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阴历一年前,春运正急,从京返家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几乎动了买到青岛的票中途下车的念头。
好容易抢上票,本来是兵分两路火车站汇合。结果我在地下来回寻找着送站口,她老人家在二楼候车入口等我。
我们显然都高估了她的应变能力,当我缓过神找到她时,她已记不清怎么到的车站,唯一安慰自己就是知道儿媳妇的手机号。
急急火火在拥挤的候车人群中过了安检,一下站台电梯,手里的手提袋便散了架。我一面收拾散落的物品,一面让她先上车。等我抱着物品送上车厢,她还在慢慢地向车厢走着。
那时候,衰老侵蚀她的不止是大脑和思维,还有她和我们曾经无比自傲的体格。
岁月漫长有时候也是一种期待和奢望。
分类: 杂谈杂忆
只留在记忆里
现在用阴历记日子的,除了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就是家里老人的生日了。
在过去的十二年里,甚至再前推十年,今天本是家里最热闹的一天。
在外地的即便不能赶回来也有问候,难得在外地过生日的时候,本地的也会借由美餐一顿。
再也见不到她了,她留给我们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这回忆里有她的音容笑貌,还有我们一起团聚的快乐时光。
过嘴瘾的后果
昨晚儿子大吃一顿,过足了嘴瘾和馋瘾。
估计是吃多了吃急了,也可能吃足了,今天儿子吃的很少,一是没有胃口,再者也怕再吃伤胃。有了上个月的教训,现在时间紧迫,自己都注意了,伤不起啊。
早上在饭桌上还给儿子忆苦思甜:都是学生,他姥娘带着长毛的馒头走四十里地回家给家里弟弟吃;奶奶离家倒没那么远,但学校不让往回带,是让她妈和妹妹到学校门口,吃省下的掺了玉米棒子粉的窝头。
儿子应该还是有了解,《平凡的世界》开篇就是这方面的描述。
饭菜对我来言,肉分为有和没有;对儿子则是小片和大块的区别。
回不去的时代,也绝不要回去的时代。
美食已然难以牵挂
今天儿子春节假期前一周网课结束。网课结束,但假期并未开始。
本来计划是上周五请三个壮小伙子吃烤全羊,因为其中一个家长会推迟到今天。看着三个小伙子大快朵颐,狼吞虎咽,真是开心。
回到家,儿子心满意足地表示:这么多天终于舒坦了。
估计是这一周心里一直挂着呢,终于了心事。
晚上出发前儿子就很兴奋。我借机打趣道:既然这么爱吃,大学还是留在济南吧。至少一周能有两天能吃好的。
儿子正经答道:就是为了这个才要考出去啊。
虽未追问,但看来儿子是去意已决。
窃书感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是因为印刷、发行不便,成本高,物以稀为贵。
即便是上学期间,同学们之间借书也是寻常事。
随着书越来越丰富,折上折的价格越来越便宜,看书反而少了,借书更是稀罕,似乎还有损颜面。
国内读书人还算幸福的,记得刚接触kindle时,曾看到过贝佐斯一篇专访,提到在国外,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
所以亚马逊kindle基本属于赠送,赚的是电子书的钱。
一直对盗版书籍心存抵触,一是如赵大同学当年评论盗版《围城》,一页里面六七个错别字影响情绪;再者咱好歹也算是个读书人,读盗版书如自己盗书一般,即便是网络时代的各类电子书。
最近将购买电子书转换格式、归档,越是简单易行越是心虚。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是偷么?
何况还是自己花钱买的。
老kindle再发光发热
最近看的书基本都是从亚马逊购买的电子书,也就一直使用入门级的触屏kindle。
前年底购买的博阅电纸书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虽然产品指标数据更高,但实际用起来,无论是速度还是清晰度,与kindle差距不小。唯一的优势在于看PDF文件,至于正规排版发行的电子书,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
这几天使用calibre软件结合开源插件制作、转换epub格式电子书,这样很多电子书就不必只能在kindle上看了。
把epub文件转到博阅电纸书上,原生系统下就可以观看。由于支持储存卡,这样就可以当做一个电子书图书馆了。
博阅原生系统虽然支持epub,但调用目录没有kindle那么便捷,感觉还不如自己最早用的kindle5按键方便。
kindle5除了触屏外,跟入门版的触屏kindle各项参数指标都是一样的,因为系统不支持登录国内亚马逊网站,只能当做离线阅读器使用。好在可以安装多看外挂系统,如此一来,阅读多种格式电子书,反而比kindle更有优势了。
小说与电视剧的差别大
在简书上看过《战争与和平》的读书摘评后,这几天又开始看另一个作者写的《四世同堂》的摘评。
中国最早的电视连续剧是《敌营十八年》,后来看了也不少,但直到看了《四世同堂》后,才自悟到:原来电视剧该这么拍啊。
没有看过小说《四世同堂》,但简书里面在看的书评很详尽,看过之后更确信:与小说原作相比,电视剧往往表现的更为含蓄、温情,这不止为了迁就明星演员,还因为受众不同。
小说则要更为冰冷、残酷。
今天看的一篇摘抄与评论,是关于瑞宣媳妇韵梅的。虽然只是部分章节,但我实在没法跟电视剧中李维康扮演的角色联系起来。
这显然不止是跨界演员演技的问题了。
同样的罪恶感
今天早上儿子上学后,我们去孩子姥娘家了一趟。连上疫情已经一年多没有去过了,时间有点长,事情有些多,去与不去也是一道坎,心理上的。
去之前在简书上看一个小说《战争与和平》的系列读书笔记。这个读书笔记是围绕书中人物,打乱了时间线夹述夹议。不由看的入迷,回来后抓紧读完了。
在一篇中写到:玛丽亚公爵小姐惊恐地发现,在老父亲病危的这段时间,自己心里居然有一种希望这一切快些结束(父亲死去)的想法,一有这种想法,玛丽亚就觉得自己罪恶。
读到这里时,心里还是不由一颤。曾经看过川端康成的文章中提到,作家总能直指人心。
四个月过去了,这种罪恶感从未消褪过。
最近在kindle上看书真不少,但基本都是闲书。也曾想过从儿子书架上拿下一本正儿八经的书看一下,最后却连靠近书架的勇气都没有。
主要是静不下心来,现在看读书与心境也是互相影响的。
熬粥
难得休息两天,儿子因为肠胃感冒在家里躺了两天,倒也符合他从小学开始的生病在假期的规律。
因为胃疼嗝气,没法吃好东西,他老妈蒸杂面馒头,熬粥为主食。
今天中午我独自在家吃饭,也没有做饭劲头,炒花生米,馒头喝粥加咸菜将就吃。
馒头是粗粮做的,媳妇熬的粥又很稠,吃到一半居然噎着了。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晚饭继续喝粥。有了中午的教训,热粥的时候多加了不少水。媳妇嫌加水加多了,我说这粥这么稠,怎么喝。媳妇顿时又拿出乐乐奶奶压我:她老人家原先熬的粥就是这么稠。
苍天啊,我好容易熬过来了,现在还要熬啊。
吃酸团灭
那次小高同志给我史上最酸的桔子,我只强忍吃了一个,剩下就扔到桌子上了。外甥见状好奇的剥了一个,只是吃了半瓣就酸的满屋跑。后来见了妈妈还问:上次舅舅吃的胃疼吐酸水的桔子是不是就这么酸?
吃酸伤胃主要是吃多了,反倒是太酸的水果不容易伤胃,最多刺激一下味蕾和神经罢了。而我最惨痛的一次,外甥也脱不了干系。
那应该是92年春节前,大姐领着外甥回家,从水果市场买了一筐桔子,准备第二天走姥姥家。
晚上我们姐弟三个围着茶几看电视聊天,爸妈在旁边笑着看着,偶尔参与几句。当时觉得那一筐桔子也不少,吃几个也看不出来,就让三岁的外甥给我们拿桔子吃。
已经忘了聊什么,只记得聊得很开心,那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如此。
聊的开心,桔子也就吃得多。外甥在两个房间跑来跑去,最后索性把一些桔子放在筐盖上给我们端过来了。
外甥脑子灵光,腿脚勤快后果就是,我第二天上午的期末语文两个半小时的考试,一个小时就交卷跑出来了。
因为考试我走得早,回家知道,外甥起床刚坐起来,一口酸水就吐到他妈妈身上了。
那算是一次团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