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写完围棋公众号文字后,我在末尾都是用小一号的斜体字,写一段总结性随感。但写这篇的随感一半是针对新浪的评论,其实没有必要小一号字体。
现在围棋媒体对AI的态度,多是棋手是棋手,AI是AI。就本局而言,则是AI算得出的逆转机会,看看就行,元大锤也算不到。
昨晚睡前躺着听完了胡耀宇八段公众号的评论,他分析了柯洁的误算原因,这是我这个人仗狗势的爱好者文章所无法相比的。
最后胡耀宇总结,如果一线棋手是不会错过逆转的机会的,而柯洁犯下的错误,跟上次农心杯超时,都属于自身敏感度大大降低了。
言外之意,柯洁的错误跟元晟臻是一样的。
听完后,感觉腰杆子硬了。
分类: 纹枰论道
杂谈杂感:古谱点校工作完工杂谈
今年五月中旬,接了一个围棋古籍点校的活。当时说是时间紧,需要三个月完成,于是停下手头所有业余工作,包括公众号的日常写作,加班加点,在7月初完成了文字录入工作。
其后的一个月,又对照电子版,进行录入的文字的再核验,那个过程感觉比录入更为枯燥,也更有挫败感。
8月中旬完成了一遍半核验后,实在没有气力继续,于是便收工,而那边也没有了消息,我也没有再催促,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有那些资料,也足够了。
又过了一个月,得知这个项目还有其他部分内容未完成,所以对方以为我有自己的节奏,就没有催促我。
而对方一句“校书如扫落叶”的安慰,也让我释然了。
把点校并初步核对的文档通过微信发送后,对方返回了点校文献的字数统计。
自己也没有想到,不包括手数,居然有47万字。
因为有君子协议在前,在书籍出版前,我还不能在公众号中发表相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对书籍的早日出版倒颇为期待。
在等待的一个月中,除了继续更新公众号,还“剥削”外甥,对他原先开发的围棋古谱网站的棋谱生成软件进行了升级,实现了棋谱手数的数字与汉字的切换。
这样整理出来的古谱棋谱更有感觉。唯一需要改进的是提子的形式不协调,还是修改为古谱传统的上面显示为好。
上次参与了陈祖德先生全集的棋谱录入工作,书籍出版后,从网上看到里面错误不少,害得我都不敢看出版者送给我的书了。
本次古籍点校,就算是对自己的一次磨炼吧。
大写数字的棋谱管理初完成
有个能干的,还可以压榨、剥削的外甥真好。
时隔十年,围棋棋谱网页程序再升级。
相比上次一个上午完成,这次虽然用了两天时间,这大写数字的棋谱矢量图导出后,效果不比日本棋谱质量差。
下一步就是细化白先、黑先的调整,以及应用程序上线了。
聂马十番棋 序
1994年7月,创刊于1960年的《围棋》月刊,更名为《新民围棋》,主办方为新民晚报社和上海市体委。
为了庆祝杂志改名,《新民围棋》举办了一场聂卫平、马晓春之间的七番棋大战,这是中国围棋史上首个七番制的比赛。棋战宣传稿开篇盛言:参加争霸的两位对手众望所归,一是当代棋圣聂卫平九段,一是集五冠于一身的马晓春九段。此赛的出台,不但可使广大棋迷一睹两位棋坛顶尖高手同台较量的精采表演,而且也使当今棋坛谁执牛耳的热点更加令人瞩目。
不过同一文稿的末尾也提到,相比如日中天的马晓春,聂卫平的各项国内成绩却均呈滑坡现象。首局观战记作者曹志林也不讳言:对聂卫平来说,由于各种棋战成绩欠佳,故国内舆论已是赞扬之声渐薄,指责之语日盛。
因此本次七番棋虽与桂冠无关,却是中国两代棋手的王位的直接争锋。而七番棋的过程结果都颇具戏剧性,两人战满七局,第七局更是留下了无限的话题。
马晓春虽然输掉了七番棋,却在当年连夺东洋证券杯、富士通杯两冠,直抵人生巅峰。
以此为背景,七番棋可称为聂卫平最后的荣光。
本次整理聂马七番棋,念头源自完成围棋古籍文献点校后,作为调剂,写了两篇关于柯洁的《AI观大赛》。我一直认为,聂卫平之后,棋手棋才最高的是柯洁。
于是想通过AI分析一下马晓春与聂卫平的对局,从AI后来者的角度重温一下三十年前的二龙争霸战。
棋史留名胡铁头
本次围棋古籍点校的重中之重是《槐荫堂钞存围棋谱》,共24卷,作者按照收集的围棋古谱,按照棋手年代先后分卷毛笔朱墨抄录。
最初只是忙于棋评点校录入,收尾时工作转为核对棋谱信息。这时才注意到,其中第十三卷,居然是胡兆麟的专辑,共收录了胡兆麟与范、施、程、梁清代四大家的受二子让子棋六十三局。
在第二十四卷的《诸名家姓字》中,胡兆麟同样名列其中,并注曰:盐商,性酷嗜弈,有胡铁头之称。
有钱就是好啊。
决定完工,了结心事
今天突击将围棋古籍文献点校工作收尾了。
虽然工作量并不是很大,但完成最后一本后,眼睛疼的连累到头疼。
工作完成,也算是了结了一桩心事。
本来还想继续进一步核对的,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了。因为能力有限,到了一个阶段后,已经不止是事倍功半,甚至可称无用功。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剩下的交给专业人士做吧。
逆水行舟,经济赢棋的申真谞更可怕
昨天申真谞在第2届烂柯杯决赛次局,再度屠龙辜梓豪,报了上届决赛遭逆转之仇,同时夺得个人第七个世界冠军。
晚上写完公众号睡前,躺着听胡耀宇八段的视频简评。视频中胡耀宇认为这是申真谞的完胜局,只是几度表达了对辜梓豪多次长考的疑惑。
由于辜梓豪的长考,导致早早进入读秒,在申真谞难得出现误算的情况下,没有时间进行细算,从而导致错失良机。
问题是,这些长考并没有起到作用。
而申真谞在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与体力已经不复当年,所以他的棋风也在改变,不再追求之前的“申工智能”的极致,而是寻求略显平庸的变化,减少自己误算,同时消耗对手的时间。
采用这种“经济”赢棋手段的申真谞,对中国棋手而言,更为可怕。
上一个这样的棋手,是李世石。
老天爷赏饭吃的印小天
武生泰斗杨小楼学艺之初,曾被亲妈认为“祖师爷不赏饭”,收拾家伙别学了,免得丢他爹杨月楼的脸。
祖师爷不赏饭,现在演员要在演艺圈立足,凭个人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好的编导。《唐朝诡事录》第一部里因扮演轻红出彩,而得以在第二部出镜的奚望,论个人条件,真是比她妈茹萍差远了。
而第二部演员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扮演龙太的印小天。印小天的古装扮相,剑眉星目,气宇轩昂,这形象扮演县尉真是屈才了,扮演中年版的狄仁杰,形象气质远胜周一围。就别去年代剧里面扮演叛徒了。
年轻演青春戏,上年纪了扮古装,这才是老天爷赏饭吃。
业余的人,专业的态度
当初敢接下古籍文献核校,也是有多手准备的,接下后立马联系博闻多识的成思兄弟,以做后援。
期间涉及古文多有请教。最后核稿时,遇到一个字实在辨别不出,感觉这个字就是作者故意显摆的异体字,开始不想麻烦成思兄弟,便买了一本收录有本书浙江版的围棋文献,进行验证。
书不便宜,厚度也不薄,到手翻看,居然那个字也是被略过了。
于是把字发给成思兄弟,一个字一个字地猜,然后到网上核验,最后终于确认,这是衅的繁体异体字。
做学问,我们虽然业余,但态度是专业的。
二次核校完毕
7月份耽搁了些日子,8月事情似乎也不少,所以这几天加快进度,把古籍点校的大部头24卷本的槐荫堂二次核校完成了。
前几天回家,从书架上随手拿下一本浙江版的围棋文献集成,掂量一下分量,比划一下厚度。想想自己这次的工作量,应该赶得上这一本书了,一个人能完成,也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