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至Trae

在vscode将我的混元免费百万耗光后,我终于下定决心转到Trae了。
原先总觉得Trae就是一个集成了AI插件的IDE,这次投奔它,最为看重的是整体内置的大模型–DeepSeek 满血版,而且是无限量免费使用。
折腾了近一天,基本能够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只是作为开发环境,相比轻量精简得完全不像微软产品的vscode,Trae一启动就让我那华硕老机器的CPU和内存都满载了。
而且在安装测试了MCP后,感觉这满血deepsea也是有水分的。我只是通过fetch抓取了一个京剧戏考的剧本网页,大模型居然提示我“网页存在敏感内容”,害得我白白浏览了几遍也没看到什么历史糟粕。
而这个测试网页,无论是混元,还是deepseek,哪怕是蒸馏版的千问7b版,都没有类似提示。
看来我的猜测是对的,我们在免费使用厂商提供大模型的同时,也在被监控和利用。

小佩顿自我救赎

今天难得看久违了的火勇大战。
勇士赢球的功臣自然是拼了命的库里。而最后一节小佩顿也算是自我救赎。
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小佩顿的表现尤其是三分线外,可谓是一言难尽。转播镜头给到了场外他老爹,手套那张老脸也是没地搁了。
好在最后一节小佩顿应该是想明白了:教练你当年是外线投手,俺老爹也是全明星,谁说内线两分球不是分,杀不死比赛啊。

近期RAG心得总结

昨天躺下后,一时睡不着,脑子里又结合近来的学习,把那个关于MCP视频过了一遍,算是一个总结。
视频中是认为MCP是为了解决RAG的功能缺陷的,它主要的缺陷通过最近实验检测,发现是难以通过自身升级解决的。
一是RAG中资料是平铺,离散的,缺少关联,更没有顺序,这就如此前所说,根本不适合小说类资料。
二是RAG过于依赖向量数据库,而资料在导入数据时,是通过内嵌大模型进行切片的,而资料被切片属于无差别分割,虽有重合设置,但难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关联性。
三是RAG中各资料库间缺少关联,合则繁冗,分则无序。
最后,就如UP主推荐的数据库替代方案所承认的缺陷那样,太耗费大模型的tokens了。
最终解决方案,还是以大模型为主,资料库为辅,甚至可以说,就是让资料库为大模型服务。

学而实践,踩坑MCP

今年以来,已经慢慢习惯通过视频学习计算机技术。怎么说呢,总感觉越容易的表达方式,往往越随意,而且出口容易修改难,甚至是懒得修改。
下午看了一个介绍MCP在MongoDB数据库上的应用。其中印证了不少自己之前的的观点,而最后up主也承认,现在MCP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太过依赖大模型。
本来,这MCP最早就是anthropic推出的,绕不过去的。
看完视频,通过vscode测试了一下mcp的网页爬取,问题颇多,最后把我腾讯混元的免费额度都用光了,也没有成功。
看来不止是绕不过去,感觉还是一个流量陷阱。

知识库重中之重

自从换了办公地点后,跟外甥技术交流少多了。前几天他网上提到他现在使用的Trae,其新版本已经开始支持自建文档集了。
而我最近在测试的几个系统,版本频繁更新,几乎也都与知识库相关。连最近开始使用的obsidian,也在官方从笔记系统自诩为 扩展知识库。
当然,这些都是离不开外部AI大模型的支持。
同样,大模型开发商应该也不甘只为他人做嫁衣,将知识库纳入到大模型管理之中已经是必然,ChatGPT的全面记忆功能,只是第一步。
虽然如此,我还是看好知识库的自建,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是立足之本。

迟到而敷衍了事的决定

百年前日本棋院成立的时候,濑越宪作功不可没。当时日本政、经各界对其评价是:濑越下围棋可惜了。
现在中国围棋真是没有明白人。
首先,围棋协会选错了策略,一个拖字,以为会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等到5月新一届LG杯要开战了,才仓促推出了应对方案,这都过去小半年了啊。
再者,这个方案更是敷衍了事,用围棋术语说就是中途半端。
你LG杯不参加,那后面的三星杯呢?
显然中国围棋协会另一个错误,就是选错了对手。
中国围棋协会的这个决定,针对的应该是LG杯的主办方,甚至有讨好“已经取消争议规则”的韩国棋院。
但如果这次韩国棋院并不让步呢?而且他本身就是LG杯主办方一员,他脱不开责任,而且是主要责任。
糊涂,笑话。

沉沦的科技节目

从电视卡时代开始,央视10套节目中看的最多的两个栏目一是《走近科学》,再就是《探索发现》。
《走近科学》已经关停,《探索发现》现在感觉也快了,科技栏目掺水严重不说,而且一个考古活动拆了凑,凑了拆,重复又重复。最近播出的张献忠江口沉银节目,连片头片尾都开始重复了。
好笑的是,当年江口沉银这个历史疑案,曾经出现在《走近科学》中的,而结论自然是标准《走近科学》式的。
现在真是打脸了,啪啪的,打了多少人,多少年的脸。
科学是不断进步的,而多少反科学是以科学之名,以权威之名,历史为据的科学。

莫名烂尾的《双瞳》影评

上周在B站看关注UP主视频的时候,无意中打开了食影双修的关于《双瞳》的视频。
原先听说过这个20多年前的电影,但却把他跟黎明扮演的《三更之回家》搞混了,所以一直没有怎么关注。
结果这次不看还罢,看了前面几集关于中国修仙、台湾政治的解说部分,就上瘾了,开始每天到B站刷更新想看最后的结局。
今天终于看到up主的更新,结果大失所望。那失望的程度,不亚于停播多年的央视《我爱科学》,哦,不是,是《走近科学》。
折腾了半天,最后来这个?
看来,抨击台湾可以,所以《周处除三害》可以放行上映,但所谓封建迷信,还是慎重又慎重。
但多少文化,就被历史隐埋在这迷信尘埃下啊。

人形机器人,还是“将来”

昨天评论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是无聊且无知,主要是针对把这个放到竞技比赛中,而且还非要取成绩分名次。
既然是比赛,属于竞技范畴,就要有规则,规则是保证公平而设,哪怕是相对公平。
而昨天的比赛,毫无公平性可言,那机器人外形上高的矮的,电池有强有弱,比赛中螺丝刀时时抢镜。即便是那个“众望所归”的冠军机器人,也是在人的全程簇拥下完成比赛的。这岂止是不公平,简直不避讳作弊之嫌了。
所以刘慈欣说的是,“将带来”,至于什么时候,还早。但不排除deepseek那样的横空出世,但这不是央视这类媒体所能认知的。

刘慈欣谈机器人跑半马:具身机器人将给社会带来颠覆性影响

无聊无知的人形机器马拉松

周末正点起床,本想看个NBA的附加赛转播,结果转播表上9点半开始的比赛,等到10点多了还没开始。
以为有什么情况,仔细一看央视在播马拉松比赛,还包括一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解说员一面为机器人“加油喝彩”,一面还不忘提醒观众NBA转播一会就开始。
结果NBA直播开始的时候,已经是第二节了。
央视显然相信了人形机器那“10公里/小时”的指标,所以推算2个小时多一点就能结束。
这IT指标能信他个鬼。
这央视挺无聊,也挺无知的。
显然央视春晚播出个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就飘了。
这人形机器人跟AI一样,只有能干和不能干之分,能干了,就属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现在拿出来比,就属于自取其辱了,无论是机器人间比,还是跟人比。
当然,广告目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