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酷的反派

这几天网上热炒的搏击与传统武术的对抗,让太极拳是不是实战武术的讨论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这个其实是我从很小时候就有的疑问,80年代初还是在农村场院看电影《海魂》的时候,刘琼扮演的舰长在影片后期与起义水兵搏斗时,乐乐爷爷在旁边给我解释,他用的是太极拳。我当时还很迷惑:太极拳不是纪录片里面老头打的健身的吗,还能打架吗?

虽然镜头不多,但刘琼的架势动作真是干净利索。

《海魂》可谓群星荟萃。赵丹、崔嵬、康泰、王丹凤等当红演员倾情出演,配角中还有日后广为熟知的牛犇。但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刘琼扮演的反一号敌舰长。

刘琼怎么看也不像是演坏人的,而舰长在片中虽是反一号,被刘琼演的也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坏人,而只是阵营不同的职业军人。他喝红酒打太极,与军官交往矜持而不刻板,指挥时则一丝不苟,处罚水兵时铁面无情。

最为精彩一幕是当敌舰长看望被处罚的小水手,用白手绢给小士兵擦完汗水,回到甲板上顺手将手绢丢入海中。传统评论说舰长伪善,其实当年海军中阶层等级森严的,舰长的表现算不上伪善,刘琼的表演更像是为平息冲突而付出的努力后,对军舰未来的忧虑。

反角群星

在还没有丑星这个概念的时代,基本上电影主角都是王心刚、孙道临那个形象的,所以即便是反特片,看看演员形象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蛋了。

那时候有一批坏蛋角色扮演专业户,如鬼子专业户方化,特务老财专业户田烈,伪军军官专业户方辉等。也有因扮演经典反角而被铭记的老演员,如“黄世仁”陈强,“胡汉三”刘江,“龟田队长”葛存壮,熬过两代侦察连长的“情报处长”陈述。

这些反面角色因为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他们后来扮演正面角色的时候,当初很多观众还不适应。如反特电影《蓝盾保险箱》中,就拿陈述扮演正面角色来迷惑观众。

这种标签化也影响了这些老演员的表演,或者影响了我们对他们演技的欣赏。

程之琐忆

程之文革前的电影我看的并不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反面角色是《我这一辈子》里扮演的特务,整部影片没有看过,评价较高的是主演石挥和年轻的演员李纬。

片中我看过程之扮演的角色片段,一个特务在盘问主角后本来转身要走,但忽然想起什么,马上回身逼问,那压迫性语调和眼神,似乎他已经明了一切,而且决定了主角的命运,看了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文革后程之多扮演的是喜剧,而我们更熟悉的程之还是他的声音,在多部经典动画片,如《崂山道士》、《小马虎》、《济公斗蟋蟀》中进行配音,诙谐幽默,同样过耳难忘。

艺术家无论主角配角

如陈佩斯和朱时茂最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中所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演主角,那倒不是说演技,主要指的是演员形象。浓眉大眼的朱时茂穿上特务衣服怎么看像地下工作者,同样《亮剑》赵政委扮演《红灯记》里面的经典叛徒王连举,觉得都是诈降。

影视剧中,反派的扮演难免脸谱化,但那主要是剧本的问题。但也有例外,经典战争片《红日》在某位台湾影视工作者看后,就感叹:这部影片可以一剪刀不用剪就可以在台湾放映。

电影里面最经典的镜头是当年银幕硬汉杨在葆跨马扬刀,文革中被批为土匪形象,丑化革命指战员。而国军方面,老帅的舒适扮演张灵甫,气度非凡,毫无其他影片中国军军官要么猥琐,要么蛮横的脸谱化。

估计是为了表示敌我区别吧,敌军演员中也安插了程之这样的反派专业户。但剧中当程之扮演的参谋见到前来劝降的张小甫时,一句“小甫”,那语调,那神情,将一个老军官见到本以为阵亡的后辈、战友的意外暗含惊喜之情,表达的自然而真切,功力毕现。

程之从复旦大学退学投身电影业,如其他同时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一样,将电影当做事业而非职业,可惜历经磨难,错失了他们的黄金时期。文革后多是以配角身份出现在影视剧中,但在他主演的《名优之死》中展现大家风范,怎么也难和之前他扮演的那些特务,坏蛋以及之后扮演的西游记中贪财的金池长老联系起来。

这才是真正艺术家。

商业化的反腐片

记得原先看电视节目世界电影之林,归类警匪片时曾不无讽刺地评论到,这种影片打打杀杀,坏人被绳之以法,给人民造成一种安全的感觉。

其实这种评论完全可以适用在《生死抉择》开始的反腐片上,所以一直对这种片子甚不感冒。

周日抽空看了一集当前火的一塌糊涂的《人民的名义》,不为情节,只为高度评价的所谓老戏骨们的表演。

看的是侯亮平夜审刘新建的那一集。登场人物不多,刘新建和肖检察长扮演者表现不错,收放自如,但张丰毅演技还是那么回事,而评价甚高的高书记扮演者,实在一般。表演夸张,无非想表演出人物性格多面性,增加悬疑,这个角色如果是高明或者刘佩琦等人扮演,不知要甩他几条街。

从这集看反倒是陆毅绝非宣传中的花瓶角色。主角和配角不同,配角只要表演好自己戏份就可以,而主角还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控制剧情节奏。所以夜审开始陆毅表演非常不错了,后面为了情节冲突的需要,表演的略为夸张,但也是剧情需要,是剧本的问题。其实蛮可以拍的表面平静,用其他细节表现时间的紧迫,情况的紧急。

这部片子应该是因某种需要被夸大了。

我看过最好的反腐题材影视剧,是2001年的电视剧《威胁》。没有那么高级别的干部,也没有那么多的老戏骨,但除了最高领导市委书记,其他演员的表演都真切到位,剧情更不是名义之类影片所能比肩的。豆瓣8.7的高分应该是对这部电视剧还算公平的评价。

奴才哲学的历史剧

胡玫的历史剧,无论是《雍正王朝》还是《汉武大帝》,以及非帝王的《乔家大院》,无一不是样板戏模式,主角如众星拱月般的高大全,即便有错误,也是为了社稷,为了大义。

《汉武大帝》看了开头,感觉怎么像西汉版的《雍正王朝》。焦晃扮演的汉文帝怎么看怎么像是康熙的前世,杀晁错,算计弟弟,逼死周亚夫,理直气壮,为社稷为子孙,这点牺牲算什么。

景帝崩了,打了光拉了皮,一脸雄才伟略帝王之相陈宝国登场。杀戮继续,族窦婴为的是给自己施展雄才伟略赢得时间,大不了到时候再给平反。

等独揽大权了,更是一句顶万句,句句是真言,光芒四射,众人只能俯首跪拜,以免被那光芒射瞎卑微臣子的双眸。当看到与司马迁对话的场景,我心里不禁低估,不是还没到李陵的情节呢,怎么太史公就先变成公公了?而本来悲情的李广之死,也成了李广为了报答皇恩,战死沙场。

泰戈尔诗中写道:多谢你,我并非这权势的车轮,可我却是被碾压的鲜活生命中的一员。在胡导等人剧中,可以狗尾续貂加上一句,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呸。

偷梁换柱的《雍正王朝》

唐国强本来可以在《雍正王朝》有更好表现的,但是电视剧的剧本限制了他的发挥。

单纯看电视剧,觉得已经是中国历史剧中的上乘之作了,但如果和原著相比,就会觉得改编太大了。

《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二月河的小说之前看过他写的《康熙大帝》,看了开头部分,但当看到“姜山一桶万年青”的桥段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看完电视剧之后,受宿舍L的影响,才把《雍正皇帝》的小说看完。发现这本小说,与前一本贯穿其中的英明主子忠心奴才的风格完全不同。

小说中,每个人物都不再是高大全式的,即便是主角一派也毫不曲笔避讳,雍正继位后的立即进行的内部清洗,十三爷飞出牢笼之际的血腥杀戮,听遗诏之时的先找后路等。这样读来,反觉人物有血有肉,情节合情合理。

但到了电视剧中,一切都变了,阴鸷奸诈的雍正成了忍辱负重,一心为民为国的勤政明君,军师邬先生成了一个账房先生,十三爷成了江湖豪侠。而和他作对的八爷党则一个个都是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死有余辜。

这种脸谱化的样板戏风格的电视剧改编,不但降低了电视剧质量,也影响了演员演技的发挥。同一批演员,同样角色,相对《雍正王朝》中的表演,我反而觉得他们在《李卫当官》中的表演要更为优秀,塑造的人物更有血有肉。

可以说,电视剧拖累了唐国强的演技。

看看导演是胡玫,也就不奇怪了。

一演领袖难自拔

在电影《四渡赤水》中,古月第一次登上大银幕扮演毛泽东,而唐国强蓄起胡须扮演一个配角。谁会想到十几年以后,唐国强会接过古月的班,成为领袖演员专业户。

唐国强转战电视剧,靠诸葛亮一角重返一线演员行列,其后在《雍正王朝》中本来已经向多面型演员转变,但自从开始接拍领袖片之后,就再也无力自拔了。

雍正甚至诸葛亮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形象,演员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演技对人物进行演绎,但对领袖人物,尤其是中年之后的主席,你还能怎么演绎?

所以唐国强之后的演技再难提升,连《雪白血红》中和媳妇聊天的戏,都像是在开政治局常委会。

还是怀念他在《雍正王朝》中的扮演,尤其是登上皇位之前的部分。最为难忘的一个情节,是他儿子弘历得到康熙的赏识后,从老爹屋里退出来,对着镜子细细观赏自己。按照宿舍L的话就是“看着自己有点帝王之相了”。

但之后,再难见到了。

冤枉的奶油王子

山东电视剧制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当年《高山下的花环》首先改编成三集电视剧的就是山东电视台,并斩获当年金鹰奖。这也给谢晋拍摄电影版施加不少压力,在选角上谢晋还是参考了电视剧版,并延续王玉梅扮演梁大娘,但赵蒙生的扮演者没有邀请如日中天的周里京,而是选择了已经有些走下坡路的唐国强。

电影版《高山下的花环》上映后风靡全国,并席卷金鸡奖、百花奖各大奖项,但唐国强却两手空空,均输给吕晓禾,但即便竞争男配角,恐怕也不是何伟的对手。

其实唐国强不是输在演技上,而是输在角色上,在那时候评价电影人物整体形象塑造要重于演员演技的。而扮演赵蒙生这个性格多样且变化大角色,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何况还有周里京珠玉在前。但唐国强在片中已经扮演的非常优秀了,无论是报到路上的潇洒一拍,还是拿到调令后冠冕堂皇而又良心不安的解释,上前线前喝酒时决裂般排碎红酒酒瓶,以及最后面对靳开来遗孀时的表演,在那个时代都已经是高水平了。

唐国强拍摄《高山下的花环》之前,被冠以“奶油小生”之名,但真是冤枉。相比同时期的年轻演员,无论是寇振海,郭凯敏等,还是更年轻一些的黄小雷,迟志强,唐国强的演技都是最好的。尤其是《小花》中与陈冲扮演的妹妹见面时的场景,非同时期演员能演绎的。

但如果不是后来演出《三国演义》,估计唐国强就和同期电影演员一样慢慢沉寂,最多落个老戏骨的称号了。用现在时髦的话就是:明明可以拼颜值,偏偏要拼演技。

讨生活父亲的信仰与事业

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其实心里也不踏实。

可能是怀旧吧,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过,原先的老师们是将教师工作当做终身事业,而现在的老师只是职业,和银行的客户经理一样,而孩子们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钓鱼岛风波期间,儿子唱着国歌就回来了,还唱的声嘶力竭,摁都摁不住,感觉给他个炸药包 他就能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不论前方是什么。

所以后来看到儿子写的《巨流河》读后感,心里才会感到如此欣慰。

血色十字军和圣骑士就在一念之间。

同样学校期间的读书,也不是我们能控制,我对日本那种推理小说的心理暗示与描述甚是忌惮,所以一直没有给乐乐买过此类书籍。但后来聊天中发现儿子东野圭吾的小说好像也没有少看,好在还有点辨别力。

而寒假推荐的书目中,居然有《教父》三部曲。随手翻看第三部开头结尾,这是孩子应该看的吗?

还是自己尽心吧,这才是自己的信仰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