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无止境

昨晚儿子晚上调课,自己在家看了会电视。首先看了大半部的《大话西游3》。之前看评论说这部片子烂,但没想到这么烂。之所以看下来,一是无聊,再就是想看看能否从头烂到底。

结果是,烂到家了。

如果是别的烂片,也早罢了,但他还直接打上《大话西游3》的旗号,而不像之前的《情癫大圣》、《越光宝盒》蹭热度的外传片,看来是最后的一锤子买卖了。

看完也懒得查电影的评分了,和前段时间的公认的烂片之王《封神传奇》相比,分数只能更低。至少那部片子水平有限,但至少还想拍出电影的样子,而这部片子无论是剧情,布景,演员表演,无一不是想告诉观众:我们就是想搞笑赚钱的,别当真啊。

现在看,香港电影是整体出的问题,已经不能用江郎才尽来解释刘镇伟的堕落。而一个行业金字塔底层的崩塌,是最为可怕的。

看完电影之后,又看了中央10套拍一部中国电影的纪录片,应该是原先《第十放映室》的延续,这部评论的国产公路片。片中对历尽波折才上映的《无人区》评价颇高,真不知最初送审的片子是什么样子的。

有趣的是,片中也评论了电影《港囧》,但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主演赵薇的一个镜头,不愧为央视,政治警惕性真高啊。

难封的李广

李广利封侯的代价是:前后两次精兵近10万,18万甲卒为后勤,“凯旋”返回玉门关时,仅剩下万余人,千匹马。而汉匈之战最辉煌的一战,卫青霍去病不过各领5万骑兵。

史书只见权贵封侯,又谁知那浴血大漠的将士。

与李广利名字一字只差的李广,与匈奴交战40余年,经历了汉匈大战前的摩擦,到马邑之变后的全面冲突,但错过了最辉煌的一战,不甘受刀笔之吏羞辱自杀而死。

李广终生未获封侯。司马迁对李广大为推崇,但后人似乎毁誉参半,到了现在,网上大多将李广难封归结为李广自身的原因,诸如杀俘,公报私仇等等等等。但在儒术独尊之前,那些秦汉名将哪个不是劣迹斑斑,怎么到了李广,就用道德来衡量了?

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曾感慨李广生不逢时,如果在刘邦那个时代,“万户侯岂足道哉”。同样是打仗,怎么封赏就差别那么大?因为刘邦是抢天下,其儿孙皇帝是守天下,一个是军事仗,一个是政治仗,打起来就完全是两码事,李广难封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李广难封,所以后世的评价也就以皇恩浩荡的官封为衡量的标尺了。既然皇上未封,那李广自己肯定有问题,否则皇上如此圣明怎么会不封呢?

李广死后,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足矣。

大汉败家仔

后世评论汉武帝,如果没有轮台思过的罪己诏,那他和暴君秦始皇就差不多了。但只是差不多而已,并非说有了这道罪己诏,他就由穷兵黩武的独夫民贼变成英明神武的一代明君了。

何况罪己诏颁布,不是在卫青、霍去病横扫漠北,封狼居胥之时,不是在汗血宝马之战损兵折将不许退回玉门关之时,而是在那个败家仔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之后。与其说是罪己思过的觉悟,不如说是难以为继的无奈之举。

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外戚,后期汉武帝的一再扩张,也是出于为了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的私心。就像鹿鼎记里面康熙在三蕃之乱不用韦小宝,到了准备充分的与沙俄一战让小桂子扬名应该是一样的。

但汉武帝这个大舅哥实在不争气,汗血宝马之战将汉武帝的家底败得差不多。一方面说明其水平和卫青霍去病不在一个档次上,另一方面应该也表明,大汉经过多年征战,无论是兵力还是将才都大不如前了,否则到了李陵的时候,不会出现无法拨配足够的马匹的窘况。

但李广利大宛惨胜归来,一样风光封侯。如果不是后来因为政治风波叛逃敌国,现在会不会也位居民族英雄挽留榜之列?

内乱外患功与名

90年代初单机游戏时代,有一笔名卫易的游戏大牛梁怿炜,是各大电脑报纸刊物中的金牌专栏作家。他曾参与金山游戏《剑侠情缘》,后来在报纸上写过一篇游戏的策划,主角是历来被顶礼膜拜的陈汤。

策划的游戏开始是以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起篇,各种充满对匈奴的忧虑。游戏属于有多情节分支多结局,其中一个结局是如果肆意杀戮,那么结尾就是将军的虎狼之名广播塞外。

在单机游戏靠引进的时代,卫易的游戏仅存在于策划阶段。现在卫易已经是网络作家,不知他的《天下江湖》中还有没有关于汉匈之争的思索。

如果不是秦王国乱,已经被蒙恬平定的匈奴不肯能再崛起兴风作浪;而刘邦不是为了刘家天下大肆杀戮功臣,那么由韩信统帅的汉军绝不会有白登之围,刘三也就不用感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七国之乱消耗了文景之治的家底,否则马邑之变肯定要提前。

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内乱导致外患,而一旦国家兴盛了又开始拿外患开刀。攘外安内本无可厚非,但在攘外中又有多少以大业为名谋求私家功名利禄的竖子之辈。

一将成名万骨枯。

民族英雄乎,名将乎

上周的时候看网上关于卫青、霍去病的民族英雄身份闹得沸沸扬扬,还把之前被剥夺了民族英雄身份的岳飞、文天祥一起拿来作为例证。那段时间脑子正好空空懵懵的,看完的反应只是:哦,又开始折腾了。

晚上开完会骑车子回家,脑子在不算冷的寒风中似乎清醒一些,再想起这事,突然觉得:不对啊,我们学习那时候,岳飞是从民族英雄被降格为抗金名将了,一帮砖家叫兽说是什么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卫青、霍去病原先本来就是抗击匈奴的名将,他们什么时候上升到民族英雄的地位了?

且不说难封的飞将李广有意见,估计汉武帝在天有灵肠子也悔青了,早知道自己造就了这么多民族英雄,还轮台思什么过?

原先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砖家叫兽手里嘴里,现在慢慢转移到网络豪侠的键盘触屏上,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影响儿子的书

曹文轩的作品,到《火印》为止,儿子都买过读过,应该是他读过作品最多的作家。而最初读曹文轩的作品,是根据学校要求读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但同样是学校推荐的作家的作品,比如杨红樱,沈石溪,甚至郑渊洁,儿子的兴趣一般,而对我推荐的任溶溶、张天翼的作品,儿子看过后感觉我推荐的不可思议。

根据我的感觉,曹文轩对儿子的影响,仅限于他的作品内容,或者说是弥漫在他作品中的那种情感。真正影响儿子小学时期写作的,应该是今何在的《悟空传》,也许真不该把那本书给他看。

进入中学,一直没有给儿子推荐更多特定作者的书籍,尤其是鲁迅的,因为学不来。其实有些过虑了,进入中学,他读书的进度反而放慢了。但有些意外地是,他不知是不是受《魔兽世界》的影响,竟然喜欢上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

对《悟空传》儿子只是买了两个版本而已,而克苏鲁系列,他几乎都买下来,包括不同出版社内容重复的版本。这还算,有一本网购的精装本因为运输过程中书脊有压痕,儿子竟然又要求买了一本,而同学间赠送礼物也是用这本书。

这种已经超越了喜欢,而近似推崇甚至迷恋了。

还好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寂寞无名,作品流传不多,否则花销可就大了。还好初中就要结束了,希望儿子高中再换一个喜欢的作家。

丁丁们

下午到西客站接站,顺便在停车场的洗车店洗车。洗车人中有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姑娘,腿脚并不方便,在那里不停忙碌着,车洗得很干净,可加五颗星。

看着她,我脑子里浮现出的是曹文轩笔下丁丁的形象,曾经放过羊,喂过鱼鹰,干过黑煤窑的丁丁,在结束篇中走进城市,拿起水枪干着洗车那份自食其力甚至快乐的工作。

《丁丁当当》系列是我唯一在给儿子购买同时,也全篇看完的曹文轩的书,里面的风格一如最初看的他第一篇文章一样,干净而利索,毫无拖沓。

同弟弟当当一样智商低于常人的丁丁,是一个善良无害的人,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他身边的人,他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哪怕得不到社会的救助,也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

他们可能也不需要认可,只需要有养活自己的机会,不指望开恩施舍,只求无冷酷地驱逐。

粗读《史迈利的人马》

这两天晚上突击把刚买的《史迈利的人马》草草看了一遍,也算调剂心情了。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相对前两部,这本在故事性上要更胜一筹,可谓是丝丝入扣,让人欲罢不能。

看书第一感觉就是这本应该是港台翻译的,否则,就不会把书中引出史迈利的重要人物老将军的名字,翻译成瓦拉狄米尔了,在中国大陆,这个陌生的名字被翻译成弗拉基米尔,前有列宁后有普京,应该没有代沟。

看完之后,感觉书的译名也有问题,带有强烈的港台味。在书中,史迈利已经无权无势,已经谈不上人马,促使他义无反顾重返江湖的动力是他的敌人和被害的战友,而他开始孤军作战时依靠的是他的多年的人脉,即便最后可称为人马的,也是与圆场利益交换拼凑起来的。与其翻译成史迈利的人马,还不如翻译成史迈利的故人。

书的质量不错,虽是电子书,但保留了纸质印刷书籍中字体的设置,而那些特殊的字体,代表了作者赋予的特殊情感,这是盗版书无法体会的。

精装 精心 精品

双12买的书不多,一是现在以电子书为主,再者就是前段时间商家搞优惠买的那堆技术类的书籍,还在那里躺着对我示威。

这次唯一买的是新版的《吴清源自选百局》,五折,比起刚上市时候的75折便宜不少。即便没有这么大的折扣,这本书也是要买的。

我现在书橱里的那本已经是买到的第二本了。第一本是在大学期间买到的,曾经翻看过无数遍,已经超越了棋谱集,可以当做吴清源的一本自传集。

大学毕业后,在一次书籍丢失中,他是最让我痛心的一本。曾经一度以为彻底失去他,但好在有了万能的淘宝,在淘宝上搜到他之后,没有比较价格就立马买下来了。

这本书应该是代表了围棋第一次热潮即将退却前,围棋出版物的最高水平。虽然不是出自蜀蓉棋艺这样的专业出版社,但印刷精美,棋谱清晰,翻译通达,唯一遗憾的不是精装本。

所以现在出了精装本,没有不买的理由。买来打开包装一看,书籍制作同样精良,但是翻到吴清源命运转折的那局棋谱时,不免心生遗憾,这样的错误已经不能用白玉微瑕来自我安慰了。

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效率,但却不能决定品质。不用心的精品制作雄心,出产的仍然只是流水线上的快餐而已。

消失的磁带音乐

港台音乐专辑一般都称为大碟,而中国从80年代末开始流行起来的是磁带。最早的磁带专辑是从乐乐大姑姑那里听到的李玲玉专辑,还有就是当年最火的齐秦的《狼》。

因为《狼》那张专辑,我回家后买了第一盘磁带,齐秦的《狼2》,那也是第一次体会到盗版的闹心——在有的录音机上声音是正常的,而有的声音似乎快了一拍。

因为盗版的问题,所以很长时间内没有买过磁带,但也盗过版,把同学亲戚从台湾带回来的齐秦的磁带复制了一份,听了很久,跨越了高中和大学。

我后来狠狠心买的第一张专辑磁带是千百惠的《想你的时候》,里面喜欢的不是主打歌和最流行的《走过咖啡屋》,而是A2《窗的追想》。后来又陆续买过她的两盒专辑,但里面歌的质量下降不少,也就作罢了。

大学期间应该是音乐最流行的时候,音乐磁带摊铺随处可见,而录音机也被更小巧的价格低廉的单放机代替。那时候歌曲主要是通过随身听上的调频立体声电台,磁带反而买的很少,记得只是买过一盒孟庭苇和赵传的精品集。

工作之后,更没有买过,也不必买,路边隔三差五的音乐店不停歇地播放着最流行的歌曲,免费听,直到网络时代,免费的歌曲更让我远离了磁带及CD,歌曲已经成为回忆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