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停版有感

今天看到新闻,柏杨的遗孀决定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版权到期后,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停止出版。

感觉挺好的。

《丑陋的中国人》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名声很大,是当时各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文摘中,常常被提及引用。

后来上大学后,能够在图书馆借书了,首先借阅的书籍中就有这本,封面与其《中国人史纲》相比要破旧得多。

粗粗看完之后,第一感跟南怀瑾的书籍差不多,基本是把一些演讲内容整理而得,即兴成分很大,作为一名学者而言,这种作品只能算是玩票而已。

第二感觉,就是之前看到的评论,无论褒还是贬,大多数都是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其实书中心抨击的是酱缸文化,而非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此次停版此书,柏杨家人提到,是不想沦为排斥中国文化乃至民族的口实,这应该是柏杨本人的意愿。

为了软件更换系统

这几天把PC机硬盘划出一块,把最常用的jupyter转到Win10系统下了。
我这些年来运行服务器系统,都是避开Windows系统的,倒不是网上高手们所说的装13,只是早期学习应用中有过比较,同样硬件配置,Linux下正常流畅运行的无论虚拟机,还是数据库,转到Windows系统下,简直是自虐。
不是有偏见,术业有专攻,同样非要在Linux系统下模拟Windows的桌面,照猫画虎,同样是自虐。
这次换系统的原因,是为了使用kite软件。这款jupyter的辅助软件,无论是代码提示,还是变量记忆,服务快捷周到,效率提升,对我这样的低手来说,简直有种飞起来的感觉。
上一次为了软件更新系统,还是PAL。

此篇不再太监文

三月底,为了打发在医院陪打针的无聊时间,也为了放松陪高考前的紧张情绪,开始把脑子里想到的故事按每天1300字,打成文字,一直坚持到高考。

打字需要心情,打字也会影响心情。

说不上半途而废,只是没有了心情继续,生活中的还有文字中的。

又连续四天,今天完成在情节上告一段落。加上相关随笔部分,有十万字了。也算是坚持的最多一次了。

太监文这个词,是很多年前从老P那里听到了。也多亏了解了,否则不久后,在论坛上看到这个词跟自己联系起来,就要开仗了。

虽然只是自娱自乐,但这篇绝对不会太监了。

微软两子云泥之别

近期倒腾数据,使用Excel多了点,发现虽然版本命名规则混乱,也不知道升级了几代了,诸如字符集等老毛病一样没改,而新问题又不断出现。
index函数,这是我使用次数最多,最熟练的函数了,居然总提示我嵌套错误。害得我恨不得逐字符检查,最后才发现,原来Excel把自增长序号,也认为是函数了。
估计也就是凭借系统垄断,否则这烂软件公司早倒闭了。
而另一个用的多的vscode,现在连网页编辑都设为默认软件了。它可是怎么看都不像是微软家的产品,简便、开放,快平台,真心不收费。
真不知道微软高层还有内部部门,怎么看待这个另类的自家产品。

再遭流氓软件袭击

这几天被流氓软件烦透了。整天提醒别人装软件要小心,结果自己中招了。
因为新服务器安装完后,为了方便数据备份转移,需要用到U盘,结果没用多少次的台电优盘,插到电脑上总是提示找不到设备。
因为心疼再买U盘的钱,准备使用软件把U盘量产低格,但官网现在没有提供量产软件,脑子一时短路,选择下载了搜索引擎前列的软件。
软件还没有安装完,桌面上就出现了大量的快捷方式图标。
先后安装了腾讯、金山的清理软件。不知道是流氓软件水平高了,还是清理软件十年多没有技术升级提高,还是说同流合污,蛇鼠一窝,清理下来,连流氓软件都找不到。
而那一个个什么大师,某某精灵还在层出不穷的在系统右下角弹出。
不过流氓软件虽然流氓,也有自己的规矩,那就是虽然在系统安装软件列表中隐藏,逃避卸载,但安装文件夹中,还是有卸载的程序。估计这规矩也是怕真正监管部门动真格的。
于是直接打开C盘下的软件安装文件夹,看到哪个文件夹可疑,进去卸载掉,宁可错杀,也绝不放过。
今天算是清净了。

孝子购买英雄无敌3高清版

儿子从小到上大学前,计算机方面都是我大包大揽,包括儿子游戏账号注册邮箱,也是用的我常有邮箱。
上学之后,儿子在Steam购买什么打骨折价游戏,我能看的一清二楚。
今早起来,发现邮箱里有购买《英雄无敌3》高清版的邮件。
前几天感觉有些无聊,想来自从高考结束,不需要再完成了每月例行的炉石受虐任务后,就没有玩过游戏。当时就计划安装一个虚拟光驱,看能不能运行英雄无敌3,也算是娱乐一下。
没想到今天儿子就购买了英雄无敌的高清版,不用安装虚拟光驱,也不用看那大块的马赛克了。
真是亲儿子,心灵相通啊。

划时代作品《马耳他之鹰》

8月份中旬购买的亚马逊免费借阅季卡,不觉间马上就要到期了,这几天抽空把借阅未读的几本看完,也就不想再续费了。

今天把最后一本《马耳他之鹰》看完了。原先在网上看过这本小说的评论,提到无论是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在国内外评价都很两极化。

国内评价一般,一是小说与电影出现的年代距离我们太久远了,再者估计是跟儿子说的“美国的小说啊”一样,国内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对美国旧风格小说一向评价不高。

而国外评价高,因为这堪称划时代的作品,作者哈米特创造出的小说主角,与此前柯南道尔、阿加莎,甚至是奎恩兄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形象还是破案风格都截然不同,没有了从容优雅,更多的是粗犷暴力,堪称是“硬汉侦探小说”的开山之作。

电子书的广告语中,提到这是《漫长的告别》作者钱德勒偶像之作。是不是偶像还不知道,影响肯定很深,看完小说,感觉跟钱德勒前期的短篇小说风格非常接近。

就像金庸与梁羽生一样,钱德勒的后期作品,已经转向纯文学,应该也算是跟哈米特划清界限。这就像他本人心目中认为马洛的最佳扮演者是加里格兰特,而非美国大多数观众认可的亨弗莱·鲍嘉。

估计有《马耳他之鹰》是亨弗莱·鲍嘉代表作的因素在里面吧。

算得上良心之作的《扬名立万》

昨天过纪念日,又回到了原点。好在还有其他空巢老人相陪,吃罢晚饭后,意犹未尽,又看了一场电影《扬名立万》。

不知何故,影院拍片很少,本片是唯一可选的。早上因为对结局有些疑问,上网搜索的时候,才知道这也属于新片上映。

网上评论靠前的评论中,称影片为烂片的不少。现在似乎对电影评论,不称烂片就显不出自己格调高一般。

一部电影,只要编剧用心编一个故事,制片、导演用心找合适的演员,演员用心演片中的角色,那电影就不应该称作烂片。

这部电影算得上良心之作。因为除了以上要素,良心之作的标准,与小说是有自己的情感,哪怕是陈旧老套,上是正义,中为正直,低则为善良。

这部影片至少三者俱全。

无能插件险些冤杀老机器

昨天的DIY新服务之所以拖延一日,主要是老“服务器”的原因。原本前天晚上是准备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后,乘兴将装机完成的。

结果在工作中,jupyterlab运行异常卡顿,敲代码居然都一顿一顿的。使用计算机这么多年,我一向是不怕慢就怕卡,因为卡起来直接影响思路和心情,否则也不会也分不清睡前还是梦中想出来如何设计数据模型。

当年我面对杂七杂八的机器,五花八门的问题,一般一手掂着螺丝刀,一面心中念咒:不行就拆了你,大不了就报废下岗。念完咒,机器能好了一大半。

按理说面对下岗,老机器应该更卖力才对,看来这招只是对公家机器可行,对自家机器不管用。

昨天上午终于忙完,看着这宁死不屈的待下岗机器,不由心中有愧,脑子也清醒了。心想机器效率再差,也不至于如此之慢。

后来一分析,估计不是硬件、系统问题,应该是软件问题。于是卸载了jupyter的代码辅助插件lsp,果然,系统顿时恢复正常了。

网上曾有网友调侃,装上lsp后,两分钟后才出现代码提示。由此看,果然不虚。

本来想安装lsp来提高效率,没想到拖后腿不说,还差点冤杀了老机器。

“迷你服务器”完工

昨天购买的机器配件到货齐全,把准系统开包后,本想一鼓作气把机器组装起来,但因为有工作急着需要处理,装机工作只能推迟到今天。

下午回家,首先把CPU拆包检查。这可是本次装机的配件中最贵的,也是机器的核心,装机的主角。

CPU选择的是服务器志强的E3 1265LV3,跟我上一台机器用的E3 1230V3是同门兄弟,都是4核8线程,TDP只有45w,考虑到集成了核显,所以在服务器运行中功耗肯定还会降低不少。

拆开机箱,安装CPU,涂抹硅脂,扣上散热片及风扇。散件安装完毕,将从京东购买的内存跟SSD也安装上了。

毕竟也算是DIY老手了,不一会机器安装完毕,直接连接到客厅电视上开机。运行正常,但在安装系统中电视屏幕找不到信号。应该是电视机太老了,而且联想准系统只有dp接口,通过转换口连接HDMI,估计电视在分辨率转换中不能正常识别。

于是转移阵地到电脑桌上,这次正常安装完系统。安装过程中机器噪音很低,散热片只是温温而已。

安装后摆上书架,跟原先使用思科路由器机箱的服务器相比,高大上了许多,性能应该更不是一个档次了。

完美的一次DIY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