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帅的配角韩琪

赵氏孤儿的故事因为情节曲折多变,人物性格鲜明,后来多次被改编为小说及戏曲。其中以元杂剧《赵氏孤儿》最为闻名,不但传播海外,被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而且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戏曲,比如《法场换子》及后续的《徐策跑城》。

除了剧情,很多戏曲中的角色依稀能看到赵氏孤儿故事中人物的影子。比如《铡美案》中谭元寿扮演的韩琪,在群星荟萃的此剧中,出场不多,但却是我看过戏曲中最帅的配角。而韩琪简直就是赵氏孤儿中锄麑的翻版。

锄麑本来奉晋灵公之命刺杀赵盾,但行动之时发现自己的目标是个忠臣,于是“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韩琪一样,他本是驸马陈世美府中一个随从,奉命去杀秦香莲及一对儿女,但面对无辜妇幼难以下手,只好为义自尽。

陈世美能安排韩琪去做此伤天害理之事,韩琪必是其亲信,而韩琪得命,并未立马照办,而问缘由,说明韩琪并非单纯的头脑简单的杀手。而询问反遭陈驸马的呵斥,又表明其在驸马府中地位并不高,只是一个讨生活的随从而已。

但利与义面前,韩琪没有为了饭碗,为了主子的残羹冷炙的赏赐而弃义趋利,他选择了杀身取义。他的自身,固然有对未来的无奈,更多的应该是怎么跟了这样主子的悲愤吧。

忠义千秋,古今不息。

疑人者可疑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精彩的一幕。最早根源可从赵盾与晋灵公的矛盾开始,贯穿锄麑触槐,提弥明救主,赵穿弑君,董狐直笔,搜孤救孤,赵武复兴一系列事件。

最早知道赵氏孤儿,是看绿版东周列国志连环画《搜孤救孤》,只是看故事而已,后来高中课堂上语文老师有次离开课本,讲到赵氏孤儿中公孙忤臼与程婴商议救孤之后,问程婴,死与养孤,谁易。程婴答:死易。公孙忤臼言道,我老了,就让我做容易的吧。

何等从容而壮烈。

常言“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从二人定谋到公孙忤臼赴难,时间也是不短,期间如果公孙忤臼贪生而变节,那程婴等于是自己往虎口里送。搜孤救孤不但有君臣之恩义,更有朋友间肝胆相照之义。

现在这种英雄之义,英雄之为却变的可疑了,就像戚长发面对傻小子狄云不要财宝一样,是谁可疑?

宁缺毋滥,滥则走低

葛优成名之前,接了不少配角角色,各色各样,比龙套多不了镜头。那时曾看过报道,葛老爷子对此很不满意,葛优也因此减少了接片。

成名后的葛优已经成了贺岁片的代表,喜剧片的大腕,票房的保证,商业片的宠儿,但演技呢?中国电影报道曾经为葛优在《非诚勿扰》中与舒淇见面时,回忆往事哭泣的镜头,来了个全程特写。这也算高水平的演技吗,牛莉在《王牌对王牌》现场,念着广告词就能泪流满面,葛优这点雕虫小技也值得这么多镜头吗?

主角不同于配角,他要全程表现人物,推动调节剧情,这一方面需要演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好的剧本和导演。而葛优似乎被贴上标签之后,已经有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葛优最后一次获奖是扮演陈大导演的《赵氏孤儿》,抛开演技不谈,葛优该接这部片子吗?每次想起陈凯歌面对镜头,一脸众人糊涂我独醒的神情,大谈“程婴牺牲自己孩子救别人家的孩子,很可疑”时,我就出离了愤怒,为他感到羞耻。但葛优还是用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用自己的才华,出演了一个陈导满意的程婴。

为程婴羞耻,为葛优不值。

葛老爷子活着,会不会说:少拍点片子吧。

喜剧、非喜剧演员葛优

同为反派名角之后,同样其貌不扬,和陈佩斯相比,葛优出道前期要低调甚至坎坷的多。最早葛优在影片中多是以路人甲,街坊乙露脸,以至于北影厂的叔伯辈都替葛优的前途担忧。

王朔可以说是葛优的贵人,如果不是他以社会小人物为主角的所谓“痞子文学”流行,而被大量改编成电影,并影响了90年代初中期的电影,葛优也许真是很难脱颖而出。

《顽主》是早期改编自王朔电影之一,但在当时票房并不好,米家山还因此经济上大亏。主要原因一是王朔还未大火,而原作属于短篇,电影中增加了不少情节却偏离了原作的风格,再加上女主角潘虹的不合拍,使得电影在票房上表现平平。

但葛优却凭借杨重一角被人们熟知,为他赢得了更多片约,从而获得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并在90年代中期的《活着》和《霸王别姬》达到了电影主角与配角的高峰。虽然从《甲方乙方》开始的贺岁片开始,让葛优更声名鹊起,但我更喜欢那个非喜剧演员的葛优,就像我更喜欢《围城》里面道貌岸然的李梅亭,而不是《编辑部的故事》的李冬宝。

怀念赵丽蓉

回忆陈佩斯的电影《孝子贤孙伺候着》,脑海中再次浮现赵丽蓉的音容笑貌,不由心生欢悦之情。

赵丽蓉似乎总是和欢乐联系起来。她作为评剧演员,早年为新凤霞当配角的《花为媒》已是中国戏曲电影的经典,评剧事业晚期的《杨三姐告状》同样经典,片中表演已经显现出她本行戏曲演艺之外的演技。也正是凭着这种演技,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邀请赵丽蓉出演,从而使得赵丽蓉焕发了演艺事业第二春,并逐渐达到高峰。

小品出名后,赵丽蓉出演了电视剧《苍生》。但初登荧屏担当主角,虽然不是自己擅长的喜剧角色,但与老演员梁音配合,赵丽蓉表演的也是中规中矩。

赵丽蓉出身舞台演出,功底深厚,而且在表演中全身心投入,把小品当舞台剧来扮演,不哗众取宠,却引人会心发笑。在她晚期的小品《老将出马》中,明显看出她老人家已经力不从心,当时看到就不禁心酸。后不久去世,小品舞台和影视剧同时失去了一个好演员。

顶尖小品演员

按照小品《主角与配角》里的台词,陈佩斯这模样,初登银幕那时期,也就演个小偷小摸,地痞流氓。如果不是子承父业,从《瞧这一家子》开始,转型喜剧,并藉此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他的电影事业前途真是渺茫。

陈佩斯是优秀喜剧演员,顶尖小品演员,但纯粹论电影表演与他的舞台表演要差上一个档次。

陈佩斯在他的电影中与其他老演员的相比,就能看出,无论是《父与子》系列中与老爷子陈强比,还是在《少爷的磨难》与李纬,演技差距明显。

我认为陈佩斯最好的电影是《孝子贤孙伺候着》,那也是陈佩斯演技发挥最好的电影,但电影里面的配角赵丽蓉,魏宗万,以致露面不多的倪大红的表演也要好过他,压不住配角的主角,总是尴尬的。

而影响我对陈佩斯电影演技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最近看的一部他为朱时茂儿子电影客串的一个角色,虽是客串,但也是电影角色啊,但那表演……

老演员陈强

有些演员因为演喜剧而被忽视或低估了演技,同样也有演员因为某经典的脸谱化角色,影响了观众对其演技的评价。

陈强应该是二者兼具的。

老一些的观众提到陈强,首先想到的是黄世仁的扮演者,而年纪轻一些观众想到的是陈佩斯他爹。

陈强在电影界威望颇高,但我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文革前的黄世仁,还有文革后父与子喜剧系列,对他的演技并不是很感冒。最近脑子里将看过电影过片的时候,发现脸谱化和喜剧确实让我忽视了陈强的演技。

陈强凭黄世仁一角成名,演话剧为此挨过打,好容易拍成影片,让银幕替自己吃枪子了。原先总以为是剧本和当时阶级冲突状况的功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演成那样招人恨的。同样是恶霸,在《红色娘子军》中,陈强扮演的南霸天就与黄世仁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陈强凭借此片国际获奖,既是对他演技的肯定,也证明他扮演反面角色并非只靠那脸谱化鹰钩鼻自身形象。

从《瞧这一家子》开始,陈强与陈佩斯父子合作拍摄了很多喜剧片,尤其是《父与子》系列,当年都是高票房的影片。现在回想,虽是喜剧,陈强还是充分发挥了演技,不同角色的表演都能做到符合角色身份,不温不火,是儿子陈佩斯不能比及的。在斯琴高娃少有的喜剧片《太后吉祥》中,二人的对手戏颇有看点。

在陈强晚年 和在姜文禁片《鬼子来了》中扮演一个配角,评价颇高,虽然看内容介绍对此片有些抵触,但为了看看陈强晚年表演,以后可以一看。

喜剧王

正是观赏赵丹的电影,对演员,我才有了这样一个评判标准:只有能演喜剧的演员才是一个好演员。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评判标准,很多著名演员甚至艺术家只演正剧,但也许只是电影选角的需要,如果给孙道临,王心刚等一个扮演喜剧的机会,他们可能也会有出色的表演,只是时代限制了他们对艺术的探索。

喜剧相比正剧或者悲剧,更考验演员的演技,而不是对剧本的依赖。演员演喜剧之时,不但需要需要使尽浑身解数来饰演角色,逗笑观众,同时还需要挑战自己,将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塑造的形象砸的粉碎。

顺便说一下我一直很迷惑不解的事情,当年周里京大火之时,突遭封杀,原因是在电影《上海舞女》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要删除自己被人用枪指着的镜头。但看完再后他扮演的自毁形象的《百变神偷》中的夏律师,感觉他这个“戏霸”,是不是被冤枉了。

同样,一个只会演喜剧的演员,只能算是谐星,所以周星驰才会在《喜剧之王》借男主角之口,道出自己心声: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卓别林作为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喜剧也让人忽视了他的演技。且不说他那没有以代表性小胡子形象出演的《舞台生涯》,就连《大独裁者》,这个完整影片看完以前20多年一直以为是喜剧的代表作,其实也是冠以喜剧之名的悲剧影片。

艺术家赵丹

赵丹是中国电影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也是最早冠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称号的演员之一,也是后辈越来越多艺术家的标杆。

赵丹可谓生不逢时,人生中最好的演艺时光,十年在狱中渡过,解放前后各半,倒也彰显风骨。

我看赵丹完整电影不多,而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解放之际出演的电影《乌鸦与麻雀》。那部片子也是汇集了旧上海著名演员,孙道临,上官云珠,黄宗英,而赵丹在里面则是颠覆了之前的银幕形象,出演一个小市民小广播。片中小广播躺在躺椅上做黄金发财梦的场景,即便在今天,也是喜剧电影中经典的一幕。

而《烈火中永生》中赵丹扮演的许云峰,不似传统表现英烈的大义凛然,而是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非凡的气度,片中一个转身的镜头,光芒可以压过至今所有演员、艺术家。

乐乐爷爷最为推崇的演员是赵丹,而最推崇的赵丹主演的电影则是《武训传》。当时曾问怎么没有见上映,得知那是禁片。在那个时代,电影和电影人的命运一样,都逃不过政治斗争的波及。

演员的气节

《海魂》主演是赵丹,编剧之一是他大舅哥黄宗江。

黄宗江长相和他弟弟黄宗洛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其貌不扬但才华横溢,而且性格耿直,嫉恶如仇,不畏权贵。

文革期间,黄宗江被隔离审查,造反派试着让黄宗江交代一些解放前上海演艺圈的材料,黄宗江心领神会,回去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将江青在上海的不为人道的种种作为翻了个底朝天,材料交给造反派后,就回家等死了。估计那造反派也如相声《连升三级》里面的官员一样,看了材料也不敢上交,才让黄宗江逃过一劫。

文革中,当初上海电影界的著名演员多受磨难,上官云珠等人自杀,赵丹等受牵连入狱,但少有人卖友求荣,固然有江青一派一手遮天的原因,但经历过抗日的那批名演员保持气节也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