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劝降书

电视剧改编小说,删减容易扩充难,尤其是原小说中交代不清楚或者一带而过,需要读者自己体会的情节,因为首先要合理,还要与原作相关情节不冲突。

剧集《史迈利的人马》中改编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是最后史迈利给死对头卡拉写的那封劝降信。原作中,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概括了信的内容,而剧集中则无中生有通过史迈利的笔完整写出了信的内容。

高中时候,曾经学过南北朝时期丘迟写的《与陈伯之书》,书中以大义为表,威逼利诱为实,洋洋洒洒,当时号称古代第一劝降书。

而史迈利的劝降书水平也颇高。

首先他先罗列卡拉犯下的罪行,这些证据都在我手里攥着呢,要是交给你们内部的那些“敌人同志”,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就算你不怕,你女儿可还在我们这边,那后果可就严重了。还怕卡拉意识不到严重性,直接说出了会采取的措施。

威逼完了自然是利诱。如果你过来,我们可以保证你女儿的生活和治疗,在西方,这种病不算病。

利诱完了,还要给对方一点面子,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当年你在德里视死如归拒绝了我们优越的招降条件,真是一名好同志。现在地主家余量也不多了,能给你的条件没有那时候优越了,但还是能保障你们父女生活的。无非想给对方戴个高帽,你的投降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物质条件,只是为了亲情。

我以为我是真理的斗士,不想却成为谎言的崇拜者。这是史迈利三部曲中史迈利最无奈的自白。谎言与无奈,具在信中。

《史迈利的人马》剧集观后初感

年底放假了,利用整装时间把前段时间下载的《史迈利的人马》看完了。

之前粗略看过一遍小说,再回头看电视剧,依旧觉得还是小说写的更为精彩,或者对我的胃口。小说作者高度评价了史迈利的扮演者亚力克 吉尼斯,甚至看罢再写作有了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亚力克演出绝对精彩,也值得电视剧完全围绕他拍摄,几乎成了独角戏。原作的名字我曾不知深浅地妄自改名为《史迈利的故人》,因为小说中通过史迈利的探案和回忆,串联起他的故人,而电视剧中似乎那些只是史迈利的陪衬而已,就如豆瓣上的一篇评论的名字《人人都爱史迈利》。

电视剧出于自身播出的需要,对小说情节也进行了修改,力求更紧凑,但篇幅还是短了点,尤其最后两集,老史迈利刚撸起袖子,准备对狂奔的野象扣动扳机,招兵买马之际,还不忘与一辈子纠葛不清冤家安交代后事,转眼见了一次卡拉的女儿,就又悲天悯人了。

再者不满的就是,英国人那时候的审美观点也太差了点吧。很期待安的出场,以为怎么也得长得和海伦米伦似的,结果女演员的脸比俄罗斯妹子的脸还大,围巾都快系不住了,真为前一部施美男计的比尔海顿难过。

片子有不少英国名演员客串,那篇豆瓣评论曾提到某教授客串,开始以为是卢平教授,再看才发现原来是斯内普教授……

剪刀片《追龙》

昨晚累得无聊,看了一部无聊的电影《追龙》。

根据网上评分,这已经是王晶近十几年得分最高的电影了,很多评论肉麻地捧王晶,什么2017年电影拍出了1991年的感觉,不知道这些人看过原先的电影吗?

这部片子其实就是类似胡戈那样的剪辑片,片子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取自当年香港两大传记大作:《雷洛传1》和《跛豪》。但与前作或者原作对比一下,就会怀疑这部片子哪里值那么高的评分。

《追龙》不仅情节人物剪自前作,演员也起用了不少原片的演员,只是少了两部都曾出演的吴孟达,算是唯一的遗憾。看着刘德华、郑则仕、曾江等熟悉的面孔,脑子里不由自主与原作对应,真是穿越乱入的感觉。

刘德华还是扮演雷洛,但已经不是原先电影中的那个雷洛。岁月无情,不仅夺去了刘德华等人的青春与演技,也侵蚀了香港电影的基座。

正经的话

乐乐的爷爷是党员,但入党很晚,否则那一皮包证书数量估计会更多。

他曾跟我谈起过他入党的经历以及入党晚的原因。他没有像一般党员那样先团后党,他在中学时候和一起上学的三哥一起提交过入团申请书,但没有通过。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言道:学校里面有兄弟两个,平时学习表现都很好,也追求进步,但他们隐瞒家庭出身。

虽然不点名,要是我和儿子都会当场崩溃,好在他有哥哥一起分担。从那之后,乐乐的爷爷就自己关闭了组织上进的大门。直到很多年后组织上找到他谈话,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一直不申请入党,他才第一次递交申请书顺利入党。

给我讲述时,很平淡,中学那段经历还有些回忆青春的兴奋。

他曾一直我的榜样,我入队入团都是第一批,大学也很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知道不会入选,但写申请书时依然热情投入。但那是我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申请书。

大学期间的所见所闻,让我心冷了很多。工作之后,在帮别人找寻申请书资料的时候,也曾动过申请的念头。但那时替代热情的是理智,在找资料的同时我也学习了党员的要求党员的誓词,但我感觉我做不到。

如果加入,就要以党员行为标准的要求自己,如果做不到,违背誓言,还不如不做。

乐乐的爷爷在我工作之后,除了对我擅自修改籍贯暗自不满外,一直是听之任之,我成为不了他那个时代他那样的党员,他应该也了解。

如果因此而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也许就是命,就乍家吧。

因利而起的长平之战

汉朝马邑之谋是想打一场歼灭战,重创匈奴主力。以前看关于汉尼拔的纪录片中,认为歼灭战是汉尼拔在与罗马的坎尼战役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法。

其实以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法,在汉尼拔之前的中国早就存在,最有代表的就是被称为战国转折点的秦赵长平之战,前后计有45万赵军被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基本奠定了统一的格局。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韩国兵败后欲割让上党郡给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而转献赵国,从而引发秦赵之间的决战。

对是否接纳上党,赵国君臣间意见也有分歧,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支持赵王意见接纳上党,司马迁针对此事以“利令智昏”来评价平原君。后世很多人为赵国君臣辩解,认为秦赵早晚有一战,如果不接收上党,等于资敌,所以接纳上党并未失策。

秦赵固有一战不假,但赵王接纳上党,却并不是看的这必有一战上,而是因为觉得:百万大军经年累月也未必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天上一下掉下十七座城池,这种大利怎么能失去。

可见赵王、平原君看重的其实是利,而非势。本心是贪,因利而贪,这就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作战的战略性错误。所以长平之战的结局,在战事未起就已经决定了。

马邑之谋

白登之围代表了被冒顿单于一统的匈奴,已经不再是先秦那个“不以后退为耻”的游牧部落,而成为一个和大汉王朝对立的王朝,和亲属于两个王国间的一项较为稳定的外交政策。

我们高中学的课文中,有一篇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文中他借昭君墓,表明自己“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的观点,不知道这篇文章还在课本中否,还能在多久。

翦伯赞曾经投笔从戎,应该深知战争之残酷,所以才有此一说。就像曾经溃败至台湾的郝伯村将台独斥之为“现代义和拳”一样。

汉匈关系相对和平,或者表面上的和平被马邑之变或者说马邑之谋打破,出谋划策的是大行令王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对外政策部门的长官吧。

本来汉匈直接摩擦不断,马邑也在边境摩擦中几度易手,张骞也已经开始了西域外交行,战争也是一种选择,虽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可笑的是,王恢是根据朋友的建议而转向皇帝建议,这相当现在的政治游说吧。更可气的是,马邑之谋败露之后,这位嚷嚷着打打打的王大人,又临阵退缩了。虽然我对汉武帝杀人如麻的暴君之为一向不齿,但对王恢我是没有一点同情的。

柏杨曾说过中国人一向不吝流血,流他人之血,应该就是指的王恢之流。

无心愤怒,但不吐不快

人算不如天算,天算斗不过人添乱。

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忙活一年,只求年底平平平平过关,但不料最后几乎前功尽弃。

好在耳朵还灵光,还来得及亡羊补牢。曾经自吹没有处理不了的数据,但面对一行数据,居然10分钟只是呆看没有动一下键鼠。

回家路上理个短发,求换个运气,没用。

虽然上学会计学的一般,多年的会计业务也扔哪了 ,但好歹借贷方向还知道吧。

问问周围,错的只有我们。

我招谁惹谁了,我们又招谁惹谁了。

熟悉的歌曲,陌生的歌名

最近喜欢上网易云音乐刷积分,在打开一个怀旧专辑的时候,看到了这首歌,名字很陌生,只是觉得歌手名字有点意思。当这首歌在列表中顺序播出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如此熟悉。

这首歌是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的片头曲,当初看这部热播剧的时候,是全剧看完的,歌曲很熟悉,但却一直没有留意片尾歌曲的名字,还一直以为是类似李丽芬那样的女歌手的作品,今天看歌曲的信息才知道原来是一位男歌手演唱的。

《穿越时空的爱恋》算是大陆穿越剧的早期代表作了,徐峥的古装扮相虽然看不出头发的稀疏,至少没有现在这么胖,而大眼大酒窝的张庭正值大红大紫。虽属喜剧,但故事情节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也不能算是雷人。

唯一感觉片中不足,但又被现在古装剧效仿的,应该是对历史帝王的圣人般的美化,暴君朱棣摇身一变成了忠孝双全的帅哥情圣。倒是他老爹朱元璋塑造的更立体化,人性化,杀人如麻,却又舔犊情深,和李立群在《倚天屠龙记》中扮演的朱元璋可有一比。

分享陈冠蒲的单曲《太多 (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片头曲)》: http://music.163.com/song/69827/?userid=376870379 (来自@网易云音乐)

白登之围

刘邦在于韩信论兵的时候,韩信自认为自己统兵是多多益善,而刘邦最多统领10万,估计这10万也有很大的水分。刘邦虽然也狠狠挖苦韩信一下,但也没有进一步反驳。

刘邦估计也心痛的无力反驳。

之前刘邦也亲自统领过32万的大军,但却落得一个白登之围的下场。

那时候韩信等名将都还未被剪除,刘邦本不必自己亲自统帅兵马出征的。估计和项羽打了那么多败仗之后,从未有过这么多人马的刘邦想要威风一把,再者他讨伐的首要对手只是造反的韩王信而已。

战争开始阶段还是很顺利的,韩王信不堪一击,此后和中国很多统一战争一样,外寇匈奴介入。这时刘邦还是很慎重的,并未冒进,先派使者打探消息。但匈奴并非像史书大多记载那样有勇无谋,而是示弱在前,伏兵在后,把贪功冒进的刘邦围在白登。

显然匈奴围困的只是刘邦的先头主力部队,或者说中央汉军,从史书后续看,夏侯婴等部队还在与匈奴部队作战,所以刘邦的逃脱固然有陈平贿赂计谋的功劳,匈奴不愿恋战也是重要原因。而汉军的损失很大程度是由于后勤保障不力,病冻非战斗减员严重,这点与抗美援朝后期战役非常相似。

我觉得白登之围并非大败,此后采取的和亲政策也是双方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后期大肆宣传此战之辱,更多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但汉朝也从中吸取了教训,那就是与匈奴作战,后勤保障一定要跟上,这也是后勤汉匈之战成败的关键。

影视剧中的刘邦

如果李广早生几十年参加楚汉争霸,无赖起家的刘邦肯定很喜欢他。和他那帮跟他一起起事的杀狗卖布兄弟们相比,李广应该算是领兵的模范了,没准看到李广自由散漫地和部下们喝酒,他能冲上去踢开个位置一起喝。

刘邦其实挺可爱的,杀人的时候除外。

影视作品中,很多演员都扮演过刘邦,其中最帅也最另类的应该是郑少秋在《楚汉骄雄》扮演的刘邦,但少了无赖,多了憨傻,倒是萧何等几个配角更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陈道明也在《楚汉传奇》中也扮演过刘邦,但如陈道明曾经所言他并不喜欢演古装剧,他演的刘邦有些脸谱化,甚至不如他之前在《卧薪尝胆》中扮演的勾践。

张丰毅也曾扮演过刘邦,中规中矩,但我最喜欢刘邦扮演者,是在他主演的《淮阴侯韩信》中的石维坚。虽然是配角,但石维坚扮演的刘邦,或泼皮无赖,或阴隼狡诈,都透过他的眼神和微小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来。最为精彩是与郦食其议伐齐,和封韩信为真齐王的两出戏。他扮演的刘邦应该是那部质量一般的电视剧中唯一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