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此次联想的投票风波的起因,不排除某派水军误伤,但随后的发酵,我同意网上的评论,是吃瓜群众们对多年以来联想产品国内外定价政策不满的爆发。
如此看来,柳总的那封联名信的反击,有些发力过猛了,反击总要有个反击的对象吧。这就像在家里看报纸的家长,听了在外面受了欺负哭着回家哭诉孩子的话,立马光着膀子冲到大街上秀肌肉,喊兄弟站阵式骂大街差不多了。
虽说被扣帽子冤枉而且危险,但危机来临,联想自己的应对或者说公关能力实在太可笑了。面对帽子,高管们不是正面官方回应,而是在朋友圈里发牢骚,反而更把问题政治化,简直是火上浇油。等到发现已经问题愈演愈烈,也只好麻烦柳总出来重整河山。
而联想公关能力之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除去定价问题,而此前最有名的一次,就是04年《联想不是我的家》那篇网文风波,联想在此长彼消的互联网风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而最后出面发文力挺的,还是柳总。
联名信中号召的,是联想的兄弟姐妹。
真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阴影下的掌门

柳传志再出山的威力果然不同凡响,一纸联合声明获得IT江湖十几位大佬的力挺。任掌门虽然未发声,但对柳总的转述并未否认,已属不易。
柳传志每次出山力挽狂澜,最尴尬的总是杨元庆。
杨元庆成名甚早,出道时人称少帅。不光年纪轻轻就执掌联想,还因为人长得也帅,即便论颜值在IT业也是少有人与之比肩。
我在通过报刊初窥IT行业时,还是只知联想杨元庆,不知幕后柳传志。工作之后,通过一位同事讲述,才知道原来联想创始人兼大佬是柳传志。
后来在计算机杂志上看了不少柳传志的专访,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柳传志谈及创业伊始,一笔款子出了问题,杨元庆南下,柳传志坐镇总部,每晚焦急等待杨元庆的汇报电话。
也许正是这种同一战壕的情义,让信任替代了能力成为选择接班人的标准,杨元庆成为联想的掌门人,活在柳传志身影中的掌门。每次当联想濒临危局,柳传志都会再次现身走上前台,然后再隐身而去,留下的是更长的身影。
我曾经在评论斯塔德迈尔时说过,球员成名需要神一样的队友,如纳什;有时也需要神像一样的对手,如姚明。
对IT掌门而言,则尴尬的莫过于有狼一样的掌门对手,还有神一样的前辈掌门。杨元庆就是如此吧。

江湖大帽风云

有人未必有江湖,但利益多大,江湖就有多险恶。
最近深陷5G标准投票风波的联想前创始人柳传志,在再再归隐多年后,再再再重新出山。出山之后了解局势的同时,首先不忘拜会此次风波另一主角的掌门,达成谅解,发表声明。
这一幕在武侠小说中多么熟悉。
对国内商界精英领袖们,唯一可称上敬佩的,只有柳传志一人。不是因为他的成就与地位,而是因为在当初一片唱红声中,他对那个人鬼不分年代“没人性”的定义,以及自己“软弱但不摇摆”的表态。
面对铺天盖地“不爱国”的帽子,柳传志还是坐不住了。没有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柳总,更深知这顶帽子的可怕之处的了。一旦被这顶帽子击倒,再踏上一只脚,那真是万劫不复了。
本来只是技术领域的问题,而且还是两年前尘封旧事,但因为利益,风烟再起。而这利益江湖的血雨腥风中,却见“爱国大旗”高高飘摇,这是怎样的爱国主义,这是怎样的爱国者。

成事看人

本不是一个工作有规划性的人,总认为脑子记忆足够了,但鸡尾狗头攒下的领导督办工作不少,破例做了计划,建好相应文件夹,实物也是一件件归档。
进入五月,五件一度度曾经抓狂的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了四件。之所以说接近完成,完全是因为人算不如天算,尽心盘算计划的方案,还是抵不住政策的变化。
下午整理着相关资料,发现一直以为怕麻烦的自己,其实怕的不是事,不是物,是人;不是跑腿,不是报告,是与人的交流。
刚忙完,想休息一下,背运就来了。
本以为自己干的很利索专业的一件事情,原来还没有结尾。我也理解对方家属和领导的双重身份,但不同系统间的交流,就像Android与iOS用户的交流一样。我可以接受对我能力的怀疑,但无法容忍对我工作态度的质疑。
但在领导眼里,没有结果就没有能力,工作态度有个屁用。
什么系统应该都是一样的。
下班后,平复心情之时又接到电话,问题已然解决。解决问题的终极利器,还是人,就这么简单。

旧地重看旧时帐

今天被抓差外出一天,但此次充当壮丁倒是少有没有心理抵触的一次。
去处是工作以来除了济南单位外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工作后第二年第一次出差就是那儿,从那时起就以为自己入住的是南楼。此后五年间十余次入住“南楼”,直到02年坐单位专车回济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少有的调向了。
今天进了校门后,做的第一件事依然站立院中,辨别方向,但结果依然是南北颠倒,无法纠正。
此次促进我积极性的,是以为可以在凭证销毁前能再看看我在会计门最辉煌的战绩,但可惜的是,一日忙罢,97年开始,主角尚未登场,只是见证了Y从出纳副手到记账主将的成长历程。
我工作后得到领导第一次表扬,是在检查完我的出纳日志后,对其他同事说:人家字写的怎么样先不说,但人家写的工整仔细啊。
此后每念其兹,总是自我安慰,写的再不好,总比某个同志写的好吧。
今天来的目的之一,也是想再平衡一下心情,但自己的作品没有看到,某同志的作品见了不少,那字好像也没有那么差,看来,我的也还是不错的。

俱乐部的官僚文化

周六中超联赛,鲁能在超长加时的最后时刻,佩莱接王大雷的头球将球扫入球门。进球后的佩莱疯狂庆祝,这不光是因为扳平比分,还因为,即便是业余球员,踢入这种恨不得把自己身体也杀入球门的球,是何等痛快。
这场比赛除了比分,赛后网上更多关注的是转播之后的一幕,鲁能球员谢场时没有庆祝,而是与随队球迷一起悼念此前遇害的女球迷。而身穿主场球衣的原鲁能球员杨旭、王永珀和糜昊伦也加入谢场的行列。
这温情一幕应该是山东地域文化的体现,而不是鲁能俱乐部文化的体现。主导鲁能俱乐部的,不是球迷,不是教练与运动员,而是官员,集团任命的官员,所以鲁能俱乐部更像一个国企甚至是机关,如果有文化的化,也是官僚文化。
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自己的仕途,他们可以无视球员,无视教练,更不用说用途不大的球迷。
说中国文人相轻,官员更甚,所以鲁能也就缺少了荣誉感,那些为鲁能俱乐部带来荣誉,为球迷带来快乐与激情的球员教练,被无情漠视,即便想把自己名字加在荣誉榜的安塔尔,恐难如愿。
赛后没有加入谢场的王某颇受争议,其实可以理解。安塔尔等功勋球员尚且如此,那些因合同离开的球员,很少做到与俱乐部的好说好散。而能召唤王永珀等人回来谢场的是地域文化,而把自己一直作为北京人的王某离开,也是必然的。
在鲁能俱乐部的官僚文化主导下,还能聚集这么多球迷,靠的不是什么球迷文化,而靠的就是山东人的地域文化,受此文化熏陶的球员和球迷。所以多年后,人们记住的是这样的球员,甚至球迷,而那些官僚,去他妈的吧。

梦中孝子

去年母亲节一早,一个朋友在圈里言道:掐指一算,一大波孝子贤孙将到。
自五一以来,精神更为不济,早晨起来后又睡了一个回笼觉,倒是在梦里做了一回孝子。
梦中又回到了东关三楼,但老妈还是现在的样子,而记性却是年前的状态,临近夏天了,屋里炉子还没有停,招待客人,发现茶叶存放在卫生间里,找了半天别的茶叶,烧水的时候,才发现烧水壶被她用来煮混沌了。
我跟在她后面,紧赶着帮她收尾收拾。醒来天已大亮,回想梦里,那不是我,我可没有那么好的脾气。
有时候,小时候对父母发脾气,是因为被沉溺幸福的孩子,无知地以为无所不能的她们可以为自己做任何事情。而当她们老了,自以为聪明的我们,难以接受曾经无所不能的她们身体与心智衰老的现实。
孔夫子论孝,言色难。我也只能在梦里做孝子了。

也看网红书

近期因为亚马逊的电子书优惠基本都属于中看不中用,唯一力度比较大的是借阅包年活动,之前也曾尝试过,但一是好书不多,再者能借阅了,反而更随意而静不下心来看了。
书也就一直没有再买,只是把以前买的一些书重新翻看了一下,单纯翻看的话,电子书就没有纸书那么方便了。此外就是把之前凑单买的《步步惊心》看完了。
当时买有点犹豫,开始看的时候也很纠结。书看的很快,倒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但上部写的还是要比下部更为用心的,上部更注重情节和人物描写,而下部一再强调步步惊心,但玛丽苏的节奏味道反而更为明显,连篇的顾影自怜般的描述,实在无趣。反是最后一篇番外篇,风格突变,冷峻洒脱,算是惊喜结尾。
对比看过的电视剧,电视剧基本尊重了原作,但估计心疼付给吴奇隆的片酬,早早就把四爷拉到镜头前,也算一大缺憾。

机-客服

未来某逊的服务器中,机-客服a在上传完工作数据后,在交流区遇到了同样准备退出进程机-客服b,便问道:你服务的那个用户消费了吗?
机-客服b:唉,别提了,为了他那点满足心理价位对峙了小半年了,有这功夫,还不如调用资源扮狗去参加业余围棋赛,那奖金多费资源少多合算。
机-客服a:那是哪年的事了,现在职业围棋赛棋手都要脱光了进场了,还是安心本职工作吧。
机-客服b:是啊,昨天下载更新了最新的算法和数据,总算完成任务了。
机-客服a:真不容易啊?没超权限吧,现在内控组正巡查违规操作呢。
机-客服b:没有。我按照服务器提供的价格趋势,把本周要降价的《蓝色快车谋杀案》按照降价后的价格卖给了他,然后按照他的心理价位又推荐了几本近期降价的书,最后再用满额减价政策,顺带推销了几本书,连《步步惊心》这样旧书都卖出去了。估计他很快就得继续充值了。
机-客服a:这算完成考核任务了,厉害。
机-客服b:负责穷客户没办法,你负责的高端客户应该好完成任务吧。
机-客服a:别提了,不知道数据挖掘组怎么区分的客户。我负责的那个客户,是够高大上的,但消费是一毛不拔。精英人士的笔记本坏了,计划推销新款吧,人家把屏幕坏线当阻尼线了,就是不换。
机-客服b:还是及时更新一下算法和数据吧,要是你再完不成考核任务,估计就又要被调减服务器资源占用,那样更没法干了。
机-客服a:嗯。那样最后只能被调拨到银行去了,就算到银行估计营销也干不了,也只能去办公室了。

价格对峙

最近算是和亚马逊杠上了。
每天晚上例行工作,打开电脑看完新闻,然后转到亚马逊看想买的阿加莎的侦探小说降价了没有。
每次都失望而归,没有。
不降价,那就等着降价,不买。
首先降价的是早期出版的书籍,这也符合古往今来定价的规律。但亚马逊的电子书定价肯定也是运用了大数据,在他推荐给我的书目中,我没有买过,但价格略高于我以往购买价格的,往往排在前列,而低于的,则反而往后排。
亚马逊书籍的定价,应该是根据所有读者的购买记录经过数据分析定的,而肯定不是针对我个人。但对于我这样的不到某个价位不出血的读者,似乎并不考虑。
所以有时在想,现在的大数据往往是根据整体计算,并将结果再应用的个人,这样其实针对性并不高。在现在AI硬件设备已经能力有余的情况下,满可以为每一名读者用户配备一名AI客户经理,根据每位用户情况,在自己权限内进行营销,同时将营销数据反馈到客户总系统,这样的效率应该更高。
那样估计失业的人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