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报道,是关于某名牌酱油质量问题,其实就是酱油里面发现蛆了。
厂商自然不认账,称不是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是消费者开瓶后的保存的问题。
酱油这个现象现在的确少见了,所以才会引起波澜。
我小时候,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调味品虽然不是限制凭票供应,但价格有限定。醋是7分钱一斤,普通酱油1毛2一斤,好酱油要贵上5分钱。
乐乐应该是继承了他爷爷不难为自己的基因。当时家里分两种酱油,炒菜用普通酱油,凉拌菜用好一点的酱油。
为了防止酱油生蛆,每次买回好酱油,那还是从城里买的的,乐乐爷爷都先用锅蒸一下消毒杀菌,然后再在酱油瓶口盖上纱布,将处理过的酱油小心慢慢倒进去。
他脸上那满足的笑容,多少年来,一直清晰在目。
分类: 杂谈杂忆
非开心的专心备考
昨天回家路上,把媳妇从网上购买的鲅鱼从菜鸟驿站取回。鱼很新鲜,开箱后冷冻还没有完全化开。
晚上睡觉前儿子让早叫他起床,可以有足够时间品尝美食。
早上媳妇将鲅鱼红烧、轻煎各一份,儿子吃完后,起身横着走了。
昨晚儿子下晚自习回家的时候,我们两个刚在电脑前把今年录取志愿投档情况表,从A到Y开头的院校及专业浏览了一遍。
看完之后,媳妇的焦虑似乎减轻了不少。分数排名是王道,一切都看儿子不到9个月的努力,我们能做的,只是让他已经谈不上开心,只能是更专心地学习了。
电影助原作
《东方快车谋杀案》按知名度排名,肯定在阿加莎作品中位居前列,主要应该是托同名电影的光。
我说的是74年版的电影。那部电影按照原先看电影系列介绍,算是商业类型片:名著改编,汇集名演员出演。在我看来,配角中除了哈巴特太太,都让小说中角色活生生走书本中走出来。007让人看到他并非只会装酷扮帅,英格丽褒曼还因此获得奥斯卡女配角奖。
哈巴特太太角色设定及表演偏差也怨不得她。小说中阿加莎就是为了将阿巴特设定,本来就是一个扔到人群里,也分不出张三李四的咋咋呼呼的美国女人,至于电影考虑市场肯定要掂量掂量了。
但我的赞誉仅限于配角。主角虽然电影频道等诸多评价颇高,但我觉得一身正气的波洛,用个中国小说正面角色的词语定位,是不怒自威,而绝不是电影里面那种癫狂。
好在后来看到17年版本,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里,那才是最差的。
杀心的种子
如果不考虑个人情感因素的干扰,《帷幕》在阿加莎小说中的排名还要靠前。
《帷幕》作为阿加莎晚期,也可以说是倒数第二部小说,除了写作技巧,情节构思炉火纯青,犯罪手法也是集大成者,而描写人性之恶,可与金庸的《连城诀》相比。
小说似乎比《杀人不难》更适合那个名字,每个人都会成为凶手,都有自己信手拈来的凶器,而且有足够杀人理由,有足够的杀人灭迹的自负。
最强的还是那位不动声色,唆人性命于无形的X先生。套用一句名人名言:一个人埋下杀一个人的种子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埋下杀人的种子,更难的是同时给多人埋下杀人的种子。
不知波洛留下该隐的印记时,那位X先生在心中会不会冷笑道:你是最后一个。
笨选择
昨天周六,照例带了kindle,回看一下经典的书籍。上午看的是《帷幕》,里面的某个情节非常应景。
书中在讨论安乐死的时候,提到一个医生拒绝了身患癌症而又无法手术,处于极度痛苦的病人帮助结束的请求。但医生在离开前留下吗啡药片,并小心告诉患者什么剂量安全,什么剂量危险。
书中那个二半吊子认为患者没有服用致命的剂量,是怕死,“终归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黑斯廷斯的愤青女儿则认为,这个决定应该由那些头脑清醒,爱他们的人们替他们做决定。
头脑清醒有时候不等于智商足够。
那个病人没有服用致命剂量,也许只是因为脑子不够使而已。
同样,病人的亲人们也会在那个时刻智商不在线。即便明白了医生的暗示,本来是很容易明白的,又真的会做出决定吗?
因为,头脑清醒也不等于头脑冷静。
而最可怕,也是最痛苦的,是过后,才明白过来。但如果给个机会,重新回到那个选择的时刻,他们的亲人会做出那个冷静的决定吗?
有了从不明白到明白的经历,应该更不会做出这个决定,而且会更痛苦,至少我是这样。
一直笨下去,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持久继续
一场秋雨一场寒。
挺过了“不吉利”的阴历六月,渡过了7月初三,避开了阳历22号,熬过了中元节、主席逝世日、教师节,国外的911。
下一个应该就是中秋国庆了,再往后就是生日密集区。
头发理了,胡子刮了,咱们继续。
一面墙书架梦
前几天例行看新闻,有篇华宇输入法全面回归的报道,主打什么纯净、无广告。
其实无非是打情怀牌而已。
这个华宇输入法就是原先的紫光输入法。紫光输入法无疑曾经风光一时,但似乎就是在高峰2.3版本后,从3.0版本起改名华宇,开始走下坡路。
99年单位房改房分配完毕,恰赶上百灵网促销推广。临时借居集体宿舍的我,在那个夏天忙着帮同事们装机、安系统、配置宽带。之后必装的两个软件,一个是企鹅还很瘦的QQ,一个是紫光输入法。
那时候进过不少同事的新居,有房间宽敞的,有装修精致的,有家具高档的。
但唯一令我羡慕的是一个同事的书房,计算机桌后面,是大半墙的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摆着正儿八经的书。
很多年后,在偶尔看百家讲坛的时候,发现这个主讲人怎么这么面熟,停下脚步一听,是讲的魏晋南北朝,心想自己的脸盲症看来有改善。
主要还是印象深刻吧。装机器那次当时就想,等我有了房子,我把一面墙全打成书架,全装上书。
这么多年过来,回头看,向前看,这个理想实现也难,也不难。
一年命运再转折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年过去了。
去年的今天一早冒雨出行的景象依然在目,双脚的寒意一年来似乎没有消停过。
我本是一个闲散慵懒,不求上进之人,但那天在雨中独行中,我却第一次激励自己,决不能退缩,一定要坚持,不止为了自己。
一年过来了,家事国事天下事,太多意料之外的事。这也罢了,在即将发生事情之后,一切都将变化,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天注定。
期盼的雨,非预想的结局
昨天下午困乏得几乎坐不住,虽说没有什么用,但还是坚持熬到点。
回家在床上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儿子已经回来还在书桌旁。
等儿子躺下,屋里还有些闷热,便开会空调,翻看手机看到朋友圈里有发风起,骤雨至的。打开窗户,只是微风扑面,北方似乎有闪电光耀。
回了一个不愧大济南的评论。反正一时也睡不着,就等一会吧。
过了不到半小时,久违的雨终于来到。仅限其后的半小时里面,这雨已经不是预报的雷阵雨,已经算是大雨。
在南阳台隔着窗户,光闪环绕,雨水天浇地冲,俨然十几天前梦中景象。
今天醒来,无论是地面还是晴空,一切如常。虽有变故,此时此地,也已无暇顾及。
早餐传统
昨天周日,难得儿子睡个懒觉,所以早上自己起来俏没声出门了。
晚上回来媳妇说,这不是没有闹钟也能早起嘛,以后儿子早餐就交给我了。
我说没有问题,延续我高三时候的家庭传统,早上白面条,一个煎鸡蛋,考试的期间加一个。
于是媳妇的提议在默不作声中作罢。
同时期老子考不过儿子,也是情有可原的。
然后话题不觉又转移到奶奶糟糕的厨艺上。
最糟糕的一次,是她老人家按照难得受欢迎的高压锅炖鸡翅的做法,又把乐乐小姑姑单位发的两份鸡爪子也做了。
看着那一盆比海碗大,比面盆小白生生的鸡爪子,我们爷俩忍了一天,终于在第二天趁乐乐奶奶出去串门的功夫,心照不宣地一起端到楼下倒掉了。
乐乐奶奶回来,看到空盆,面无表情干家务去了,心里应该也如释重负。
我们说的开心。奶奶估计在那里骂我们三个:三个混蛋,又说我坏话。
起来跟我们算账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