然离奇,但似乎却又是最为平淡的。没有牺牲,没有背叛,没有杀戮,没有跨越人类与机器的爱情,只有最为常见的父母之情,无论是抚育孩子成长的喜悦之情,还是陪伴女儿逆生长重演曾成长而走向另一种死亡之路的无奈之情。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大,人物情感丰富思绪跌宕,但小说中的描写却毫无后两本的那种拖沓与煽情,平缓而真切,似乎就像一位老友在旁边娓娓道来一般,我们为之落泪却无法安抚。

国外的小说中很多都涉及到宗教,也就影响到阅读的理解,这也许是国内外文化的差异。索尔应该未来的犹太人,他一直研究,纠结,甚至是愤怒的是关于宗教献祭的问题。他无法像圣经里面的亚伯拉罕那样,向伯劳献祭自己的女儿,哪怕这也许是拯救自己女儿唯一的办法。

索尔最后还是选择了献祭,不知道“亚伯拉罕的献祭其实也是对上帝的试探”是索尔作为学者的顿悟还是作为父亲无奈的自我安慰。

以我的浅薄理解,如同约伯,他们信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

续作少佳品

后来从网上看《海伯利安》的评论,发现没有看完的人大有人在,看来我还算是好的了。

看过的评论中,虽然也有对后两本评价高于前两本,但大多数评论是和我一样,认为四部是精彩度逐步降低的,而第一本是最为经典的。

即便没有后面三本,单单第一本已经算是独立成章的精品。小说结尾,六个人讲完各自的故事后,平静而决然地踏上了朝圣终点的不归路,算是一个开发式的结尾,即便没有续作,也可以交由读者自己想象。

看过小说续作中狗尾续貂之作占了大多数,主要是为了前作弥缝而显得生硬,而吃书打脸之处更是让人失去兴趣,后两部就是如此。而第二本续作还算不错,但细细读来,发现还是第一本情节更缜密,情感更深厚。第二本中我觉得最令人血脉贲张的情节,是阿萨德面对伯劳大军,大声喊出自由的场景。但再看第一本,发现领事的故事中,其祖父梅闰在决意继承妻子遗志,乘坐飞毯飞行的描述,更让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好书真的在精不在多。

过山车般的读书感觉

在读书方面我是比不上儿子的。

最近读完的书是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四部曲。说是四部曲,但故事情节虽然有联系衔接,但实际应该分为海伯利安系列和安迪密恩系列两部,国内出版的时候估计为了销售宣传目的,把四本紧密捆绑在一起了。但看这两部书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差别如坐过山车一般。

看前海伯利安系列两本的时候,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设计都是极精彩的,我也重温了多年未有的急迫想读下去的感觉,到了结尾依稀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但到了后两本,我几乎怀疑我读到了全庸或者吉龙的作品。尤其是最后一本,里面充斥了琼瑶言情、古龙打斗、徐霞客游记、莎士比亚戏剧等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出于对前两部的感情,耐着性子快速读着,希望能够只是铺垫,期待前两部那种闪光的精彩,但没有,只有更加糟烂的无聊。那种无聊的感觉已经有些愤懑了。

书中已经无所谓情节,只是剩下作者的情怀了,膨胀的情怀,我最为厌恶的夹带私货。也许作者有名了,写什么都有人追捧,都有奖可拿,都有读者。如果不是电纸书,我肯定会像对待易中天的《百家争鸣》一样,把两本书扔出去。

有人把西蒙斯和阿西莫夫相比,且不说没资格评论的文笔,但就写作态度而言,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读书不易

前天晚上问儿子,最近有什么高兴的事情说出来一起高兴一下。儿子照例回答没有,但马上想起什么,说:有,终于把但丁的神曲三本读完了。

真是不容易啊。

按照儿子的话,读《神曲》简直就是在读注释。一套三本,都不算厚,但儿子读了跨越了两个学期,应该是读的最慢,也是最痛苦的书了。

期间儿子也想放弃过,我也怕影响儿子读书的快感,鼓励他换一本,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终于读完了。

再选择继续读那本书的时候,儿子少有地犹豫半天,最后还是选择了《飘》。选择的原因是想读一本小说,看看自己还有原先读书的感觉吗。看来《神曲》这本书真是把儿子折腾的不轻。

昨晚问儿子,《飘》读的怎么样,儿子很高兴地说,读的快多了,很好,原先读书的感觉还在。

很好,很好。

演戏还是做戏

郑智化在综艺节目中的落泪,看整个节目,是有情绪转变递进的过程,最后自言失态落泪,应该是性情所致,有感而发,而非做戏。
而江苏台节目组所做的宣传片,是将时间段上的几个片段剪接在一起,似乎是当场泪奔,有煽情的成分,但还不算过份。
而浙江台近期节目《演员的诞生》的剪辑,则有些说不过去了。里面不光在宣传片花中,把不同表演片段,拼接为火星四溅的嘉宾评委间的冲突,以此来增加收视率,还把节目扮演片段拼接,充当完整直播节目,这就不止是侮辱观众智商的问题 而是直接涉及欺骗了。
休假期间,浙江台在不停重播最新《演员的诞生》和《喜剧总动员》,大有取代《奔跑吧兄弟》的架势。我不知道这信心从何而来,是不是源自通过片花骗来的高收视率。反正我是已经没有兴趣再看这两个节目了,尤其是《演员的诞生》。
且不说台上三位评委的权威性,不评论电影演员生生改造为小品演员的表演,也不谈演员既要合作又要PK的规则合理性,单单说本需要多方位合作的电影制作,在那读秒般的时限内,能拍出好的电影来吗?这是演戏呢,还是做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