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付出有因果

周六儿子开学测试回来,说学校里面的猫也死了。
那只时不时悄然走进课堂与他们一起听课,曾被儿子写进作文里面的猫,算是给部分同学枯燥学习中带来快乐的伙伴。在周五不见它的踪迹后,几个同学就开始在朋友圈中发寻猫启事,周六终于在保安的提示下,找到了被汽车撞死的猫的尸体。
两个男同学哭的不行,抱着猫的尸体找老师央告了半天,终于让老师同意把猫的尸体做成标本。
在出去到蓝海吃饭的路上,儿子跟我们说着事情的经过,心中似乎十分纠结,反思与同学相比,自己在猫的死亡面前的淡然和理性?
走了一半路程,儿子突然说道:它不是为我而存在,也不是为我而死亡,然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又追加了一句,它不是因你而生。但儿子听了没有什么反应,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了。
然后我们又一起讨论起PK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儿子的心情也很快平复了,当然这也有聚餐美食的功劳。
儿子其实没有必要纠结甚至自责,自己对动物,甚至人的感情,与自己为之付出有关,完全成正比关系。
就像他上小学之前玩摩尔庄园,一次因为服务器故障,他养的小拉姆找不到了,当时他哭的那个伤心啊,真是哭天抹泪的。
估计这小子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感觉他一直在收敛和隐藏自己的情感。但人之为人,该付出就付出,该承受就承受,有乐必有痛。
这是少年的资本。

说“不”不易

我曾在卫视中文台,断断续续看过香港拍的《霸王别姬》电视剧,自然无法和电影相比。那个应该更忠实原小说,剧中有小石头和小豆子出科起艺名的情节,电影里面是没有的。
小石头艺名段小楼,应该是为了借武生泰斗杨小楼的光。电影没有这个铺垫,因为杨小楼演出京剧《霸王别姬》的搭档是梅兰芳,加之剧组曾在拍摄期间谒拜梅兰芳先生墓,所以电影上映后,一帮好事者才会捕风捉影,掀起一番波澜。
按照时间推算,电影《霸王别姬》开头部分,小豆子看到表演霸王的名角应该暗指的杨小楼。
杨小楼是京剧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子承父业,杨小楼起点甚高,但学艺初期却受到自身条件的拖累,颇为平淡,甚至被讽刺为“象牙饭桶”。
早期曾看到过报道,杨小楼的母亲让儿子在自己面前表演,看完后让杨小楼收拾行头别唱戏了,“免得丢了他爹杨月楼的脸”。
这事对杨小楼刺激不小,后来发奋练功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逐渐独树一派。
且不说杨小楼母亲的武断,是出于心理战的策略,还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失望,但眼光还是有的。
无论百年前,还是现在这个漫天喊“起跑线”时代,家长能看清孩子的能力优劣,对自己,对孩子说“不”字,也属不易。

坏蛋就是坏蛋

就像前几年好莱坞为了中国票房,在大片中加塞几个国内明星充当路人甲一样,港方投资出品的《霸王别姬》,除了由当时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张国荣主演,还为当时在影视歌全面发展的吴大维安排了一个造反派的角色。
虽然现在依然有评论说吴大维扮演的角色很突兀,但他扮演的也很不错了。
因为坏蛋不分土洋,不分陆港,不分老少,不分男女。
坏蛋就是坏蛋。
在伤痛文化兴起的年代,银幕上的文革坏人形象,要么男的一脸横肉,女的一脸尖酸,那是低层次打砸抢分子;层次高一点的,就如仲星火扮演的那样一身中山装,表情木然。
坏人脸上不会在脸上写上坏人二字,他们对着镜子也不会觉得里面是一个坏人。
段小楼和菊仙震惊于袁四爷被毙了,甚至为其感到冤枉。因为在与袁四爷的交往中,虽有欺压,但还未到欺凌的份上,还未有他人那样被逼到家破人亡的份上。
所以在他们眼里,袁四爷还没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
同样的坏蛋,文革中伤尽天良坏事干尽,却纵横阖闾隐身幕后。文革后又能转投阵营洗白自己,这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
他们比袁四爷可是高明多了。

借京剧之名

《霸王别姬》虽然是陈凯歌不可复制的作品,也是在内地拍摄,但投资出品方为香港庄臣,在90年代初的那种环境下,投资方对这部设计诸多敏感话题的电影,能否在大陆顺利放映都心存疑虑,所以才会将领衔主演的顺序排列为张国荣、巩俐、张丰毅,想利用前二者的名望来拓展海外市场。
庄臣的顾忌显然不是杞人忧天。在电影在大陆上映后,遭到了诸多指责抨击。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一向谦谦君子的张君秋先生,在一次讨论会上以手击额,怒斥这部电影歪曲丑化京剧。
那时候的报纸刊物还都是官办,不是现在自媒体,应该可信可靠。要是现在自媒体肯定用上“表演艺术家痛批《霸王别姬》,只为这个”之类的标题。
后来随着《霸王别姬》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批评之声也慢慢销声匿迹。这应该也是京剧艺术在大陆式微的一个缩影。
张君秋先生作为表演艺术家,站在维护京剧艺术、京剧行当的角度,对电影进行抨击无可厚非。但这部与著名京剧剧目同名的电影,只是借京剧之名表现大时代变迁下人物的命运而已。
同是京剧人,言慧珠等人的朋友家人对此电影的看法定然迥异。

命掌谁人手

通过重看《霸王别姬》,和原先自己记忆中相对比,缺失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开篇部分,也就是张国荣出场之前。
我原先应该是看的删节版,因为原本就对“陈主编”吕齐扮演的关师父印象深刻,这次重看,感觉他的戏份增加了很多,而每次出场,都将不同场合下人物表现得恰如其分,演技可谓炉火纯青。
关师父一面按照梨园规矩严苛教授徒弟,信奉“要想人前显贵,就要学会背后受罪”,希望徒弟们们能出人头地;但却又一次次无奈叹息“一个人一个命”。
最为感伤的一次是领着小豆子和小石头,从张公公处回转路上,劝阻刚被自己无情出卖的小豆子收留弃婴那次。
但劝归劝,但他并没有以师父的身份阻止,而是和两个徒弟把弃婴抱回去。
在关师父眼里心中,当两个人将弃婴抱回去那刻,弃婴,还有小豆子的命都改变了。
就像他教授徒弟,希望改变徒弟的命运,那是他的命,而徒弟们血泪汗水付出后的命会如何,那都还是他们自己的。
只是在时代洪流中,人的命运何等轻渺。

再看《霸王别姬》

儿子放假伊始,我们就计划把上学期错过的大片全补上,另外再把陈凯歌早期大作《霸王别姬》也看一下。看这部电影的目的,首先算是欣赏,其次也和陈凯歌的后续电影比较一下。
这个假期计划实施还算靠谱,但因为过年加上做作业,电影还是漏下几部,但赶在假期结束前,从芙蓉街回来后,趁着开学前一天没有作业,把看《霸王别姬》的计划完成了。
不知是我之前看的电影版本是删节版,还是出于人选择性记忆的原因,看这两个半小时版本片子的时候,发现很多情节和镜头并没有在脑海中映过。
看过之后,除了那些忽略或者淡忘的情节,和感觉最大不同的还是巩俐的演技。虽然在之前一次次脑海中过片子后,已经有了自己先入为主武断的结论,这次结合电影细看,发现巩俐后半段的表演,的确精彩,不负巨星之名。
看片子的时候,儿子依靠在沙发上,边看片子边玩着手机,看完之后问他电影怎么样,他依旧先叹口气,一言难尽般地答道:好,太多细节了。
再问他和《道士下山》等比呢?这会他回答的倒痛快了,真不像是一个导演拍出来的。
由此看来,电影优劣和年代没有关系,和特效技术也没有关系,经典影片有时也是风云际会之作,同样可遇不可求。

美食重现

今天元宵节,也是儿子寒假最后一天。为了过节也为了给儿子开学鼓劲,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到芙蓉街饱口福去。
进了芙蓉街,那涌动人潮让头次来的那位顿感呼吸困难,我和儿子还好,从南到北找寻心仪必吃的美食摊位。
从北往南折回后,感觉肚子还差点事,于是决定到曾经以为已经消失的滕州羊汤馆看看。
上次儿子放假第一天逛芙蓉街的时候,就看到了滕州羊汤馆的招牌,对照回忆的地点,倒也对位,但一是吃的多肚子已饱,再就是觉得那招牌有点山寨的味道,也就没有进去。
今天到了招牌路口,侧身从包子摊和电烤摊中间穿过,路过羊汤馆的厨房,进了羊汤馆,发现虽然外面沧海桑田,里面房屋却是布局依旧。
但依旧的只是堂屋而已,原先曲曲折折的羊汤馆只剩下原先的两间,因为过年新开张不久,外间还临时摆放着食材,里屋也只有三张桌子。我们落座时,只有另一家老少五口在就餐,听谈话也是老熟客了。
羊汤上桌,我是照例加料调味。而儿子这次什么都没加,只喝清汤,一勺入肚,赞道:还是那个味。
能得到儿子这个评价,也就确认了羊汤馆的正宗。
结账出门,与老板交谈,之前他也关门有七年之久,难怪我之前的回忆中,把这羊汤馆列入消失的美食之一了。
还好,又找到组织了。

又一软件收费降级

手机里面安装的软件里面,最为满意的就是扫描全能王。最早看到是iOS系统应用推荐,后来看到安卓也有下载,就立马下载安装了。
开始免费版扫描转换的PDF文件是有广告的,看到升级普通版后可以去除广告,费用也不高,只要十几块钱,于是没有犹豫就花钱升级到普通版了。
升级之后软件体验非常好,经常是手机扫描转换为PDF文件,然后通过分享功能邮件发送文件,感觉是花钱最为超值的一款软件了。
但年底的时候扫描整理档案的时候,发现PDF文件无论备份,还是发送都有数量限制了。再后来发送文件,发现文件底部又出现了广告。
本来以为是换手机的缘故,查看用户,还是普通版用户,但是软件功能里面显示只有普通用户版和高级用户版,再没有普通用户收费选项了。
也就是说,我的用户权限被降级了。这应该和手机更换没有关系,之前几次换机都不存在此情况,应该是版本升级的问题。
之前也遇到过软件收费问题,最遗憾的是数据库管理客户端Navicat了,改收费后,连免费版都不提供下载了。
虽然扫描全能王依然提供免费版使用,但在付费之后遭遇降级,总觉得不太地道。

标题党与明星包装

新浪体育新闻现在看的是越来越少,往往只是看看最上面的热点新闻标题,了解一下最新的赛事动态而已。
这些新闻以足球篮球为主,偶尔也有一些其他项目的,比如排球。昨天看热点新闻区,看到大标题是张常宁11分江苏女排0:3。在新浪小编心目中,江苏成绩无所谓,张常宁这颗明星更吸引眼球。
就像NBA新闻里面必有卡戴珊家里的人一样。
在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前,我一度对中国女排失去了信心,因为比赛中一位主力队员那一脸不满的表情,那表情给球迷,给对手,给队友传递的信息,就是中国队没有希望了。
看了这么多年女排比赛,这还是头一遭。
郎平将这位不满姐拿下后,女排上下顿时改观,我看球虽然还是提心吊胆,但不再厌烦。
但在新浪体育版,这位队员却被当做版面明星进行包装吹捧,无论赛场内外,已经数年,而下面粉丝评论攻讦也异常热闹。
新浪这样造星包装也不是一个两个了,但如侯耀文相声说的,吹一位倒一位,抬一位坑一位。不管是幕后利益驱使,还是追求版面热度,作为新闻网站,还是踏实公正为好。

我分享了【统计:张常宁11分江苏女排进攻少22分 拦网9-6领先_手机新浪网】, 快来看吧!@小米浏览器 | https://sports.sina.cn/others/volleyball/2019-02-16/detail-ihrfqzka6415871.d.html?from=timeline

你在他乡还好吗

大学那时候,听歌买磁带还是属于奢侈品,一盘磁带也是宿舍间轮流借。听歌主要的渠道还是电台。
那时候流行电台歌曲点播,时不时就听到某某为远在外地的某某点播光头李进的《你在他乡还好吗》,算是那个时期大火的流行歌曲了。
虽然流行,但并不喜欢这首歌。一次在隔壁宿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和包子同学讨论起来,观点都是听李进唱的,好像恨不得过去啃人家两口似的。
在网易云音乐听歌看评论,随处可见什么“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少年不听某某某,听懂已是不惑年”之类。
其实随着阅历的渐长,对歌曲的理解变化的不止是歌迷、听众,歌手应该也是如此。对远在他乡挂念的,不止是情人,还有亲人,同过窗的同学,同甘共苦过的同事,心心相印的朋友。
同样一首《好久不见》,我就更喜欢侧田的,而不是原唱。
一首歌,歌手的理解和演绎,决定着歌曲的档次,同时也暴露了歌手的档次与水平。这也就是为何有的歌手因一首歌而红,红不过一首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