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梁家辉

刘德华凭《大只佬》获最佳主角的第二十三届香港金像奖上,获得最佳男配角的是梁家辉。

在《大丈夫》中梁家辉出镜并不多,最多算是客串,但轻轻松松摘取最佳男配角奖项。片中扮演的九叔,前面夸张喜剧化,后面则收敛正经,这正是梁家辉演技的最好的体现。

梁家辉也是获奖专业户,虽也拍过类似《神勇铁金刚》此类的烂片,但相比刘德华,他对影片的选择要慎重的多。而且创作的角色更多样化,这也是对自己演技的磨砺和展现,很难将梁家辉的角色归纳为哪一类,可谓一人千面。

最早看梁家辉是《火烧圆明园》及《垂帘听政》,后来看的是他与林青霞扮演的一个杀妻虐子的谋出头的反派,这种都市现实片子无论是他还是林青霞都是少见的。

此外由梁家辉扮演的角色,还能看出香港喜剧片与内地的差别。因为扮演《火烧圆明园》,梁家辉被封杀,他不愿将就拍烂片而沦落到街头卖牛杂的境地。但后来看《92黑玫瑰对黑玫瑰》的时候,还表示怀疑,这种烂片都接,是不是变了?再之后从网上得知,梁家辉凭这部片子获得金像奖主角时,只能感叹喜剧风格真是差别巨大啊。

所以詹瑞文参加《欢乐喜剧人》早早淘汰并不奇怪,风格差异而已。

影帝收集者

与广种薄收的刘德华相比,无线五虎将的另一位梁朝伟可谓拿奖拿到手软。即便在二人同台飚戏的《无间道》系列中,第一部也是梁朝伟笑到最后,而刘德华获奖的第三部,梁朝伟只算是配角。

梁朝伟演出的电影相比刘德华要少的多,这也是他获奖数与演技口碑要好的一个原因。判断梁朝伟电影好不好,一个标准就是片中他那招牌式的坏笑多不多。只有是梁朝伟能敛起笑容“正经”演出,那这部片子肯定差不了,否则就基本上属于商业喜剧片了。即便是红色影片《听风者》也不过如此。

当然,梁朝伟的一部喜剧除外,那就是与张学友合演的《阿飞阿基》。那部片子是我看的早于周星驰喜剧的一部片子,也是除周星驰电影外最好的喜剧电影。片中梁朝伟那坏笑要少不少,更多的一本正经扮酷的,属于小人物喜剧的经典之作。

519,一个日期,一个符号 

519一个日期,也是一个符号。

作为符号,承载了我在财院最好的时光。

作为日期的符号,519又是判断一个球迷年龄的标准。由此看来,32年前我还是一个菜鸟球迷,或者是伪球迷,那时显然我还不知道那场比赛的重要性,不知道世界杯的重要性,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比赛,所以比赛一结束就忙着捣鼓自制的天线,搜索播放《射雕英雄传》的东营台,却不知这场比赛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回想中国队当时的球员,特点鲜明,崇尚技术与进攻。队中的古广明是截止到现在仍无人超越的边锋,现在看到媒体吹嘘武七,心里就不免冷笑,他那水平,也就给高峰擦鞋,更不用说古广明了。但那场失败之后,所谓素质全面的球员成为国家队的宠儿,519那批球员中能在国家队踢上主力的,只有朱波和贾秀全了,中国足球也在防守反击的口号中慢慢平庸化。

香港队出场球员中有一名球员叫尹志强,当时介绍他时,说是影视球三栖明星。闭路电视时期看过他的电影,情节一般,印象比较深的是周润发在里面扮演一个穿牛仔裤的杀手,不是后来那种江湖好汉式的杀手,只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杀手而已。

尹志强在《无间道3》中也有出演,扮演调查卧底的高级警署官员,应该是他最后的电影演出了。

惨遭剪刀命运的刘德华电影

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杜琪峰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大只佬》大获全胜,刘德华也继《暗战》之后再获最佳男主角大奖。

到了国内,这部片子名字变成了《大块头有大智慧》,里面情节乱七八糟的,当时看的时候还纳闷怎么这么烂的片子也能获奖?

后来看天涯帖子才知道,这和导演无关,也和刘德华无关,这两部片子根本就不是一码事。为了国内审查通过,原片中所有涉及因果报应的情节一概剪掉了,然后东拼西凑出一部纯洁电影,一部垃圾电影。

也是由这部电影我才学到,因果报应,其实是果因报应,有果必有因而已。不用耻笑香港是文化沙漠,某些文化的坚守上,无知官僚掌控的内地只有被耻笑的份。

刘德华另一部大片《无间道》引进内地时,也遭遇双结局命运。在原结局中,一身警司制服打扮的黑帮卧底刘德华,在梁朝伟扮演的警界卧底墓前敬礼致敬。然后切回到当初余文乐扮演的角色被开除的场景,回应着教官“谁想当这样的”的喝问,“我愿意”的回答从陈冠希切回到刘德华。

这本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但我党领导下的香港警界怎么能有卧底呢?所以内地版刘德华扮演的卧底被撕掉假面具,在正气凛然的宣布声中落网。

好在《无间道》第二部开头补上了原港版结局,但《大只佬》原版是无缘观看了。

勤奋的刘德华

《天下无贼》中葛优与老搭档冯小刚合作,无拘无束,一贯的贺岁片风格。而第一次与冯小刚合作的刘德华,表演投入,在他的电影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在我看来,刘德华是个很奇怪的演员。他以勤奋在香港娱乐圈著称,还没有到21世纪,就已经拍片过百。但如同他自己都说不清的同时拍摄的百部电影《阿虎》和《蓝血人》一样,拍出的电影作品却良莠不齐,甚至判若云泥。

在很多2016电影盘点中,刘德华的《王牌逗王牌》等两部被评为脑残之作,但与之前公认脑残作品《富春山居图》之间,又有《失孤》、《桃姐》这样的上乘之作。

只能说曾号称“刘八部”的刘德华是一个职业演员。他把演员作为职业,把电影当做生意,有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表演。表演的付出可能与片酬有关,但更与电影的投入有关,这投入包括剧本,导演,搭档等诸多因素。于是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刘德华的演出。但也有例外,与张国师合作的《十面埋伏》,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整个电影那个烂啊,惨不忍睹,只能说张国师是按照风景片拍摄的,人物只是布景。

正是刘德华的这种职业性的勤奋,导致他在各种奖项评比中广种薄收,一次次陪跑。看看他败给的对手,未必有那么强,刘德华只是输在印象分上。

当年刚入单位,同事们曾流传一句话:想惹某位同志生气很容易,只要说刘德华的坏话就行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不会因此挨打了吧。

喜欢王朔早期作品

曾经非常喜欢王朔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参与的电视剧。感觉他恣意不羁的文字,难掩正统善良的心。

最早看王朔的小说,是一本《王朔谐趣小说选》。里面收录了《顽主》、《一点正经没有》、《浮出海面》和《痴人》,都是他早期的作品。代表作顽主,里面除了几句北京口头语,基本就是一篇正统的小说。

而《痴人》那篇,虽然被归入谐趣类,也被大众忽视,却是我最喜欢的王朔小说,至少我认为那里面既有了王朔的荒诞,贫嘴,讽刺,也有小说本该有的同情心。这是之后王朔作品很少见到的。

作家和导演,演员一样,如果缺少约束,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身的,就会剑走偏锋,对自己的天份、成就无限自负,越飘越远,恍若成仙。

病毒遭遇战

虽然知道单位安装的安全桌面足以抵抗勒索病毒,但早晨上班前还是心中默默祈祷一下才开机。

从用计算机开始,已经和N多穷凶极恶的病毒打过交道了,相对遗忘那种遭遇战,这次勒索病毒还算是早有防备。

第一次遭遇大规模杀伤性病毒是99年的CIH病毒,病毒之厉害以至于几年后的4月26日都不敢开机。而之所以传播较广,是因为当时宽带网推广,病毒藏在软件包中传播,我机器中招,竟是因为安装百灵网默认的VOD软件,好在损失不大。

而第二年在单位遭遇到有史以来最厉害也是最为蹊跷的病毒,受损机器不多,但硬盘直接低级格式化,只是显示机器安装了盗版软件,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蹊跷是因为后续软件可以轻松杀掉病毒,而网上,报纸上对此病毒均未有报道,我怀疑这有些类似当年江民的逻辑锁,属于擦枪走火。当时计财数据毁于一旦,W只能蹲在保险柜上生闷气了。

进入网络时代后遭遇大范围的攻击是震荡波,当时下午去省行开会布置病毒防治工作,进了办公楼就听到老陈同志的报警声。于是我们奔走在还不像现在这么多的机器间,赶在病毒倒计时结束前安装补丁,算是最为狼狈的一次。

最可恨的一次是熊猫烧香病毒,这个并不高明的病毒,因为图标扎眼,很多同事顺手点击,结果闹得是电脑满是烧香熊猫,最后不得不借机重装系统,单位也由此进入XP时代。

学校期间读的两本好书

在财院期间读到的两本书,改变甚至颠覆了我以往看近现代史的既有认识,以及以后对历史了解学习的态度。

第一本是《蒋介石和陈立夫陈果夫》,最早是由宿舍大个,不是,是大哥,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本来只是随手翻看,谁知一看就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属于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丛书中的一本,放在现在看史料还是不够全面,但在当时足够震撼我的。

我对近代国民党人物的认知,当时还停留在学校课本,以及唐人小说《金陵春梦》的内容及评述上。而看这本书,无论人物还是事件都与之前的印象全然不同,而作者的文笔与史实的选择,又绝非当时流行的揭秘八卦书籍所能比的,顿时有一种之前的书全白看了的感觉。

另一本书则是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虽然是红色书籍,同样文笔与史实论述也绝可俯视那些去神话之名上伟人之位的家谱作品。书中唯一感觉含混之处就是遵义会议排座次,我宁可相信那是叶永烈的曲笔隐线。

这本书是在阅览室看的,无法借出,后便在放假前从东图买了一本带回家,也影响了乐乐爷爷,增加了我们之间对历史交流的话题。直到他去世前,还让我帮着买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可惜书买到,他已经没有精力看了。

文人慈悲心

在宫廷画师和御用文人的涂抹粉饰下,时间推移,历史及其人物的面目反而是越来越模糊。好在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脊梁仍在。

如同董狐一样,在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先生怒斥利用说,暴徒说,矛头直指段祺瑞政府。后来在读书看报中看到越来越多的文章为段祺瑞“鸣冤”,言历史真相是杀人凶手是马二将军的部下,言外之意是鲁迅偏执,当今政府偏袒。

我也曾经接受此观点,直到再后读更多段祺瑞的资料。我本对这个中国只赢不了儿子的中国围棋第二人一直无好感,但越读资料越觉得他可爱。而看到他在三一八惨案后长叹“一世清名,毁于一旦”并辞职不问政事后,不觉对他有了敬意。

鲁迅先生笔伐有正气,段祺瑞认伐有气度。历史人物并非如官方史料那般非忠即奸。

中学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老师讲到开篇鲁迅先生的礼堂外的徘徊,看看我们这些不经事的应试学生,没有继续深讲这徘徊后面的悲痛。

是的 ,太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在生活磨砺中体会。还好,我虽然当年没有理解老师的教导,但幸好没有遗忘。

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文人,讥讽鲁迅先生文笔粗陋,鄙夷鲁迅先生的刻薄与睚眦必报。学着写着鲁迅先生等前辈的白话文,讥笑近百年前先生的文字,不知数典忘祖的小辈是无耻还是无知。

而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感受到鲁迅先生犀利文字的背后那颗慈悲之心。没有慈悲心的文人作家,只能算是贩文卖墨之小贩,谋财害命之刀笔吏。其作品不看也罢。

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导致赵氏孤儿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或者罪名,是晋国史书记载的赵盾弑君。

这个罪名赵盾是不认账的。

估计赵盾看史书之前就很心虚了,等看到弑君罪名,首先忙与史官董狐探讨一下业务,为自己洗白:这事是赵家脑残吼赵穿干的,我被逼的逃命呢,和我没有关系啊。

但董狐对领导的解释也不买账。你是不在岗,但你作为晋国CEO,事发的时候你还在晋国国内,那就是你还在职,而事发之后你还是回来继续执政,但又不见你处置那些弑君的马仔,怎么说弑君和你无干?

董狐说的一点没冤枉赵盾,弑君执行者赵穿,是赵家最不靠谱的败家子,但秦晋河曲之战中不靠谱赵穿一系列脑残行径却没有受到惩处看,赵盾这个赵家家长加晋国CEO的确失职。

赵盾一见业务探讨遇到行家行不通,就开始业务沟通:通融一下,能改改吗?董狐回答更干脆:头可断,简不能改。

还好赵盾不是崔杼,除了自叹自己做事不周,倒也没有用屠刀对董狐家进行人口普查。看来赵盾虽优柔寡断但也颇有贵胄之风,这也是程婴等义士能舍身报恩,赵家能复兴的主要原因。

董狐因此被公认为古之良史,与齐太史一起被文天祥写入其《正气歌》中。

但近代,颇多专家学者对董狐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提出质疑,认为其不能公正记载史实,甚至是导致赵家几乎族灭的罪魁祸首。中国几千年,董狐、史太公辈被权贵杀戮,被道貌岸然,窃儒家之名的宵小之辈攻讦,所以史书才会越来越像王侯将相的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