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詹大爷几乎靠着一己之力把骑士拖进总决赛,昨天勇士三巨头也在西决抢七大战中击败了詹少爷领军的火箭,连续四年上演与骑士的顶峰决战。
最近记忆力越来越差了,竟然想不起这四次决战的胜败结果,于是进入新浪体育的NBA专区查询。结果发现,里面的NBA总决赛记录居然只是到了14~15赛季。于是又到搜狐和网易体育的NBA专栏,里面首页均没有相关的专区记录。
不死心,又到了平时最少去的腾讯体育,出乎意料,里面竟然有相关专栏链接,但打开之后大失所望,里面结果和新浪是一样的。
最后还是到NBA官网查到了全面的资料。作为国内前几名的体育专栏,出现这样的差错,似乎也太不敬业了。
但根据官网里面的表单内容,结合新浪网页表单caption上面一行格式错误但内容正确的结果来看,我估计新浪应该是通过爬虫抓取NBA官网获取的数据,但15~16赛季因为对方格式变换,获取失败,而人工又没有校验,才会出现这种不专业的错误。
虽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但人工并非就是可有可无,毕竟数据的体验和使用者还是人。
分类: 杂谈杂忆
经典的《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在美国多个著名榜单上,都名列爱情片的榜首。但其实他本是一部“政治正确”的时代之作,否则在奥斯卡颁奖大会上,公司老板就不会赶在导演前面冲上去抢小金人了。
我看过电影不多,而且时代断档,但《卡萨布兰卡》在我看过两遍以上的电影中排名第一。
虽然很多评论对其故事性流于俗气颇多不屑,但这是一部40年代的电影,战争背景,三角爱情,面冷心热的男主角,魅力无穷的女主角,阴险的反角,贪财好色正邪难判的配角,这些似乎俗套,就像哥伦布的鸡蛋一样,后辈多少电影没有致敬的成分?
我评价电影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用心,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参与者,用心之作就是良心之作。对这样的电影,观者才会用心动情,每次看的时候留意到不同的细节,才会百看不厌。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而《卡萨布兰卡》就是这样的电影代表。电影的故事情节虽然暗流涌动,但在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演下却自然平缓,流畅感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人都为影片用心做出自己的贡献,影片青史留名,演员也不枉此生。
气质压演技
我最早了解电影是通过《大众电影》杂志。70年代末的电影介绍还是以拿来主义的正能量为主的,不像现在大多以明星剧照、写真充门面,好容易小心翼翼在封底登了一张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接吻剧照,还遭到了共产党员问英杰同志的来信呵斥。
后来慢慢开始开放了,泰勒、梦露的非剧照照片也开始刊登在彩页中,虽然还是黑白的。但最早刊登,并且是彩页首页专版的,还是英格丽褒曼。
英格丽褒曼应该是电影发展到有声时代,最初著名的女演员了吧。无论是和男星配戏,还是独挑大梁的女主角,在那个时代都是冠绝群芳的。如果不是因为“违背社会家庭伦理”被放逐出好莱坞,她的成就应该更大吧。
英格丽褒曼出演的《卡萨布兰卡》是我看过最多的电影,在当年淄博台阴差阳错连播两遍的情况下,也都坚持看完。虽然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褒曼,但却也想不出谁能演的更好。
但褒曼并不喜欢这部电影,估计一是自己是被借去出演的,再者可能也不满意自己在片中的戏份。
但我总感觉褒曼的演技因她的气质夸大了,或者说她是天生的演员,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她的天份。
这点她自己也应该有察觉。在她重新被好莱坞接纳后,破天荒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出演一次配角,就被迫不及待地往手里塞了一个小金人。她对自己心目中获奖演员的歉意,应该不是虚伪的套话。
明星演员奥黛丽赫本
也许我对泰勒的评价太过苛刻。我集中看好莱坞电影,是通过观看央视引进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50部老片。那里面女性作为主角的好像只有秀兰邓波儿了。
在那个时代,估计泰勒也有自己的苦恼,明明可以凭演技,却不得不凭身材。但在看《热铁皮屋顶的猫》的时候,还是觉得要是奥黛丽赫本演会更为电影添彩。
我看赫本的电影真是不多,她最经典的《罗马假日》收音机听了几遍,但是电视只是断断续续看了几次片段而已。真正连续看完甚至看了几遍的,是她并不著名的喜剧《谜中谜》。
这两部电影中,赫本分别与派克和加里格兰特搭档,在这两大影星对戏中,赫本能不只是作为花瓶,已属不易,《罗马假日》更让派克有配角的感觉,更是女明星中罕见。
我认为一个能演好喜剧的演员才是好演员,而赫本在《谜中谜》中的表演,更是超越她固定的形象定位,可称为明星演员了。而最有喜感的,是在得知有高价遗产后,和警察对话那段,自己拿别人的烟,却不让别人抽,简单的动作,到位的表情,又可以套用现在的话:本可以凭颜值,非要凭演技。
商业片女星
伊丽莎白泰勒是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当红女明星。但我对她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
她曾经多次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女主角,但那个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电影商业化的黄金时代,而作为电影艺术与学院奖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类似接吻时长、卧室两张床的管制时代也成为历史,票房成为决定一部电影命运的标准,于是电影靠男明星撑场子,票房则靠女明星赚人气。
怎么这么眼熟?
而泰勒应该就相当于现在的流量女明星,女明星的演技评价也可以用在泰勒身上。
我看过泰勒的名片不算多,但无论是《埃及艳后》还是《热铁皮屋顶的猫》,每次看的感觉总是要是别的女演员演会不会更好?
尤其是被恶俗翻译为《真诚与谎言》的《热铁皮屋顶的猫》,被称作泰勒的代表作,甚至因她而翻译为《朱门巧妇》。但不幸的是,就像被当做电影招牌的巩俐,在《霸王别姬》中被一众开了挂的配角的陪衬的暗淡无光一样,泰勒在此片与年轻的保罗纽曼和老道的龙套老爹扮演者的配戏中,演绎了何为花瓶。
花瓶总是花瓶,虽然花瓶有高下。
破镜谋杀案
川普不光对外狠,对内制裁的大棒也是舞得山响,咬定亚马逊,非要提高邮费来杀富济贫。
估计亚马逊上上下下烦心事也不少,国内亚马逊别说电子书降价了,特价活动也不再是每天一例,首页走马灯广告几天不变样。
实在是抗不过去,边找了一本便宜的《破镜谋杀案》买了。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出版的早。想来,这本应该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看的第一本阿加莎的小说。
书翻看完了,发现还不错,不像近年买的小说,看完之后连作案手法都忘了。虽然过去20多年了,除了作案手法等,很多细节也还是记得的。年轻记忆力还是好啊。
根据马普尔小姐为主角的其他小说来看,老太婆估计已经没有几年活头了,要是腿脚利索,到现场一看就破案了。但要是这样,阿加莎就没有机会啰里啰嗦写那么多的鸡毛蒜皮了。
唯一有些忘记的重要事项,是看似平庸的受害人的丈夫,原来是女影星的第一任丈夫。当他陪着呱噪的妻子前去宴会的时候,也许只是想看一眼自己曾经挚爱的人,但对方居然没有认出他,不知他心中有什么样的滋味。
可能和自己婚姻经历有关,在阿加莎笔下,帅哥美女似乎好人不多,不是凶手就是早早死翘翘。作者在文末,引用台词来描写了女影星的美貌,似乎并非夸赞。
对这篇印象深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同时期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女主角是伊丽莎白泰勒,无论她对人物了理解还是演技,端的是非常美艳照人。好莱坞不缺影星,但那个时代更多的是明星,票房明星。
人书皆不可尽信
昨天在网上看了一篇关于南怀瑾的江湖的文章,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南怀瑾与名利场的往事。
看完之后非常平静,既没有谣言的愤怒感和被蒙蔽的失落感。35岁之后的我没有什么长进,唯一的进步,应该就是多了一些对人物评价的平和。求仁得仁,求财得财,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非伤天害理,总是可以理解甚至值得尊重。
如果论触动甚至改变我思想最初的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当时是刚上大学,到齐鲁石化乐乐小姑姑家,翻看复旦大学版的《论语别裁》,套用一句烂俗的话就是:原来学习古籍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学习。
通过看《论语别裁》,学习到原来书不能只是仅仅死抠书面文字意思,还应该结合其他旁证,如作者的性格,写作背景,其他相关文章来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增加阅历,也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这也许他家所说的处处是道场。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多遍的书。当然也是饱受争议,年轻的我先入为主,总是对那些非议声嗤之以鼻,甚至横眉所对。
但读的书多了,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读此书所悟的对立面,读书不动脑,不如不读书。
虽然喜欢这本书,但一直犹豫,最终没有推荐给儿子。因为我读此书时,已经上了大学,走上不学无术的不归路。而儿子还小,让他读这种由演讲整理而成的书籍,影响考试答题虽不至于,但对他读书严谨态度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贻害终身。
学习总是辛苦的,虽然有人为名利而苦读无可厚非,但因苦而简单快乐,也足够了。
停战前后
贸易战停战不能光说说而已,双方都需要有实际举动来表表姿态。于是中国立马宣布汽车进口关税大降,当然名目是为了结构性改革,为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而美国也要给点面子,于是发表联合声明,中兴禁令解除。但解除归解除,禁令的导火索,也就是中兴之前未遵守的对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调整,必须执行。
这也就是中国人最常说的打狗给主人看。未执行协议就要打。虽说停战,但道义和利益的利器已经予人。
其实停战早有征兆。
在文革期间,中国政治上层风云诡谲,但一个外国记者总能提前做出准确预测。别人以为他有内线,他说,还用内线吗?每天看看人民日报,根据报纸刊登的政治人物出现的频率变化,以及排位变化就足够了。
在停战公布前几天,中国以保证猪肉养殖户的利益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终止了对美国高粱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这就已经提前宣告了停战的结果。
这也承认了停战的胜败归属。
本来,这可以和汽车关税大降一样,在停战之后宣布,皆大欢喜。但提前宣布往好里说叫大度,坏里说叫谄媚示好。对历来爱面子的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很没面子的事情,但面子,不是自己想要就有的。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各大网站都在说寻找英雄,现在的东北,对得起谁?
停战有胜败
这几日因中美贸易战停战,国内无不普大喜奔。
和谈派说:早就知道打不赢,非要什么“贸易归零,绝不退步”,纯属无知者无畏。
强硬派说:如果没有“不惜一切代价”的气势和决心,美帝怎么会妥协退步?
大家好像都没错。
中国代表团赴美之前,美国代表团是先行来访的。当时某大V评论,谈判那点时间也就够介绍代表团人员的,谈判不会什么实质性成果。这次中国赴美,时间没长多少,却带回了停战的胜利果实,中国人名字短还是大有好处的。
美国认为自己胜了。他认为给中国上了一堂“契约精神”课,让中国承诺遵守入世承诺。只要遵守承诺,贸易逆差、知识产权等就都不是问题了。
中国自然自己没输。入世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没说不遵守啊,慢慢来,慢慢来,一定,一定……
还是那个观点:停战不过是为了更好看清对手。
技术性淘汰
力挺联想或者柳传志联名信的一众大佬中,肯定是有肝胆相照的,但也是鱼龙混杂,投桃报李的有之,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有之,刷存在感蹭热度的更是大有人在。
但其中心存感激的应该是刘强东了吧。京东老大在估计是在某次内部会议上,痛批几类员工,在气头上说出了还留着等退休不成的话。
内部会议,老大说这类话再正常不过了,但不知道是内部泄密,还有有积极的下属错会了意,当作励志文发表出来了,顿时闹得沸沸扬扬,传来传去,变成了刘强东要开除5万员工了。
刘强东正为此头疼的时候,联想联名信一发,既转移了舆论焦点,刘总也可以怒斥网络谣言为毒瘤力挺柳总的同时,为自己澄清。
对刘强东素无恶感,而且对他粗中有细的做派甚是赞赏。他没有那些精英们的清高和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样他的言行更易为我辈小民接受,反而提高了自己形象。
刘强东在澄清开除员工谣言时,表态绝不会因为技术更新开除任何一个兄弟,而让他们工作的更体面。
技术性淘汰,是当年我在混迹科技人员时听到的一个用在计算机设备上的新名词,是技术部领导归类那些还没到报废年限,但因系统更新而无法实现新功能的,如读卡器、密码键盘等介于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之间的设备。
现在已经用在人身上了。
后来又混迹人力圈,在一次会议上,某位领导谈到老员工能力的下降,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了,还是需要照顾。当听到此言时,不管是他脱稿有感而发,还是秘书代写,感觉他顿时高大了很多。
体面二字,说的容易,做到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