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感觉决定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所有小说中除去《三国演义》从头到尾翻看过最多的小说。

但我看小说一般都是凭感觉,对兰晓龙的另一篇小说,号称《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姊妹篇的《生死线》,我却提不起兴趣。

《生死线》小说是从当当在线试读看了开头,第一感觉就是和之前看过的《士兵突击》及《我的团长我的团》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四道风的出场,有种演义类小说的风格。

而电视剧制片由康洪雷换成了孔笙,演员虽然保留了张译等人,但主角换成廖凡,而拍片风格颇则偏向流行的抗日神剧。这种感觉与初看《琅琊榜》开篇是一致吻合的,也许这就是导演风格吧,但我却失去继续看下去的兴致。

期待重温团长

《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我都是先看的电视剧,然后才看的小说。电视剧无论是选角,还是演员扮演,都已经是优中之优了。

看完电视剧再看小说,感觉好的电视剧真是离不开好的剧本或者说原著。兰晓龙是戏剧编剧出身,所以改编他的小说拍成电视剧,对编剧和导演来说是幸福的事,对演员来说,基本上小说就可以当剧本来看了。

对比电视剧和小说,感觉还是小说更为优秀。而且当初电视剧播放的时候,各大卫视为了争夺收视率,将电视剧的剧情进行了胡乱剪辑,导致情节混乱,这也是影响这部电视剧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回看电视剧,每次都遗憾和小说中有差距,但只是遗憾而已。受资源限制,电视剧,尤其是《士兵突击》无疑要粗糙偷懒一些,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已经尽力,但因为尽力而发生的事故,导致虎头蛇尾,也不能再苛求制片方了。

剧中演员已经演的足够好了。而且不是一个演员演的如此,是剧中演员演的都非常好,无论主角还是龙套,如同《武林外传》一样,算是天作之合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算是我买到最超值的小说了。亚马逊卖的时候简直就是大清仓,14块钱上下集两本,买到手以为电商弄错价格,于是又买了一套。后来发现真正的清仓,亚马逊上已经找不到相关的书籍,当当也是。而网上的视频也难见踪迹。

还好,今年端午放假期间,发现网上已经有高清版的视频推出,让儿子看了第一集末尾部分,儿子基本已能对上号。等暑假一起再重温一遍吧。

拒绝盗版

在上高中的时候,书籍出版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繁荣,出版书籍少,且每版印刷数量也少。而在城里唯一的新华书店书籍倒是不少,但新出版的书籍即便有上架要晚几个月。
那时的一个好友堪称文学青年,泰戈尔的《飞鸟集》属于稀罕物,于是专门买了一本精致的笔记本将借来的《飞鸟集》抄了一遍。
出版物流通不畅导致的一个恶果就是盗版物的出现。随着电视剧《围城》的热播,其盗版原作出现在西关的书摊上。那位同学买了一本,发现一页纸里面居然有十几个错别字。对文学青年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托我让在北京上学的乐乐小姑姑买了一本,通过邮政局邮寄回来。
孰料没过几天,此为仁兄愁眉苦脸又找上门来,见面直呼“赔了”。原来拿到书后,他在向一位女同学显摆的时候,被默默笑纳了。于是又从北京邮寄回来一本。
我不是文学青年,但我也接受不了盗版书。上大学期间,校外我最常去的地方是英雄山文化市场。去的多了,看看门头的书籍,我就能判断这个书店是买盗版的还是卖盗印的。囊中羞涩,只能买点盗印书籍聊以安慰。
网络时代,网上充斥着各种电子书,虽有正规排版,但更多的看广告下载的文本文件。我差点开始沦落到盗版书籍下载者,幸好看到了兰晓龙的《士兵突击》,看到了作者在写到史今退伍之时,用另一种字体文字表达自己心情感触的部分。
看到小说之前,我从网上看过部分内容,但那些字体一样,大小一样,密密麻麻的文字或者字符,冷冰冰毫无感情,毫无阅读乐趣。

阿译的自杀

济南失守后,王耀武以内战不同于抗战,没有自戕而选择出逃。而经历了抗战的阿译在内战被同袍兄弟劝降后选择了自杀。

看《我的团长我的团》小说的时候,虽然知道小说与之前看过的电视剧结局不同,但看到阿译自杀的时候,仍然觉得非常突兀且震惊。后来反复看了很多遍小说,但每次都不明白阿译为何自杀。

网上主流说法是阿译为当初“出卖”团长而愧疚自杀,但也至于等这么多年才自杀;而“投降羞耻论”也不靠谱,阿译下令投降的时候,说的与王长官一样,要是日本人肯定打到死,但来的是烦了,不打了。

阿译是炮灰团里面最为崇拜死啦死啦的,如他在法庭所言,他鄙夷自己兄弟们的浑浑噩噩,要成为团长那样的人,否则“毋宁死”。

但团长似乎很不待见阿译。过江侦察宁带老而无用的兽医,也不带已经中签的阿译,显然不是怕他告密,因为带不带都会被告密的。二战南天门的时候,一战南天门幸存者只有阿译没有被团长选中。而虞啸卿退缩时,本是后援的阿译拼死过江意与兄弟们同生死的时候,迎来的却是死啦死啦的一顿死揍,因为团长认为阿译把炮灰团丢了。

在团长死啦死啦眼里,他可以与阿译鄙夷的兄弟们同生共死,但与阿译不是一路人。所以阿译死前才会说,他总是错,而最后兄弟们冲上去了,而他却逃跑了。

我想这应该是阿译自杀的原因吧。

孟烦了心中痛感阿译又错了。阿译死前听的留声机播放的音乐之前在二战南天门中出现过。二战南天门是炮灰团幸存者挥之不去的噩梦,七连与阿译部队交战一如当年的南天门之战,所以孟烦了才会哭泣。但哭泣之后,本来寻死孟烦了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领会到的是死啦死啦不羁言行后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小说中死啦死啦虽然对孟烦了百般折腾,但他知道他与孟烦了是同路人。

而不是同路人阿译选择了自杀,选择了追随与自赎。

可敬可怜的阿译。

习惯性倒戈

在多年前一部描写济南战役的纪录片《中秋夺城夜》结尾,引用国民党方面报道,哀叹济南失陷后,解放军想打哪里就打哪里了。而电影《大决战》开篇,蒋介石在回应美国顾问质询时,将济南失守归罪于吴化文的阵前倒戈。

倒戈的吴化文,也是继承了冯玉祥部队的倒戈传统。中原大战蒋介石得益于冯玉祥部队这个“优良”传统,正是靠着金元政策分化收买冯玉祥的部队,才扭转劣势,最终赢得最后胜利。

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到了解放战争,曾经收买整编的西北军旧部,一个个发挥优良传统,再次倒戈起义。先是吴化文阵前起义,丢了重镇济南,而在淮海战役关键时刻,又是两个前西北军将领张克侠、何基沣让国民党失去先机。以至于国民党国军将领中评论,淮海战役就是输在西北军手里。

曾经对吴化文和王耀武的命运迥异感到不平。吴化文,军阀出身,汉奸走狗,在山东大搞“无人区”,却因为关键时刻“识时务”,成为新政府座上客;王耀武黄埔出身,北伐名将,抗日英雄,却因“逆时代潮流”成为阶下囚。

现在想来,王耀武也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他不是不知道吴化文的为人及历史,但为了其部队势力,与其称兄道弟,委以重任,将济南安危,党国命运交付其手,也是自寻死路,怨不得他人。

多面冯玉祥

《中原大战》作为历史类作品,作者虽力争尊重史实,但主观观点依然明显,对冯玉祥,虽然最后通过陈公博的视角进行了一些澄清,但鄙夷之情依然跃然纸上,纵贯全书。

从小受乐乐爷爷的影响,看的关于冯玉祥的书都是正面,其中一本《冯玉祥的故事》翻看多遍,最后被同样喜欢此书姑父要去带走了。另一本冯玉祥部下写的回忆类的书籍,在关河五十州这本书中被大段借用。

所以印象中冯玉祥属于爱国正义的代表。第一次看到反面评论是在看南怀瑾书籍时,讽刺冯玉祥虚伪造作,后来发现台湾方面称其为马二将军,取其姓,讽其反复无常。当时只是觉得是党派立场不同而已,直到后知道318惨案竟然是冯玉祥部队所为,心目中冯玉祥的高大形象顿时打了折扣。

我自己对冯玉祥形象的疑问其实起于大学时期,源自滦州起义。高中时期看过冯玉祥的电影《直奉大战》,里面提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一个原因是继承滦州起义烈士遗志。后在宿舍老大借的一本描述北洋军阀混战的书中,又看到滦州起义。那也是在北京政变之后,曹锟方指责冯玉祥不念滦州起义不追究之恩。

滦州起义是在辛亥首义之后发生的京畿地区的起义事件,后被残酷镇压,而史料和冯玉祥自己回忆都说他是主要领导人之一,只是因为事泄冯玉祥被软禁,所以没有参加起义。事后因为陆建章的保护而幸免于难,只是返回原籍思过。这应该就是曹锟说的救命之恩了。

通过这些史料描述,不由起疑。滦州起义主要领导人在起义失败后基本都壮烈就义,连亲兵也一同赴难,怎么作为领导人之一的冯玉祥只是受到思过处分而已,而同他一起受处分的又偏偏是日后同样反复的韩复榘。再者,滦州起义是反抗清王朝,清廷退位之后,固然是镇压者掌权 ,但冯玉祥也不至于等了一年多才在陆建章运作下重被启用。

根据冯玉祥之后的发达轨迹来看,我感觉冯玉祥虽不至于叛变,但估计只是起义前与起义者有联络,起义后畏难退出的可能性较大。

每个人都有其对面性,而一旦卷入其实也有无奈。如此,那些能矢志不渝之士,真是大英雄。

与其想象不如引用

上周亚马逊电子书搞优惠,买了关河五十州的几本书,昨天把《中原大战》看完了。

整本书总体不错,虽不能和原先看的学术性史料书籍相比,但除了杨永泰出场那段,不能免俗加入了过多的对话,主要是搜集罗列史料,加入作者的分析评论 ,与市面上流行的绝大多数历史小说相比,还是很认真靠谱的。

我比较反感在历史书籍中过多加入对话,除非你声明这只是历史小说,娱乐戏说而已。中国人历来重文字轻言语,什么事情说说可以,但要落到纸面上,定是字斟句酌。那时候又没有录音机,即便谈话流露出来,也是以删减精炼过的文字。所以真正对话外人知之甚少,与其作者发挥想象,还是不如引用文字,再加以推论,那样更靠谱一些。

最早看的此类历史小说是唐人的《金陵春梦》系列,即便在成王败寇的时代,看着里面那些不靠谱的对话,也是慢慢没有了兴趣。现在唯一还有印象的就是郑三发子的传闻和“赛仁贵”薛岳打砸报馆的闹剧了。

天道酬勤

谢霆锋扮演《半支烟》的时候19岁,里面的演技以及扮相,现在这批扮嫩耍酷的“小鲜肉”们哪个能比?

曾有传闻谢贤曾因为王晶对谢霆锋角色设计不满几乎动手,但以谢贤的演技和眼界,肯定不是指的《半支烟》。如果谢贤一直如此,谢霆锋的成就肯定不是今天所能比的。

条件好未必会拖累演技,但条件差只能加倍努力。黄渤无疑是葛优之后最好的力证。

相比葛优优厚的家庭条件,黄渤的成功更是不易。看《心花路放》之前,根据剧情介绍以及对以往黄渤的印象,一直以为徐峥演那个倒霉蛋,黄渤演玩世不恭的朋友。

但看完电影之后,才知道,原先印象都是反的。徐峥负责搞笑部分,而黄渤负责这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电影中沉重部分。

黄渤可谓表现完美,将中年主角对不再年轻的失落,对难抵诱惑的冲动与尴尬,表演的收放自如。坐在徐峥扮演的朋友身旁哭泣的一幕,已让人忘记这是一部喜剧片,其实本来就是披着喜剧外衣的正片。

宁浩的电影情节构思,一向评价颇高。但如同以前电影的“致敬”杂音,我看到黄渤与袁泉打电话的情节时,也找到了致敬的对象:刘德华与张学友主演的《江湖》。片中也是两条线同时进行,刘德华与张学友忙着应付要杀他的人,而小混混余文乐与陈冠希忙活着杀人,到了结尾,其实发现只是不同时间线的并行。

不知《心花路放》致敬《江湖》,还是有大佬珠玉在前。

衰落在商业化中

香港电影有历史有底蕴,但随着经济衰退,市场萎缩,现在已经难现盛世风采。前几天看新浪一篇报道,说当年专门为电影写海报,甚至片中捉刀代笔的一位书法名师,现在宁可教学生,也不愿再和电影合作了。

从文中看出,这和酬劳无关,应该和合作成就感有关。现在快餐化的影片拍摄,谁还像当年那样为了一张海报费神,为片中无关紧要的书写片段劳力。

正是如此,香港电影中的精品之作越来越少见,当年《枪火》对决《花样年华》的盛况再难见到,粗制滥造的影片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香港演员。

香港电影从不缺好演员,但要么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要么在商业娱乐片中沉沦。谢霆锋前几年算是年轻一些演员里面的佼佼者了,但回头看他出道之初扮演的《半支烟》,只能感慨岁月无情,磨灭多少年华,荒废几多才华。

生不逢时刘青云

如同梁家辉在《大丈夫》中表演一样,刘青云在《阿呆拜寿》中前正经本色后夸张喜剧的演出,也是他演技以及演员生涯的缩影。

刘青云出道早,也是早期进入大陆进行合拍的港星,在《股疯》中与潘虹搭档,扮演一个港商。早期代表作《新不了情》也属于正剧而非喜剧,但与刘德华相比,在形象上吃亏不少,这也限制了他的星路,如刘德华一样,更多成为各大奖项的陪跑者。

但他戏路广,演出投入,虽然拍摄的大多为喜剧商业片,如同评论一样,像《喜马拉雅星》这样的烂片,也难掩刘青云出色的演技。可以说刘青云有些生不逢时,在商业化的泛潮中埋没了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