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天猫类似济南原先的西市场、老东门,围个场子卖摊位;而京东则更像银座,自己买卖做大了,自营同时卖摊位,额外收入不菲也带来更多客源。
商家这种杂营买卖虽然导致鱼龙混杂,但也说得过去,毕竟都是卖东西,聚合算是双赢吧。但作为新闻网站,最近改版后的新浪体育的所谓“内容聚合”就有些令人作呕了。
手机因为新浪的低俗化,我基本已经改投搜狐门下。但现在一般回家开电脑习惯首先看的还是新浪体育新闻。但自今年改版以来,原先的分类分栏版式,被瀑布流的博客式版面代替。但阅读感觉总是很奇怪,里面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章,而且水平良莠不齐。后来在首页前列看到一篇文章,标题醒目:中超新豪门即将诞生,点击进去,居然是京东要入主延边。
我去!延边降级后还在保级漩涡呢,还中超豪门呢!
再细看,原来这篇文章并不是新浪体育的文章,而是一个自媒体写于一年多前的文章,不知用了什么手法,让一年多前的扑风捉影的僵尸文诈尸了。
新浪本来有自己的博客,这样的文章出现在博客圈里面,无可厚非,但把体育相关的博客和新浪原创文章混杂在一起填充自己的栏目,作为一个商业网站,这和贩卖注水肉有何区别?
现在根本不是知识爆炸的年代,而是知识贬值,信息泛滥污染的年代,糟糕的年代。
分类: 杂谈杂忆
搭台揽客两不误
漫画派对的合订本本来是打算在天猫购买的,里面分类排列比较混乱,当时只看到了两本。后来在杂志的广告中看到京东也开了官方店,于是就转到京东。
之前对京东利用自己的平台招揽加盟店铺的做法颇有微词,而对其商品分类时候,不像当当那样可以快速区分自营和店铺的做法甚为不屑,感觉有些浑水摸鱼的嫌疑。
但从此次购买经历来看,虽然毛病依然存在,但不得不说,店铺内部无论是UI还是分类,还是优于天猫的。这估计是利用了京东原先自身的资源,加盟的商家可以享用与京东自营同样的服务。
而天猫则可能因为属于集散商家聚合,注重特色和灵活性的同时,也就造成了杂乱零碎的局面。
不知二者加盟费用差距,但只求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商家,选择入驻也是无奈之举。
久违的合订本
从京东买的漫画派对过刊合订本到了,三本花了60块钱,但估计儿子要看也要等中考结束了。
已经很久没有买合订本了。
家里最早的合订本是手工制作的,都是乐乐的爷爷亲自动手。每年年初,他都会把上一年订阅的杂志、报纸整理好重物压平,锥子打孔,棉线装订,外面糊上牛皮纸。从70年代末的《大众电影》,到后期给我订阅的《儿童时代》、《小葵花》等,还有《中国少年报》、《足球报》。
装订好的合订本堆在衣橱上,时不时搬下来翻阅一下,在书籍较少的年代,那算是家里翻阅次数最多的读物了。
后来开始买过刊合订本,一般是没有订阅过的杂志,如《考试研究》等,也有因订阅不完整购买的特定的合订本,如《足球报》的世界杯专辑。
工作后购买的第一本合订本是《大众软件》96年合订本,因为里面有当时众多流行游戏的介绍及攻略,成为翻看次数最多的书籍了。
之后因为购买方便,也就很少再买合订本了。而随着电子读物的普及,估计合订本只会留在记忆里了。
体能与外援决定球队
本轮联赛,鲁能做客北京挑战北京人和,本想利用上港、恒大本轮落败之际,重返榜首,无奈一周三赛的两队受体能的限制,只是奉献了一场久违的甲A水平的0:0的平局。
我判断球队体能状况,不是看跑动,运动员咬咬牙都还能跑,看的是传球和抢断时的卡位,只要这两点踢得磕磕绊绊,那体能根本达不到比赛的强度要求。
前两周的足协杯,乙级队利用对手不能使用外援的规则,爆冷不断。赢球了难免翘尾巴,口出狂言:什么中超乙级队国内球员水平差不多,球队水平差主要是外援。
大话谁都会说,光看一场淘汰赛看似水平差不多,那是因为乙级队可以以逸待劳,而中超球员联赛体力消耗更大从而影响了水平发挥。体能是决定不同等级球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同等情况下十番赛,估计全华班中超球队能将对手踢到降级。
但大话里面也有实话,那就是外援决定球队水平。看了三场比赛,倒是觉得垫底的大连一方那场胜局最为精彩一些。恒大只是凑了两个外援,而一方的外援是王老板直接从马竞撬来的当打双雄,而决定比赛的正是外援,单从这场看,卡拉斯科的水平,绝对是中超超一流的外援。
而之所以之前一方难求一胜,固然有磨合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外援信赖不够。等完全围绕外援开踢了,比赛就好踢多了。
虽然无奈,在现在国内球员水平状况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混得专业
退票风波还在延续。今天看新闻,处于舆论中心的某平台再发声明,拿起法律武器,要对某些自媒体讨个说法。
好在胆小怕事的俺早有远见,之前发的文字中只字未敢提其大名。
用法律维权已经是丑闻或者负面新闻主角必用的武器了,一可以唬人,二可以壮胆。
只是这胆气有多少呢?一会玩文字游戏,说退票原因是黄牛退票只是“疑似”,意思就是没说不正常,先给自己留条后路。再就是揪住那和各半差不多的比例数字不放,倒来倒去就那两个百分比。就算唱高调要保护用户隐私,但退票人数和每人票数总能提供出来吧?
倒是期间其对手平台的声明更显专业,不愧背靠大数据大平台的东家。人家数据方面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而且横向、纵向比较了退票率,有没有人为操纵一目了然。
这才叫专业。
专业秀完,再秀文化。一个接一个的“绝不”,洗白了自己同时,新账旧账一起算的矛头指向何方,看者起疑,对手心里自知。洗白了自己,震慑了对手,厉害。
同时做平台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续貂佳作少
昨天在查询验证《大染坊》资料的时候,偶尔发现居然2016年还拍摄了一部续集。但细看演职员表,原剧的主配角们,似乎只剩下侯勇了。
侯勇一人能撑起这部续集吗?
《大染坊》的成功,除了优秀的剧本和精致的拍摄,众星捧月的配角们功不可没。
首先登场的是老戏骨王奎荣,其后高明、王诗槐、何伟都属于荧屏实力宿将。而张秋歌、野芒、罗刚、萨日娜都成名已久,两大花瓶王思懿和孙俪,一个有灿烂的过去,一个有着辉煌的未来。
在后来大红的《伪装者》中感觉演出最出色的王天风扮演者刘奕君,那时在演艺方面出道不久,在《大染坊》中扮演的赵东初,也算是出彩的起步。
每个配角都在片中倾情出演,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王奎荣扮演的周掌柜,在安慰完为儿子娶妾而恼火的高明扮演卢老爷后,又关切自己女婿在外面的情况。两个老演员的对手戏表演的不瘟不火,恰到好处,颇见功底。
13年后再拍续集,估计除了本来就老相的侯勇,也没别的演员能续拍原作了。只是不知那宁折不弯的陈掌柜,即便死而复生,能在日本占领区如何腾挪?相对于24集的原作,45集的续貂也似乎太长了吧。
警笛唤忧患
03年拍摄的电视剧《大染坊》,是山东影视制作中心的力作,即便放在现在看,仍数佳作。
虽然电视剧有浓厚的英雄演义色彩,但是拍摄精良,无论主角配角演技都值得称道,而剧中无论剧情还是布景细节也细致周到。但当时看的时候,唯一感觉瑕疵严重的某细节一直深感遗憾。
那是倒数第二集,卢沟桥事变后,陈寿亭与卢家驹商议时局,卢家驹认为隔着黄河,日本人没那么快打到济南。而陈寿亭以自己在青岛经验说他糊涂,认为日本人通过胶济线3天就到济南。
电视剧拍摄的团队看来不是济南人。
否则剧中陈寿亭应该说:你忘了9年前5月3号日本兵在济南干的事了?
虽然作为兵家衢地,铁铉曾在济南抗击朱棣,但当日本兵出现在济南的时候,估计很少人想到深居内陆的济南,会成为日本人攻击的第一座关内城市。
无需再讨论惨案的起因后果,只是战事一起,安逸平和都灰飞烟灭。
警笛长鸣,莫忘忧患。
安逸哪管忧患
早晨本来想早起来看欧冠半决赛的,但睡前转念一想,拜仁也翻不了盘,也就罢了。
早晨起来看新闻,果然,拜仁客场2:2战平皇马,遭到淘汰。虽说再进一球就能死里逃生,但对拜仁而言,实在太难了。
孟子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用在拜仁身上太适用了。
自从通过买买买战略买垮了最后一个对手大黄蜂之后,拜仁已经在德甲窝里横多年了,几乎从联赛开打起,已被拜仁逼的卖人卖灵魂的德甲诸强,似乎能做的只是努力终结拜仁连胜记录,积分记录而已。
这样的拜仁到了欧冠,虽然可以以逸待劳,但遇到那些对冠军饥渴的如狼似虎的他国联赛豪强,关键时刻总是硬不起来。
同样,昨天声势浩大的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锦标赛半决赛战罢,冠亚军已经被韩国棋手包揽。中国女棋手继续疲软,原因同样太过安逸了。
自扳倒朴志恩之后,中国似乎又看到了女棋手重霸天下的希望。但对女棋手的重视,似乎更像是宠爱。女子比赛搞得跟选秀一样,名次无关紧要,反正奖金还不少。这样的比赛,其实只是为了几个棋手或者明星举办的,对那些默默无闻缺乏机会的年轻女棋手有何好处呢?
增加分奖金的人数,提高夺冠难度岂不更好?
只是安乐比忧患更诱人。
低端造假
今天看新闻,发现《后来的我们》退票闹剧已经愈演愈烈,各利益方纷纷登场,一个个清白如处子,冤深赛窦娥。
只是这圈里面有这么干净吗?
攻讦方不少以大数据说话。而那些“大数据”无非是一些退票记录截图而已。这种比脸皮不比技术的造假行为还需要大数据吗?雇上几个闲人,分配上资金,几台电脑搞定。如果需要IP地址验证,那就再在各地搭上几台代理服务器,这样更显水平,但从那些截图看,还真用不着这么费心。
杀鸡不用牛刀,就别那大数据来扯大旗作虎皮了。
再者,大数据除了计算,依靠的的是数据的积累,在这个浮燥的时代,又有几人能踏踏实实做那些费力难立马见成效的工作。
还是造假一本万利啊。
票房利益
如果没有《唐人街探案》超过8亿的票房成绩,陈思诚估计就没有机会跑到花钱如流水的纽约拍续集了。
票房成绩乃是无论中外,世界电影界统一的标尺,多少好莱坞的大明星大导演也为此折腰,在中国,一部电影的票房成绩更是决定了一众人的命运。
想来也是,观众走入电影院购票之前,对电影的选择票房成绩似乎是一个最简单直白的标准:要是电影不好,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看。
于是,围绕着票房,买票房、刷评论、雇枪手,各众势力花样百出。
昨天刚看了电影《后来的我们》两天票房5亿,好评如潮,今天发现关于该电影退票风波已经蔓延开来,电影局的官老爷们都掺和进来。
从网上评论看,退票涉及的票房1300万元,相对票房总量并不大,所以买票房的嫌疑不大。一帮评论员高呼电影界遇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问题。
不知这些评论员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是网络盲,这种刷单手法早就被网购平台用烂了,还新问题新危机呢。
至于幕后黑手,新浪一篇专题评论为发行方辩护,前两个辩词是两个不可能,就是不值得为此事得罪各方。最后一个则是一个假设:如果作假就不会买特价票了。
但这个第三个辩词,反而是最大的疑点。买票退票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特价票卖光了,不明真相的观众要想观影,就必然要买正常票或高价票,这样受益自然大。再者买票退票不是买票房,没有事后结账分成,前期投入周转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买特价票了。
这样再看前两个辩词更靠不住了。为了利益,有什么不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