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读者

审阅档案的活今天算是收工了。活看似不多,但看的眼疼头疼。
这活和看书一样,要只是泛泛翻看,眼过脑过自然轻松。如果看书要记着里面人物、情节,前后关联,就不是轻快活了。同样,审阅档案要是需要按脑子里的框框,从厚厚一本中找到并判定取舍需要的内容,出现新情况,还要和之前审阅过档案对照一下,那就累了,累眼累脑。
这样几天干下来……也就干这几天了。
即便用心读书,也分两类人:读者和作家。
因为亚马逊近期一直没有什么电子书的优惠活动,好容易一毛钱抢到的《本源》,偏偏还是我最不喜欢的那种类型。于是继续翻看《漫长的告别》,感觉里面的某些关键性的生硬翻译,影响了情节的理解,一度冲动想买本英文版的来看看。但好在还是很快冷静下来了,以我现在的英文水平,还是省省财力和脑力吧。
于是又买了一本南海出版社的《漫长的告别》电纸书来对照着看。之所以买这个出版社的,是因为这本书的宣传语不只是村上春树推崇了,直接是村上春树写了两万字的推荐了。
书下载打开,直接开始到了正文,也太卸磨杀驴了。手动翻到最前面,说是推荐文,其实就是作序,或者是读后感。忍着仔细看了一部分,还是放弃了。
不愧是作家,这读后感写的,抛开文笔不说,单单那对小说细节的引用解读,就让我这自认为读书的无地自容,连读者都算不上了,只能叫翻书的了。
人家那十二遍得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实战测试私有云

今天翻看了一天档案,最终还是没有控住速度,谁让平时看书快习惯了。到了下班看的都快吐了,眼睛累的不行,心里算计要是眼睛出了问题,我也戴个眼罩,还是黑的,只是这样算不算工伤?
回到家连游戏都懒得玩了,躺下突然想到怎么批量快捷把扫描全能王扫描的文件导出。原先都是通过邮件发送,但是这样适用那些少量、体积不大的文件,如果要是大量高清的扫描资料,尤其是以文件夹分类存储的原始图片文件,邮件分享方式就受限制了。
于是又想到私有云,既然扫描全能王支持百度网盘等公有云,私有云应该也支持。打开手机找了一个文件试一下,果然分享方式里面有手机先前安装的nextcloud,设好账户,点击分享,再打开nextcloud的网址,发现那个文件已经上传上去了。
感觉web管理还是不方便,于是下载了nextcloud的客户端,但这个客户端并不带私有云文件管理功能,只是做同步管理而已,点击文件,还是转到web上了。
不死心,又下载了owncloud的客户端,结果不但功能一样,连版本号、界面都一样,不愧是刚分家的兄弟。只是owncloud的客户端文件大小只有nextcloud的一半,令人费解。
如此以来,以后不光可以随时同步手机,下一步整理家里的那些不舍得扔,又占地方的杂志书刊资料就可以用上了。

儿子的圣诞节

昨天平安夜,儿子下晚自习回来,唯一挂念的就是上线到铁炉堡转了一圈,看有什么活动没有。临睡觉前还不忘嘱咐一声:把门窗都关严实了,别让圣诞老人进来啊。
关灯后等了许久才听到儿子的轻呼声。
今天早晨儿子照例被我们喊醒,睡眼迷瞪的看到床头那越来越糊弄事的圣诞礼物,满脸绷绷不住的笑容,最后忍不住一头钻到被窝里。
儿子从小天真,直到五年级了,在一帮同学“没有圣诞老人,你爸妈骗你,是他们给你的礼物”的围攻中,还脸红脖子粗的用“就是有圣诞老人”无力回击。
天真总归会散去。
儿子相信我们,才相信圣诞老人。希望他不再相信圣诞老人了,依然能相信我们。

蹭热度

前天刘老板无罪开释,网上报上顿时热闹非凡,非常热闹,真是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今天在几个网站都看到当当网怒怼李国庆的文章,标题各异,但内容却也出自一人。
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世界变化快,李国庆已经由李老板变创始人了。
回看正文,发现文章写的真是恩断义绝,割袍断义不算,连当当的logo都要责令撤下,这划清界限之决然,颇有当年那个打倒在地然后踏上一只脚年代之风。
本来看过也就看过了,但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再打开由看了一遍。
不对啊!且不说李创始人一向看不惯傻大笨粗的刘老板,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断不会发文为其开脱。从其文章看,怎么看怎么都是在寒碜刘老板啊,只不过没有巨人史老板直接指桑骂槐而已。
莫非我不光记忆力差,理解能力差,连文字鉴别能力也没了吗?不由汗下,不觉间读了十二遍,越来越怀疑自己,当当怎么也不会看不懂这反话啊?最后一遍时,余光扫到当当文章末段那广告词,呵呵。
原来如此。

处处高手

昨天孩子妈下去挪车的时候,遇到一位退休文艺界人士,被问到是不是晚上家里有弹琴的。以为要被扰民投诉,人家说扰民倒不至于,就是专业人员听到不专业的弹琴职业性头疼。同时说弹得曲子杂而且快,建议要是速度慢下来就好多了。
回来一说,儿子顿时崩溃地怀疑人生了。
儿子小学开始学琴,弹的是电子琴,只是出于懵懂的爱好。后来买了电子钢琴,又专门找了老师教,但儿子受不了那种考级式的练习,有些抵触,兴趣也就减了不少,但还是按照计划每天弹一会,也算对得起给他买的琴和大姑姑给的学费。
一天儿子正在那里当和尚撞钟,隔壁教钢琴的王老师实在听的忍无可忍,直接敲门进来指点了。
由此结缘,儿子也喜欢王老师那种不以考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重新提起了弹琴的兴趣,水平大涨,据学校音乐老师说法,已经掌握了撩妹神器。于是电子钢琴也让位于钢琴了。
但儿子弹琴还是纯粹属于爱好,弹得随性,也时不时赶个进度,往往每到这时,王老师的语音微信也就到了:昊霖啊,你这琴开了挂了啊!
今年搬家,儿子还庆幸逃脱王老师的监控,终于自由了,没成想……
多年前,曾有一种说法,外国人到了中国千万别显摆自己会打乒乓球,现在看,到中国弹钢琴也要低调点了。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棋具

又破戒购买棋具了。
最近打谱一直使用的是棋墩加小号老云子。这样的搭配棋子不至于拥挤了,但是感觉所谓小号老云子,其实就是不符合标准大小的云子,小且薄,手感并不好,如果棋子的厚度再增加就好多了。
所以一直在犹豫是新购一块中式棋盘,还是购买一副规格小一点的棋子。但是现在即便瑕疵中式盘价格也要三百多,而且库存几块棋盘也是接近中式规则,最后决定还是先买一副双面棋子吧。打谱的一大乐趣就是听那棋子与棋墩碰撞之音,而单面云子是体会不到的。
浏览了一下网上,目前300之内的双面小规格的有国产双元精瓷和韩国六兄弟33号。双元的厚度高,接近36号,但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受瓷类烧制的限制,上面凸的规则整而下面则稍平,最终还是选择了韩国货。
棋子昨天就到手了,打开之后还是颇为失望,棋子大小规整度不错,但是棋子质量非常一般,尤其是棋子的棋耳部分,非常差,也就是新光将石系列的档次,无法与同规格的凤凰系列相提并论。
今天棋子拿回家,摆了一局,发现失算了,虽然同是韩国棋子,但是棋子大小要比新光的大,这样在棋盘上同蛤碁石一样拥挤。
看来日式棋墩日常最好的搭档还是新光棋圣,其次是应氏围棋和早期的双面新云子。
而考虑到棋子的规整性和手感,最好的搭档是新双面云子加9厘米的那款楸木盘了。
暂且让棋盘在地下室再休息一年,先将就着用,过几天挣点零花钱再折腾吧。

旁观

早上穿过回民小区上班,本已拥挤的路上,一辆电动车迎面驰来,车上兄弟一手扶把,一手小心翼翼扶着肩头扛着的房子模型,模型简陋,一看就是学生作品。
附近就是回民小学,这也就不奇怪了。
有学校在,什么情形都能见到。
昨天下班给孩子送饭,穿过马路,一背书包高个女生叼着细长的香烟晃晃而行,冷若冰霜的表情,不知又多了几笔讨不回的债权。
送饭回来路口已是红灯。几个学生在那里讨论考试题,一位满眼急迫期待神情的学生,听一个学霸举重若轻地侃侃而谈,不时讨问一句,学霸并不解释,倒是旁边几个准学霸模样的同学加以简短注解。
学校对面原先的菏泽羊汤馆早已不见踪影,但小书屋还在。里面库房般的书卷堆中,学生居多,家长也夹杂其中。门口最好的位置,还是留给了飒漫画,漫画派对等各类杂志,蔡徐坤的大幅宣传照摆放在显眼的地方。
三年匆匆将过,只做旁观看客,不求大悲大喜,只求平淡如水。

棋士秀彻

黑错小目加无忧角,对星小目。现代风格的开局,出自秀策对井上秀彻的对局。
这也是井上秀彻在秀策全集中最后一次出现。
井上秀彻在秀策全集中还曾以葛野忠左卫门、水谷顺策的名字出现,这些名字也折射出他多舛的命运。
他是本因坊丈和之子,与后来蜚声棋坛的本因坊秀和同岁,从初段到五段都是同年同月同日升段。但在日本围棋大系中没有收录他,中国人写的演义版日本围棋故事中,还是人物评论中,对他的描述可谓刻薄。即便是日本的围棋书中,也难见溢美之辞,尽管在执黑无敌的时期,能让秀策三连败的,再无第二人。

做人要厚道。
也许在围棋记述者眼中,秀彻只是一个棋家暗斗的棋子,同门博弈中的弃子,一个杀人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个彻底的loser。
棋书如史书。
在秀策前149局中,秀策与秀彻的对局有27局,占了接近五分之一,仅次于太田雄藏,可以说秀彻称得上是秀策成长中的良师。
棋书中因秀策以执白不敬为由,不与师父秀和以先相先棋份对局之举,赞其谦恭知礼。而从我手头资料看,秀策与秀彻后期对局,虽也是先相先棋份,但也是全部执黑。而后四局中,秀彻执白三连胜。
好在棋谱是无字的史书。

会计足球时代

穆里尼奥终于从曼联卷铺盖走人了。
依然用那句说俗了的话总结:从不奇怪他被炒鱿鱼,只是奇怪俱乐部怎么忍了这么久。
穆里尼奥以波尔图的欧冠冠军为跳板,鲤跃龙门。但如同二战的盟军大部分统帅,不积累足够压迫优势兵力绝不出击一样,穆里尼奥每到一个俱乐部都大抛金元,打造自己的豪华阵容。
豪门迷信他是神奇教练,可以点石为金。其实他是慷他人之慨而已,金戈铁马千金散尽,自己镀金,一层又一层。
但穆里尼奥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越来越多贼精的后辈们以他为榜样,挥金如土,招兵买马,主力板凳的身价翻着番翻上涨。
穆里尼奥下课,曼联的股票应声大涨。
穆里尼奥的命运早已注定,之所以现在才炒他鱿鱼,因为实在找不到人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在经历了前两任的折腾后,不仅弗格森时代立身的精气神消耗殆尽,也套牢了俱乐部有限的资金。
会计时代的足坛,曼联已经没落,就如同没落的穆里尼奥。

作者心思不猜也罢

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是无法凭借记忆来解读的。
长篇小说中,作者写到某个章节,可能突然心血来潮,或者灵感迸发,情节之外陡然间加入大段的文字,或描述或评论或抒情,洋洋洒洒,似离题万里。读到此处,大不了如语文学习考试中,费心思探讨一下这些文字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倒也不影响整体阅读。
短篇小说就不一样了,有可能整篇小说就是作者的某种情怀的产物而已,要想弄明白小说内涵,作者构思,几乎算是白费心机。尤其像阿加莎和钱德勒,这样已经不再为生计而写作侦探小说的作家,有些短篇就连侦探小说的外衣都不屑穿着了。
阿加莎最为明显的两篇,是《控方证人》中的《灯》和《翅膀的召唤》,即便以灵异角度也难以理解。
而钱德勒短篇中则是《我在等待》。看了两遍,细节已经无所谓,情节简单,一个旅馆侦探,其实就是保安,放走了一个被黑帮追杀的老千,结果害死了自己混黑帮的兄弟。为的是职业道德,爱情,同情,还只是黑白不两立?
估计再看多少遍也看不明白。上网搜索,如同语文阅读偷看参考答案,知乎上也有同一问题的询问,但无人回答。
也许,就如同答不出语文阅读那标准答案后,恨恨所言:谁知道作者怎么想的,也许更本就什么都没想。

不费脑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