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的爷爷喜欢给我们买玩具,而最大的本事则是能因陋就简制作玩具。他制作的最早也是最好的玩具,是我们玩的第一副扑克牌。
那时好像是80年左右,还没有进城,农村文化用品还很贫乏,扑克牌属于稀缺货。因为文革之后不久,当时还有大量遗留待销毁的毛主席语录卡片,他老人家就弄了一些回家作为扑克牌的材料。
牌是有了,但还有各种花色,这也难不住他,他切开地瓜,把地瓜块刻成桃、花、尖、心的形状,蘸上红墨水、蓝黑墨水印在语录卡片上,再加以手工描绘,一副扑克牌就做成了。
那时我打扑克认字两不误,扑克水平没有长进多少,语录倒是背了也少。围绕这些语录,他还给我们讲相关的趣事,印象最深的的就是到食堂吃饭前背语录,大家几乎都是背那句简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而扑克牌的趣事印象最深的,则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们一起吃过的黑窝窝头,就起名叫“黑桃老帽”。
再后来条件好了,他从张店给我买回一套两副的水浒扑克,在熟背一百单八将的同时,原先那副语录扑克牌也就慢慢散落了。
分类: 杂谈杂忆
每到干活倍思亲
都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孝子,但感觉在我们家,儿子总是靠不住的。在家每次不情愿地干那些拖得不能再拖的活时,总是想到:乐乐的爷爷在多好,这活他爱干。
昨天画棋盘也是一样,画完之后看着差强人意的棋盘,想到当年他老人家给我在纤维板上画的第一张棋盘,那张要规整多了。
我们家动手能力是一辈不如一辈,乐乐的爷爷除了不能修风雨过后的房顶这类专业活,家里的家什活,从穿马扎做拖把,到粘报纸钉杂志无一不精。
记忆中每当他老人家在全神贯注地操作尺笔时,乐乐奶奶总是一脸不屑地跟我们说:你爸也就能干这些细活。
想来他老人家虽未反驳,但总还是能听到的。
有一次他曾跟我说,他也干过很多事,想写一本回忆录,话语间也多少有些豪气在。
他留给我们的文字,只是几段记录他孙子趣事的本子,而搬家过程中也不知夹杂在何处。
不知多年之后儿子会怎么想起我,只要能在和他的孩子说:要是你爷爷在就好了。
那我也就满足了。
超市自助结账比较
本来今天晚上想给儿子炖酸白菜,但找了半天,发现搬家搬的原先的粉条找不到了。搬家后买东西都是到附近沃尔玛的,考虑到还要买其他一些用品,就骑车到大润发购物。
大润发已经满是年味,集中摆放的年货,更熙攘的购物顾客。买好东西前去结账,因为今天去的早,结账的柜台前排队的人倒不是很多,但我还是到自助结账柜台那里体验一把。
在一个不耐烦的服务人员瞎指挥下,自助体验非常差,花了比平时还要多的时间才结完帐,还被迫放弃了一件扫码失败的商品。
和沃尔玛自助购物通过微信小程序,随取随扫,最后结账扫码确认不同,大润发的自助结账是到出口的自助柜员机前扫码结账,等于是用机器设备代替了人工。
比较而言,人工结账简直就是受罪的沃尔玛的自助购物体验无疑更好,不用下载专门的APP,扫码便捷随意,如果出口再有更多确认扫码的机器就更完美了。
而可能因为本身结账效率在济南超市中效率最高,大润发在自助结账上动力不足,简单以机器代替人工,六台终端列队相对摆开,拥堵程度更甚于人工结账,唯一好处可能就是电子支付结账更为快捷,而电子支付方式也自然只能使用东家的支付宝。
估计大润发选择这种自助结账方式,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和沃尔玛一样,使用微信,等于是资敌,而自家的支付宝APP已经太过臃肿,无法像微信那样通过小程序及时提供功能。
另外,从两家超市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也能看出二者便捷程度的差距。
由此推及,人工智能替代人类,还很遥远,至少现阶段他更好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招之则来,挥之则去,需要的时候帮上一把,而不是强制人们接收他的流程,遵守他的规则。
应付的剧情,乏味的游戏
这周晚上电脑用的少,倒也影响不大,日常的浏览、邮件收发都可以用手机来实现。
唯一有影响的就是游戏了。
搬家之后,每天晚上儿子在他的房间灯下苦学,我就在另一房间内玩游戏。开始还觉得甚是惭愧,但玩了一个多月,也感觉和儿子一样,是在苦玩了。
每天的炉石传说的日常还有点趣味,攒足了金币,儿子开箱子抽卡,颇具仪式感。但自《魔兽世界》的主任务线完成之后的日常,就过于无聊了。
暴雪的动画水平是越来越高了,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授权电影公司来拍魔兽题材电影,他自己可以制作出媲美真人版的动画。
但魔兽世界每个版本前的动画效果越做越精良,动画剧情越演越令人血脉贲张,但游戏开服后,总有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魔兽世界的8.0的剧情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有些侮辱吾等玩家的智商:希尔瓦娜斯突然脑残吼附体,莫名其妙地去烧人家的树拉仇恨,然后漂洋过海跑去救人,应该说是救魔。无非是闹事不怕人多,打仗唯恐地图小。
如果说部落一方的赞达拉是意外被签了投名状,那联盟一方的库尔提拉斯,本来是为遭受重创的联盟去请援军,但到了库尔提拉斯,那里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到底是请援军还是派援军啊,怎么看怎么像是吉安娜娘俩使的连环计加苦肉计。
玩游戏也不容易,为了儿子,坚持,坚持。
力气活不是事
从周五晚上开始,就知道了周一要做的工作,真不是令人舒心的事,尤其是工作进度还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在周末两天里,虽然努力不去想那些即将发生并必将发生的事情,但还是不时在脑子里蹦出来哪里会有麻烦,如何解决麻烦。
头绪繁多,恨不得直接开干算了。
一天下来,诸多事情算是都完成了,至少是表面圆满。至于进度,只说是下班前完成,我完成了下班就是。
只要能卖力气解决的事,那也都不是事。
吃瓜群众看红斗
两天晚上没有用电脑了,昨晚上到日常网站,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新闻。在新浪文史博客看到一篇有关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博文,本来点进去只是想扫上几眼,谁知倒序翻看起来,不觉已经快到1点。
我学识粗鄙,四大名著只是捡三本热闹的看,唯独红楼梦没有看全过。若要说看过,也只是看过与中学课本有关的章节而已。
主要是实在是看不下去。上学时候,是看着书里面文字头疼,工作后是听着书外面的学问头晕。
昨晚所看博主的文章,是基于《吴氏石头记》而写。《吴氏石头记》的相关介绍前几日在朋友圈看过,有点印象,所以才会进博客闲看一下。
对官办红学与非红学之争,本人水平低下自无力分辨,昨晚熬夜观看博文,只是看看热闹,看双方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引经据典,搬神聚仙,颇有开坛斗法之势。
虽说对研究学问没有发言权,但仅从辩论双方所搬论据来看,总觉得红学颇有红门红帮的做派:既拜过开门祖师曹公,就是红门中人;如有对祖师不敬之言论,则是欺师灭祖旁门左道。
这是红学还是曹学,敬书还是拜人?
去年看到一篇与红楼梦有关的博文,博主通过电脑分析红楼梦,驳斥了另一学者根据书中的方言口语,判断成书年代的观点。在信息时代,先学者原先通过汗牛充栋、笔记等身积累起来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小学时候看一本数学的书籍,里面有一篇内容,是通过计算机分析《静静的顿河》全书,通过对作者的文笔习惯、字词使用频率进行比对,为判定原作者提供依据。
现在又过了30多年,把红楼梦章节分开,把阿法狗牵来分析一下,估计用不了多少tpu就能得出个大概来。
但阿法狗估计也不敢、不忍、也不屑来趟这浑水。
天作之合的MV
最早知道电影《霸王别姬》,是通过报纸,介绍情节不多,主要是介绍了演员及扮演的角色。除了张国荣、张丰毅、巩俐外,还有雷汉。
看报纸有了印象,感觉应该是不错的电影,后来增深印象,甚至吸引我去看电影的,是在卫视中文台看了电影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的MV。
这部MV并不是后来常见李宗盛与林忆莲演唱,林忆莲摔杯子的那部,也不是现在流传最广的张国荣混剪的,算是电影的剪辑介绍片。MV拍得非常棒,除了葛优镜头少点,基本流畅包含了电影中人物和最精彩的情节。
MV的开头,是以渐显手写的两句诗“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开头。那时候大陆MV还算空白,这部MV可以说是当时经典之作,也是香港电影巅峰时期水平的一个缩影,剪辑、音乐、美工信手拈来又天作之合。
曾经一直以为这两句似乎专为电影所写的诗是古诗,很多年之后,才知道出自近代诗人郁达夫的《钓台题壁》。全诗如下: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18岁的小伙子生日快乐
很久之前就有在网络上随笔的习惯,现在回看儿子的早期的博客,文字、图画中好好哥哥形象时时出现。
在乐乐出生之前,好好就已经是我们家里的一份子了。乐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二胎还是稀缺违禁的,当乐乐妈妈牵着好好的手,我们三个在家周围游逛时,经常引来许多小夫妻们羡慕甚至嫉妒的眼神。
孩子们慢慢长大,好好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生活,只余美好回忆与丝丝牵挂。有朝一日,天高路远,乐乐也会这样。
祝好好18岁生日快乐。也祝他在18岁这年里心想事成。
一切都是运气
今天赶回家,做饭的时间还算宽裕。坐在床上缓缓神,看了一下手机的运动记步,一天下来,在室内走了4公里。
从去年底开始,断断续续,零零整整一周时间的帮忙,总算结束了。
陪乐乐奶奶喝完半保温桶羊汤,然后自己泡了一壶糯米茶,补补水,去去腻,也算犒劳自己,庆祝一下。
庆祝这恨不得烧香磕头的运气!
昨天抱着档案箱,坐上初审的汽车,大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我不挨训谁挨训”的悲壮。但初审结束,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换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初审告捷,但一再告诫自己:这不是真的,是幻觉,是幻觉。是陷阱,初审松,复审肯定严。而这种紧张心态在上午准备补充材料的过程中更是沦陷为绝望。
但是接近完美的结果,只能归功于运气,归功于贵人相助。
完美的结束,也算有交代了。只是对自己的交代,没有白干,也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蹭吃蹭喝半年,还理直气壮地挑三拣四。
小人物干得好,不是自己的功劳;干的差,也不是天大的罪过。
一切都是运气。
脑中再映《霸王别姬》
前几天网上浏览新闻,偶然瞥到电影《霸王别姬》修复版上映的新闻标题。后来看了一下详细内容,原来是修复版在台湾上映。只是不知如果在大陆上映,这部堪称神作的电影,又有多少票房呢?
开始第一反应我是不会去看的。
我不去看,不是电影不值得看。一是因为这部电影本就属于那种看过之后,不忍再看的电影。再者我自信自己可以在脑海中,把那些过滤后的精的影像再过上一遍慢慢品味。
今天忙了一下午,回家躺在床上回神时,突然发现自己脑子里日本人青木和南京政府接收大员看戏那两段,混淆模糊了。
真是老了。
再次慢慢回忆,发觉自己原先对巩俐在电影中的评价太过偏激刻薄了。其实在电影里面,不处于荧幕正中位置的巩俐,表演还是细致动人的,尤其是文革中的那几段戏。
张弛有度非巩俐功力所及,非要让她强出头估计是票房的需要,这也不是巩俐的错。
儿子看《妖猫传》的时候,评论到一切都急匆匆的。似乎唯恐观众看不全那费尽心血财力搭建的建筑景致。寒假可以一起看看《霸王别姬》,当师傅死后,程蝶衣与小四行走在时代更迭的路上,又是何等优雅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