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再映《霸王别姬》

前几天网上浏览新闻,偶然瞥到电影《霸王别姬》修复版上映的新闻标题。后来看了一下详细内容,原来是修复版在台湾上映。只是不知如果在大陆上映,这部堪称神作的电影,又有多少票房呢?
开始第一反应我是不会去看的。
我不去看,不是电影不值得看。一是因为这部电影本就属于那种看过之后,不忍再看的电影。再者我自信自己可以在脑海中,把那些过滤后的精的影像再过上一遍慢慢品味。
今天忙了一下午,回家躺在床上回神时,突然发现自己脑子里日本人青木和南京政府接收大员看戏那两段,混淆模糊了。
真是老了。
再次慢慢回忆,发觉自己原先对巩俐在电影中的评价太过偏激刻薄了。其实在电影里面,不处于荧幕正中位置的巩俐,表演还是细致动人的,尤其是文革中的那几段戏。
张弛有度非巩俐功力所及,非要让她强出头估计是票房的需要,这也不是巩俐的错。
儿子看《妖猫传》的时候,评论到一切都急匆匆的。似乎唯恐观众看不全那费尽心血财力搭建的建筑景致。寒假可以一起看看《霸王别姬》,当师傅死后,程蝶衣与小四行走在时代更迭的路上,又是何等优雅舒缓。

喜感的会面

在德高望重的恩迪科特面前,身为后辈的马洛还算规矩,但在大佬哈兰·波特面前,马洛反而没那么老实了。
哈兰人未登场,杀气先到。
家产上亿、拥有近两位数报纸的他气压黑白两道,在特里眼里,他是铁石心肠的盖世太保,放荡的小女儿怕她要死,泼辣的大女儿在他面前秒变乖乖女。
老爷子终于显身。下巴下压大约半英寸算是给马洛打了招呼,给足面子。然后打铃叫茶,打发女儿出去,颐指气使,家长气派十足。
但后面画风急转直下,二人交谈那段是我感觉整本书最精彩,也是最轻松的部分。看到马洛两次拿烟又收回的场景,脑海中首先想到的的是赫本在《谜中谜》中抽烟的画面。在混不吝的马洛面前,哈兰的威风怎么也抖不起来,或者说拿马洛真没有什么办法。
在遭到不识相的马洛嘲讽后,哈兰给马洛来了一大段“金钱数量大了就拥有自己生命”之类的训话,直说的马洛半张着嘴呆坐在椅子上。
马洛和哈兰握手离开后,哈兰大女儿这才从“一处阴影里冒出来”。
看到这段,不觉有种看星爷巅峰期电影的感觉。
在马洛眼里,哈兰厌恶一切。
但我感觉他似乎并不厌恶马洛。后面在杀死他女儿凶手艾琳自杀后,他发脾气的对象是倒霉的大女婿,而不是麻烦制造者马洛。甚至他可能都有点喜欢马洛,否则没有他的允许都不敢离婚的大女儿,不可能在后一本小说中嫁给了马洛。
可能因为身为老大的他,喜欢马洛这样的对手,这样才更有赢家的感觉。

不合时宜的聪明

马洛的聪明,那种纯粹的聪明,聪明的有些不合时宜,无论是在小说中那个社会,还是版权已经过期的当今社会。
已经四十出头的聪明的马洛,在书中很多人眼里还是充满孩子气。还好,这些人,并非坏人。
第一个教训“自作聪明”马洛的,是大律师恩迪科特。
本来受人之托的恩迪科特开始只是公事公办,但在和马洛交谈后,他准备给马洛上上课。
首先他淡淡否定了“侠义与荣誉”,劝马洛要“理性”一些。在敲打了马洛后,他再用法律只是机制,不等于正义的冷冰冰的言语,来直击马洛的“天真”。
聪明的马洛自不肯认输,出言反驳,大有一副“走着瞧,好戏在后面”的挑衅味道。但恩迪科特用“幼稚”给了他最后一击。那句“一亿美元能买到海量的曝光,也能买到海量的沉默”,已经为当时,也为今天网络流量时代做出了神准的金律预言。
真乃大智慧也。
马洛被称作“都市骑士”,他和骑士时代结束后独行的堂吉诃德一样,值得尊敬。一个人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妥协,也无可指摘,而一个人妥协而不违本心,同样值得尊敬。
恩迪科特应该就是这样的人。
连狱警都知道马洛在牢里待不了几天了,因为恩迪科特在帮他。而马洛出狱后借了一单买卖,第一反应是恩迪科特给牵的线。最后马洛见恩迪科特时,虽然见面就又得了“固执”的评语,并他没有像见大佬哈兰·波特那样不拘小节,反而是在恩迪科特要吸烟时主动递上打火机。
能得到马洛的尊敬也不容易。
但尊敬归尊敬,留下一个问题出门的时候,看到恩迪科特皱眉思索,马洛心里应该是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
前几天看朋友圈穿的一句话,什么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睿智的人教育别人不求改变别人,而聪明的人不改变自己才是神。

聪明的马洛

马洛被欺骗,被利用,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是因为他太聪明。因为他聪明,所以只能靠欺骗而不能是利诱;因为他聪明,所以值得利用,利用他的聪明完美的达到目的。
马洛这种聪明是与生俱来的,每个毛孔都散发着的,聪明的透彻,聪明的纯粹。
马洛被雇佣去找作家韦德,找到之后就明白自己是被骗入套了。但他依然与韦德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本能地感觉到,这个家庭的问题绝非酒精这么简单。没人把酒放在韦德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外,危险的手枪就那么随随便便一扔。
聪明的韦德能够苛刻的审视自我,马洛能发现总结韦德的这种罕见的天赋,聪明人识聪明人,亦是聪明过人。
但聪明过人的马洛,依然是一而在再而三的陷入麻烦,自嘲是找麻烦是自己的职业。
可以说,马洛是聪明而不是精明。

马洛的扮酷

昨天写到英文书的翻译问题,一位同事回道:翻译的书没法看,看不下去,不对味儿。虽然如此,但我现在的英文水平,也就连蒙带猜地能看点计算机英文资料了,要是看文学类的原版,还是算了吧。
好在《漫长的告别》情节相对简单,精彩的是人物的塑造描写,对翻译的要求也就不那么高了。作者通过马洛的视角,将一个个人物,上至大亨哈兰·波特,下至谈论诗歌的黑人司机,栩栩如生的呈现在眼前。而通过这些人物,又反过来又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私人侦探。
看这本小说时,脑海里同样如同在放一部好莱坞黑白片时代的电影,但与之前看的钱德勒短篇小说相比,这本长篇的节奏更为悠然。
鲍嘉是最早扮演马洛的演员,但鲍嘉冷面并不符合马洛。马洛外冷内热的冷,其实有些愤世嫉俗的扮酷。不用说老练沉稳的律师恩迪科特,就连作家韦德都能一眼看穿马洛。所以马洛一次次被欺骗,被利用,被教训。而马洛自己也知道,所以才会自嘲自己在老家伙面前,就是一个拿拨浪鼓的蓝眼睛小宝宝。
钱德勒色心目中理想的马洛扮演者,是加里格兰特。我看格兰特的电影不多,印象还停留在与赫本主演的《谜中谜》上,绅士而沉稳,这更不符合马洛的形象。但那个时候他已经快60岁了,看他年轻时的照片,才明白他不愧是钱德勒心中首选。

特里的枪开过没有

昨天到书城闲逛,还有一个目的是想核对一下最近看书时的一个疑问。
我买的《漫长的告别》纸书,是熊猫推介,出版社是海南出版社。精装版的书籍印刷精美,但里面的翻译感觉总是有些奇怪,这也是后来买南海出版社电子书的一个原因。
对比二者,翻译风格不太一样,而我之前起疑一个重要的细节感觉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那就是特里的枪到底开过没有。
书中马洛从特里手里拿过手枪后,闻了闻,又打开枪膛,子弹是满的。后面海南版是说的是“至少最近没开过,再说这把枪早该清理一下了”。根据翻译意思,应该是这把枪没有开过。
而南海版则是“看上去最近没用过,否则这枪一定擦过了”。翻译的意思完全不同了。熟知法律的马洛,扮作头埋在沙里的鸵鸟,阻止特里告诉他任何涉及西尔维亚死亡的细节,显然他通过手枪有了大概的推论。而从后面马洛去见哈兰·波特时,被告知特里带走的就是杀死西尔维亚的那把毛瑟手枪,由此看南海版的更为靠谱一些。
到书城之后,在最醒目的地方,摆着海南版的《漫长的告别》,在其他地方找了一圈,与它在同一位置的热门书,如《月亮与六便士》、《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都有几个版本的书籍,但没有找到《漫长的告别》的其他版本。显然这本书如果没有熊猫的大力推荐,还是被当做侦探小说一样籍籍无名。
有点失望,不光因为没有彻底解决疑问。

2019年第一逛

搬家之后,无论是泉城路新华书店还是山东书城,都离家更近了。
但四个月过去了,一次也没有去过。
儿子学习还不至于紧张到这点时间没有,只是上高中之后看书时间更宽裕了,没有必要再到书城看书,再者就是有点空余时间还不如玩手机游戏。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终极米迷已经没有了。
今天是2019年第一天,想和闷头赶作业儿子一起去逛一下书城,活动一下换换脑筋。但儿子衣服都换好了,到了门口还是打了退堂鼓,放假前两天欠的债总要还的。
我于是只能独身前往。路程并不远,15分钟的步行。书城里面人不多,大多都是学生,而且是那种没有家长陪伴的。
书籍也少了不少,重点热门书籍被集中在一楼门厅,翻看了一会,也就原路返回,想必儿子来了也是如此。
也算新的一年第一次外出闲逛,这应该也是我们这一年的缩影吧。

2018最后一梦

这周估计是因为用脑量陡然集中,加上昨天晚上喝了一壶糯米普洱,躺下后少有的地进入梦境。
开始的梦是杂乱无章,但也堪称美梦,好像在大聚会,喝酒把某酒桌大咖喝得在那里胡说八道,聚会结束后在雨中漫步。
但漫步到了终点之后,画风急转直下,敢情是过去考试。考点好像就是在实验中学,而我去考的是最后一门语文,而且是和儿子一起考。等到了门口突然想起,前面自认为考的不错的几门,都傻乎乎忘记写上自己名字了。
连忙给乐乐的爷爷打电话,他一如既然地安慰我:没关系,你这么多年不考试。再说考不过还可以继续干你的工作。
心怀绝望的进了考场,门口验证的还是上岗证考试那位。而考试第一题记得很清楚,是根据四张连贯的图片推断出四位数字密码。而最后的作文是讨论美食的,心里还想,这下儿子考应该好写。
上班的闹钟响之前就醒了,但依然恍惚了半天。
今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了,这个梦应该算不上预兆,而是总结。
乐乐的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整十年了,曾经想把回忆整理一下,怕自己忘记,怕留给儿子空白。但这里面有太多可想却难写的东西,也就作罢。在这十年中即便梦到他老人家,他也是不说话的。努力回想他在梦中电话里的声音,清晰亲切却又模糊渺远。
昨晚睡前,儿子叮嘱我早点叫他起来做作业。我对还在做作业的儿子感慨,我当年要是像他这样努力就好了,儿子头也不抬回了一句:我比你努力吗?
应该比我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努力的表面有太多的分心,而这分心是因为他爷爷的宽容所致。这点我比他幸福多了。
2018年,还是不错的一年。

绕道的精彩

在翻看第二遍《漫长的告别》的时候,对马洛在寻找韦德过程中,一天见了三个医生的章节,我是直接略过的。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就不是很喜欢那段。从情节上论,感觉那是为了给小说增加一些曲折性,总不能一下子就把人找到了。从文笔上看,则感觉异常压抑,尤其是那个蓄养老人那个医生的段落。私下甚至认为是钱德勒把自己在戒酒过程中的经历加到小说中了。
但看村上春树的序言,这段却是他最喜欢的段落之一。在同是作家的村上眼里,这种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连编辑都忍不住有删掉念头的内容,往往才是作者文章的奇妙之处。
看罢之后,更觉汗颜。
自己以往看书或者翻书无脑过眼,却还敢对作者的心血说三道四,真是就如在饭店里花钱消费了,对菜品鸡蛋挑骨头,感觉自己是大爷一般,无知且粗鲁。
以后再看书,好就喝彩,至于遇到看不懂的,甚至看不顺眼的,就要打心底告诉自己:此处必有妙用,他日再看。
但如果一半书通篇都如此的,那就直接扔一边吧。

作家读者

审阅档案的活今天算是收工了。活看似不多,但看的眼疼头疼。
这活和看书一样,要只是泛泛翻看,眼过脑过自然轻松。如果看书要记着里面人物、情节,前后关联,就不是轻快活了。同样,审阅档案要是需要按脑子里的框框,从厚厚一本中找到并判定取舍需要的内容,出现新情况,还要和之前审阅过档案对照一下,那就累了,累眼累脑。
这样几天干下来……也就干这几天了。
即便用心读书,也分两类人:读者和作家。
因为亚马逊近期一直没有什么电子书的优惠活动,好容易一毛钱抢到的《本源》,偏偏还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类型。于是继续翻看《漫长的告别》,感觉里面的某些关键性的生硬翻译,影响了情节的理解,一度冲动想买本英文版的来看看。但好在还是很快冷静下来了,以我现在的英文水平,还是省省财力和脑力吧。
于是又买了一本南海出版社的《漫长的告别》电纸书来对照着看。之所以买这个出版社的,是因为这本书的宣传语不只是村上春树推崇了,直接是村上春树写了两万字的推荐了。
书下载打开,直接开始到了正文,也太卸磨杀驴了。手动翻到最前面,说是推荐文,其实就是作序,或者是读后感。忍着仔细看了一部分,还是放弃了。
不愧是作家,这读后感写的,抛开文笔不说,单单那对小说细节的引用解读,就让我这自认为读书的无地自容,连读者都算不上了,只能叫翻书的了。
人家那十二遍得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