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与贺雷修斯的桥

汤姆克鲁斯最近新片木乃伊上映,和加勒比海盗5一样,也是国外恶评如潮,但国内无论是拍片还是票房都走好,可见阿汤哥在国内的号召力。

相对于德普等影星几年才出一部大片,阿汤哥在欧美影星中绝对属于高产影星,曾经有国内评论将刘德华与阿汤哥相比,但从影片的质量而言,还是难望其项背的。

但和刘德华一样,汤姆克鲁斯的影片不少因其自己浓重的个人风格,只是归于娱乐电影而评价不高,但大多数影片还是很用心的大作。

《遗落战境》是近年看欧美电影最有感触的一部。电影里面贯穿剧情的是两本书,一本是贺雷修斯的桥,另一本是《双城记》。

贺雷修斯的桥很好理解,是阿汤哥扮演的角色自己孤身守卫星球的精神依托。但《双城记》出现的时候,不太明白其有何含义。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可以暗指主角的对自己身份的遗忘,暗指反抗者的复仇。但剧末阿汤哥开着自杀飞船飞回外星侵略者的母舰,打开本应藏有女主角的就生仓,从里面坐起的是弗里曼扮演的反抗军首领。

二人一起平静等待自杀飞船爆炸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何选择《双城记》作为影片的一个重要道具。更是增加了对这部电影的好感,也增加了对阿汤哥的好感。

电影与小说

端午节期间看了两部电影,都算是大片了。一部是张国师的《长城》,一部是据说国外烂大街,在中国受追捧的《加勒比海盗5》。虽同属大片,但绝非在一个档次上。

由于文化背景及历史沿革的巨大差异,我们对国外电影的欣赏也颇受影响,有时候看到关键时刻,对剧情或人物表演还一头雾水,这里面还有不少是设计到国外名著的。如果之前有所了解也会有助欣赏电影。

印象最早的关键剧情与国外名著有关的,是电影《星际迷航》系列中的《第一次接触》,俗一点也叫《星空第一击》。里面“X教授”扮演的企业号船长皮尚鲁,曾经饱受外星人折磨,为了复仇,他孤注一掷要与外星人首领决战。那时他几乎冲昏了头脑,最后让他冷静下来的是一个地球人念的小说《白鲸》里面的一句话,让他避免重蹈小说中船长覆辙。如果不了解小说的情节 是无法理解剧情的。

《星际旅行》系列是DVD时代看过最好的系列,虽然在《复仇女神》一集后被放弃。但多年后又再次重启,新系列又拍了三集。而原系列中无论剧情还是场面,最激烈的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即便放在今天也能比肩时下大片。但最喜欢的,是那部剧情平缓如室内剧般的《拯救未来》。

译文的感觉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籍的喜爱有些近似偏执了。无论是书籍的用纸,还是厚薄分册感觉都是最好最合适的。

至于书籍的内容,由于是翻译作品,每本名著的翻译因译者不同而风格差异很大。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出场的第一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朱生豪译本是: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而上海一个版本则是:比亲戚过了头,要说亲人还不够。

对原文的kin和kind的翻译,我水平低下,无从评价,但第一感觉,无疑无法接受上海版本的意境。

同样,《悲惨世界》开篇中,主教见拿破仑的场景中,人民文学出版中拿破仑称围观人群中主教为“汉子”,而另一个精装本中为“长者”。考虑到场景及人物身份,我依然对人民文学出版的版本有感觉。

水平不行靠感觉,这也算是读书的乐趣了。

爱好乐趣此涨彼衰

现在让孩子安静下来打发时间有两种办法,一是塞给他一个pad或者手机,另一种办法就是给他一本书。

第一种方法简单时效长,第二种需要长时间培养,还要持续维护。

儿子最早在我们金钱诱惑下读《终极米迷》识字赚钱,很快就进行不下去了,好在儿子喜欢上读书,也就没在和我们计较。后来一般读物已经不能满足,于是开始读插架收藏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些书籍。最早读的是《三剑客》,后来居然把《好兵帅克历险记》也一气读完了,于是便开始了我买他读的进程。期间虽然阿姨送了一个iPad,但似乎也没有影响到他的阅读。

但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初中,等读到《大卫科波菲尔》的时候,明显儿子读书速度开始减缓,兴趣也在衰退,同时对手机平板的兴趣开始增强。

此涨彼衰,也是正常。如同中学语文老师所言:好逸恶劳,人之本性。当新的爱好兴趣出现,在精力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寻取简便易得的乐趣,也属人之本性。只是希望不要遗弃曾经的爱好乐趣,如若失去并荒废,再回首时将是无限遗恨。

凭感觉选书购书

我看书不止对内容凭感觉,对书的出版社以及印刷也是如此。

如果说当当京东等促销时折扣非常大,但比起那些论斤卖的还是差距不小。但我对那些白菜价格白菜质量的书一直是无视的。

中学时,曾不止一次和文学青年同学趴在新华书店柜台上,看着那些厚厚的书过过眼瘾。那位同学是对红底金字封面的精装本世界名著心驰神往。我现实一些,受阅读的世界名著《三个火枪手》的影响 更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插图版。

前些年省体育馆每年都会进行图书展销,其实就是库存图书大清理。我去的时候,都是直接略过大门口精品书摊位,在杂乱无序的书摊中寻找有感觉的书籍。

有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图书相对多一些,买了包括《荷马史诗》的几本,却错过了《唐璜》,也是一直的遗憾。

现在原先老版的插图版世界名著已经不再出版,取而代之的是红色封面的精装本,心理作用吧,但总觉得缺少感觉,所以乘着还能买到原先版本,逐渐购买,也算一种收集吧。

书非读完莫信评论

时代进步,不光是可以看到更多的书,还能听到更多不同的观点,这相对当初的单一的舆论导向总是进步的。

80年代初中期,还有一本喜欢读的刊物是《中学生》,上任国足主帅还曾经上过封面。里面有一个固定栏目是文学作品人物评论。在可读书目少的情况下,很多书籍中是通过这个栏目了解大概得。

在评论的人物中,印象最深的是《悲惨世界》中的沙威。当时看评论的时候,感觉这位简直就是从外表到言行都写着“坏蛋”的反派走狗的代表人物。而最后冉阿让竟然饶他一命,也是出于资产阶级的人性。

这种印象曾经有过疑问,还是在课堂上,讲过蒲松龄的那位语文老师在讲人物心理描写时,以冉阿让在救人与暴露身份间犹豫为例,捎带提到沙威。说沙威是什么人呢,不一定是坏人,是鹰犬,是那种头脑简单的鹰犬。

再后来,当儿子读完《悲惨世界》的时候,我也翻看了一下关于沙威的章节,真是感慨书是必须看完才能听评论的。看完才觉得老师的评语加上网上一篇以“嫉恶如仇”来概括沙威才是贴切的。而最初看的那篇评论,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不是没有看完为了任务就评论,另一种可能就是睁着眼说瞎话。

现在网上报纸上虽然也充斥着睁着眼说瞎话的论点,比如昨天看到一位博主写的孔子见南子的博文,但总比只有一种声音好。

所以给儿子介绍书的时候,不敢说的太多,只能希望他自己多读书,用自己的所读所学来领会来感受。

进步与退步

虽有怀旧,但时代总是进步。

那时候拿到《少年文艺》的时候,第一步不是看目录,而是快速翻动书页,寻找《父与子》漫画内页。那时候没有原著可看可买,只能搜集转载,搜集快乐。而儿子三岁的时候,已经将一本精装本的《父与子》翻得支离破碎。

第一次看郑渊洁的文章,是通过《少年文艺》,也是皮皮鲁诞生之作。那时人物设定,鲁西西还是皮皮鲁的表妹,看着表哥用特制加长铅笔写作业,恐惧上学。现在孩子可以看的书给我们那时所能企及的,但他们还有多少阅读的快乐呢?

那时流通发行书籍少,作者们珍惜那一月甚至两个月一次的发表机会,每篇文章真是心血之作,而现在的的杂志鸡汤泛滥,刀剪横飞,而小说里面所谓反映现实,打麻将落座就能扯上两页纸,精神食粮已经沦为快餐垃圾。

郑渊洁前段时间坦承自己当初为了保留读者来信而买房,真是好人有好报。现在作家与读者之间,除了刷粉口水,还有多少真诚交流?

王朔小说《一点正经没有》里所言“骂谁呢”,一语成箴。

回忆中的杂志

儿子小学期间也曾想给他订过杂志刊物,但可能是能看的书太多了,总觉得那些刊物不太合适,所以往往也只是订了能一直保持水准的科学画报。

在80年代初期,书籍出版少,报刊杂志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从小乐乐爷爷就没有停止给我订,报纸是中国少年报,杂志是从《小葵花》到《中华儿童》,《儿童时代》,《童话大王》。此外最喜欢还有乐乐小姑姑订的江苏版《少年文艺》。

我看《少年文艺》的时候,杂志双星是程玮和黄蓓佳。感觉那时候的小说,情节平实简单但很饱满,而文字运用上作者也是惜字如金,少有啰嗦废话。所以初中看程玮编剧的电影《豆蔻年华》,感觉变化如此之大,还在作文课上奋笔疾书谢了一篇,也算是自己最早的影评。而黄蓓佳的文章再见已是在报纸上看到《派克式左轮》的连载了。

而文风基本没有没有变化的算是曹文轩了,所以过了近30年仍能一下就感觉到似曾相识。

读书的感觉

我读书虽然不少,但也是不求甚解,只是为了看而看,有感觉的书就仔细看,看看没有感觉甚至反胃口的书,连懒得再看一眼。而近几年看书,已经快赶上家里那位看电视剧了,看完就忘,阿加莎的小说过上一个月,再看都想不起凶手是谁了。

但有的书却记忆深刻,不止是文字内容,还有看书的感觉。儿子小学时候开始看曹文轩的作品,最早是《青铜葵花》及《草房子》,我闲来翻看,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作家作品我看过,而且是很早之前看过的,应该是从80年代初乐乐爷爷给我订阅的《儿童时代》上一篇关于老人与救落水人的牛的小说。后来翻看小说后面作者作品选 果然,是《第十一根红布条》。作家风格不会变,而看书的感觉也不会变。

我小时候看书的时候,乐乐的爷爷总笑我一目十行,可惜他走的时候,乐乐还没有开始看纯文字的书,如果他能看到乐乐读书的架势,会不会会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读书就已经够快的,儿子读书速度更快,加上现在书籍印刷不同以前,儿子已经是快到一扫全页的感觉了。看曹文轩的《叮叮当当》系列的时候,基本半个多小时就一本了。以至于他老妈看不过去,拿书提问考了他一遍《草根街》的主要内容,但能把买孩子的钱的数及来源都答出来。

曹文轩的作品,截止到《火印》,儿子全部都看过了,但从曹文轩到学校讲过课之后,儿子对其反而兴趣不如从前了,也许到了一定年龄,感觉也变了,只是希望看书的习惯不要变。

读书旧事

昨天开始,京东和当当开始了年中促销,都是买一百返五十。结果给儿子买了一本原本打折130多的魔兽编年史第二本,加上一本原先犹豫不定的计算机书,结果只花了110块多,等于白送一本书还便宜了20块钱。

从小受乐乐的爷爷引导就喜欢看书,那时候基本花费都是用在书上。大学期间,虽然各科成绩平平,但书没有少看。那时一般周末都到乐乐大姑姑家去,吃罢午饭从学校出发两条线路,要么坐当时的33路到西门,然后走到新华书店看一下午书,然后坐101到乐乐姑姑家。

另一条线路是坐34路到大观园,到东图看书。东图与新华书店相比,娱乐类的书比较多,一楼迎门一堆都是漫画书,最后从那里买两本《圣斗士》给大外甥带回去。

如果时间允许,就不坐电车,而是走经三路,在公园那里有两个书店,一个是计算机专业书店,一个是古旧书店。经二路也有一个书店,但种类较少。

可惜那时候书店除了泉城路书店四楼和古旧书店的老旧书籍偶尔打折,基本没有优惠。后来经同学介绍知道了英雄山文化市场,那里可以打折,虽然不高,正版盗印的书籍一般也就七五折,但已经很满意了,所以后期基本都是在新华书店看书,英雄山买书。

也许是缘分,工作之后的单位就在东图对面,但看的买的书反而少了。现在的书籍更多是给儿子买的,而翻看的时候除了娱乐性的快餐书籍,很难沉下心看。

昨晚问儿子看什么书,儿子说在看前段时间买的茨威格的短篇小说选,并说看的很累,一天只能看一篇。又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了没有,儿子说,更累,要分两天看完。

还好,我是看了翻看了几页,就根本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