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勒短篇集中,《西班牙血盟》算是唯一一篇以警察为主角的小说,主角是硬汉中的硬汉,故事色调黑暗,钱德勒短篇中骤然而起的枪战,情节的反转一样不缺。
这本小说最后的结局倒并不难理解,但对其中的一个谜团,也是一个案件的一个关键,依然疑惑。前后看了三遍,算是有个头绪,暂且整理留存。
小说开篇对两个黑帮老大的描写,无论外貌还是对话,都堪称经典。但他们对竞争对手马尔的死是否知情?我觉得狡诈的奥吉应该是参与的,或者说是幕后主谋。
杀害马尔的“嫌犯”伊马利之所以被认定为疑犯,是因为马尔掌握了他被人偷拍的不雅照片,二人发生冲突而杀人。而把照片交给马尔的应该就是奥吉,他打算以此挑拨伊马利杀死马尔,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但事情的发展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计划,至少是谋杀过早的发生了。从给德拉杰拉在马尔的乡下别墅发现伊马利尸体回来的路上栽赃偷猎,而不是杀人来看,他们根本就没有对马尔等进行监视,直到发现本来计划中要投案的弃卒伊马利失踪了,这才慌了神。
奥吉是主谋的两个细节,一是开头他那句“我们算不算是一对聪明的合伙人”,就把大约翰和自己绑在一起了。再就是结尾绑架询问德拉杰拉的时候,奥吉把自己扮作一个旁观者,外松内紧的表现,表明他对原计划是了然在心的,他更关注的只是自己的计划泡汤的问题所在。
理解力下降究其主因,还是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书中的一些细节,分析起来就感觉一头雾水,只能靠翻看查找细节,从这点来说,纸书无疑更方便一些。
侦探小说长与短
熊猫的书籍推广功力是强大,《漫长的告别》在Kindle的排行榜上,已经挤掉霸榜多时的《月亮与六便士》,占领榜单第一的位置。
在《漫长的告别》的推广宣传中,用的最多“推介人”是村上春树,什么必需的三本书之一,什么看过十二遍。
好像看十二遍也没什么大不了吧,我这会已经看了他的六分之一了。
说说而已,当然我这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和人家没法比。
纸书就是这个好处,看后几遍的时候,拿起来翻到一页就能读,哪里精彩,再重温一下;哪里不明白再多看几页,前翻后翻找找相关细节。
而细节描述充足,也是长篇侦探小说的优势。往往书中结尾,会专门拿出一段甚至以上的章节,详详细细地将案情来龙去脉陈述一遍,唯恐读者还不明白,还会如相声捧哏的一样,给侦探配上一个智商低一点的搭档,一唱一和,答疑解惑。
而短篇侦探的就没有这么从容了,受篇幅所限,即便最后的案情交代,一般也比较短促精干,而案件的线索也是在前文中点到为止,需要读者自己记忆,自己理解,虽然读来刺激,但确实费神费脑。而即便费神费脑,自阿加莎的后期短篇小说集开始,就有几篇看的还是有些疑惑,钱德勒的短篇小说集中几篇亦是如此。
看来最近不光记忆力差了,连理解能力也退步了。
改变与不变
不觉间,已经搬家100多天了。这些日子里,已经习惯了上班,下班,送饭,做日常,睡觉。特别是每天下班来到楼道口,已经是熟悉的回家的感觉。
渐渐已经忘了历山路那个家的样子。
今天去伟东回来,绕道到大润发买点东西,无论是历山路还是大润发,都是既熟悉又陌生。
高中时流行通过一篇小说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一个同学给我的判词是无情。
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恋旧的人,固守而不愿改变。现在看,我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习惯生活的改变,是因为改变背后的核心没有改变。只是不知两年半后,当那个我们生活的核心,我快乐的源泉改变之后,那时的改变怕是天翻地覆。
那时,又老去两岁。
郑少秋电影代表作
郑少秋的电影作品被观众忽视,除了作品相对较少,主要还是因为其电视剧作品的光彩太过耀眼,就像剧中他的主角光环让其他人黯然失色一样。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郑少秋参演的电影,多是群星荟萃,少有给郑少秋足够的表演发挥空间,《阴阳法王》一片更是为风头正劲的王祖贤配戏而已。
但郑少秋的气场之足,同样压众星一头。最早看《方世玉》第一部结局部分,郑少秋的出场亮相,真叫是个大侠风范。
我比较赞同本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郑少秋的电影《名剑》排在第一位。《名剑》初看是典型的香港电影,但细看又是非典型的香港武侠电影,可称为香港武侠文艺片的代表作。
武侠文艺片的特点就是武戏文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郑少秋扮演的年青剑客,在前往与隐居的老剑客比武的路上,意外救下老剑客的女儿。待见到老剑客之后,想提出决斗的请求,却又怕被误解为此前救人动机不纯,难以启齿的窘态,与田丰扮演的老剑客的爽快,可谓相得益彰。
郑少秋称得上是用心的演员,只是可惜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因为电视剧错了更好的舞台。
当当双十二空手而归
最近几天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十二点,等着抢当当的满减优惠券,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昨天晚上在踌躇中熬过十二点,最终同样还是两手空空。
不知是当当双十一用力过猛,伤了元气,还是我们被上次的大促销大优惠吊足了胃口,此次双十二,感觉当当要低调了很多,至少是雷声不大。
其实书籍本身折扣还是不小的,不少上次双十一的漏网之鱼,折扣基本到了四折左右。之所以感觉优惠力度小,是因为满额减优惠券稀缺,最后到了八点左右,虽然通过红包雨发送了部分优惠码,但却是同一号码,而且是先到先得,用完失效。
由于一般只有价高的书才更期待折扣加满返,便宜书买了也就买了,所以在缺少满返优惠券的情况下,购买那些高价套书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强了。
好在上次存货不少,也够读上一段时间的了。当然,也得有心情读。
同是送饭,两番滋味
给小的送饭,步履匆匆中满是期待,给老的送饭,同样步履匆匆催促的却是焦虑。饭送到,虽不能陪着小的吃饭,但接过餐包那刻脸上的笑意,幸福的满足感中,其狼吞虎咽的吃相隐约可见;而陪老的同桌进餐,越是吃的香甜,温馨表面下又有掩不住的一丝心酸。
不是心碎就好。
从小就不愿欠人的情,更不愿欠人的债。但有的债有的情是与生俱来的,上天注定。
有的无形无价的债,债主再满天叫价,但双方都心知肚明,价一喊出,已是两清时刻。
最怕是那些债主不肯认的情,不肯让还的债,这种债或者情,当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越还越多。
如果我还有点债权的话,将来小的让他两个叔叔把啤酒杯吃了就好,什么材质的无所谓。
主食米饭少见
一位同事曾经跟我吐槽淄博的主食。说90年代末期到淄博催收,住了一段时间,说那里住的也好,吃的也好,但就是没有米饭。最后实在忍不住跑到外面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有卖米饭的饭店。
她所说的淄博指的是张店。淄博地名是够乱的,到了张店找淄博,临淄人说自己住在辛店,南定虽然算不上区,但开口就是五零一,好像和张店并列一般。
淄川和张店差不多,不用说同事说的那个年代,就是现在米饭也是难找。前年开始回淄川的次数多了点,几次是全家一起回去,一回去,儿子必定要到一家店里去吃花椒鸡。第一次去的有点晚,按照儿子习惯,吃炖鸡必然要吃米饭的,老板说米饭没有了,只有火烧。我心想,什么没有了,估计就没做过。
第二次去的早,饭店刚开张,还是要米饭,果然,这回直接说没有。于是继续吃火烧。
再后来儿子没有回去,我们吃了一盘,又用焖烧锅带了一盘子回来,儿子吃着米饭加花椒鸡,那表情才叫完美。
估计是淄川的主食品种够多了,所以作为后来者米饭不太受待见。记得几个同学刚到南京上学的时候,回来说天天吃米饭十分不适应,有一个还给我展示了他那退皮的手。
即便到现在,我依然是能吃面食绝不吃米饭,这也算最悠久的习惯了。
独一烧饼
昨天送老舅到家后,老舅非要买上火烧给带着。看着火烧店门口招牌上的烧饼二字,不免心里有一丝失落。
在淄川长大,估计和不少人一样,根生蒂固的,在脑海里所称的烧饼,就是那种倒贴在鏊子上,锯末烧烤满是芝麻粒那面的饼。而现在周围所谓的莱芜烧饼,还有西安的白馍,在淄川统称为火烧。
火烧可以有肉火烧,菜火烧,油瓤火烧,糖火烧等等,但烧饼只有一种。
前几天曾听同事说济南也有一家烧饼店,今天和另一位同事说起去,说那个店也快关门了。因为作为主食的烧饼,在济南人心目中,总是和满大街买的所谓山东特产周村烧饼联系起来,只是作为零食吃,而趁热吃才有味道的烧饼,买回去一凉撕嚼起来都费劲,口碑销量自然上不去。
除了宣传问题,淄川烧饼发展受限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不会变通。搭配馄饨等汤粥类作为早餐搭配,销量肯定要好。再者,淄川烧饼光以大肉多为特色,但吃起来费劲,出炉后一刀两半,既方便又好搭配购买。
回淄川吃烧饼肴货,应该算是我们爷俩回去最大的动力了。
熟悉的肴货
今天计划之外回了一趟淄川,既然去了,就不能空手回来。已是傍晚,烧饼是买不着了,于是就把一个肴货店的炸肉和广东肉给收摊了,顺带买了一点炸蚂蚱尝尝。这个倒是新鲜货,我那时候只有炸豆虫,炸知了。
进了大济南,就给独自在家的儿子打电话,告诉他买炸肉了,虽然没说哪里的炸肉,但小子高兴的应承声里好像已经有了口水的声响。
回到家已经不早,儿子吃着炸肉,夸赞道:香啊!还是那个味。
算来儿子已经十三四年没有回去了,我说味道居然还记着啊。儿子答道:这个味道正宗啊。
炸肉是儿子和他两个哥哥小时候的最爱,一般都是从市场上买的,开门时看到小子手里攥着肉啃着就回来了,一个如一个的翻版。
曾经只有一次,那时候大外甥也就三岁多,他那亲爱的姥娘突然动了自己炸肉的念头,想来是想省点钱,大夏天在阳台厨房挥汗如雨地炸肉。
这时候大外甥从外面跑回来拿玩具,闻着味就过去了,一看居然有炸肉,立马抓了一根放进嘴里,刚想跑出去,突然转身对他姥娘说:姥娘!你看你热得和个鬼似的。
看着外甥狗跑着的背影,他姥娘那个气啊。
不知是不是受了刺激,还是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反正从那之后,家里没有再自己炸过肉。
安装nginx下的nextcloud
前几天学习的时候,使用owncloud当服务器,而nextcloud的APP当客户端。再学习了解到,原来nextcloud也有服务器版本,而且是由原先不满owncloud的过度商业化而出走的成员继续开发的。
二者的关系有点类似当初的freenas和nas4free。
上午儿子上课,我也跟着起得早,时间比较宽裕,就把nextcloud安装了一下,顺便也想测试一下二者在nginx的问题。
安装非常顺利,就是数据库设置有点弱智,需要在进入安装界面,再修改配置文件中的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而用户名是随时变,密码随机生成,有些多此一举。
安装后进入系统,和当初owncloud情况是一样的,这样看来就是nginx配置的问题了。为了减少麻烦,这次选择新建nginx的配置文件,全部复制官方推荐的配置进去,然后根据自己机器情况,再修改部分配置。
修改后重启nginx,问题解决。看来学习不光要增加知识,方法也要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