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磁带音乐

港台音乐专辑一般都称为大碟,而中国从80年代末开始流行起来的是磁带。最早的磁带专辑是从乐乐大姑姑那里听到的李玲玉专辑,还有就是当年最火的齐秦的《狼》。

因为《狼》那张专辑,我回家后买了第一盘磁带,齐秦的《狼2》,那也是第一次体会到盗版的闹心——在有的录音机上声音是正常的,而有的声音似乎快了一拍。

因为盗版的问题,所以很长时间内没有买过磁带,但也盗过版,把同学亲戚从台湾带回来的齐秦的磁带复制了一份,听了很久,跨越了高中和大学。

我后来狠狠心买的第一张专辑磁带是千百惠的《想你的时候》,里面喜欢的不是主打歌和最流行的《走过咖啡屋》,而是A2《窗的追想》。后来又陆续买过她的两盒专辑,但里面歌的质量下降不少,也就作罢了。

大学期间应该是音乐最流行的时候,音乐磁带摊铺随处可见,而录音机也被更小巧的价格低廉的单放机代替。那时候歌曲主要是通过随身听上的调频立体声电台,磁带反而买的很少,记得只是买过一盒孟庭苇和赵传的精品集。

工作之后,更没有买过,也不必买,路边隔三差五的音乐店不停歇地播放着最流行的歌曲,免费听,直到网络时代,免费的歌曲更让我远离了磁带及CD,歌曲已经成为回忆的载体。

再听郑智化

最近电视看的比原先还要少,主要是好的节目少。本来除了体育节目,一般就是看浙江和江苏卫视的周末节目,相对而言更喜欢江苏卫视的节目,感觉制作要精良一些,尤其是它的音乐类节目。

最近由于浙江卫视周六的两档节目,一个越来越倒胃口,另一个拿着煽情充温情喜剧,所以基本就剩下江苏的《不凡的改变》节目了。

但从上期开始,感觉节目越来越水了。与前几期腾格尔,罗大佑,郑智化等经得起岁月的传奇歌手相比,最近几期的李玉刚,林依轮等就显得有些滥竽充数了。原先是好歌精选再精选,上一期竟然一首歌唱两遍,如果下一期再没有实力歌手驾临,这节目也就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了罢。

因为这个节目,又把郑智化的歌重温了一遍,通过专辑,发现当年我们其实即是盗版的受害者,又助长了盗版的泛滥。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买的磁带,基本都是从郑智化的各种专辑中挑选流行的歌曲再组合,这也就导致了某些歌曲如《猫》就被错过了。

我听的第一盘磁带是从511那借来的,磁带用的是大国民的专辑图片,但内容也是东拼西凑。网上不少评论说郑智化因为大国民歌曲讽刺台湾当局被捕入狱,在狱中被打断了腿。看罢感觉真是有代沟啊,也许我们这样的老家伙很少参与网络的评论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郑智化歌曲少年与智慧的特质,让新一代人难以想象歌曲的作者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

演员的最高境界

上次错过了特价勒卡雷作品集后,一直在等待再次降价。自从原先下载电影的PT网站关闭后,很久没有下载电影了。上周偶尔看到有《史迈利的人马》电视剧版本,便下载了下来。

下载之后,用射手播放器把每集都打开,看了几个片段,只是为了测试一下字幕是否还能下载,但就是那几个片段或者镜头,就足矣诱惑人的。

剧中史迈利的扮演者是亚历克·吉尼斯,第一感觉和我想像中的史迈利还是有差距的,身材不够胖,相貌还不够平庸。但看了那几个片段之后,他的演技足以掩盖任何形象上的缺陷。

开始的片段,他得知自己之前的同事被杀的消息后,悲伤,走神,愤怒,表演的不瘟不火,恰如其分。而后面审问苏联情报人员时的表情则是冷静中透露着冷酷,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怒自威吧(难怪在第二部中他那贪污的部下会在他亲自过堂后自杀)。而最后情节他面对叛逃而来的死对头卡拉,那悲伤的眼神,似乎他才是叛逃者。

亚历克·吉尼斯其实很久之前就看过他的电影《桂河大桥》,而更熟悉的应该是最初《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欧比旺,但即便知道了这些情节,仍然难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昨晚,终于等到了勒卡雷作品集的降价,马上买了下来。首先翻到《史迈利的人马》那部分,和前两部不一样,这一部有勒卡雷的自序,而网上对史迈利系列甚至其他间谍小说的评论,多出自于此。

在自序中,勒卡雷高度评价了亚历克·吉尼斯的演技,甚至认为自己放弃写更多史迈利系列小说的一个原因,就是看过了亚历克·吉尼斯扮演的史迈利后,想把史迈利这个人物从亚力克那里收回来时,却发现自己拿到的是二手货,颇有被背叛的感觉。

演员演到这个水平,应该死而无憾了。

赤脚小子

每天坚持写点东西,一是为了熟悉文字活动一下脑子,再就是整理记录一下难忘又怕忘记的美好的回忆。同时在记录的时候,也查阅一下相关的信息,也算是温故知新吧。

昨天写到了杜琪峰,又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他的资料,意外地发现电影《赤脚小子》竟也是他的作品。

《赤脚小子》是佛山苑期间看电视时看的电影,他属于看一遍就不愿再看第二遍的那种电影。不愿而不是不想,因为看完第一遍印象已经非常深了,足矣,再看第二遍,反而会影响前面观看的感觉。同时他也是那种少有的回忆起来仍不免视线模糊的电影。

电影开始感觉是一部典型邵氏风格的港片,人物扮相尤其是发型和《审死官》保持一致,演员也是用当红小生花旦配一众老戏骨。但看着看着,就放弃了对人物化妆、场景布置的挑剔。郭富城当时的演技虽然还是有些生涩,但回首看,他能在现在由原先的香港偶像天王转型为现在的电影界的中流砥柱,起点还是很高的。狄龙的大侠和张曼玉的老板娘都与他们之前扮演的同类角色迥然不同,而配合的却又相得益彰。

片子算是悲剧,但片尾吴倩莲与张曼玉的台词,却蕴含着生活需要继续的希望,这在香港电影里真是少见。此外,不知几年后王家卫《东邪西毒》有鞋子杀手价钱更高,是不是向本片致敬。

杜琪峰的掌控

看上周的《不凡的改变》,当敬唱罗大佑的名曲《你的样子》时,屏幕上播放的是电影《阿郎的故事》对应歌曲的场景,看到的是张艾嘉那哭花了脸,旁边是还未脸谱化的,绝望无措的吴孟达。

现在不知哪位一线的女星能在镜头前哭成那样,即便表演出来了,不知演员自己,助理,甚至导演能够容许这自损“形象”的片段播放出去。

现在的导演,已难以掌控演员,也就难以掌控影视作品的质量。

《阿郎的故事》是我最早通过闭路电视看的影片之一,那时候只是关注演员和那首歌曲,只知道那是周润发转型的重要作品。很多年后才知道导演是杜琪峰。

杜琪峰对演员的掌控应该在香港演员中首屈一指,他可以拒绝《射雕》中龙套周星驰的自我发挥,也可以约束《审死官》中已经大红大紫的周星驰的表演。这种约束可能少了周氏风格,但却保证了整个电影的风格一贯性,并给周星驰带来第一个影帝的桂冠,而这个影帝也应该是与票房无关的实至名归的演员的荣誉。

另一个在杜琪峰电影中与其他电影中表演截然不同的是任贤齐。启用任贤齐,肯定也是看中了他的人气,但杜琪峰电影中的任贤齐,与其他电影中的任贤齐,似乎不是一个人,不同的只是导演,导演对演员演技的掌控的不同。

杜琪峰应该算是香港实力导演,也是成功的商业导演,他在票房与口碑之间坚持与妥协,但从未随波逐流,这已是难能可贵,也保留了香港电影的希望。

约束与制约

导演、演员的自我或者膨胀,很大程度是因为缺少约束制约。徐枫获奖后曾感谢的胡金铨导演,可谓一代名导,当年与徐克合作拍摄电影《笑傲江湖》,老爷子对布景和演员服饰都精益求精,后来徐克一看按这个进度拍下去,非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不可,果断好说好散。

这种约束的对错难以评价,但在市场化的电影制作中,这种约束我感觉还是必要的,虽然可能扼杀了一些精品,但也保证电影人在竞争激烈甚至残酷市场自我成熟发展。而那些口口声声不考虑票房,妄谈拍给下个世纪观众看的导演,还是少些浪费资源吧。

而演员一旦成了明星成了腕,就成了制片导演眼里的宝贝摇钱树,真是捧在手里拍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碰不得说不得。

前几日某男星新片热映,刚有评论他演技无长进而已,便有导演蹦出来,反驳说没有看到该男星的努力。这努力和演技一定划上等号吗?在这中保姆助理般的导演手下拍片,要有长进,真的很难。

谁靠得住

昨天发了一篇随笔,里面有对杨幂演技的评论,一位同事看罢回复,认为杨幂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仙剑奇侠传里的表演还不错。本来对演员演技的评价,就带有很多主观感情色彩成分在里面,何况这位同事还是看书观剧的前辈。

当年网购还不时兴的时候,帮忙买过不少书,后来看大火的电视剧是时才忆起,原来N多年前人家前辈就关注过了。

但前辈同事提到对演员而言,挑对剧本和嫁个好老公是一样一样重要的观点,在下实在不敢苟同。在演艺圈混,好的经纪人要比老公重要,至于剧本,就算金庸的名著,落到张大胡子手里,也拍得灰头土脸。

但制片导演也是靠不住的。昨天看徐枫的报道,提到在拍完叫好叫座,大赚一把的《霸王别姬》后,徐枫趁热打铁又投资拍摄了《风月》,结果,把前面赚得钱又赔进去了。

徐枫在总结惨败的原因时,很有风度而又婉转的认为是因为陈大导演太自我了。

说好听叫自我,说不好听再加上膨胀二字,说难听叫夹带私货。人出名后,往往眼高气粗耳朵硬,演员如此,导演依如此。

票房明星

《绣春刀》上映的时候,公认是良心之作,虽然输了票房但赢了口碑。想来这应该不是导演路阳所期待的,片子本身制作精良,而演员的选择也是考虑到票房的,除去名头不小男主角张震,女主角也启用了因《步步惊心》而大红大紫的刘诗诗。

但电影不同于电视剧,没有足够的情节和时间来让观众与演员培养感情,而主角又没法像周一围扮演的配角那样一句“得加钱”赚够关注。刘诗诗在片中的扮演虽无差池,但平淡无奇,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瓶吧。

第二部路阳选择的是更红的杨幂,票房果然上了一个档次。第二部还没有看,不好评价,但没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杨幂。

记得杨幂刚出道的时候,看一篇名嘴评论说到,现在小年轻的怎么喜欢杨幂这个类型的……,可能这就是代沟。

除去《神雕侠侣》,第一次看杨幂的作品是央视拍的《神探狄仁杰前传》,传闻钱雁秋有意离开央视,央视为了保住狄仁杰这个招牌,请了杨幂等一批当红明星想另起炉灶,重拍系列剧,但,没有以后了。

看过杨幂演的片子,感觉她总是难以融入到剧情之中,与其他人的扮演格格不入,即便是在邓超自损形象的闹剧片《分手大师》中。这和当初合拍片中赵薇的表现是一样的,是杨幂自己演技的问题,还是这本就是知人善任的导演追求的效果?

也许还是代沟的问题。

磨炼出演技

在《演员的诞生》黄圣依等尴尬演出的同一期中,陈龙向王千源致敬的演出则得到了好评,随后评委还对播出了王千源扮演的片段,表达了赞赏之情。

最近在看王千源的报道中,他提到自己参演之后获奖影片《钢的琴》,是被导演骗去的,期间因为经费紧张还一度暂停,而他没有一走了之,按他的话就是机会难得。而黄圣依的老公却曾以拍摄周期长为因由,推掉了一部电影的片约,其高下立见。

王千源的影片看的不多,但却令人过目难忘,不是因为他那其貌不扬甚至的长相,而是他的演技。《绣春刀》王千源扮演的虽是配角,但在与张震扮演的主角沈炼在一起的时候,感觉那就是他的大哥。

而最早看的王千源的作品,是电视剧《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在片中他分别扮演两个角色,性格完全不同的祖孙二人,而其前面扮演的伪警察,沉稳中又带有无奈,与后面扮演的流里流气但又敢作敢当的小混混形成极大反差。

但那部电视剧有些前紧后松,有虎头蛇尾之嫌。除了故事情节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前面集中了老了的王沪生孙松,修庆,高虎的中生代演员,他们的演技不是后面年轻演员所能比的,这也印证了王千源在采访中所说的,演员需要积累,磨炼演技,而不是突然一天就顿悟了。

好演员的诞生没有那么容易。

坑与被坑

周六晚上看电视换台到浙江卫视,正在播出《演员的诞生》,现在已经由二选一变成三选一了,而看到三个女演员选择演出的是港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虽然没有注意演员是谁,但心里第一反应就是怎么选这个片子,港剧本来就程式化的夸张,小品演出还不矫揉造作的上天。

果然第二天看新闻,里面对这期节目的评论几乎霸屏,重点抨击的是里面我唯一认识的黄圣依,图片加短视频把黄圣依“尴尬”的表演重现组合,好不热闹。

不知道节目是谁选的,如果是黄圣依她们自己选择的,只能说她们档次太low,但按之前惯例 应该是节目组选择的,那样的话,可能本来就是一个坑,但见坑还往里面跳,演员的智商也高不了哪去。

这就是节目组想要的。

估计深谙其中规则的演员也心知肚明,黄圣依也是见多识广,在微博上公开承认自己初登这种舞台,缺少经验。

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黄圣依说的也有道理,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区别很大,尤其是现在的摄影技术水平下,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自然有摄影师跟踪走位,捕捉最好的表演效果。前面辛芷蕾估计就是吃了这个亏,她表演的是很好,电视机前观众看的感觉也好,但与现场评委和观众看到未必一样。而舒畅显然更有经验,她更多利用了剧情和人物的设计,用人物前后的反差,来博取评委和观众的好评。所以她的胜出倒也未必如网上评论的那般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