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秋电影代表作

郑少秋的电影作品被观众忽视,除了作品相对较少,主要还是因为其电视剧作品的光彩太过耀眼,就像剧中他的主角光环让其他人黯然失色一样。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郑少秋参演的电影,多是群星荟萃,少有给郑少秋足够的表演发挥空间,《阴阳法王》一片更是为风头正劲的王祖贤配戏而已。
但郑少秋的气场之足,同样压众星一头。最早看《方世玉》第一部结局部分,郑少秋的出场亮相,真叫是个大侠风范。
我比较赞同本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郑少秋的电影《名剑》排在第一位。《名剑》初看是典型的香港电影,但细看又是非典型的香港武侠电影,可称为香港武侠文艺片的代表作。
武侠文艺片的特点就是武戏文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郑少秋扮演的年青剑客,在前往与隐居的老剑客比武的路上,意外救下老剑客的女儿。待见到老剑客之后,想提出决斗的请求,却又怕被误解为此前救人动机不纯,难以启齿的窘态,与田丰扮演的老剑客的爽快,可谓相得益彰。
郑少秋称得上是用心的演员,只是可惜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因为电视剧错了更好的舞台。

简书:郑少秋没有电影代表作品?还是看过下面八部港片再说吧!

当当双十二空手而归

最近几天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十二点,等着抢当当的满减优惠券,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昨天晚上在踌躇中熬过十二点,最终同样还是两手空空。
不知是当当双十一用力过猛,伤了元气,还是我们被上次的大促销大优惠吊足了胃口,此次双十二,感觉当当要低调了很多,至少是雷声不大。
其实书籍本身折扣还是不小的,不少上次双十一的漏网之鱼,折扣基本到了四折左右。之所以感觉优惠力度小,是因为满额减优惠券稀缺,最后到了八点左右,虽然通过红包雨发送了部分优惠码,但却是同一号码,而且是先到先得,用完失效。
由于一般只有价高的书才更期待折扣加满返,便宜书买了也就买了,所以在缺少满返优惠券的情况下,购买那些高价套书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强了。
好在上次存货不少,也够读上一段时间的了。当然,也得有心情读。

同是送饭,两番滋味

给小的送饭,步履匆匆中满是期待,给老的送饭,同样步履匆匆催促的却是焦虑。饭送到,虽不能陪着小的吃饭,但接过餐包那刻脸上的笑意,幸福的满足感中,其狼吞虎咽的吃相隐约可见;而陪老的同桌进餐,越是吃的香甜,温馨表面下又有掩不住的一丝心酸。
不是心碎就好。
从小就不愿欠人的情,更不愿欠人的债。但有的债有的情是与生俱来的,上天注定。
有的无形无价的债,债主再满天叫价,但双方都心知肚明,价一喊出,已是两清时刻。
最怕是那些债主不肯认的情,不肯让还的债,这种债或者情,当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越还越多。
如果我还有点债权的话,将来小的让他两个叔叔把啤酒杯吃了就好,什么材质的无所谓。

主食米饭少见

一位同事曾经跟我吐槽淄博的主食。说90年代末期到淄博催收,住了一段时间,说那里住的也好,吃的也好,但就是没有米饭。最后实在忍不住跑到外面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有卖米饭的饭店。
她所说的淄博指的是张店。淄博地名是够乱的,到了张店找淄博,临淄人说自己住在辛店,南定虽然算不上区,但开口就是五零一,好像和张店并列一般。
淄川和张店差不多,不用说同事说的那个年代,就是现在米饭也是难找。前年开始回淄川的次数多了点,几次是全家一起回去,一回去,儿子必定要到一家店里去吃花椒鸡。第一次去的有点晚,按照儿子习惯,吃炖鸡必然要吃米饭的,老板说米饭没有了,只有火烧。我心想,什么没有了,估计就没做过。
第二次去的早,饭店刚开张,还是要米饭,果然,这回直接说没有。于是继续吃火烧。
再后来儿子没有回去,我们吃了一盘,又用焖烧锅带了一盘子回来,儿子吃着米饭加花椒鸡,那表情才叫完美。
估计是淄川的主食品种够多了,所以作为后来者米饭不太受待见。记得几个同学刚到南京上学的时候,回来说天天吃米饭十分不适应,有一个还给我展示了他那退皮的手。
即便到现在,我依然是能吃面食绝不吃米饭,这也算最悠久的习惯了。

独一烧饼

昨天送老舅到家后,老舅非要买上火烧给带着。看着火烧店门口招牌上的烧饼二字,不免心里有一丝失落。
在淄川长大,估计和不少人一样,根生蒂固的,在脑海里所称的烧饼,就是那种倒贴在鏊子上,锯末烧烤满是芝麻粒那面的饼。而现在周围所谓的莱芜烧饼,还有西安的白馍,在淄川统称为火烧。
火烧可以有肉火烧,菜火烧,油瓤火烧,糖火烧等等,但烧饼只有一种。
前几天曾听同事说济南也有一家烧饼店,今天和另一位同事说起去,说那个店也快关门了。因为作为主食的烧饼,在济南人心目中,总是和满大街买的所谓山东特产周村烧饼联系起来,只是作为零食吃,而趁热吃才有味道的烧饼,买回去一凉撕嚼起来都费劲,口碑销量自然上不去。
除了宣传问题,淄川烧饼发展受限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不会变通。搭配馄饨等汤粥类作为早餐搭配,销量肯定要好。再者,淄川烧饼光以大肉多为特色,但吃起来费劲,出炉后一刀两半,既方便又好搭配购买。
回淄川吃烧饼肴货,应该算是我们爷俩回去最大的动力了。

熟悉的肴货

今天计划之外回了一趟淄川,既然去了,就不能空手回来。已是傍晚,烧饼是买不着了,于是就把一个肴货店的炸肉和广东肉给收摊了,顺带买了一点炸蚂蚱尝尝。这个倒是新鲜货,我那时候只有炸豆虫,炸知了。
进了大济南,就给独自在家的儿子打电话,告诉他买炸肉了,虽然没说哪里的炸肉,但小子高兴的应承声里好像已经有了口水的声响。
回到家已经不早,儿子吃着炸肉,夸赞道:香啊!还是那个味。
算来儿子已经十三四年没有回去了,我说味道居然还记着啊。儿子答道:这个味道正宗啊。
炸肉是儿子和他两个哥哥小时候的最爱,一般都是从市场上买的,开门时看到小子手里攥着肉啃着就回来了,一个如一个的翻版。
曾经只有一次,那时候大外甥也就三岁多,他那亲爱的姥娘突然动了自己炸肉的念头,想来是想省点钱,大夏天在阳台厨房挥汗如雨地炸肉。
这时候大外甥从外面跑回来拿玩具,闻着味就过去了,一看居然有炸肉,立马抓了一根放进嘴里,刚想跑出去,突然转身对他姥娘说:姥娘!你看你热得和个鬼似的。
看着外甥狗跑着的背影,他姥娘那个气啊。
不知是不是受了刺激,还是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反正从那之后,家里没有再自己炸过肉。

久违的纸书阅读

说是陪儿子熬夜,想想也挺心虚。这几天晚上在看完Kindle里钱德勒的短篇小说集后,把新买的《漫长的告别》也看完了。
在沙发上看纸质书的感觉也算久违了。Kindle虽然也有书签功能,但对临时想起的翻看查找,还是不方便,尤其是查找频繁的情况下。
至少这点纸书有优势,但许久不看纸书,原先娴熟的手指书签已经笨手笨脚,只能用纸质书签代替了。
看惯了短篇小说,再看长篇小说,感觉有些累,脑子里已经无暇自我欣赏影像,对大段的景致描述,也是强迫自己静静心别略过。这算是看的最慢的一本纸书了。
在钱德勒的短篇小说集中,有一篇《帷幕》,开头和《漫长的告别》内容是一样的,一度以为是简写版怕剧透而没有看,看完之后发现除了开头,别的并没有什么联系。《漫长的告别》应该是钱德勒根据自己之前小说的灵感,重新构思写作的。
看完结局,虽然知道那应该就是最后一页,但看后面还有几页,还是意犹未尽的地翻开,只是广告而已。出人意料,巧到好处,结尾处如果还有内容,那就不是钱德勒了。
除了《肖申克的救赎》,无论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大教堂》,儿子对美国作家的小说似乎评价颇差。看完最近看正经的书后,这本书可以让他看一下,也看看我们现在的距离是否在一点点拉大。

非学习的努力

儿子最近忙得很。

前段时间那没有下文的音乐剧刚结束,近一周又忙着学校里同一辩题的辩论淘汰赛。
从一辩换到四辩,准备素材,抄写材料,还把当年蒋昌建的《人性本善》的辩论赛老视频看了一遍。

而在观摩学校别的班级间的辩论比赛后,感觉压力更大了。送的晚饭,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吃完了,忙完上床躺下,已是次日。

还是套句老话:学习有这个态度,还愁考不上好大学。

但套也只能在心里套。他废寝忘食,我们也得在旁边陪着,几天下来,只能盼着比赛快点结束。

昨晚睡前的赛前语音交流中,其他队友已经开始憧憬下一轮淘汰赛的对阵了。而儿子显然没有这么乐观,躺下后在我给他点眼药水的时候,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我说:最好第一轮就淘汰了。

作为家长,总要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进行教育啊。我边点眼药水边给他上课:很多事情不是你付出努力了,就有好的结果。比如这次辩论,你准备再好,碰到一个神附体的四辩对手,也没有办法啊。但高考就不一样了,只要你努力付出,总会有收获嘀。

不知是不是那岛国的眼药水太过清爽的缘故,儿子那刻的表情,似乎是,很不屑。

伺候少爷睡下,过了困点的我躺下后反而有些睡不着了。

也罢,不听我的陈词老调,走自己的路,过和我不同的生活,未必是坏事。

公案剧 戏曲

古装剧除了武侠剧,同样富有戏曲元素的,还有公案剧。相对武侠剧的写意,多由公案小说改编的公案剧,似乎更侧重戏曲中的程式。
如侯宝林先生在相声里对所说,戏曲里面的念白等舞台表现手法,在生活中是滑稽甚至吓人的。但如果在公案剧中,却又增加了一种厚重的仪式感。
运用最为成功的公案剧,无疑是当年万人空巷的金超群版《包青天》。
包大人一登堂,无论是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还是公孙先生,开封府上下舞台剧般的站位,却也透着一股正义凛然的威严。
有了这种仪式感,包大人那仿佛非洲归来的面容,字正腔圆的念白,让观众也毫无违和感。但到了电视剧《游龙惊凤》甚至《天师钟馗》中,即便已经降低腔调的念白,听起来依然感觉有做作之感。
《包青天》热播之前,白志迪版的包公也算佳作,但偏偏正剧路子,非要加入《三侠五义》的侠客情节,顿时弄的不伦不类。再看过玉树临风的何家劲扮演的展护卫,那部国内电视剧更是低了一个档次。
内地武侠剧模仿能力差,但从孙承政版《狄仁杰断案传奇》,到“元芳你怎么看”的《神探狄仁杰》公案剧却佳作不断,这与内地演员有着深厚的戏剧戏曲功底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关系。

武侠片 戏曲

现代武侠小说兴起,比较公认的观点,源自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而催生这部小说的,是当时一场晓东揍雷公式的门派决斗。
武侠电影跟武打电影的区别,就如武侠小说跟武斗记录一般。
中国大陆武侠影视剧起步较晚,就连早期武打电影《飞刀华》也因为有宣扬暴力,教坏小孩子之嫌而被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少林寺》的成功,大量国产武打片开始充斥各大影院,现在看来,绝大多数属于粗制滥造之作。
就这水平,还自以为是,笑话香港武侠片花拳绣腿,人物扮相程式化,华而不实。
曾看过杂志报道,当初香港古装电影,甚至是更早的孤岛时期,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了戏班的行头,而不少演员也是由戏曲行当转行而来,这也应该就是香港武侠电影人物扮相表演,带有戏曲风格的一个原因。
但生活艺术化及武戏文唱的戏曲风格,反而与武侠片,这个侠气贯穿的成人童话简直是天作之合。
即便对细服饰考究精细的胡金铨,在《笑傲江湖》锦衣卫出场场景中,依然保留了戏曲般的美感,而京剧名角刘洵扮演的带队公公的那句京剧念白宣旨,是否是在向戏曲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