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烈日如火,昨天又开始暴雨预警。利用两地降雨时间差,踏上回家路。
早早检票上车,落座后见前右座位上一个小伙,已经在那架起了笔记本电脑。和火车上拿笔记本要么看片子,要么装样子不同,在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里,除了匆匆接了一杯水,小伙子一直在不停操作着颜色斑斓的Excel表。不停翻看,不停核对,似乎没有使用index或者vloop,偶尔插入,复制粘帖。
在连续几次粘帖操作后,小伙子合上笔记本,疲惫地往后一靠,过了一会才拿出手机,一直到下车也未放下。
不知这小伙子是表格的设计者,还是只是在麻木地完成日常的工作。也许多年前我会心里讥笑他的繁琐低效,几多不屑,但现在心里除了略过的同情之心,更有一丝钦佩。
分类: 杂谈杂忆
家常不常吃的西红柿鸡蛋面
面不能停。为了清理开封的鲜拉面,还有冰箱里面的存货,继续吃面。
要是以往年代,我自己是绝不会用西红柿炒菜的——还没到锅里,早就生吃到肚子里了。但现在的西红柿质量实在和原先没法比,在冰箱里面放了1个多星期了,也没变质也没变熟。估计这都是为了便于运输和储藏方便。
和给儿子做的盖浇饭的西红柿炒鸡蛋不一样,西红柿尽可能保持一点形状,毕竟这不是盖浇饭用勺子吃,而是浇面需要用筷子。
最后按照家里主厨的做法加了一些香菜,不是认同她,还是为了清理冰箱存货而已。
录入手快有利弊
昨天上午数据库建库完成后,就开始噼里啪啦敲键盘录入,边录入边调整,不觉已到深夜。进展尚可,但期间发现一些录入的毛病还是影响了工作效率。
这些毛病是由习惯未及时改正而日积月累形成的。因为手快所以随手错误时有发生,但也因为手快,还没有急迫到完不成的任务,所以也就懒得改正。
上一次或者是第一次时间紧迫到加班加点怕录入不完,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女朋友突然主动大驾光临宿舍,无事不登三宝殿,原来是她公司需要把一份手写的检查材料录入成电子版,第二天一早就要用。
时间紧,任务重,但好在经验丰富,立马把材料分成两份,女朋友用我的k6-233的台式机,我用bing贡献出来玩游戏的东芝笔记本。笔记本键盘虽然不好用,但我嘁哩喀喳完成我的那一半材料的时候,那边完成的还不到一半,于是我又在台式机上继续录完。
虽然进展比预想中快多了,但当时感觉还是够紧张的。
不知是因为有感情基础了才找我帮忙,还是因为帮忙促进了感情。总之,有点计算机方面的功夫,还是很有用的,这方面儿子还需努力。
泡菜拌面
为了做酸菜鱼面,上次超市买的拉面已经开封,不能久放,于是继续吃面。
先把拉面下锅煮熟,凉白开水浇透淋干,放在大碗中。
超市买的袋装韩国泡菜,便宜量足而且已经切好,省得弄的满菜板都是。将五花肉切片,入锅慢火炒熟,待肥肉片变干,将泡菜倒入翻炒,期间稍加清水,待泡菜与油均匀后出锅,倒入面碗。
将面与泡菜拌匀,味道不错,只是这次购买的便宜泡菜味道偏甜,下次买其他泡菜试试。
首做酸菜鱼面
原先说过本人不擅长做鱼,主要原因就是嫌麻烦。好不容易在超市看到有卖处理好巴沙鱼的,家里那位又说便宜无好货。
巴沙鱼名声不好,主要是因为很多餐馆拿来冒充价格更高的龙利鱼,但其实两者差不多,只是因为价格低,档次就降了一档。
趁着暂时没人管,到超市买了两包巴沙鱼,但一直没有来得及做。今天动脑比往常多了点,到了下午感觉快顶不住了,于是决定改善一下生活。
巴沙鱼解冻,趁着还未全部化开片片。酸菜原先家里用的都是李记鱼酸菜,这次用的是吉香居的酸菜,量少了点,但架不住便宜。
酸菜成小块,入锅翻炒,等酸菜将油吸收均匀,加水小火慢炖,等汤水渐浓,把鱼片倒入锅中。家里那位都是用蛋清搅拌鱼片,我嫌麻烦加心疼鸡蛋,只是加了一点白胡椒。
与此同时,烧开水下面。面条是超市买的生拉面,水开翻滚面条基本就熟了。同时鱼肉也松散,关火出锅。酸菜鱼浇到面条上,拌匀,味道好极了。
第一次精致做鱼,还算成功,但还需改进。因为没有调料可加,额外味道都来自酸菜。原先感觉吉香居的味道比较清淡,但这次这包味道比较重,下次还是需要先用水泡上一段时间。而为了味道更浓厚,可以在炒酸菜之前用切丁的五花肉过油,味道应该会更好。
感觉自己可以开面馆,应该也饿不死吧。
天赐朋友
前几天在微信上和朋友联系的时候,朋友告诉我其家中的变故。
我当时脑子一懵,一时不知如何应对,竟然以“哦”作答。
一直以为朋友很坚强,也一直以为自己很能说,但这几天一直痛恨自己的无能、无用。
11年前的这个上午,我从医院走在回家的路上,行尸走肉一般。临近家门,自己也不知为什么,拿出手机打给自己最好的朋友。电话接通,话一出口,心中积郁与压抑泪水顿时释放。
朋友自以为坚强,说现在才觉得如此脆弱。而算不上坚强的我,虽然在那近半年的时间内,已经做好了承受痛苦的准备,但痛苦真正来临,发现自己还是不堪一击。
幸好有朋友,有朋友们在身边。而作为一个不够格的朋友,能有这么多好的朋友们,真是老天的恩赐。
谢谢。
分手就说分手
今天被戏称为网红分手日,但微博并未如某媒体所说的挤爆,甚至微博东家的网页头版都未提及那绕口令般的分手词。
娱乐圈内之人分手,通过媒体公开也是惯例。
当年银幕硬汉高仓健在国内媒体上,曾因其婚姻离异之事,一度被冠以薄情汉之名。不止娱乐圈,夫妻因为性格不合离异本是常事,而因此离婚的高仓健被诟病,是因为前往宣布离婚的招待会前,妻子江利智惠美反悔,而高仓健以都已经通知大家了为由,拒绝了妻子的复合请求。
面子比夫妻感情还重要,岂不是薄情之人?
但如果感情连这点面子都不如,已是何等脆弱淡漠。
散了散了吧,离了离了罢。
说那么多,都是多余废话。
意外的荆州死结
小时候初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看到刘备借荆州的章节,感觉很迷惑,也觉得诸葛亮驳斥的对,孙权凭什么说荆州是他孙家的。
这几年网上关于三国的历史类文章,已经很少引用《三国演义》了。
在新看的一篇关于荆州的好文,主题是荆州为隆中对的一个死结。作者认为《隆中对》的失误不在于两路北伐的可操作性,而是在于“横跨荆益”与“结好东吴”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我觉得这并非是隆中对的死结。而是从侧面说明《隆中对》并非是事后贴金之作,而确实是诸葛亮与刘备初次相见时,制定的战略方针。
这个方针未能实施,也并非因其战略失误,至少不是隆中对的失误。
因为这个战略方针,是建立在刘备重演当年徐州演变一幕的基础上的,而从制定者是明显胳膊肘往外拐的诸葛亮来看,刘备替代刘表是被多方地方势力看好的。
但这个战略尚未开始实施,就被曹操的南征破坏了。
从这个角度看,赤壁之战对曹操而言,也并非是完全失败。
整容脸难识别
昨天安装完人脸识别库face_recognition,因为时间已晚,只是简单运行了一下,确认安装成功。
今天在机器上参照教程实例做了一下测试。从网上找了一张女团合影图片,运行程序,可以成功识别图片,并将面部区域保存为图片。
对现在走红的过气的组合,我也分不清谁是谁。于是又找了两个有名有姓的演艺圈人员的图片,进行识别,并保存为面部基础文件。
然后再找了一张包括这两个明星的多人图片进行识别,很快图片中的人脸都被识别并标识。但仔细看发现不对,其中旁边一个路人甲的脸,也被标识一个女演员大人名字。以为是因为脸部文件分辨率太低,又找了一张作为脸部文件,但依然如此。
心想这识别库也太徒有虚名了。但另一个女演员不存在这种情况,为了确认这识别库是否靠谱,于是到百度上准备再找几张这个女演员的正面照,刚输入名字,发现下面搜索比较多的是相关整容的。
在另一篇关于face_recognition介绍的文章里面,对识别率低的人员范围里,除了儿童,还包括亚洲人。这估计除了原始数据采集主要是欧美人,是不是和整容有关系啊?
共忆老电影
前几日朋友小聚吃串,席间在谈论起手镯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有关手镯的梗,然后几个人一起回忆,这个梗是来自电影《过年》的。
这部拍于90年代初的电影,也就我们70后还有印象,也难得我们几个还有印象。
那是以贺岁电影为先锋的商业电影兴起的前夜,电影市场并不景气。虽然片中赵丽蓉以喜剧出名,李保田、葛优也是在其后以喜剧影视大红大紫,但影片主题沉重,比前段大火的家庭题材电视剧《都挺好》更压抑,但更现实,可称都挺糟。
葛优那时候还不是贺岁片之王,在执著地扮演着形形色色的坏蛋,而六小龄童也在努力卸去美猴王的紧箍咒。但随着商业电影大潮的来临,一切又归于浮华。
不知对他们,对电影而言,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