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集中购买的《围棋天地》杂志看完了。杂志比较早了,所以里面陈祖源在谈论规则的时候,引用的例子还是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
陈祖源认为运动员抢跑就被罚下太苛刻,可以比赛继续,等成绩出来后将抢跑者的成绩加上一定秒数就是了。
从这个例子,倒是可以看出陈先生对规则,或者是竞技规则制定的一贯风格:那就以所谓严谨的逻辑,辅以合理的善意,对既有规则进行完善,但说到底就是补丁摞补丁。
但陈先生却忽视了竞技比赛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冰冷的逻辑和数字。抢跑可以通过加秒数来避免罚下的残酷,看似公平,但加多少秒?何况一旦抢跑,对那些守规矩而言的运动员极不公平,因为抢跑与未抢跑运动员在比赛进程中,心理的波动肯定要影响比赛状态,这又如何用时间来衡量?
同时随着第一个抢跑而跟跑的运动员要不要罚?
就像一直纠葛不清的中国围棋规则中的贴目,对棋手尤其是执黑棋棋手,影响的不止是那多出的一目,还有心理。毕竟人跟AI不同,不会像AI那样为弥补开局就落后的胜率,积极主动而不计风险。
同时,规则也是为了保证比赛正常开始、进行、结束,而不应该去影响结果。陈先生的思路倒是与应昌期先生相仿,比赛结果后面还要备注上:加罚几点。
百米起跑规则其实也曾经多次修改,曾经有过规定:第一次不罚下任何运动员,但第二次起跑谁抢跑罚下谁,而不管是第几次抢跑。于是就有鸡贼的运动员直接第一次就故意抢跑,给其他运动员施加压力。
竞技比赛,有规则就钻规则空子的运动员。所以规则宜简不宜繁。
田径如此,围棋亦是如此。
其实我觉得最好的规则例子,也在东京奥运会,那就是跳高比赛。简单明了,最后同规则同成绩的两名运动员,自行决定金牌归属。
这才是最好的规则。
分类: 纹枰论道
因假生谈围棋规则
国庆节后集中买了半年的围棋天地,现在杂志早已经不再用来打谱,只是翻翻了解一下当下的动态而已。
昨天看到第十六期,里面有陈祖源的一篇关于围棋假生的文章。
本来我这个爱好者水平的,对围棋规则专家陈祖源的文章,向来是避之不及的。估计因为是一知半解,看他的文章,不管是论点还是论据都头晕,简直有自虐之嫌。
但看了这篇文章,虽然依然头大,但还清醒,感觉陈先生的论据有些自说自话强说理。
文章的起因是此前韩国国内赛事中,出现了三劫循环无胜负。陈先生认为按照中国和日本规则,黑棋是假生,白棋应该获胜。
同时提到,韩国规则本来也有假生为死棋,但08年改掉了。陈先生认为韩国人无论从棋理还是传统都说不过去,似乎是为了不同而不同。
传统与棋理是陈祖源围棋规则理论的两大基石。这次韩国人居然跟落后的日本规则都不同,肯定是错上加错。
而我感觉,韩国人绝非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注重规则简化,由棋手实战解决。
陈先生指出中国假生规则,是因为与打劫表述“禁止全局同形”。但问题在于,中国规则虽然禁“全局同形”,但又认可除假生外的三劫循环,公平何在?
而陈先生正好是认为假生破坏公平。明明打劫,非要放到终局才动手,而对等的循环劫是立即就打的。
但打劫是棋手的权力,要不要打劫,什么时候打劫,不是由规则决定。在局部不对等情况下打劫,是因为全局有足以平衡局势之处。
陈先生给假生的更大的帽子是破坏棋理:用循环劫赖皮劫破坏单眼不活的棋理。
假生就更冤枉了,其他三劫循环不也是利用打劫,保持自己两眼的活棋状态,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成了破坏棋理了?
陈祖源与应昌期都强调“争”与“搅”,保证围棋的公平。但如果为了避免因循环劫而造成比赛的无胜负,那只是竞技围棋的规则而已,与围棋棋理无关。
将竞技比赛的争议交由选手解决,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陋室AI犬弈纹枰:千谱纪念
我观看AI犬对弈始于2019年7月,留下首局棋谱的是katago对战Leelazero《连爬七手,二狗苦斗》的对局。当时对局只是简单通过sabaki保留sgf文件而已,文件名也只是数字序号而已。
后来在2020年3月初因为sabaki升级bug,导致之前所有的sgf文件丢失。虽然通过多种工具软件恢复,但依然损失了不少棋谱,尤其是自己最喜欢的katago的一局劫争谱。
后来痛定思痛,将棋谱文件与程序分硬盘保存、定期备份,同时文件名中除了以胜负结尾,还记录了对局AI的版本、权重,以及自己观战的简短感受。到今天,已经一千局。
这一千局期间,经历了疫情封闭及家中变故,对弈对手也由katago挑战Leelazero,变成katago分布式权重的内战。
其间的乐趣在观战AI犬乐趣在中已经表达。现在回首,感受依然未变。
千局纪念对局,执白的是近来长期占据Strongest confidently-rated network40B宝座的S994,执黑的是我最喜欢的重拳权重S800。
AI犬似乎也知道本局的纪念意义,开局便出现了近期少见的连点两个三三,然后在右上角形成芈刀定式。
频中芈刀曾经让katago初期版本被嘲笑甚至质疑,但后来在与Leelazero对弈中,又变型成Leelazero必败定式。
毕竟版本较旧,黑棋S800开局中刀,51手白棋计算应该59位扳,被白棋压后,胜率升至接近八成。
随后白棋68手出现失误,以为黑棋会70位长出,被黑棋冲形成激战,胜率被拉近。
其后缠斗中,白棋通过弃子争先,104手进右下角,胜率超过八成,再无波折。
这倒也符合我通过观战对芈刀定式的理解,那就是不计较角部实地,迅速向两翼扩展。
黑: katagoS800
白: katagoS994
贴目: 7.5 白中盘胜
Maxvisits:6000
围棋中国规则下贴目的无谓坚持
前几日淘宝网上下单4到9月份的《围棋天地》。杂志到家几天了,昨晚闲下来才开始翻看。
第七期有篇陈祖源的文章《再说1目=半子》。还不错,这已经有进步了。中国棋院人士最初是否认这个公式,坚持一个互相比目,一个是与180子半相比较。记得一次转播中某位老一代棋手还拿吃烧饼数相比较。
陈祖源虽然再次提到日本规则的缺乏逻辑性,但也没有再坚持中国数子规则无以伦比的优越性。毕竟如文中所说,终局最后一点价值的不确定性,使得日本规则在计数上更精细。
看了这么多规则文章,能承认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
后面又有一大段,以AI新的“黑贴3又4分之1子白先弃着”来给中国规则打补丁。
何必呢,黑棋贴3子半,和棋黑胜不更简单明了吗?
不可思议的“无趣”
今天看微博棋牌新闻,中围甲联赛赛后新闻发布会,包括柯洁在内的棋手,在谈及AI时代对局后的复盘变得无趣,因为原先还能交流一下心得,现在一切都以AI为准了。
我对中国一线棋手有这种想法,感觉很不可思议。
这就像江湖成名已久的剑客、少侠们,彼此间比试之后可以把酒言欢,恭维吹牛。如果来了一个绝世高手,说你们这是“花拳绣腿”,就会觉得很无趣。
这些从道场出来的棋手,在他们少年时期,如果有超一流棋手来给他们让子棋指导,不客气的指出着法的问题,那时的他们还会觉得无趣吗?
在中国棋手奋起追赶日本的时候,陈祖德、吴淞笙等前辈年少时,复盘阶段即便是面对日本高段棋手的指点,也绝不会觉得无趣的。
判断力与计算力
今天在计算机上安装上了katago,运行了一下benchmark程序,成绩略低于原先家中的gtx1660显卡的机器,看来显卡核心虽然被阉割,但性能并未有大的缩水。
安装完毕后,使用lizzie对直播的春兰杯决赛进行了一下实时分析,本来还想再以此写一篇公众号文,但比赛在即将早早失去悬念的时刻,唐韦星选择活一隅之角,九成胜率的局势顿时遭到逆转,比赛真正失去悬念。
从微博上看到,唐韦星在比赛后痛感年纪大了,计算力不行了。
而聂卫平赛后点评时则表示:比赛看的很痛心,年轻棋手应该好好提高判断力。
比赛中无论是AI还是解说,都判断应该弃角,这样申真谞的黑棋外势将被破坏殆尽。这显然不是计算力的问题。
而申工智能申真谞强大的地方,就是判断力。而围棋判断力要优于计算力的,判断力不足,再计算也是南辕北辙。
在中国棋手依然对AI惧而畏之的情况下,紧紧跟随AI的申真谞,将是中国棋手难以逾越的堡垒。
血洗!S800弃子超百目差大屠龙
katago的分布式权重自S717起,感觉已经在豪横风格的路线上阔步前行。近几日,将S790赶下Strongest权重宝座的是S800,对局过千后Elo Rating值达到13333。
今天使用S800与S509在Maxvisits6000下对弈两局,第一局执黑,通过上下攻击屠龙获胜后,第二局执白上演了弃子半盘攻杀的超百目目差大屠龙。
S800开局不再像前几个权重那样以同向小目开局,重新回到传统的星位。51手黑棋分断白棋,白棋选择弃掉右上角十子,胜率却开始走高,显然是有意而为之。此后白棋先后在左上、左下行棋后,开始攻击左上黑棋,其后更是将右下黑棋裹挟其中,进行一场纵贯半盘的大屠龙。
期间,白棋一度有在上方落子收手的计算。观战时颇为紧张,以为会错失屠龙好戏,好在白棋最终选择继续屠龙到底。
最终黑棋认输时,目差已经达到125目。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目差。
精彩!刺激!
越来越豪横的katago分布式权重
本月19日,katago 1.8.2发布。此版本未对KataGo引擎本身进行任何更改,主要是针对分布式训练的用户,解决了一些被认为限制了KataGo自对局多样性的问题。
其后推出的版本S785权重,很快占据了katago的Strongest权重宝座,虽然对局数量尚未过千,但Elo Rating值达到了13339。
设置Maxvisits为6000与S509对弈,本权重一改前几个权重平缓的棋风,棋风凌厉,颇有当初1.3.x版本新登场的剑客之风。
今天早上看到katago的Strongest权重宝座再次易主,被对局数量不过277局的S790占据。同时,近期分布式权重发布频率明显放缓,从4月22日到今天,只是发布了4个权重,但Elo Rating值已经大幅度提升到了13380。
在同样低计算量下,S790的棋风可谓是豪横奔放,与传统权重S509招法选择的分歧点更多,估计这与新版本的katago引擎提升了分布式训练的对局多样性有很大关系。
如此一来,观战就更刺激有趣了。
大敌已成
下午观看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赛,柯洁没有阻挡住申真谞连胜的脚步。申真谞以一波五连胜终结了比赛。
观看直播的同时使用lizzie调用katago进行分析,申真谞可谓完胜,柯洁唯一错过的战机,也被申真谞一挖定胜负。
赛后采访,并没有出现直播大厅里密集评论的,诸如落泪及上清华有没有影响的话题。柯洁只是平静的接受了申真谞进步神速的现实。
至于上清华影不影响成绩,属于老生常谈,不提也罢,否则有煮熟的鸭子就剩下嘴硬之嫌。
换个角度,如果一个清华最顶尖高材生,因为参加国家围棋队集训比赛,成绩下降到一流水平,他会说参加围棋比赛没有影响,甚至大有裨益吗?
至于大厅里呼吁棋院调查申真谞用狗的声音,就纯属噪音了。
相比有过填子黑历史的朴廷桓,申真谞可以说是干干净净的棋手,是个纯粹的棋手,这点像极了当初的李昌镐。前段时间还有国内棋手评论申真谞不如李昌镐的的一点,就是李昌镐令对手绝望。
现在看来,似乎不可战胜申真谞,也开始让对手绝望。这不止表现在棋盘上,还有棋盘之外。
跟申真谞对弈,首先需要控制时间,不要有太大的差距,最近看比赛直播,播报比赛用时,从未像现在这样常规而频繁。
同时申真谞每落一子,对手估计心中都会闪过申工智能这一手,跟AI暗合多少的念头。这就是所说的精神上的压迫力吧。
如同近百年前的新布局一样,AI并非束缚思维,而是一种解放。与其怀疑,不说融入,至少要积极追随吧。
否则,中国围棋另一个暗黑期又要降临了。
分先对局,不同规则,不同胜负
自从去年底将《本因坊秀策全集》打完之后,棋盘棋子就一直闲置在杂乱纸张下,没有再打谱。
今天将桌子收拾出打谱的地方,打了一局。打的不是名局,是AI的对局。其实也不算是打谱,只能算是检验一下对局胜负。
在katago的分布式权重将传统权重贴目分先降格之后,我在阿里云服务器进行了不贴目的分先十番棋。不贴目对局,黑棋先行优势巨大,前五局均是黑棋获胜。第六局执白的分布式权重一度将胜率追至五成,sabaki自带的形势判断模块分析为和棋。由于对局规则使用的计算胜负基本等同中国规则的tromp-Taylor规则,除非出现双活等特殊情况,不会出现和棋结果,显然sabaki计算有点问题,应该还是基于日本规则的。
果然,白棋胜率逐渐走低,超过300手后没有认输,而是在自方空中填子。无奈只好手动终止对局。当时剩余单官数为单数,也就是说是黑棋收后,黑白双方围空目数相同。将棋谱打印出来后,在棋盘上摆了一遍,果然如此,双方围空均为24目,按照日本规则是和棋。但黑棋收后,棋盘子空合计181子,按照中国规则则是胜半子。
规则不同,胜负结果也就不同了。
目前人类围棋比赛中,韩日规则已经改为贴六目半,中国规则贴3又4分之3子,也就是七目半。原先是五目半和2又4分之3。这一目的差距足以改变胜负。但中国规则也很无奈,因为中国规则是比子,比的是与棋盘361交叉点一半180.5的多少,如果贴子,则在180.5的基础上在加上贴子数。如果按照日韩规则六目半的折合为3又4分之1,也就是3.25,那跟原先的2又4分之3没有区别,都是184子胜,于是无奈只好多贴半子,也就造成了现在这一目的差距。
而多贴这一目,应该也有抵消黑棋收后这一先行红利。所以在前段时间的AI比赛中,实行了根据是否收后浮动贴目的规则。对无贴目的分先对局,收后本来就是执黑先行方的福利,倒也罢了。但贴目制比赛下,这收后的确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倒更赞同网上黑帖3子半,和棋黑胜这样看似的简单粗暴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