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剧对神作

“我见过你们无法置信之事——我看见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端缘熊熊燃烧。我注视万丈光芒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所有的这些瞬间都将在时间里消失,一如雨中之泪……死亡的时间到了”

这是我看到电影中反派配角最棒的台词,更有传说这是这位演员即兴发挥的台词,他出自雷德利·斯科特指导的大作《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更神的是老雷在拍摄电影之前,竟然没有看过迪克的原作,而迪克看到电影的片花后,认为电影拍出的末世效果,和自己想象的一样。真是神人对神人,神作对神作。

斯科特的电影《银翼杀手》相对于小说原作,形神之别,颇有王家卫的金庸电影与小说原作的感觉。迪克的原作中,关注的是日渐凋零地球中人的命运,在一次次仿生人测试中,重点也是强调二者人性的差距。而斯科特的电影中,则更放大到对仿生人命运的关注。那段台词,就是偷返地球寻求延长生命的仿生人首领的临死前的独白。无论是女仿生人死前的挣扎,还是仿生人首领临死前救起濒临险境的主角的情节,都在昭示,仿生人和人一样,也是鲜活的生命,有着同样的思想,同样情感,也需要有生存的权力。

可惜电影正式上映前,迪克就去世了,不知迪克如果看完电影会有何感想,应该会有英雄相惜的感觉 吧。

迪克的短篇

相比迪克的中长篇小说的凝重,他的短篇小说要轻松活泼的多,充满了迪克鬼才般的奇思妙想及黑色幽默。

也因为没有长篇小说复杂的背景架构,以及严谨的剧情逻辑,好莱坞更青睐于迪克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其中州长大人早期的《全面回忆》,还被重新改编,加入美女戏份再次重拍。

但这些电影只是采用了迪克小说的基本构思,拍出来的基本属于烂俗之作。即便如斯皮尔伯格与阿汤哥合作的《少数派报告》 ,虽然是号称忠于原作的大片,但改动之大,不知道迪克还认识自己的作品吗。

而且电影为了表现所谓的人性,全面否定了少数派报告的机制,却忽视了原作中要表现的人性的另一面:对权暴的无畏,对真相的坚持。

而对这两者的畏惧与掩杀,古今中外始终一样。

沾边的父亲节

中午去接上课儿子的路上,他那记忆力本一般的老妈,念叨着大段孩子写的父亲节作文,里面饱含深情回忆父亲为孩子做的大事小事,很惭愧,我好像一件也没有做过。

不知道在儿子心目中我是什么样的爸爸,多年以后他会不会还记得他爸爸的好。

这自问出现将就9年了。应该就是9年前差不多这个时候,一切似乎有了定局。从医院回家,在老单位门口的大观园101车站转车,突然之间,乐乐爷爷对我的好,为我从小做的那些事情的记忆一下子涌了上来,熟悉回味的,已经漠忘的,如此之多,堆积的让我难以自持,以至于气结。

那一刻觉得乐乐爷爷为我做了那么多,即便在那之前,我依然在贪婪享受着而不自知。

之后九年中,如乐乐大姑姑所说,感觉乐乐爷爷并没有离开我们 只是出门买报纸去了。我也从未停止回忆,在回忆中享受。乐乐爷爷为我们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让我们快乐。他陪我们一起看书,一起用平度方法抓麻雀,一起在夏天自制面筋沿着河边柳树粘知了,一起顶着乐乐奶奶“屎壳郎能酿蜜养蜂干什么”的嘲讽用啤酒罐做天线,四个人一起打牌排名倒数第一还乐不可支……

我想学,但学不到,也做不好。

乐乐爷爷对我学习要求的不高,只是考初中的时候,跟我长聊一次,说他面子薄,求人的话说不出,所以希望我好好学习,将来别人他为难。我也想一生中为他做的,让他满意的也许只有学习这事了。用他的对我的评语就是:好歹学习上不懒。

这话在儿子小升初的时候 我也有转述。其实我心里知道很难,但我确实能做到真是不多。

我对乐乐爷爷唯一的愧疚,深埋在记忆里,却总也忘不掉。我自认一直享受着家里清贫的快乐,但有一次在过年期间为没有肉吃而突然爆发,那次他是真正伤心了。也许那才是中国父亲的无奈。

为了他满意与放心,我工作面试时忍住了羞辱,为了避免重蹈当初的互相伤害,为了相比上一辈已算丰厚的收入,混迹于蓝白之间。

不知道对与错,只为糊涂自欺的努力。

希望儿子能快乐,哪怕有一丝和我相关也好。

民族之痛

曾经在电视看过一部少有的话剧《哗变》,片中大腕云集,甚为精彩。军队律师在法庭上为不满舰长而哗变的船员辩护,凭借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为船员开脱,将朱旭扮演的船长弄得狼狈不堪。但在之后的庆祝宴会上,身为犹太人的律师,毫无胜利者的感觉,他痛陈纳粹要拿犹太人做肥皂,而是有昏庸一面的船长在抗击纳粹,更直斥那些为了自身利益的船员为哗变者。

成为美国队长之前的史蒂夫,在一次次被拒后,换着地方要求从军,因为他是犹太人,知道当时他的民族遭受的苦难,也知道他的民族在历史几千年中遭受的苦难,所以他可以为之献身,九死而不悔。

说《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美国顾问麦克鲁汉是理想化的军人,也是有失公允。虽然老汉身为美国人,却献身中国战场;虽是职业军人,却与看不上眼的炮灰们为伍,只为少些牺牲;他拒绝冒险渡江侦察,但决战时刻却与敢死队同上南天门。

按中国说法,他是军人的身子菩萨心肠,而按照他的宗教信仰,如同他最后献身于十字架上一样,他无愧耶稣的信徒。

民族的痛外人难了解

在迪克的小说《高城堡里的人》中,统治美国的日本人,虽然不像德国人那样穷凶极恶,但那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却进行着对美国传统文化的腐蚀与摧毁。即便如小说中的那个唯利是图的奸商,也难以容忍这种文化的轻视与毁灭,愤而要求对方道歉。日本人依然那样优雅地道歉了,但那道歉却也包含着胜利者的优越感:我道歉了,是出于我的文化而已,你能怎样?

这种文化的侵略挤压,真实历史中日本人在中国干过,征服者麦克阿瑟也干过,是胜利民族对失败民族常用的也是最为残酷的做法。随着时光流逝,民族痛楚也被慢慢遗忘。

在朱莉的电影《坚不可摧》中,这种民族间的冲突,被淡化为个人信仰文化间的优劣与冲突,而大谈谅解宽容。没有切身经历过的,是无法了解这种民族苦难的。如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死啦死啦面对美国顾问的理想化理论,发自内心的慨叹,因为那不是发生在他们自己土地上的战争。

迪克的思想也不是一般美国人所能堪比,所能了解。

天才PKD

除了阿西莫夫,另一个感觉不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菲利普·迪克。

在亚马逊买迪克的小说合集的时候,一是促销,第二是为了看电影《银翼杀手》的原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和电影有什么区别,但看序列第一本《高城堡里的人》,就有此感觉。

在小说中,迪克重造了条新的时间线,一条因罗斯福遇刺而改变的时间线,在这条时间线中,美国被日本与德国瓜分统治。但在迪克的笔下,这样的时代却显得非常真实而没有违和感,简直就像迪克亲身经历而娓娓道来一般。

在小说中,迪克多次提及中国的周易,而后面的《尤比克》中,迪克又描绘了一个类似中国传说的魂灵结界,在这个结界中,有冤魂,有恶鬼,主角们费劲波折,却总难改变命运的。看这本书的时候,真是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在《流吧,我的眼泪》中,迪克更是将美国描绘成一个军警管制的社会,但写的又是如此真切自然,以至于让人无心分析导致时空错乱的药物为何如此强大。

世上总有天才。迪克如果不是穿越者,那就是不世出的天才,他的小说出自他的才思而不是诸多评论中的药物的作用。

同时代的科幻作家曾评论迪克的作品:有着许多英雄,其中曾被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提及的就是那些诚实、仁爱、坚忍的平凡人们。

即便在最让人感觉绝望的《尤比克》中,人鬼两界真善仍存,而迪克悲天悯人之情贯穿其作品。这种良善绝非药物所能玷污的。

最长的丛书

自从使用kindle看书以来,看的最多的丛书是阿加莎的侦探系列,但一套书一气看完的是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及机器人系列的十二本书,外加《神们自己》和《永恒的终结》。

买的时候贪便宜,看起来真是痛苦啊,电子书和纸质书不一样,拿过来能感觉到这本书多厚,看了多少,还剩多少,看电子书只是一个百分比,几次想放弃,但停了几天,还是继续了。

看完后,不禁感慨,科学家会写作,谁也挡不住。这老先生也太能写了,从时间到空间,外加人性,没有不信手拈来洋洋洒洒又一篇的。

但看完之后再看作者发表的年代,又不得不佩服,60多年前写的东西,掩去年代,现在又有几人能比肩其知识与想象力,其笔法也让现在多如过江之鲫的作家们汗颜。

有时都不得不怀疑乐乐老妈的怪论,《永恒的终结》没准就是阿西莫夫写的自己的经历,他也许本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机器人三定律

因为机器人的强大,为了避免机器人伤害人类,在阿西莫夫的小说机器人系列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为了保证这三定律有效性,阿西莫夫在小说中进一步解释,由于长期的发展,如果要修改这三定律,必然会导致整个机器人逻辑的混乱。所以三定律是不可违背的,机器人是安全的。

在机器人系列的最终篇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违背了三定律的机器人,付出了自身毁灭的代价。

但现实中机器人发展中,制造商会遵循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吗?我感觉很难,和他们谈三定律几乎等于给老虎念经。他们首先要求自己的产品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并保证利益不受损害。机器人三定律这种保证人类普遍利益的条条框框,定然被利益集团弃如敝履。

但这样利益集团的机器人产物,最终将成为集团的掘墓人,也就成为人类的终结者。

近墨近朱,人机同类

机器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本身没有情感,但在与人的交流中,却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从而使其“本身”有了情感。

阿法狗冷冰冰横扫棋坛,但凭借其深度计算的高超棋艺早早领先,但确认胜利之后就开始不断退让,只要能赢就行。这种“棋品及胜负观”即便其手下败将也觉得不齿,所以说阿法狗只能算是机器而不能称为棋士。而这种缺失,无疑是由开发者的围棋观造成的。所以就如某些科学家担忧的一样,如果坏人掌握了高科技机器人,坏机器人越学越坏,那审判日也就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明日的现实了。

另一方面,阿法狗在棋艺之外的赢得的尊重,几乎来自于其人肉臂黄士杰博士。即便桀骜不驯如李世乭、柯洁,也对黄博士的表达出无上之尊重。正是黄博士在人机大战中表现出来的温文儒雅,为冷冰冰的阿法狗披上人性的外衣。

在《星际迷航》第二系列终结篇《复仇女神》中,皮尚鲁的克隆生化人在仇恨中成长,走上杀戮复仇的歧路,而舰队机器人数据最后为救舰长而牺牲。牺牲前数据的那片刻的停顿,应该不是计算生死的价值大小,应该是人性情感中的生离死别的感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机器与人应该是一样的。

机器人的情感

一年间阿法狗横扫围棋界,二代更是独孤求败。有评论说,阿法狗类的机器没有人类的情感,所以不会犯错,人类难觅胜机。

但机器人该不该有情感呢?《星际迷航》与《遗落战境》中都有机器人或者生化人情感的描述。

《遗落战境》中外星人看来也了解“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为了生化人更有效率工作,安排男女两个生化人一起执行任务,并植入了人类情感。但最后战胜外星人的,却是超越这种植入情感的人类本性。

《星际迷航》电影第二系列中有一个主要角色就是机器人数据。数据为了追求更高效率,更好融入舰队,让队友给他植入人类情绪,结果因为人类恐惧差点害死队友。但影片最后,即便没有人类情绪植入的情况下,数据面对外星人的诱惑条件,有着人类认为一刹那而机器认为足够长的犹豫和迟疑。而数据的拒绝,保持对战友的忠臣,可以说是计算之后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日常积累产生的自然的人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