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客》的影视作品

《三剑客》故事曲折,人物繁多个性鲜明,本来应该是改编为影视的极好题材。先后也看了不少,早期的电影忠实原著,但限于电影的时间,删减太多,精彩不足。

后期的电影则变动太大,有些类似于国内对金庸作品的改编,只是取其人物,摘取部分情节进行重新演绎。到了米拉和布鲁姆的电影里面,直接改蒸汽朋克风格了。这些电影大多票房口碑俱不佳,后续作品也就没有了踪迹。

倒是最近在腾讯视频看到的一部取其人物,舍弃情节的电视剧集,感觉倒是不错。情节紧凑而且场面火爆,关键是中心思想就是小说中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唯一感觉不爽的是,为了突出火枪队领导的光辉形象,将小说中阿多斯弱化了不少,反而成了一个莽汉的形象。第一季播出之后口碑不错,估计后续还会继续。

大仲马的另一名篇《基督山伯爵》曾经被拍成电视剧,里面群星荟萃,90年代曾经播出,工作后也曾有音像制品,下一步准备找寻完整欣赏一遍。

可爱的洋侠客

《被解放的姜戈》中小李子扮演的奴隶主名字是法国派,他放狗咬死的奴隶格斗士叫达达尼昂,不知是昆汀是想致敬还是调侃大仲马。

大仲马的《三剑客》是我看的第一本外国长篇小说。而且顺序是反的,最先看的是乐乐小姑姑借的下集,后来上初中,有了学生证,从区文化馆又借的上集,也算是借的第一本书。

《三剑客》也译作《三个火枪手》,但第一次引进中国的时候,译名则是《侠隐记》 ,中国人也把书中角色视为侠客。其实他更类似中国公案小说中七侠五义中的那些官府侠客。

同是侠客,国外的侠客们虽然不像中国侠客那样一个个正义凛然,堪称道德模范,却也更加可爱。

见了美女拔不动腿的达达尼昂从乡下来到大城市讨出头,但面对红衣主教的拉拢,他婉拒,坚持站在自己朋友一方。他与朋友出生入死,意志坚定 勇敢无畏,但最后面对杀死自己心上人的蛇蝎美人的哀求,顿时心软,如果不是阿多斯以决裂相威胁,估计他再次陷入美人计。

最精彩的是小说最后,与红衣主教摊牌后,本来以为还视死如归的达达尼昂,发现红衣主教签发的不是巴士底狱的逮捕令,而是委任状时,顿时拜倒在红衣主教面前。

而他拿着委任状找到三个朋友的时候,我觉得绝非虚伪,而是有一种“兄弟们,看我弄什么来了”的自豪感。而其他三人的拒绝,虽然有人各有志的成分在里面,但也有小兄弟得偿所愿的欣慰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豪。

高尚与卑劣与种族,与肤色无关

“种族不能代表荣耀,我见过最高尚的兽人、也见过最卑劣的人类。”这段魔兽世界里著名的话语,曾经被坚持译文直译者认为是篡改原意,以讹传讹。但我感觉翻译更应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这样的翻译更符合老费丁要传达的思想。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南北战争时期,在昆汀的《被解放的姜戈》里面,也演绎了高尚与卑劣与种族,与肤色无关。

萨缪尔杰克逊扮演的黑人老管家,面对少主子的倔强争吵,宴会上的卑贱,背后出谋划策时的阴险,将一个自大的黑奸狗奴才刻画的入木三分。

昆汀曾说他看过所有邵氏的电影,不知是受中国武侠的影响,还是天下侠义精神是相通的,德国白人医生则表现大侠风范。有人评论说医生之死太突兀,不可理解。其实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当他的精心计划被识破,自己的承诺无法实现,对手还要让他承认自己失败时,与小李子扮演的癫狂奴隶主看似简单的握手,是对他双重的侮辱,除了拔枪以命相搏,他没有别的选择。

驱人如畜,禽兽不如

很多人同情南北战争的失败者,向往庄园式的生活,说不同种族间的关系很多是 如《乱世佳人》中那样和谐,没有那么残酷。套用鲁迅先生的话,如果羡慕,那就去做庄园里的奴隶。

我在黑白电视时代看过一部美国电视剧的片段,里面一位黑人男子愤怒地问道:再卖我一次?而他的主人面无表情地回应道:把你们分开卖。

白人奴隶主们显然知道奴隶们也是人,和他们有同样情感的人,所以他们才会利用奴隶们的情感,像牲畜一样驱使,奴役。真是禽兽不如。

真怀念那个时代电视剧的配音。那时候译制片引进的少,配音演员也投入,每部电视剧的译制也如电影版精良。现在的译制片引进如流水,无论是翻译还是配音,如盒饭一般索然无味,减色不少。

利益与道德

南北战争曾被吹嘘为军人间“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典范。5000万人口的国家,双方阵亡约75万人,再加上有争议的谢尔曼的焦土政策,怎么笑得起来,在庆幸这该死的战争终于打完了之余,只不过保留一些军人尊严而已。
曾经看过《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片头部分,虽是默片,但哥哥从战场归家与妹妹初见的场景,已经把战争对南方家庭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打击,含蓄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南军统帅罗伯特·李据说战前是反对奴隶制,支持北方政治观点 但出于“守土有责”的军人天职才对抗北军的“入侵”。如果说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那把军人们推向战场,推向死亡的,是那些政客们,那些吸血鬼们。
这些人身居高位,不可能不知道《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要义,自称上帝子民不可能不知道耶稣宣扬的怜悯与慈爱。但在利益面前,在老马百分比论的利润面前,抛弃了一切信仰,践踏了人世间一切道德。
如被我们一直以来误解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生物进化是没有方向性的,未必一定向优秀的方向进化。人类发展一样,未必是总是进步的,历史上的大倒退,大衰败一次次带来灾难,而人类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并进步的,依然要感谢那些挺身而出的先贤、英雄们。
至于罗伯特·李,美国人虽然为他塑像,但他算不上英雄,最多算是一代豪强而已。

道德的遗弃

林肯因其平民性的一面,多次在电影中调侃性地出现,最为离谱的是一部《吸血鬼猎人林肯》,片中林肯身怀绝技,手持战斧钟馗越洋附体般斩妖除魔。

片子最后,林肯拒绝了最初招募他的吸血鬼的永生诱惑,登上了去剧院的马车。而那个吸血鬼后来出现在酒吧间的一个玩黑莓手机的非裔青年身边。

那真是看走眼了。

奥巴马除了第一次胜选演讲令人印象深刻,其他的真是乏善可陈。那次在芝加哥的演讲,真是让我等远隔大洋的吃瓜群众都热血沸腾。里面就差大喊“筑起新的长城”了。当时还觉得危言耸听,美利坚真的有这么惨吗?

等川普在美国一众精英阶层的抵触甚至攻击下,被所谓民粹主义者抬上总统宝座,感觉美国真是出问题了。

历史长河中,曾经评价一个人的优劣高下,标尺多是知识及道德,地位及作为反是次要的。所以有失败的英雄的慨叹,有对窃国、独夫之贼的鞭笞。但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广泛传播,本应成为一个衡量一个人优劣标准的道德却在一步步被撇弃,取而代之的是地位与财富。

拥有这些的人被称为精英。他们鄙斥道德时,可以称之为“道德绑架”,需要道德为之服务时,可以称之为“政治正确”。道德固然有时代性,但人类历经磨难发展中保留下来的,那些共性的道德也被弃之如敝履。

所以那些已经抛弃了个人道德,职业道德的精英们以道德问题攻击川普,力挺同样缺德的希拉里时,反而让川普加快了登上总统宝座的步伐。

利器在手,不可与人。我依然不看好川普及美国,但民主至少让民众有了选择的权力,有了纠差的机会。

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历史上先贤有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孔老夫子;有的身自践行,顺势而为,如美利坚建国诸位元勋。

打虎自有后来人,完成《独立宣言》以及宪章中未曾解决的解放黑奴任务的是后来的总统林肯。而林肯也籍以名垂青史,与杰斐逊一样同位总统山。

之前读国内林肯传记,一般里面依然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什么资产阶级局限性,优柔寡断,革命不彻底等等。但看了《林肯》之后发现之前的国内的评论真是太客气了。

电影里面,略显老态的林肯,家里被老婆吼,讲冷笑话被属下喝止,全无吸血鬼猎人的风采。为了推动13号宪法修正案在国会通过,拉帮结派,封官许愿,见风使舵背信弃义,真是使劲浑身解数。这种诋毁领袖的片子居然能在美国上映,还能得奥斯卡奖,美国真该向中国广电总局学习取经。

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这应该就是面对国会质询,林肯坦然写下回复时的信念吧。他显然已经预见到,修正案不通过,自己可能要承担挑起内战胜利者的恶名,更重要的是《独立宣言》中“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依然难以实现,而在此思想影响下,为废奴制奋战沙场的将士的血将白流。所以林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而后人也不以之为瑕。

先贤也罢,英雄也罢 ,未必都有超出常人的知识与能力,但必然有着高尚的道德。当道德沦丧,就只剩下不择手段了。

先贤与历史进步

《独立宣言》虽然为了政治需要 最后定稿删除了涉及奴隶制的内容,但“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光照千秋。如其他人类历史上先贤的智慧结晶一样,指引并加快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我们后辈不能把他们放在某种现有的哲学体系或者政治体系的显微镜下品头论足,大谈什么阶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且不论这些这些唯我独尊体系源自何方,又谁能保证后辈之后辈不会讥讽其不堪?

国之幸,英雄之幸

在看易中天的中华史之前还看过他的一套《帝国与共和》系列,主要是为了看其中的《费城风云》。当时想,反正没人给他美刀,估计里面也吃不出老鼠来。

这本书讲述美国宪法出台前后的历史,虽然也有于丹式的引用演绎,但总体还是不错的。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一下是一帮什么样的人建立了美国。

看这本书之前,我刚看完电影《国家宝藏》,片中最触动我的是主角盖茨对《独立宣言》的引用,“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

我真的很震惊,虽然《独立宣言》也是一篇檄文,合众国政府尚未成立,但毕竟是代表了美利坚独立各州的政治宣言,这样的宣言已然将政府命运置于民众之手了。宣言必然影响了之后一代代的美国民众,回想电影《鹰眼》中,AI系统正是根据这条,认定草菅人命的美国政府已经自绝于人民,所以担起推翻美国政府的“权力与义务”。

历史上从不缺英雄,但大多时候英雄无用武之地,美国很幸运,在决定命运的时候,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等群英毕荟,不为功名只为信仰而进退,一帮“防政府如防贼”的代表们为了所代表的民众或慷慨陈词,或讨价还价,虽有妥协,但终于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绚烂的民主成果。

这是美国之幸,也是英雄之幸。

没有结论的争鸣

读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因为在网络文学兴起初期读过《漫话三国人物》系列在前,拜读吕思勉先生文章在后,所以对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感觉一般,相对而言倒是更喜欢他的汉代风云人物一些。

后来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那时候电视看的少了,断断续续看了开头部分,并没有看完。后来看到当当有卖此书的,便买了一本。

我买这本书其实最主要目的,是想看看里面对杨朱的评论的,但其实里面和电视里面讲的差别不大,便又通读了一遍。

我读书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先看开头,再看结尾,但这本书我本着对易教授的信任,是从头通读,结果读到末尾总结的时候……

我(此处删去一字)!

原来诸子百家从春秋争鸣到战国,只是为了“和谐”二字!看到这里,我就像慢慢喝完一碗掺了水,加了味精的海鲜疙瘩汤,才发现碗底原来有只死耗子。

我不是心疼我花的书钱(难怪打折才卖8块钱),而是愤怒其对春秋百家诸子的无耻亵渎。要是再晚几年出版,会不会总结为24个字?从此对易中天再无好感。

要不是亚马逊为了推广kindle借阅,1分钱可以试用7天,我是不会再读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的。读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还好,看完《百家争鸣》得到的是“没有结论的争鸣”的结论,终于长出一口气。

不知道易教授为何改弦更张,不知是时代变了,还是身份变了。

我等小民本无资格对大人物评头论足,但对中华文化也罢,先人也罢,总要有敬畏之心,如对数典忘祖,卖祖求荣之辈连愤懑之心都没有,也就与他们无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