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古谱:由《弈墨》析林符卿、过伯龄京师争雄

现主流《弈墨》版本共记录了明末清初诸名手的百局棋谱,其中前十局为林符卿、过伯龄的对局,占了全书的十分之一。

在2015年飞扬网有网友转发国学网的原文,时间、人物似有混乱,其侧重点当是《弈墨》的拍卖信息,而引用赵之云先生的《从<弈墨>中见林符卿、过伯龄京师争雄》,应该是赵先生生前的文章。

原文如下:

        大约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京师(今北京)之内进行了一场震动棋坛的决战,青年棋手过伯龄战胜了名重一时的前辈国手林符卿。较量的结果,奠定了过伯龄在明代棋坛的重要地位,成为最孚众望的国手。而林符卿经过这场挫折,似乎就此销声匿迹。后人的棋艺超越前人,前人的事迹渐渐为后人所掩,这种现象在竞技场上是常有的。

  关于林、过争雄的经过,保留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是清顺治、康熙年间著名文人秦松龄写的《过文年传》,他的描述如下:……有国手曰林符卿,老游公卿间,见百龄(伯龄)年少,意轻之。一日,诸公卿会饮,林君谓百龄曰:“吾与若同游京师,未尝一争道角技,即诸先生何所用吾与若耶?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诸公卿皆曰诺!遂争出注,约百缗。百龄固谢不敢,林君骄,益强之,遂对弈。枰未半,林君面颈发赤热,而百龄信手以应,旁若无人。凡三战,林君三北。诸公卿哗然曰:“林君向固称霸,今得过生,乃夺之矣。”复皆大笑,于是百龄棋品遂第一,名噪京师。

  以上秦松龄介绍了过伯龄战胜林符卿直到“名噪京师”的全过程,文字简洁而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了康熙二十二年,这篇《过文年传》又被选入由张山来编辑的著名小说集《虞初新志》里。从此,过伯龄的名字不仅为棋界所熟知,更为稍有文化的读者所共闻。到了后来,凡介绍过伯龄生平事迹,往往就沿用秦文作为根据,《过文年传》也就渐渐地由小说变为了令人信服的“实录”。

  另一种记载见于康熙元年的棋谱《弈墨》,卷首有王燮的序言,摘录如下:明季林、过寻仇京邸,大小百余战,《仙谭》、《新略》中多载之,可谓极全局之盛矣,……然唯时林年已髦,过气方新,至今观者有遗憾焉。(注:有人认为《仙谭》《新略》是一部书。)

  再就秦松龄、王燮两文对比一下:胜者均是过伯龄,但竞争的过程却大不相同,一是过伯龄以三局连胜轻取林符卿,一是经过了大小百余战才分出高下。究竟秦、王哪一方的记载较为真实呢?在这里,棋谱《弈墨》为我们作出了回答。

  明、清之交,谱录家李以理收集了明代万历以来名手对局六百余局谱,并请高手季心雪细加评选。季心雪精选了其中一百三十余局,编为《弈墨》。就在这些棋谱中,保留了林、过对弈十局,其中有过伯龄取胜的,也有林符卿取胜的,只此一点,已经足以证明秦松龄《过文年传》的记载至少不够全面。可惜我们无法进一步看到王燮序文中所提到的明谱《仙谭》、《新略》,否则其中必能提供更完备的资料。显然,也只有在持续多局的激战中取得胜利,才能真正获得胜利者的声誉。

  秦、王两人对林、过之争的记载,谁更确实,已经很清楚了。秦松龄是过伯龄的同乡,出于对乡土或朋友的感情,难免有所偏袒。而在季心雪、李以理、王燮的心目中,林符卿、过伯龄双方都是棋手,没有倾向哪一方的必要。更何况李以理收集棋谱时,过伯龄人还健在(过伯龄殁于康熙元年,享年七十五岁以上),作为同时代的棋手,他们所了解的棋界实况,当然比能文而不以棋见长的秦松龄要全面得多。

  《弈墨》王燮序言,就事论事,朴实无华,在文采上和艺术加工的《过文年传》无法比拟。《虞初新志》在解放前已多次刊行,而《弈墨》长期以手抄本流传,其影响力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可否认,后者包含着更为翔实、准确的内容。

  注:《弈墨》是一部罕传的珍本,它记录了明末清初诸名手的百余局棋谱。此书于康熙元年刻印发行,此后三百多年未再刻印。至解放初,此书已难觅踪影,北京图书馆曾收藏一部,但经过“文革”浩劫又不知所踪。幸亏上海棋社资料室于60年代初,曾请人手录全书,得存孤本。

昨晚在整理完《弈墨》棋谱文件后,想使用爱犬分析一下林符卿与过伯龄十局的胜负。但使用lizzie调用katagoS1166权重,分析完前二局后,颇为失望,因为执黑后行一方,几乎是按部就班的失利。

今天将林、过十局按照《弈墨》顺序,设定visits为2000,使用自动分析,简单走了一边对局进程。

古谱开局,初始目差在6.7目左右,后行黑棋胜率略低于一成。

第一局,黑棋胜率几乎是一条直线。过伯龄执白胜。

第二局复制第一局胜率,林符卿执白胜。

第三局胜负出现波折,林符卿执白胜。

第四局胜负大起大落,林符卿执黑胜,这也是十局中执黑唯一一胜。

第五局胜负出现波折,过伯龄执白胜。

第六局胜负出现波折,过伯龄执白胜。

第七局是十局中胜负最为波折一局,林符卿执白胜。

第八局开局出现波折,林符卿执白胜。

第九局大起大落,林符卿执白胜。

第十局波澜不惊,过伯龄执白胜。

林符卿与过伯龄《弈墨》十局,双方执白各五局,算是分先棋份,前辈棋手林符卿六胜四负。

由此结果来看,符合赵之云先生支持的“经过了大小百余战才分出高下”的观点。

网络时代古籍现状之一

昨天翻看新购买的《围棋文献集成》,并不是很满意,感觉侧重点放在棋谱,而不是评论上。

之前的《弈理析疑》就是这样,当时是到某古籍网站上查找了原版的扫描版,发现文献集成是删减版。

那个网站可以免费阅读,但会加入水印,而且有部分页面会随机隐藏。如果需要高清原版,可以购买电子版或者纸质打印版。《弈理析疑》我购买的是电子版,15元,感觉很合适。

但这个网站从月初开始就无法登录,提示连接不安全。换了几个网站,都没有找到。

尤其失望的是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查询资料居然还停留在多条件,手动选择精确、模糊的阶段。

失望之余,试着邮件提醒原先的古籍网站,提示他们域名证书可能存在问题,需要修复。

结果很快就收到邮件回复,内容很简单:原来是网站被文化执法查了,停业等处理。

不了解具体情况,但很失望,也很无语。

这应该就是中国古籍的现状。有资源、有资质的,不干活;有能力,想干活的,不能干。

挺喜欢这个是网站邮件签名那段话:

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

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没

只能祝他们好运了。

因作者而再购书

前几天从网上下单,又买了一本《围棋文献集成》,书中收录的是《海昌二妙集》与《弈潜斋集谱初编》。
相比而言,前者作为范西屏、施襄夏的专辑,史上更为有名。但我更看重的是后者。因为最近在翻阅围棋古谱资料中,多引用后者作者邓元鏸的评论。
这本书可以说是因仰慕作者而买。
书下单后才想起卖家是杭州的,一度担心会再出现订单延迟甚至取消的情况。没想到书很快就收到了,看来是只要不涉及上海,情况还好。
晚上将书架整理了一下,经过这半年多的搬运跟购书,书架又开始初具规模了。
相对而言,书还是便宜的。

老朋友《围棋词典》

最近开始派上用场的《围棋词典》,是前年转到第二个ICU后,跟《围棋名局赏析辞典》一同从孔网买的。
买这本书,是在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后。当时还正儿八经地在包里放了一支铅笔,翻阅时候勾画重点。
变化总比计划快,书买来没有多久,就束之高阁。
其实这两本书,尤其是《围棋词典》,我已经翻阅过不知多少遍了,不是在家里,是在书店里。
那时候每个周末,从财院到大外甥家,在大观园转车,每次都到东图的一楼翻阅图书。那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这两本书。
这次购买的《围棋词典》,是97年1版第6次印刷。赵之云先生去世后,这种词典应该算是绝版了。

柯申十番棋风起

农心杯败给申真谞后,柯洁在B站发文,虽然语焉不详,但很容易让人感觉,那是质疑申真谞有利用网棋作弊的嫌疑。
申真谞自然反击,一来二去,火药味越来越浓,十番棋很快成为焦点。柯洁更是豪言:玩就玩大的,十番棋面棋,败者分文不取。
此言一出,现在这个流量经济世界上,自然不缺唯恐事闹不大的,而且等的就是这句狠话。
就在网友还在热议,现在谁能掏这钱的时候,韩国人的战书已经下到中国围棋协会了。
韩国人也够损的。
战书下到围棋协会,除了明里因为围棋比赛,必须经过中国围棋协会,暗里已经把二人恩怨上升到两国决战的高度。
不管中国围棋协会应不应战,韩国那边已经赚足了面子和流量。
有了这个,后期的比赛奖金也就不在话下了。三星杯的总奖金是8韩元,这个还只是属于三星独自出资,独享权益。
如果柯洁、申真谞十番棋能够举办,广告费、转播费、后期棋谱权益费等等加起来,是稳赚不赔的。
十番棋还未成行,申真谞或者韩国人,已占得先机。

爱犬观大赛之:春兰杯李维清粘劫收后淘汰朴廷桓

3月25日,春兰杯八分之一决赛中,本不被看好的中国棋手李维清,经过七个多小时的激战,以3/4子优势淘汰韩国二号棋手朴廷桓。

7个小时的比赛,在比赛用时缩减的当下已属罕见。进入官子阶段,其他比赛都已经结束,在通过腾讯围棋观战同时,使用katago进行分析,仅从判断局势来看,感觉与绝艺已经差别不大。

官子阶段,双方胜率几度反复,评论区里“官子太差了”,“业余棋手也不会下这种后手官子”的评论几乎刷屏。

但我当时感觉没有这么悲观,因为首先,“不要用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这句话,让我现在已经越来越相信专业棋手的水平;其次,这种胜率的跳动反复,在观看AI对局中太常见了,如我在《小官子不小,重燃激情的S1080》中所说,即便AI之间对小官子也并非完全了然于胸。更何况还存在一个重大的不确定因素:中国规则下的粘劫收后。

果然,李维清最终通过粘劫收后,在盘面七目的情况下,以3/4子最小优势取胜。

当晚就想写完这篇文章的,但恰巧看到胡耀宇八段在其公众号中预告,将在周末写这局棋的评述,便暂且停下,想看一下专业棋手是如何评价这局棋最后官子阶段的,以此来判断一下绝艺、评论区谁更靠谱一些。

终于等来了胡耀宇八段的棋评。有些遗憾,棋评中主要讨论粘劫收后的相关技术问题,对AI几乎只字未提。

那只好把katago对棋局的分析展示一下。

相比柯洁逆转那局,李维清胜机出现的更早。

无论是绝艺还是katago,都非常看重双方上方的攻防。无论是109还是其后数手。

而白棋也错过了上方要点,黑棋117手再次将胜率反超。

134手,白棋同样对要点视而不见。

136手白棋终于断。当时评论区一片哀鸣。

156手白棋错过机会,胡耀宇八段的公众号中也重点分析了此手。

193手在胡耀宇八段的棋评中表面是黑棋误算,这与AI分析是一致的。

199手在评论区中,因错过“眼见的大官子”而遭受攻击最大也最多,认为是败着,“业余棋手也下不出这手”。这时候katago显示双方只是半目胜负,而胡耀宇八段也未专门评述。

这个“眼见”,只是AI眼见而已。

211手再次因错过胜率拉升而导致评论区悲情情绪达到高潮。

白棋242手错过AI着法,让大家又看到了希望。

255手半目胜负情况下,与AI反方向的打遭到了不少攻击,但也开始有评论“绝艺可能也糊涂了”。

282是胡耀宇八段重点分析的一手,可谓是败着,或者说随后的283手是李维清的胜着。

283手后白棋胜率大跌,有评论说是白棋找了损劫,但根据AI以往对局来看,不是损劫,而是算清了后续所有的官子,包括粘劫收后。通过胡耀宇八段分析来看,应是如此。

通过此局看,即便绝艺这样的AI对官子也有糊涂的时候。

另一角度看,家犬katago还是靠得住了。

新锐棋手试金石

下午忙活完,本想看一下春兰杯围棋赛,结果打开腾讯围棋一看,芈昱廷对日本棋手佐田笃史胜率已经为零。
本局其实不到百手,就已经大势已去,直线强杀的芈昱廷被反杀崩了。最终比赛结束,估计前面说了太多大话,解说已经不见踪影,不但没有例行总结,连比赛结果都省了。
日本围棋全盛时期的昭和时代,工藤纪夫曾经被称为“九段的尺子”,指的是能否战胜本格派的他,是衡量一个九段棋手的标准。
而我去年开始把芈昱廷称为中国新锐的试金石。
本局就是他棋风最好的写照:从头开始杀,一直杀下去,绝不回头。
刚结束的农心杯与申真谞因网络故障无胜负的第一局,一度芈昱廷几乎将信心爆棚、非要硬碰硬的申真谞逼入绝境。但重赛局里,调整战术的申真谞再没给他任何机会。
中国新锐棋手要想出头,要么计算力超过芈昱廷硬抗,要么凭借全局掌控能力以柔克刚。硬功内功二者掌一,可在中国围棋界扬名立万。
只是目前看,国内这样的新锐棋手,寥寥无几。
农心杯后,柯洁在网上口不择言,我想不止因为农心杯输给申真谞,还因为随后天元赛败于芈昱廷。

难言公平的违规处分

这几天中国围棋比赛连出幺蛾子。

同一倡棋杯,因为疫情原因,预选赛通过网络进行。结果比赛第一天,某周姓棋手因为实际比赛地点与申报地点不一致,导致无人监督,赢棋判负。

第二天某刘姓棋手,则直接被抓现行,因数次使用AI作弊,也不知是围棋协会,还是倡棋杯组委会越俎代庖,快刀斩乱麻禁赛一年。

前一个周姓棋手,估计是因为没有监督人在场,暂无法判定作弊,所以才没有做出禁赛的处分。

但就在未出判决之前,其AI吻合率高达94%的棋谱,刚被放在网络上,作为激励中国职业棋手结合AI进步飞速的案例。

如果要与竞技体育禁赛案例做一个对比,周姓棋手相当于无名怒火砸瓶子的孙杨,刘姓棋手就是汉城被当场拿下的约翰逊。

显然,即便不考虑AI吻合率,前一个棋手的处分轻了。

不恰当的“可战力”类比

昨天今天看到胡耀宇的公众号,对LG杯第二局进行总结。
相比以前的公众号,本篇公众号的技术解析篇幅少了很多,重点是对申真谞优势的分析,并以足球举例,将中国棋手与申真谞,以及当年王者李昌镐进行了对比。
胡耀宇在足球例子中,用到的是与我前几天评论中国女足时一样,是可战性。
但我不认同用足球可战性,来类比当前中国棋手与申真谞的水平,或者是实战实力差距。
如果仅用来对比李昌镐,这个例子对比还算恰当,但对比申真谞就不合适了。
如果非要拿足球类比,那对中国棋手而言,和李昌镐、申真谞的可战力差距,相当于中国男足与日本男足、越南男足的对应关系:一个是追赶者,一个是被超越者。
所以,我说中国棋手谈到申真谞,还在满足“不是没有机会”、“不是不可战胜”,就像面对被超越者越南队,大谈可战力,是不合时宜的。

棋可输,气不可泄

跟前天一样,租了一台最便宜的GPU服务器,观看LG杯第二局比赛。
与第一局比赛正好相反,执白的杨鼎新早早落后,百手后不久胜率跌破到个位数。
结果似无悬念,我就帮一位网友解决gowrite的安装问题。等问题解决,再看棋局,杨鼎新已经逆转了。
但高兴没有多久,一番劫争,白棋胜率再次跌到个位数,并迅速归零。
比赛后,不少评论中都提到“不是没有机会”,“不是不可战胜”。这些话,应该是陈祖德等第一代国手在追赶日本的时候说的话。
而聂卫平也在微博发表评论,鼓励杨鼎新的“大局观”,指出读秒方面存在的问题。
而这段评论也很熟悉,是中日围棋从友谊赛进入对抗赛阶段,聂卫平在三番棋输给赵治勋后的总结。
不是说以胜败论英雄,只是现在说这种话,真的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