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啸卿与阿尔萨斯

多少人以热血报国为理想,并为之奋斗捐躯,但也有,以报国为名,抛弃为人信念而成就大事者,一如南天门下的虞啸卿,再如斯坦索姆城中的阿尔萨斯。为了自己所谓的报国最高理想,一个将本该出鞘的宝剑当做战友的招魂祭器,一个将正义之剑高高举起当做屠刀。

我做不到,乐乐也应该做不到。

乐乐九岁的时候,聊起斯坦索姆屠城,我问他如果乌瑟尔等圣骑士,面对城中已经被天灾瘟疫感染,即将变为如潮敌人的市民时,他们会怎么做。乐乐没有犹豫,有些悲伤地回答:那就到时一起战死。

我听了心里一震。但没有说什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在艾泽拉斯地理网站上看到了比较公认的答案,我宁可希望儿子是作弊,提前看到了答案。

我那时体会到了乐乐爷爷当年的感受。

儿子小学时期看完《天龙八部》时,是半靠在沙发上发呆,说心里感觉很难受,而看完《双城记》,是直接把书放下,跑进自己屋里躺下了。

袁枚在《祭妹文》中写道“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有时真是困惑30以后才明白一些的我,怎么给儿子讲怎样的道理,一目十行读书的半吊子的我,给儿子推荐怎样的书籍。

如果记忆可以封存,那就暂且封存起来吧。

渐悟 顿悟

我的报国热情曾在报考大学之前再次燃起。那时中国青年报还敢报道一些负面新闻,我看过一篇有关铁道官方暴力事件的报道之后,在和乐乐爷爷散步聊天时,热血沸腾地表示,自己要报考警校,如果自己在场,一定舍身取义。

当时乐乐爷爷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不止是愤怒,甚至有些厌恶地急促说了一句我现在也没有听清楚的四个字,然后加紧脚步,独自往回走。

即便89年和高烧未褪的乐乐小姑姑争论的时候,一直教育我们正直担当的乐乐爷爷,虽然对我们的狂热有些生气,甚至觉得不可理喻,但绝没有这般气恼。

之后我们都没有再提起此事。我提前报考志愿依然准备报考警校,乐乐爷爷也没有说什么。但人算不如天算,在体检的时候,本来视力非常好的时候,左眼突然视力下降。我将视力表从1.5到1.0之间的方向都背过,本已过关,偏偏被一个巡场领导喊回来,从最大个的开始重新开始测,结果警校体检未能过关。而在两个月后更严格的军校体检中,我的视力毫无问题。

天意如此。

后来乐乐奶奶一直唠叨,说乐乐爷爷当初想报医学类,但被他父亲以晚上还要给人看病太辛苦为由劝阻。不知道是我那精于周易的爷爷心疼最小的孩子,还是已经算出了他的命运。

曾经一直笃信“民不为国分忧,国不为民做主”的我,在30岁之后,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可笑。不知是这一渐悟覆灭了我最后的报国热情,还是报国热情灰飞烟灭后,才有这顿悟。

封存的记忆

人的记忆会淡忘,也会被封存。

在回忆斯琴高娃电影角色的时候,本已写完,但记忆深处突然出现了一个身影,然后眼前一片朦胧。

那是《高山下的花环》斯琴高娃扮演的靳开来妻子与唐国强扮演的赵蒙生见面的场景。斯琴高娃扮演的悲痛之后的无助甚至忐忑的神情,是全剧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刻。

如果我曾经有过以身报国的热情,那几乎都来自《高山下的花环》,先是小说,后是电视剧,再是电影。

那热情在经历了80年代末年的风雨浇淋,工作后讨生活中的琐屑消磨,渐渐逝去不见,随之而去的是那些相关的记忆,不是淡忘是封存了。

那一刻,记忆似乎一下子打开了,小说中的文字虽然还模糊,但电影中的场景又历历在目。包括那张大众电影中那张中页全版面的角色合影,唐国强扮演的赵蒙生,吕晓禾扮演的梁三喜,何伟扮演的靳开来,还有边上用树枝挑着鞋子的段雨国,扮演者倪大红现在已经成为丑角老戏骨。

李存葆另一部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与《高山下的花环》并存,更凸显了他大作家的风范。英雄们无法主宰时代,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但他们为了理想,凭借满腔热情,为之奋斗 为之献身。

他们无愧国家,但国家可对他们无愧吗?

电影电视不可得兼

早期看港台影视剧及后来看欧美影视剧,发现大多数一线演员早期演电视剧无论多红,一旦转入电影,都很少再回头将电视剧作为主业。香港如刘德华,欧美如布鲁斯南。

但在大陆,很多电影演员转战电视剧后,就乐不思蜀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相对较少,估计更主要的原因是来钱快,关注多。很多当初的好演员也就在沉沦了演技。

斯琴高娃虽然现在在电视剧圈里也算演技派大腕,但要是回想当年她拍过的那些电影,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了。

最早看的斯琴高娃的电影是《归心似箭》,那时候斯琴高娃还是温良妇女形象,陈佩斯也在电影中出演一个伪军军官。后来在《徐茂和他的女儿们》,《骆驼祥子》,以及合拍片《似水流年》中逐渐开始泼辣起来,但《老人与狗》等片子中,也表演出完全不同一面。但在电视剧中,不知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还是演技无处施展,完全和电影是两个档次。

电影和电视其实是不同艺术形式,好的电影演员最好还是别趟电视剧浑水为好,偶尔客串一下赚点外快也就算了,要是因为把演电视剧的水平带回电影,就得不偿失了。

电影演员浪淘沙

80年代初期的电影中,受文革样板戏潮流影响的青年演员,表演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甚至拖了电影的后腿。反倒是那些文革前就从影的老演员们,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岁月不饶人,他们已经很难在扮演主角,但他们的表演给电影添彩不少。第一届金鸡奖最佳配角,就集体颁给了《巴山夜雨》的仲星火等几个配角演员,那时候看电影不是是冲着剧中的配角去的。

后来随着电影学院学生慢慢担当主角,青年演员的水平才开始慢慢提高。学院学生出道最早的就是现在在电视剧中火的一塌糊涂的张丰毅。在学校期间就扮演了合资片《塞外夺宝》,后来又在当时大片《骆驼祥子》中担任主角。但我一直对张丰毅演技不感冒,唯一觉得不错的《历史的天空》,偏偏又被林永健比了下去。

当时的很多青年演员在夹缝间,有的寻求改变,实在不行改行,比如贼眉鼠眼的陈佩斯和浓眉大眼的朱时茂;有的坐吃吃老本,慢慢就被遗忘。

当《神探狄仁杰》电视剧中,又见故人。看到当年在编辑部中减肥的胖子,当上主角狄大人。而看到当年武二爷扮演的蝮蛇时,那表演水平看了,唉,真是心酸。

巴山夜雨

谢晋很善于发现启用新演员,很多演员因谢晋的电影而成名。但不得不说,谢晋电影中演员表演以现在角度看,略显生硬,这可能是谢晋导演的风格,也是那个时代的演员的一个共性。那时的演员还延续着舞台场景的表演,从当红女演员刘晓庆,李秀明,张金玲就能看出,一个个大脸大眼 表情丰富,估计要是赵丽颖在那个时代,连配角也只能演近景的。

80年代初期的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巴山夜雨》,那是和谢晋导演风格不同的伤痕电影。已经初露头角的张瑜,在李志舆,仲星火,欧阳儒秋等一干老演员中虽显青涩,但却与其他女演员那种张扬略显夸张的舞台表演方式完全不同。

而此片对文革的反思甚至批判是同期谢晋及其他导演作品不能比的。诗人的妻离子散,老乘客对手铐的恐惧,女乘客的卖身还债,在其他作品中难见如此深入表现,而老太太祭奠抗日没死,打老蒋没死,却死于文革武斗的儿子时平静下的悲痛,现在想来依然令人震撼。

大导演谢晋

80年代初期,谢晋的电影算是金字招牌。从第一部导演作品《女篮五号》开始,文革前期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到城里后,也是有谢晋的电影,我们都是要到电影院观看。

1986年之后,电影看的少了,一是因为电视节目的丰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拉多纳的出现,让我迷上了足球。家里人一起看的谢晋最后的电影是《高山下的花环》,之后的谢晋的电影只是和同学看过《最后的贵族》,感觉一般。

对谢晋电影慢慢失去兴致,一个原因是看过《牧马人》的原作小说《灵与肉》之后,感觉差别太大了,原本冷冰冰的父子关系,让谢晋拍的那么含情脉脉,太假太俗,不免有些抵触。再就是随着张艺谋等新锐导演的出现,以为自己开了眼界,便认为谢晋落伍了。很长时间一直觉得,像《牧马人》中大草原的场景,要是张艺谋拍,肯定拍的要美上几倍。

前几天回忆看过电影时,突然回忆起谢晋作品《天云山传奇》中女主角用地排车拉着生病男主角回家的场景。那雪山雪景,孤独坚强的身影,原来谢晋并非不会拍大场景,只会拍人与人的小场景。只是自己当初太自以为是了,从而错过了谢晋后来大作《芙蓉镇》。

有人评论《天云山传奇》太政治化,但在那个年代,被关过牛棚的谢晋能拍出这样作品已是不易。《天云山传奇》中的主人公还还只是默默承受不公时代的不公命运,而不公命运主要是由仲星火扮演的坏蛋造成的。而《芙蓉镇》中谢晋则更加突破自己,虽然影片中也有徐松子扮演的低一级的坏蛋,但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造成的,而男女主人公不再只是期待组织开恩平反,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抗争。

电影的早期美好记忆

我小时候看的第一本杂志是《大众电影》,和连环画一起成为我入学前识字的途径。

那时候电影算是唯一的可视娱乐项目了,太多的记忆都和电影相关。小姨每次说起我出生 都会联系到当时正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 我记得乐乐爷爷奶奶带我到城里看《流浪者》,结果刚看到开头,因为剧院不让带孩子而被请出剧院,记得他们将票转卖出去时的无奈;也记得在张店冒着大雨去看《熊迹》,结果到了影院却因雨取消,依稀还记得自己倒没有失望而哭闹,只记得乐乐爷爷的雨衣和那满天大雨。

在农村 电影倒也没有少看,每周都有电影可看,有时候因为轮换原因还可以看两次,真是如中了奖一般。每到傍晚都在村头迎盼放映车,在队里场院占据有利地形。乐乐大姑姑每次放映完,都会在一本小本子上记下电影及主要演员,也曾带着小姑姑到邻村重看越剧电影《红楼梦》 而被奶奶关在门外。

《少林寺》风靡全国时,村里专门换了宽银幕,家里转户口到了城里,看电影反而比原先少了。但每当大众电影上有好片子介绍时,也是全家都到电影院观影。

电视普及之后,电影慢慢看的更少了,大众电影也换成了大众电视,但仅从文章而言,大众电视的编辑真是没法和大众电影相比的。早期一篇《火的战车》的电影评论,虽未能观影,也已神往之。网络时代,终于如愿观赏,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憨豆先生穿越在影片场景中,是英国人的对历史的美好回忆,也是我的电影回忆。

傅彪,天妒英才

中国大陆配角专业户中,程之、陈述等老一辈演员们,由于时代性差异,不便比较,仅就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电影演员而言,除去由配角转成主角的葛优不论,我心目中最好的配角是傅彪。

受傅彪自身身体条件限制,他无法像刘洵那样,能够仅就角色无法判别扮演者,但他同样能够做到千人千面,一人一面百变。

第一次看傅彪电影,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部片子反而印象不深,不知是傅彪未悟道,还是张国师就是那样理解人物的,并未能将一个外表傻横,内心狠毒缜密的黑帮人物演出他后期的水平。

傅彪后来遇到冯小刚,应该是他的幸运,才华才未被埋没,得以充分淋漓尽致地施展。无论是角色大小,戏份多少,傅彪的表演都能让人过目难忘。

可惜傅彪英年早逝,也算天妒英才。否则会有更多作品流传。

网传《大清官》是傅彪最后一部作品,并未看全。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傅彪与野芒、高明等演喜剧甚不靠谱,特别是看到傅彪扮演的福康为讨皇上高兴,让一小姑娘“一字而笑,一字而怒”时 甚至有些愤怒于他的晚节不保。但后面,傅彪则表现了他一角多面的本事,将福康这个人物果敢狠辣的一面表现的自然而不突兀,遗作无憾。

香港电影第一配角

演什么像什么,是一个演员的基本素质。如果能演多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又都演的像,就是一个好演员。在此基础上还能让人看不出是一个人扮演的,那就是顶尖演员,往高大上就是艺术家了。

仅就配角而言,我个人认为香港演员中最顶尖的演员非刘洵莫属。

刘洵出身梨园,功底深厚。他可以在不同影片中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让人难以将他们联系起来,如《倩女幽魂》系列中第二部的妖魔国师和第三部里面的得道高僧,《九品芝麻官》里面的大太监李公公和《黄飞鸿》系列中“爱老虎油”的慈父黄麒英,《笑傲江湖》中的东厂公公与《太极张三丰》里面的觉远和尚。

即便同一片中的人物,不同场景中,刘洵扮演的人物也绝无雷同,一张脸谱演到底。在香港顶峰之作《新龙门客栈》中,刘洵扮演的东厂三巨头老大贾廷,开篇在甄子丹扮演的曹厂长旁边,恭敬严谨,后面带队到了龙门客栈,俨然一副领导派头。在龙门客栈里,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拉拢试探,威逼利诱,若非手下未能控制局面,难保金镶玉为财出卖周淮安等人。

刘洵在香港影片中出演了大量角色,但却只获得了一次金像奖配角提名,还输给了同一影片中的张学友。也未必遗憾,本来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如《喜剧之王》中所言,刘洵是香港最好的配角演员,也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