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煎豆腐炒芹菜

现在市面上的豆腐品质是越来越不怎么地。软且不说,水分还控不出来。
乐乐奶奶当年夸博山豆腐好,说买块豆腐能用手绢包着带回家。意思是豆腐硬度大,不变形。
现在的豆腐不用说跟博山比,淄川的也比不了。炒豆腐芹菜,需要在平底锅加油,先把豆腐块——豆腐条刀工差一点就成块了,慢慢翻炒,翻炒至豆腐块变黄,再加入用热水烫过的芹菜,少许蚝油,翻炒均匀后出锅。
时间基本都花在炒豆腐块上了。
前年在北京因为保姆外出,给小外甥做过一次。
后来再去的时候,保姆给我“诉苦”,说小外甥要吃这个菜,一次说豆腐硬了,一次说豆腐软了,反正“舅舅不是这么做的”,最后来一句,“你会做吗?等舅舅来了做吧。”
家常菜就是如此,难以复制。其实每一顿,自己都难复制。

40年前第一张全家福

电影《人潮汹涌》的网评中,套用了“你与成功的距离就差一本笔记本”这句名言。要论写笔记做记录,儿子和他老爸都没法跟他爷爷比。
他老人家随时记笔记,上至高校招录信息,下至甲A联赛战绩,连电视歌手大奖赛得分情况也会记录下来。
也因为他这个习惯,从照片上标注的日期,发现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全家合影了。
这是我们家第一张全家福,我已经记不起照相的事情。四十年前的今天,是元宵节的第二天。那时候照相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想来应该是利用元宵节进城观灯看扮玩的机会,在照相馆拍的。
而拍全家照的还有一个原因,应该那是乐乐大姑姑到济南上学后的第一次寒假回家。虽然只有不到百公里,那时候回家还是很少的。
当她上学走时,乐乐奶奶在村口望着她离去背影,那呆呆的眼神留在我的第一篇作文里,也留在我的记忆里。
第一个孩子离开家,然后一个接一个。
就像乐乐爷爷说的那样:从私心讲,父母都想孩子留在身边有个照应;但为孩子考虑,又希望孩子们能走的远一点。
那只是短暂的别离,为了更好团聚的离别。
但一个一个离开我们,是他们,而那是永远的别离。

网红计划

初六聚会时闲聊中,有位说起在手机上看一个砸冰抓鱼的视频,不知不觉就看了半个多小时。
今天早上得到两个消息:一个坏消息是明天开始网课继续;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高考日期恢复,少了焦虑也少了复习时间。
给儿子送茶水功夫,跟儿子建议:好好学习,要是考上山师,我们历山路的房子就不处理了,儿子宿舍管理费也省了。每天早上吃饱喝足,我就拿着手机,直播儿子翻墙进校园。
儿子一听,来了精神:好主意,没准我们就成网红了。
想想那场景也不错:视频主角一招黑瞎子上树式扒住墙头,墙这边亲友团搬腿撑腰助阵,墙那边同学好友搭手接应,再来上几个呐喊助威加计时的,定然热闹非凡,比网上那些砸冰钓鱼、洗菜做饭的精彩多了。
为了大好前途网红事业,也要多多加油啊!

最长的聚会

昨天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一拖再拖的传统聚会如期进行,只是由饭店点餐改居家自助了。
东道主准备了一晚上,人陆续到齐,又忙活一个多小时,摆了一桌子菜。虽不是流水席,倒是流水菜,盘子见底继续加菜再上桌。
酒喝的不少,按照历史酒醉状况评估,七个人应该喝醉了四个,余下三个里面清醒的,还有我这个滴酒没喝的。
酒喝的多,茶喝的也不少。茶叶换了不下三个品种,喝到后期把烧水的电磁炉都累傻了,光烧水指示灯不工作了。
离上次8月初的聚会,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希望下一次不会这么久。

梦中焦虑为未来

之前做噩梦,不离两个梦境:323宿舍和准备高考。
梦到高考,主要是恐慌和委屈。委屈的是,明明自己已经高考过了,怎么还要高考。
昨天早上又梦到了高考,只不过地点有些古怪,不是大学教室或者宿舍,而是高一高二教室,曾经无比熟悉的教学楼,无比熟悉的楼梯走廊。
走在通往教室的楼梯上,也有委屈:马上就要高考了,明明选择的是理化生,怎么还在上政治课?
但更多的是懊悔:不是计划好复习数学吗?这几个月过去了,怎么一点也没有复习?高考怎么办?
后来忍不住开始自己猛扇自己的耳光。不知是懊恼的,还是想把自己从噩梦中扇醒。
看来,随着高考日期临近百日,内心是真正焦虑了。

假期结束

春节看完电影返回,顺路经过银座。儿子突然童心复发,想到银座的儿童玩具区看看。
看在春节放假的份上,我陪他进了商城,结果从二楼上五楼,再从五楼下二楼,也没有找到玩具区。
没找到也就没找到,估计去也是看看奥特曼之类,进行一下童年幸福回忆,好在还可以回家继续看假期的日本番剧。
今天初二到姥姥家,早上没吃饭空着肚子出门,进门躺在长沙发上看手机,吃饱了往沙发上一趟,继续看手机。
走的时候,应该这么多年对姥姥家最有感情的一次了,因为回家,假期就结束了。
春节前就跟儿子谈起,今年先将就着过,如果高考结束成绩好,可以补过一下春节,为了找感觉,可以穿上冬衣冬服过。
怎么有点当年他爷爷讲的王宝钏的故事。

两个人,两个名字

大年三十天气晴好,阳光明媚,最低温度也超过了体感冰凉的7摄氏度。我跟儿子早早下了车,拾阶上山,也算是久坐多日的身体活动了。
一路上儿子步履轻盈,只是苦了我,在后面紧紧跟随,身高的差距体现在步幅上,也就体现在速度上了。
两个人,两代人,对着两个名字,突然觉得一切都久远了很多,无论去年的变故,还是两人都熟悉的回忆。
今天香燃尽的时间似乎短了很多。
下山烧纸,是儿子最为期盼的事情。上一次烧纸,被赵徐两个伯伯抢去了机会,儿子应该有些失落吧。
这次用心的儿子也特别开心。
在一旁帮忙的我,也很开心。
那边的两个人,肯定更开心。

家中饭菜的幸福感

临近春节,考虑到这几天要大吃特吃,所以近几日家里伙食油水少了点,儿子昨晚是喊着饿上床的。
躺下后的儿子没有像以往那样马上进入梦乡,讨论起大年三十到楼下桥叔家吃流水席,儿子没有太大的期待,反而听的话语里有些遗憾和伤感。
儿子是思念在历山路家里过年时,那深盘大碗、热气腾腾的红火,而前两年在伟东过年,饭菜则简单冷清。
今年虽然肯定很热闹,但毕竟和原先熟悉的美味记忆不一样。
儿子一时也睡不着,我们的话题由年夜饭扩展到他妈妈做的家常饭菜,话语间满满的幸福感。
似乎也照顾到我的情绪,儿子说我做的菜也很不错,只是同样的菜和他妈妈味道、风格不一样。
除了我以前总结我们两口子,在做饭食材选择上的差异,调味品我们两个风格也是不同。食材她是多多益善,调味品也是如此。她做的菜特色是浓汤厚汁,调味品是能放多少放多少,我则是在尽可能不遮盖食材原味,调味品能放多少放多少。
其实幸福感来的也是这么容易。

扫地机器人认人

媳妇周六到伟东收拾厨房及阳台,回来为扫地机器人鸣不平:谁说机器人不智能,我去的时候它正在自己充电呢。
我离开让它自己干活那几次可不是这样。
第一次一进门,吓我一跳,门口怎么一个大白家伙。仔细一看,原来是机器人困在拖鞋堆里了。第二次马上就到自己家了,卡在旁边三脚衣服架中间了。第三次更滑稽,在一间卧室里面鞠躬尽瘁了。
这扫地机器人很认死理,因为客厅中间有个方形茶几,它每次都绕着茶几转,一半电都耗在这上边了。
等系统提示电量不足需要回充了,它还在那里继续埋头苦干。按理说这是最高等级的指令,应该无条件首先执行才对。就像围棋AI被叫吃大龙了,还在那里大量计算,实在效率低下。
看来这家电跟老家的狗啊猫啊一样,也认人分人啊。

漫长也是一种奢望

就在阴历一年前,春运正急,从京返家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几乎动了买到青岛的票中途下车的念头。
好容易抢上票,本来是兵分两路火车站汇合。结果我在地下来回寻找着送站口,她老人家在二楼候车入口等我。
我们显然都高估了她的应变能力,当我缓过神找到她时,她已记不清怎么到的车站,唯一安慰自己就是知道儿媳妇的手机号。
急急火火在拥挤的候车人群中过了安检,一下站台电梯,手里的手提袋便散了架。我一面收拾散落的物品,一面让她先上车。等我抱着物品送上车厢,她还在慢慢地向车厢走着。
那时候,衰老侵蚀她的不止是大脑和思维,还有她和我们曾经无比自傲的体格。
岁月漫长有时候也是一种期待和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