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一战即溃的名局

今天中午租了一台最便宜的GPU服务器,使用lizzie连接服务器,观看LG杯决赛,杨鼎新与申真谞的第一场比赛。
针对申工智能,开局对角小目开局的杨鼎新显然是有备而来。下至157手,黑棋胜率已经超过九成,解说开始预告第二场比赛的转播情况,并戏言野狐8D也能赢下了。
因为完成作业的儿子要用电脑,就让出电脑结束了比赛观看。
当时心里并不乐观,因为黑白尚处于缠斗状态,何况AI的胜率是建立在对手是自己镜像前提下的,而申真谞的对手,杨鼎新已经不止一次在后半盘被翻盘。
想不到下午出门前看新闻的时候,果然看到了杨鼎新在最后一次读秒中连续犯错被杀棋逆转。
媒体上有标题是杨鼎新错失名局,这种一战即溃的棋算什么名局。现在中国围棋似乎已经又走入韩流肆虐前的怪圈:重视大局,轻视力战。
无论从历史,还是AI看,决定围棋胜负的,依然是战斗。

AI观古谱:《弈理析疑》另一“疑谱”

清代对《弈理析疑》中臧念宣与范西屏的胜局,历来存疑。如《海昌二妙集》的黄绍箕、蒯光典收入此局时,曾有批云:“析疑汪氏重刻本谓,此局系臧伪托。今姑附录。”

黄绍箕、蒯光典的言语还算含蓄,反倒是嘉庆十四年《弈理析疑》重刻版的校定毛孝光(字初文),评论的毫不客气,直言:“闻诸黄贤书(当时棋坛名手)云,臧念宣初从西屏受三子,后减至二子,从未曾到对局身分。盖渠与臧弈,亦不过分先。然则此局不知与何人狡狯,嫁名西屏,以自矜夸耳。宁不料有后人之指摘哉。大抵与前程仲容、黄龙士一局同意。”

但也就是针对这段文字,我反倒是对质疑者,有所怀疑了。

因为程仲容我还是熟悉的,几年前我补充录入寄青霞馆棋谱的时候,首先录入的就是眉山墅隐,里面有程仲容的三十局棋谱。

程仲容,新都(徽州)人,清代著名棋手。在《眉山墅隐》中,程仲容对汪汉年、周东侯均为四胜六负,对盛大有六胜三负。

在录入棋谱过程中,非常喜欢程仲容的厚势棋风,他的三十局棋谱,录入毫无乏味之感,当时就给他起了个“清代宇宙流”的绰号。

如果仅以黄龙士之盛名,就怀疑棋谱作伪,则有盲目迷信,轻言妄断之嫌。

《弈理析疑》中程仲容对黄龙士一局,是由清朝另一位评棋家吴修圃评。我购买的《围棋文献集成》中,将毛孝光的评论归于他的名下,应该不实。

本局被收录于寄青霞馆弈选 • 卷二 / 六十。

图文见:AI观古谱:《弈理析疑》另一“疑谱”

相比臧念宣胜范西屏局,本局虽然黄龙士下的随意,应该就是吴修圃所说的“前路欠密织,百卅四路观大意,未免以轻敌致败”,但没有明显的错漏问题,属于受到误伤的“疑局”。

《弈理析疑》的时代幸运

臧念宣的《弈理析疑》能够在清代出版,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最近几个月,因为古今中日之争,飞扬论坛里面乌烟瘴气。某人洋洋洒洒大夸日本幕府时代体制如何健全,中国清代如何黑暗落后,并断言是现代围棋体制给了范施等人棋圣的地位。
在日本江户时代,道策去世后,曾经有人出版一本自认为掌握道策流精髓的棋书,结果遭到本因坊家与幕府的打压,书被毁版,人也险遭牢狱之灾。
同是“以下犯上,不自量力”,清代至少比日本江户时代宽容。
也比现代强。

因人废文的《弈理析疑》

前几天从孔网买了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围棋文献集成》,书收到后大失所望。
之前也购买过本系列的书,当时看重的是那一本里面的寄青霞馆及续编。本次购买的是第十一册,看重的则是收录的《弈理析疑》。
前几天在飞扬网帮一位网友,也是国内有名的围棋古籍大牛,自不量力帮做了几张AI的局势分析图。那几局棋谱就是出自《弈理析疑》。
购书之前在网上查阅资料,介绍臧念宣著《弈理析疑》分两部分,前面是布局、棋势点评,侧重棋理;后半部分是当时名手的二十棋局点评,侧重实战。
但书到后发现,书中只收录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被删掉了。
看了一下点校说明,跟我预想的一样:是对原作者的怀疑。
之前通过杂志、网络,也看过《弈理析疑》的相关文章,对书的原著臧念宣,多有质疑,负面评价为主,有的文章甚至上升到人品高度。原因一是清代重刻过程中,发现“有的评语取自国手程兰如,却未注明,不免有窃名掠美之嫌”。更重要的的是,质疑原作者臧念宣不过是一个二手,也就是被国手让二子水平,居然有与棋圣范西屏对子并取胜的对局收录。
人若被一旦评论上升到诚信人品,基本就算是社死了,古今中外概同。
但古人评论归评论,出口恶气也就罢了,但还是收录了存疑的棋谱,也算是彰其恶行。
但现在整理古籍,仅仅根据前人评价,任意雌黄斧凿,岂是学者编人所为!
中国古籍文化凋零,由此可窥一斑。

AI观古谱:静待开场

借助AI对古谱进行更加直观的欣赏与观察,是2019年末就有的念头,但这两年来发生了太多的变故,还只能停留在未着边际的准备阶段。

去年年底,在确定使用AutoDL作为AI的GPU租用平台后,AI观古谱算是正式起步。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AI不应该用来贬低人类棋手,反是,人类真正的才华和天赋,因AI而更熠熠生辉。

AI观古谱重点是对棋手的棋及后人的评论的展示,并不看重的AI契合度,所以引擎使用katago,而分析软件使用sabaki。暂时放弃lizzie的原因,主要是其因为对座子棋的支持并不好,布局阶段总是无视座子的存在。

前几天,通过在飞扬为《弈理析疑》提供参考图,对AI进行了测试,确信可用。

但围棋毕竟是有胜负的,AI对涉及还棋头古谱胜负的判定的准确性,才是测试的重点。

于是选择了黄龙周虎二十五局中,古谱中较为罕见的的一局和棋作为测试棋谱。

katago是支持还棋头的,在配置文件中进行以下简单修改:koRule = SIMPLE,scoringRule = AREA,taxRule = ALL,multiStoneSuicideLegal = true。

使用sabaki进行分析,虽然开局57手就出现了胜率大跳水,但结局非常圆满。

AI识别出胜率各五成。

切换为目差,同样计算为和棋。

lizzie虽然因为座子影响了形势判断,但在终局还是能判断出和棋。

如此,舞台搭建已毕,静待开场。

很多事情,只要想做,就要从小事做起。

旁观等于寄生

进入新的一年,从网上下单把《围棋天地》杂志第四季度的六本一起买了。
这几天把杂志翻了一遍,由于疫情原因,连年底围甲联赛季后赛都推迟了,杂志内容同前三个季度一样,充斥了大量炒冷饭的赛事、对局回顾。
翻看完之后,无聊中还觉得有些不对劲的地方。
今天想起来了:作为一家围棋专业杂志,在特殊时期,他为中国围棋做了什么?
都说是对局量骤降导致国内棋手竞技水平下降,围棋协会难辞其咎。那与中国竞技围棋水平、成绩唇亡齿寒的杂志社呢?
以前《围棋》杂志举行过聂马七番棋等对抗赛,早期《围棋天地》也有过少年棋手让子棋比赛。
而现在,硕果仅存的围棋杂志只是充当一个旁观者,心安理得,甚至还有些为赋新诗强说愁清高。
如此一来,终不过是围棋的寄生虫而已。

旧文旧局:“未完”的一局(钱宇平vs小林光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MjM0NTU3MQ==&mid=2247485041&idx=1&sn=20ad78a4d5a78c0a410d3e832609fe7d&chksm=fb82ccfdccf545ebf8e43d723716d8642ab835ec3a86f62f3201b85581f21fb0ccd545b4bdae&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640524387&clicktime=1640524390&enterid=1640524390&ascene=56&devicetype=android-30&version=280010b0&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exportkey=ARY7uvy6LoWLgsnEaH1oNxc%3D&pass_ticket=EeY0YsuKz6nyvRJf5IU23e7%2FWEMiUSrze8OfVNhsaxhQxtYCuK%2BnS6DT%2F0Cp9Nen&wx_header=1

大竹英雄隐退,再次错过好年代的棋士

今天看新闻看到大竹英雄隐退的新闻。
虽然大竹英雄名位日本六超之列,但在国内唯战绩、头衔论为主流的年代,大竹是被低估的,甚至曾在一本主流刊物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对所谓的竹林时代颇为不屑。
这主要是年代差的问题。
在江崎诚致的《昭和的棋》中,作者对大竹英雄评价颇高。他承接了昭和战前战后两代棋手,他是俊杰辈出新木谷道场的大师兄,无论是棋艺上,还是在生活上。
因为年代差,因擂台赛而起的国内围棋热潮中,大竹英雄的棋艺与辉煌历史,被三位师弟的耀眼光芒掩盖。
其实,现在就连六超,甚至一代王者李昌镐也沦落如此。
大竹英雄在发布会上谈到了AI,他很尊敬AI,很欣赏AI,而AI的棋,棋型其实很漂亮,只不过用的人不懂而已。
可惜,美学棋士,龟步大竹英雄,又错过了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