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刻薄,莫过于此

下午看LG杯四分之一决赛两场直播,中韩对抗,芈昱廷对申真谞,柯洁对姜东润。
进入中盘,两盘棋几乎同时出现一方九成胜率,一悲一喜:悲的是芈昱廷,喜的是柯洁。
但随着棋局的进行,芈昱廷不无意外的败北,而柯洁则被姜东润逆转屠龙。
赛后没有看到记者采访,只是讲棋人提到柯洁瘫坐在椅子上了。
评论区如以往一样热闹。
其中一条评论:柯洁看到申真谞胜定了,不想赢了。
人言刻薄,莫过于此了吧。

再购围棋子

最近心情不好不坏,测试程序运行期间,就到旁边儿子房间里,在旧楸木棋盘上打谱。打的多了,就又有了买棋子的念头。
双十一淘宝网上国产贝壳棋子促销,现在管的严了,已经不敢再叫砗磲棋子了。36号棋子价格倒也合适,在犹豫再三之后,还是下单购买了一款微瑕版。
今天棋子到货,打开一看,跟预想的差不多。所谓微瑕版,说是是制作棋子的贝壳玉石化,其实就是玻璃化,棋子不再纯白,而是部分透明。
这与日本产的蛤碁石还是不同的。蛤碁石是选择保持原态的贝壳制作,所以是按照贝壳原先的纹路细密来区分,绝不会出现什么玉石化。
而国产的贝壳棋子则是以纯白度来区分,应该选择的不是相同的贝壳。同时棋子的厚度也没有达到36号蛤碁石的厚度,棋子也略小。
不过国产的制作工艺也对得起这个价格。而且国产贝壳棋子硬度更大,也就不用担心日本蛤碁石的磨损问题。
还算满意,等有钱了,可以考虑一下更大号的贝壳棋子。

订阅号停更一周,准备《血泪篇》

自从整理完《过周十局》,公众号已经停更了一周了。
停更主要因为萝卜快了不洗泥,本身水平有限,再加上粗疏的输入习惯,而公众号对文章近似一次性发布要求,回头看原先发表的文章,自己都汗颜。
计划中是整理《血泪篇》的,吸取之前教训,最近开始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电子棋谱文件的核对。
今天早早起来,整理第三局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多个电子版的棋谱文件,虽然同是出自《国弈二刊》,但与陈先生《血泪篇》中有差异,而且差异不止是次序问题了。
翻看浙江版《围棋文献集成》,其收录的《国弈二刊》与网上流传的棋谱相同,难道其与陈先生参考的《国弈二刊》不是一个版本?
又查看最早收录《血泪篇》十局的李汝珍的《受子谱》,其收录棋谱与陈先生相同。
现在更想念国图那一架子的古谱书籍了。

卞相壹的痛哭与痛苦

昨天韩国棋手内战的三星杯半决赛,网上昵称“大壮”的崔精击败韩国排名第四的卞相壹,创女棋手纪录地杀入世界大赛决赛。
看腾讯网络直播的时候,评论区有人细致描述卞相壹哭了。当时还以为是调侃而已。后来看到唐韦星发的视频,才知道现场更为残酷。
当时也有评论:说卞相壹哭,是因为错失了夺冠机会,就不得不去服兵役。对韩国棋手而言,服兵役几乎等于腰斩了自己的围棋生涯。
但其实并非如此,现在除去亚运会冠军,其他大赛冠军已经没法享受免兵役的权利。
卞相壹哭仅仅因为本局的失败而已。
当时的局面,算不上惨烈,只能说惨然,白棋已经溃不成军。
卞相壹的哭又不止因为本局的失利。
AI时代,棋手面对的不止是冲击,更多的是突破了地域与性别的机遇,真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卞相壹的哭,可能有自己努力了,却没有他人天赋的无奈,更多的应该是自感没有他人努力的自责吧。

AI观古谱新想法

昨天把《过周十局》整理完了。其中部分对局在《周懒予先生围棋谱》中,引用了周东侯《弈悟》的棋评。
我在网上跟网友交流时候提到,《弈悟》的棋评,就像是周东侯打谱时随打随评的流水账。这倒跟我最近的《AI观古谱》差不多。
《过周十局》整理完,今天进城,从伟东带回了同系列丛书中的《血泪篇》,在路上翻看时候,看到陈先生参考的对局顺序与棋评,是鲍鼎的《国弈二刊》。
于是突然有了新想法,《过周十局》的流水账之后,可以尝试一下“评之评”的形式,重点针对古谱古评进行分析评注,辅以棋局胜负手的评注。
想法归想法,先由简入繁试一下吧。

《过周十局》对局者年龄之推测

中国古籍中对棋手的生卒年代记载历来不详,即便是有人作传的二人,亦是如此。甚至周懒予传文中,连归处都“二者未知其孰信也”。

在赵之云先生版的《围棋词典》中收录了二人词条:

过伯龄(约1586-1662) 一作百龄、柏龄。明末清初棋手。名文年,无锡(今属江苏)人。邑名家子。

十一岁解弈,与人对局辄胜。少年时因学台叶向高赏识,名噪江南。及长,游北京,与前辈国手林符卿对弈百余局,占有优势。数十年间,天下论弈者咸推伯龄为宗,奉为国手。后与周嬾予对局,负多胜少。

入清后,来往于北京及江淮之间,与棋界名手角逐。殁于北京。

熟悉当时流传棋式,所著《四子谱》以让四子为重点,参考古谱,有所创新,其中“倚盖”起手变化尤为详备。另著有《三子谱》、《官子谱》,曾辑订明陆玄宇父子的《仙机武库》。

秦松龄《苍岘集》有《过文年传》。

周嬾予 一作览予、懒予。明末清初棋手。名嘉锡,嘉兴(今属浙江)人。

幼年观祖父慕松对局而解弈,十四、五岁后棋艺渐臻妙境,与郡中名手对弈,辄胜。后与前辈国手过伯龄屡次对局,多胜。

越数年,与名手十余人会于杭州,时人以其名高,由诸名手轮番挑战,他应付自如,屡战不屈。评者以为其所以常胜,在于“持一先而不失”。又与汪汉年、周东侯多次角逐,亦占优势。

棋风绵密细腻,以柔制刚。清徐星友《兼山堂弈谱》云:“应对双飞燕双压,其着法始于嬾予,最为醇正。”

遗谱刊为《周嬾予先生围棋谱》。周筼《采山堂集》有《周嬾予传》。

其中,周懒予的生卒年未有提及,陈祖德先生的《过周十局》后记中,周懒予大约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如此推算,二人年龄相差不止后记中所述“三十五岁”,而是四十五岁左右。
刊于崇祯年间(1628-1644)的《弈时初编》,收录了明代国手对局。其中其中有《弈墨》中与周懒予对弈的过伯龄、许在中、周元服、汪幼清等,甚至还有后辈棋手盛大有,却未录年少成名周懒予的对局。由此推算,周懒予当出生于崇祯元年前后无误。
十四、五岁后棋艺渐臻妙境的周懒予与前辈棋手过伯龄对局之时,应该在1650年左右。这时过伯龄已经年逾六十,能与后辈激战十局,只是较负,亦属虽败犹荣。

《过周十局》简介

《过周十局》是清初两代国手王者过伯龄与周懒予的分先对局。其名最早出自周懒予宗人周筼所著《周懒予传》:“梁溪过百龄氏,弈家前辈,所至无抗衡。懒予检坚不为下,当弈时,观者如堵墙,懒予较胜焉。即今传过周十局是也。”

相较今之流传的《当湖十局》、《血泪篇》,乃至《徐程十局》,《过周十局》影响力相对逊色,主要因为除了年代更为久远,还因为《过周十局》在清代并未有专辑专著。
其最早在围棋著作中被提及,应为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依盖起手始于过百龄,其一生以依盖为长城,其与懒予十局……”
之前明末两代王者之争的林过十局,在《弈墨》中尚为起首连贯十局,而《过周十局》则分散于《周懒予先生围棋谱》中,且其共收录周懒予与过伯龄的十二局棋谱。因此,我认为《过周十局》应同为后人取成数而名。
过周十局现在流行本,为陈祖德先生所著《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过周十局》,其十局顺序与胜负为:
第一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白胜
第二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黑胜
第三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黑胜
第四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黑胜
第五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白胜
第六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白胜四子半
第七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黑胜
第八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白胜四子半
第九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胜负不明
第十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胜负不明
使用AI初步分析,胜负不明的第九、十局,均为白棋优势明显。如此通算,周懒予七胜三负。

第四局虽然注明黑胜,但极其细微。十番棋可谓“较胜”。
除去以上十局,《周懒予先生围棋谱》收录的周懒予与过伯龄另外两局棋,执白的周懒予一胜一负。

古谱,重新开始

从上月20日结束古谱整理,集中帮网友录入了陈先生早期对局的棋谱,不觉已经过去20多天了。
期间夹杂一项前期工作的收尾事项,恰好利用假期集中处理处理,效率尚可。
国庆假期结束,棋谱录入已经完成,单位前期的工作也暂告一段落。只是弹窗再现,归程未定,于是鼓足勇气,继续整理古谱,由《过周十局》开始。
人总是容易懈怠的,即便是爱好,也不能放下太久啊。

老书《超越自我》

昨天进城,早去早归。到伟东主要是为了拿灸贴,顺道把老书《超越自我》带了回来。
今早媳妇问我,帮人家出版书能有收益吗。我说一是帮忙,再者现在的书籍市场没法跟以前比了,卖不出多少的。
这本书当时是一版三印,印刷超过了四万本。那时候的书没有现在买这么方便,即便是畅销书,当地书店里也买不到,需要从北京邮购。
书珍贵,自然也就爱护有加,每次书一到手,乐乐爷爷都仔细地用硬纸给书包皮。书已经很旧,从书的包皮也能看出翻看过不知多少遍。
现在书已经再版,我却无心购买。时过境迁,书中内容自然修订颇多,就像聂卫平《我的围棋之路》,书中文革武斗部分估计也应该删减了。

对局集棋谱录入完成有感

昨天把围棋对局集最后一部分录入完成,打包发送,这个历时十七天的工作也算是告一段落。
一共录入了170局左右,占全部的六分之一强吧。最后一组28局,因为大多是21世纪的对局,棋谱记录清楚,断断续续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大部分棋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对局,越是久远,棋谱越难辨别,相比棋子的寻找,更为费眼费神的是判别。
早期棋谱上棋子的记录,已经不能用潦草来形容,用家乡话简直就是hu er ma yue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提升的不止是棋手水平,还有棋谱的记录质量。
也许,经历过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后,对那些围棋棋手来说,围棋有的只是延续谋生的手段,有的只是爱好,有的只是满足于天赋的虚荣。
而最终,围棋成为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也就写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