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学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在牵着儿子的手送他上学的路上,都会看到山师附中门前等候的家长群们。
每次经过他们面前,心里都有一种心灾乐祸的喜悦。而儿子下午放学回家,还会绘声绘色地给我描述家长们和学生的对话。
后来高年级送儿子的路线改为沿历山路行进,但那几天还会专门走老路,再看看等候的家长群们。
今天,轮到我们爷俩了。
分类: 杂谈杂忆
文字封?
昨天例行把写的随笔发到简书上,目的不是为了扬名赚钱,也从没有自己进行过自荐,只是为了想备份一下写过的内容,同时也想利用简书的归档管理功能。
发完之后,发现难得有消息,进去一看,原来是提示我一篇文章被锁定,只能自己看了。
说的好听就锁定,不好听就是删除。我想自己没发什么出格的言论啊?不会明天就有人敲门查水表送快递吧?
定下心来再看那篇惹祸的文章,原来是去年九月份写的一篇关于英超球员麦克格拉斯的文章,根据他在球员工会的帮助下继续自己职业生涯的经历,感慨中国国内谁来保护球员权益。
很正常啊,没毛病啊?
再往下看,发现问题了。在历数当时乱象的时候,提到了“太极合同”。
原来如此。
译文水平
影响外国计算机书籍的优劣一个关键因素,是翻译水平。这点台湾计算机书籍除了一些术语,基本不存在隔阂,而大出版社的外文翻译也比较靠谱,但有些书籍翻译的怎么看都像是未人工校对的机器翻译作品。
网上此类译文更是让人觉得疑惑。年初在网上看了一篇介绍vagrant的文章,有兴趣是因为看前面介绍是管理virtualbox虚拟机的,但接着到了实例,又说先建立一台虚拟机管理vagrant,顿时让我云里雾里,也就放下了。
通过学习scrapy的“夹带私货”,对vagrant有了初步了解,才明白原来前面那篇文章翻译出了问题,不是“管理”vagrant,而是“通过”vagrant管理。
估计网络文章因为基本都是公开免费的,所以很少有人用心翻译,并费时进行校对和修订,这方面,商业出版物还是有他的优势。
不求进步,只求有所得
国内的计算机书,虽然也不缺用心佳作,但还是以剪刀书为主,内容多是剪切官网文档资料,而实例不少也是从网上拼凑,更可气的是有的连代码错误都照抄不误。
关于勘误,这点国外书籍要严谨的多,我基本已经养成习惯了,如果外国书中运行错误,不用怀疑书,重新检查自己的代码就是,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和耐心。
同时,国外书虽然不简明,但却也“夹带私货”,重新翻看的时候,往往能从那些榔头棒槌中学到很多相关的新知识。
这可能和国外的作者多从事信息技术工作有关,也就是从事技术的商业应用,所以更注重技术的环境基础设计,以及技术理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而我学疏才浅,所以无法体会作者的用心。
通过scrapy这本书,除了能看懂的基础理论,例外一个重大所得,是作者的题外话,扩展学习了关于virtualbox和docker的评论,和我之前自学总结颇为相符,那就是virtualbox侧重开发测试,而docker更适合应用。
虽不能说学有精进,至少有所得。
天书有难易
前几天当当科技书搞优惠,买一百免五十。虽然家里那一堆科技类的书已经被尘封已久,但架不住优惠的诱惑,还是买了两本。
但这个优惠还是有水分的,那就本来6到7折的书,只打9折,好在那本关于机器学习TensorFlow的书,也算是白赚一本的,本来也没打算看懂。
翻开书一看,汗,果然是天书。也就是买一赠一,要不然我是不会化这个冤枉钱。
把天书扔到一边,翻开另一本scrapy的书,这还不错,至少能看明白怎么回事吧,但把书翻完,不禁又开始吐槽外国人的写作水平。
外国人是相对台湾同胞而言的。科技书感觉还是台湾作者写的好。基本上是从读者出发,不管读者水平高低,基本是侧重点分明,由简入繁,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前后衔接紧密,前面为后面铺垫,后面总结归纳前面,读台湾版图书,甚少有枯燥的感觉。
但欧美作者的写作水平,可能属于茶壶煮饺子,一肚子货倒不出。总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的一头雾水,没有点总结归纳能力,真是要浪费不少精力。
而且,还贼贵。
NBA之狐假虎威
球员狐假虎威、抱大腿、蹭热度也不只是中超有,NBA更是泛滥成灾。
那边火箭刚以头名身份进军季后赛,一帮不知是国内的还是美国的砖家名嘴,就开始为下赛季火箭阵容瞎操心。什么顶薪留下饼皇,长约格林等之后,可怎么有薪金空间招揽巨头啊?
好像冠军已经到手,而一众配角是夺冠功臣一般。
结果呢?现有的两巨头之一保罗受伤,任凭詹少爷再怎么吹胡子瞪眼,周围那帮常规赛看似牛气的帮手,没有几个能替主分忧的。看似激烈的西决,在保罗受伤后就已经失去悬念了。
还饼皇,还顶薪?他也配?!
而对手勇士,当初为了招揽杜兰特,清空了原先球队9名球员。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有的是。有了巨头,龙套蓝领还不是一抓一大把?
在乔帮主身边拿过冠军戒指的科尔,眼光狠心绝非学经济打算盘的莫雷能比。
士风日衰
香港现在折腾的很闹心,这种折腾还会继续下去,而且会更闹心。折腾的关键不止因为两种制度的冲突,更主要的还是两种制度下,本是同宗同源的文化各自迷失,且渐行渐远。
香港回归之前,内地对香港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对其经济的发达羡慕嫉妒恨,另一方面,又俯视般鄙夷其文化沙漠。
但我认为,在传统文化方面,虽然被殖民于大英帝国,但香港人或者香港文化中士之传承要好于内地的。这点,从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梁羽生不在此列),黄霑等词曲,胡金铨等电影中凛然可见。
但现在已难得一见。
这与香港的闹腾不能单纯归咎于香港经济的衰退,而和国家对回归后秉承士之传承人单位政策有巨大关系。
和历朝历代一样,管理者们喜闻诺诺之声,厌听谔谔之音。同时,为了政绩,经济领域那些在电影里被扒的面目全非的精英富豪们成为座上客,而对那些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中下阶层的香港脊梁们,避犹不及。
十年过去了,当歪门邪说满天塞道,小丑跳梁朝堂的时候,已无士可战。
教化的堕落
90年代初期曾经看过一部不知名的港剧,算是早期的穿越片,讲述的是崖山之战前,一名奉命搬救兵的宋军将士穿越到现代香港。到了现代他为了完成自己使命,一直想返回自己的时代。
已经知晓了他的结局的新朋友们,一直隐瞒甚至劝阻他返回,最后无奈告诉了他那一代人的命运。主角没有那种“没有朝代更迭,哪有现代幸福生活”的觉悟,只有恨不同死的悔恨。
虽是早期穿越剧,但回想起来,其格调比现在泛滥成灾的勾心斗角,男欢女爱的穿越剧要强之百倍。
再早期80年代的香港电影《银幕天使》中,方平扮演的小龙套,在聊到自己之所以投身电影圈,是因为父亲认为电影是有教化功能崇高的事业,但哪想到当时流行的是武打片啊。
影视剧的商业化,庸俗化,不但失去了本身原有的教育传播职能,甚至已经走向了反面。
中日战后再次交恶的表面两大焦点,一是上层的参拜靖国神社,二是基层的教科书篡改。
在这个读书已经稀缺到上电视的时代,不管孩子们无奈还是被考试所迫,人们读书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校的教科书,这些书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科书的修改,不可不慎重,若以一私之故,信口雌黄,只怕地狱里也容不下他。
自有英雄在
《卡萨布兰卡》只是作为爱情片的经典,而在电影史上地位被低估的一个原因,可能因为其“政治正确性”,片中过于表现反纳粹领袖维克托的光辉形象。
由此看来,维克托是电影史上最尴尬的男二号了。不能太丑,丑了影响英雄光辉形象;还不能太帅,太帅了,那伊尔莎选择他而放弃里克就缺少革命进步成分;不能太低调,那样没有英雄气概;不能太激进,那样又有政治宣传高大全的嫌疑。
表现英雄真的很难。
但英雄总是存在,如神一般的存在。
历史上的英雄,更多的是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士,但也不缺维克托这样闪现个人魅力的英雄,也往往是这样的英雄,引导了多少平民向英雄的升华。
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见到这样的英雄而否认英雄的存在,就像庄子笔下的井底之蛙。
这样的英雄的不传,可能是因为残暴强权者的屠刀,更因为无耻文人的刀笔。
文天祥还是没有逃过这样的命运。
最近历史书文天祥没有被删除,只是头衔不再是英雄,而成了大臣。也许在那些文人眼里,这被文天祥视之为敝履的官衔,在现在的文人官员中是梦寐以求的无上荣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文天祥可能忘了,成王败寇,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
我早曾评论过,文天祥一直不受当权者的待见。他们喜欢的是洪承畴这样识时务的俊杰,是“姜山一桶万年青”的奴才们,而不是文天祥这样不识时务,顽冥不灵的反抗者。
所以要杀人诛心。
但国难临头,还有谁会毁家纾国?
也无所谓,朝代更迭,自有新旧文人书写那新的史书。
险些错过的精彩
演员中流传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说法。影视剧中的配角们也并不相同,有的锋芒毕露,甚至可以抢主角的戏,但更多的难以让人关注,只是低调地陪衬主角,推进剧情而已。
《卡萨布兰卡》中雷诺局长属于前者,而剧中来自保加利亚的少妇属于后者。最初看的时候,并没有留意她,甚至开始感觉她有些虚伪做戏的成分。后来再细看,才发现她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小角色。
她第一次出场,是在电影开头,她和丈夫充满憧憬地看着飞向自由的飞机。再次出场的时候,她是和雷诺局长一起去见里克的。
我原先看的时候,是有些误解的,以为她是为了通行证通过局长去求里克的。后来看才发现,是理解反了,一个原因也是最初版本翻译的问题。其实她是先去求局长,但代价太大,犹豫间局长让她自己去向里克求证自己的“信用”。
如果里克回答她局长是那种言而无信的好色之徒,估计她只是失望离开,但里克为局长信用的背书,给她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绝望的恐惧。所以她试探性地问里克,自己为丈夫做出的牺牲,会不会得到其原谅。还在对伊尔莎的“背叛”耿耿于怀的里克,决绝地让她们“回保加利亚”,等于给了否定的回答。
而后面少妇的哭诉,只是自己内心痛苦抉择的倾诉,她并没有哀求里克,乞讨里克的施舍。而里克随后故意让其丈夫在赌桌上赢到购买通行证的钱,也就不只是同情,而是一种理解,甚至是感激,让他也理解了当初伊尔莎行为。
这应该是电影中里克情感的转折点,也是电影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几乎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