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二择一好决断

儿子前天把《唐璜》下册放入书架,从寒假前开始看,期间经历了春节假期,半个月的时间读完,考虑到本书属于叙事诗,这个速度倒也正常。
在继续选择下一本书的时候,儿子有些犹豫,看来想选本娱乐类的,但又怕我说他看闲书。我本来想推荐他看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但又怕这本书的文化部分过于枯燥,而历史部分与他们学校所学体系不同影响了考试。
于是又推荐《万历十五年》这本神书。买了好久,我也没有翻看过,只是看评论似乎做历史学问必读此书,就像写小说必看《百年孤独》一样。
二者择一,似乎就好选择了,儿子还是将《中国通史》放进书包,虽然有些不情愿,嘴里好像嘀咕着“又是通史”之类。
好歹算是正经书,要是能把文化部分看完就更好了。

体制 利益

今天脑子空空的,想的越多,感觉越空。
回到家例行做饭送饭,开电脑看看新浪体育新闻,头条是宁泽涛退役的新闻,下面跟着一大堆相关文章。
其实宁泽涛自从2016年奥运会后,就已经逐渐处于半退役状态了,今天退役只是一个迟到的必然了结而已。而媒体们关注的并不是他的退役,而只是围绕他退役的根源,充充版面而已。
曾在杂志上看过报道,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一名西方记者采访中国体校,看到一帮孩子们在看到升国旗奏国歌时,一个个哭成泪人。后来记者看到孩子们的训练,感叹孩子们与其为国家荣誉而哭,不如说为自己而哭。
我曾一度怀疑电影《霸王别姬》里面小癞子看戏痛哭的场景源于此报道。
宁泽涛一举成名的背后肯定满是自己的血泪。在运动员短暂的运动寿命期间获取自己的更大利益,也是人之常情。但如同成了大腕的段小楼当着媳妇面吵吵没脸见师父,但到头还是要规规矩矩拜见师父,这是梨园行的规矩,虽然后来这规矩灰飞烟灭。
宁泽涛成名于体制,也要守体制的规矩。
他对抗体制,寻求自己的商业利益,而体制也有自己的利益。他对体制的对抗,绝非堂吉诃德挑战风车,只是利益之争而已。
退就退吧。

好歌不衰

最近看到童安格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评论多了不少,这主要还是沾托赵雷《成都》的光。
初听《成都》的时候,就有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但说到抄袭,身为乐盲,感觉倒不至于,好歌的旋律总能打动人心,歌迷如此,歌手也是如此。
但有些评论过于护犊子,甚至贬低他人,就令人反感。童安格和他的歌还没有落魄到蹭热度的份上。
歌手的黄金期并不长,不用说各领风骚数十年了,如果没有商业包装及助推,十数年都难,尤其是那些创作型歌手。
前段时间王杰被网络传言当年是遭人陷害而退隐歌坛,这似乎不是王杰本人所说,而听着王杰的歌成长,见证着他的兴衰的我,期间也没有听到看到过相关报道。这类流言和郑智化因为唱《大国民》被打断腿一样无知可笑。
歌手兴衰更替本是常事。王杰之前的台湾天王偶像是谁?是齐秦。齐秦还好,而王杰同时期的女歌手是方文琳,替代的是杨林,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她们?
由来只有新人笑,不变的是商业利益,而超越他们的还是歌曲本身。

正月理发头一回

周末老妈打电话说没有煤气了,跑过去发现原来是煤气表换IC卡后,预存的10方气用光了,只能周一去换卡。
回到家后刚想躺一会,老人家又打电话让我过去一趟,有话要和我说,语气十分坚定,不容商量。
心里不由十分忐忑,是刚才说话不周惹了老太太,应该不会,惹了都四十多年了。难道是理发被发现了?
因为年前各种事情夹杂,把理发的事给耽误了,本以为能撑到2月,谁知过年上班头发已经到了非理不可的地步了。
这头发少愁,头发长得快也费事。
老太太习俗规矩少,唯一顽固的就是不许正月理发。就算当年过年期间,脖子上被乐乐大姑姑亲自动刀做了手术,节后上学前还专门叮嘱我,头发长点长点也别理发,让舅知道了不好。
今年过完年趁着她老人家去北京,以为她能多待一段时间,于是她前脚走,我后脚就去把头发理了。
没想到去了不过半个月,就又回来了。回来见面倒没有提这个事,莫非突然想起来了,要给我说道说道?
躺了半天定定神,才起身前往。儿子前几天也理发了,还是他老妈亲自领着去的,这也给我壮了胆。
还好,只是她老人家又找不到东西了而已,白让我紧张了半天。
三个外甥正月理发,我是没意见的,要是价钱合适,我可以亲自动手。不是问题。

习惯不动脑

周五时,一位同事火急火燎找到我,让帮忙从网上给孩子买几本书,说从常用网站找不到。
书不常见,估计她说的常用网站也就是淘宝。到淘宝网上搜书名,出来的书倒不少,但不是这套。更换搜索条件搜索的时候,顺手翻了一下书,书上印着出版社的联系电话呢。
现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跟着潮流走,而一旦形成了习惯,思维也就固化了。习惯于流行,习惯于便捷,习惯于简化,习惯于不动脑。
就在这些习惯中,很多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慢慢被视之落伍而遗忘。
流行的未必是好的,落伍的也未必无用。各取所需,喜欢就好。这也是一种习惯,慢节奏的习惯而已。

虚荣的青训体系

昨晚新一赛季中超开战,凭借新援费莱尼的入球,鲁能泰山主场击败来访的北京人和,取得联赛开门红。
为了应对足协的U23政策,鲁能转会大门关闭之前紧急官宣转入一名国奥队员,这样保证比赛中只需要出场2名U23球员就可以。即便如此,首发U23球员25分钟时就被换下,而第二名U23球员临近补时才替补登场。
解说嘉宾开始评论U23球员上赛季是鲁能的优势,本赛季成为短板了。估计怕对不起出场费,后又称赞鲁能青训出来的球员都差不了,能迅速融入球队体系。
好话谁都爱听,但往往好话都是为了掩盖问题的。
而对鲁能青训的颂歌揭露的就是鲁能U23球员不堪重用的根源。
原先我已经评论过鲁能青训为了出成绩,在球员选材上重体质轻素质,重战术轻技术。从连续几年联赛的U23球员表现来看,问题还不止如此。因为鲁能使用的U23球员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是压年限,踢一年就超龄了,而郭田雨这样长线潜力球员根本没有机会上场,或者没有能力立足。
我猜测鲁能青训各梯级球员培养,无论选材还是训练只是针对本梯次的,是为了应对本梯次的比赛,这样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完成任务。
至于下一梯次球员水平提升,就与己无关了。于是一级一级,等球员爬天梯般到了塔尖俱乐部一线队,本来就僧多粥少,再加上前期训练比赛强度不足,也就无法立足,只能沦为过客。而这期间部分自认为已经可以在俱乐部立足的球员,也就选择了叛逃。
本来还可以广种薄收,积少成多,但在地主催粮的U23政策下,顿时揭不开锅了。
当年图拔起用年少成名的王永珀、崔鹏等,自谦却又不失骄傲的说,自己只是提前让他们登场几年罢了。
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固不可取,目光肤浅故步自封同样误人子弟。如果连基本的U23主力球员都凑不足,这样的青训体系不要也罢。

只道刘三

近来脑子杂乱,也一直没有心境看书,年前买的两套书,现在函套还没有开封。每天回家只是看看新浪博客、简书上面的连载。
这几天在看一个博客连载,中心主题就是刘邦这个平民皇帝,绝非出身市井,而是血统高贵,高贵的上至指鹿为马的赵高,下到屠狗卖肉的樊哙都需仰视才见。
而史书中记载的那泼皮无赖行径,无非是为他日飞黄腾达做的准备工作。即便是被老爹痛骂的不置产业,也是因为能掐会算,乱世马上就到,要那些产业有何用?
真乃神人也。
在血统纯正的刘邦高大形象面前,其他豪杰如项羽、张良之流一个个俱是猥琐不堪,破釜沉舟是吹出来的,运筹帷幄是不明就里拖后腿。波澜壮阔的秦灭汉兴,就是一帮小喽啰们在英明领袖刘三的领导下完成的。
反正现在这网上文章,只要有个一论点,都可以从史书上找到千百句来做论据,实在找不到了,还可以找几句说:此处必有隐情。
前几天看到陈涉世家被从课本中被删除了,虽不能说与此博主有关,但至少说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口号,现在对某些层面的人物来说,何等刺耳。

高开低走的《怒晴湘西》

年前买的一个月腾讯超级会员前天到期,也不打算再续费了,抓紧时间把《怒晴湘西》最后三集看完了。
儿子已经开学,不便用电视看,这三集是在电脑上看的。这三集也适合用电脑看,用电脑的好处就是快进可以更便捷。
网上评论《怒晴湘西》是烂尾剧。烂尾倒不至于,却也是高开低走。开头部分无论剧情还是人物表演,都重视与原作风格的契合,加之非五毛的特效,网上评价颇高。
也许是前面剧情过于紧凑,到了后面没有足够的剧情来展开。其实从前面三集开始,剧情就已经开始重复拖沓,不断通过故弄玄虚的镜头,人为制造悬念。结尾三集直接就是剧情不够打斗凑了。人和怪斗,人和人斗,飞刀枪炮齐上阵,猛一看还以为是在上演抗日神剧。
鬼吹灯电影版《九层妖塔》遭差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墓片拍成了打怪片,而《怒晴湘西》评分高开低走的一个原因也是如此。
其实《怒晴湘西》前期好评的一个原因是主演出彩,后期闹剧情荒的时候,蛮可以让主角们一本正经八卦一下盗墓掌故来串场,这样总比鹧鸪哨手撕尸王,陈玉楼攀绳索从天而降好。

放生泥鳅

前日媳妇给儿子买鱼,店家附送了三条泥鳅回来喂乌龟。这泥鳅不是常见的那种小泥鳅,儿子看了都怀疑是不是错送了黄鳝。
一条喂了乌龟,另外两条在盆里养着。颜色浅的一条安安稳稳在盆里不动如同死了一般,而另一条则不停地挣扎,几次跳出盆,又被捞回。
今早刷碗时一看,从那条泥鳅又蹦出去,直接跳到旁边泡海参的盆里去了。
我大善人一时不忍,找个塑料袋将两条泥鳅装起来带到单位,放生到泉池里了。那条原先一直不动的泥鳅,在盆被拿起的那刻,也开始剧烈游动。
是死的恐惧,还是生的喜悦?
生死在天,悲喜由人。
就像上周末和儿子讨论学校的猫一样,泥鳅不为我生,放生未必得生,也许还会波及其它。
人的善恶悲喜因人因物而起,生于心而强返于人于物,但其实还只是自心而已。

记忆依稀二十年

20年前这个时候,我应该骑着自行车,后座带着媒人在去相亲的路上。
那时候还没有朝九晚五,平账加班常态化,时间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个点。
也不能说是为相亲上路,本以为只是贫不择妻的年代,稀缺的媒人接机蹭饭而已。
20年,一个小伙子长成的时间,一个时代的跨度。今天送饭回来的路上,看着路上车来车往,已难见骑车带人,而那个时候却也习以为常。
每年都会回忆,但记忆在逐渐模糊。今天回忆,突然想到,当时我最喜欢的自行车被偷之后,伤痛未平,我骑谁的车子去的?
我那最喜欢的蓝色阿米尼自行车。
自从车子在老周婚礼筹备会时被偷后,引发了本来平淡的日子里一连串的意外,我的命数似乎也就此发生了改变。
命该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