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媳妇视频时候,说起儿子今天实习是在玉米地里,手背被玉米叶子划了。
大夏天太阳当空,在玉米地里穿行的滋味,对我来说,是四十年前的记忆了。
我还算幸运,在能干劳力活的年纪转了户口。
不过,等儿子回来跟我聊起今年的实习经历,一定会跟去年实习在周口店无路的树林里穿行一样,更多的是幽默的乐观。
这可能是孩子与父母交流的差异吧。
进步颇大的Claude
今天在云服务器上,测试了一下SSR的安装,发现真是简单易用,除了因为通过snap安装,配置文件等有些差异,几乎算是一次性完成了。
随后测试了一下Claude,连接正常,并未出现区域拒绝情况。切换到最新免费的Claude3.5,使用在原先对话的背景资料,与其进行交流,发现他进步太大了。
虽然如此,根据其交流过程中的程式化看,其仍然脱不开模板的制约。同时根据前几天跟小香蕉似懂非懂的中文交流看,ChatGPT们即便在国外,也只是作为个人助理,而非系统集成应用。
AI要替代人,还早着呢,替代的只那些不会使用AI的人。
孩子们新的选择
早上媳妇开车送我赶火车返程,从家去东站的路上,虽然时间早,却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车。
我上了上火车后,因为是始发车,开始车厢里空荡荡的,一会功夫,一帮拉着行李箱的学生就把车厢充满了。
这应该是今天路上近似堵车的原因。
学生们是通过北京转机去美国的,马上上初三的学生,应该是为了高中留学做准备。
一个男老师喊着学生们,领打印的今年中考压轴题,响应者了了。一会一个女老师走过来,很兴奋地告诉那个男老师,她那车厢一个女学生在做题。
疫情结束,孩子们的选择又多起来了。
翻看全谱新打算
回家的火车上为了打发时间,将包里的《陈祖德全谱》拿出一本翻看了一下。
书的印刷质量上乘,尤其是棋谱,因为是矢量图输出,清晰度极高。但排版一般,尤其是同一对局的分谱,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式,而是每一棋谱上面都有对局信息,显得有些杂乱。
因为没有细看,不知这种分谱方式,是不是因为不同国手评棋的原因。
因为手头有棋谱的电子版,如果有时间,我准备做一个使用AI分析公众号全集,也算是自己工作的善始善终。
必然的错过
今天我回家给老人庆寿,明天儿子去山西实习,正好错过。
早上儿子吃罢早饭出门前,笑着说:再见面就是8月了。
慢慢的,他会体会到时间总是如此匆匆而过,而父母与孩子也就是这样,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一再错过。
古籍整理尾声有感
从周末开始,文献古籍点校工作进入收尾阶段。这部分没有棋谱,是中国古籍中与围棋相关的文摘,比如《棋经》等文献,以及韦曜的《博弈论》。
本想偷个懒,想从网上找现成的资料,比如百度百科之类相关词条,这样就只是校对一下就好。
谁知复制黏贴后,才发现虽然不知孰是孰非,但网上资料的错误也实在是过于明显,而且同样也存在你抄我抄,最后亲妈都找不到的通病。
古籍的电子化,真是一言难尽。
不过也有所得,那就是对刘禹锡才气的敬仰,真是如滔滔江水……
美食,脱单的动力
儿子马上就要到山西实习,本想请他出去吃一顿,他却没有这个念头,只是想吃鱼。
于是到市场买了一条最大的清江鱼,他调料加指挥,我只是负责翻炒,仿制了一锅青阳炒鱼。
鱼上桌后,儿子尝了一口,颇为满意:这正是他想要的味道。然后对自己的厨艺有了足够的信心。
当我说他以后工作了,就可以自己做自己想吃的大餐了,儿子却叹口气,说:两个人还好,自己一个人做饭还是累,等做完了,累的胃口都没有那么好了。
我赶紧见缝插针加以劝导:那就赶紧找个女朋友,这样两个做饭没有那么累,吃起来还加倍开心。
小光棍这次难得没有抵触,报以赞同的表情。
不过,找个又能干,又能吃,吃了还不胖的媳妇,哪那么容易啊。
泰山队,拖油瓶的命
昨天泰山遭遇联赛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看完比赛,也就那么回事。今天刷微博的时候,在足球报李主任关于泰山队惨败谁的责任的博文下回复了一句: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是从亚冠淘汰那场比赛起,崔康熙一直想把矛盾推到文旅,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文旅烂是明面上了,但崔康熙借以自重,也自跌身份。
难得李主任@了评论,招致后面一堆跟评的。
其实,从去年崔康熙接手泰山后,我就感觉泰山完了。
文旅接手鲁能,泰山队算是成了死了一个妈的孩子,虽说按照蔡明小品里面的话:爹再不是东西,好歹也是爹。这不管是血脉传承,还是街坊邻居的舆论压力。
等崔康熙接手,情况就变了,那句“这可是泰山啊”,也可以理解是后爹看上的就是那点家底。
于是球队真成了拖油瓶的。
至于球迷?
有人在意吗?
收到《陈祖德全谱》
早上进城出门时,收到了新出版的《陈祖德全谱》。
全集共三本,根据参与的棋谱录入数量,集数少了些,但棋谱通过矢量图输出,印刷质量尚好。
22年疫情结束最后几个月,正好封闭在家,时间空余,别接下了棋谱录入的活,友情相助,更是缘分。
没想到两年不到,居然有了成果。
在进城路上,跟小子交流,将来工作了,只要是工作,先接下来,没准做着做着,就成了。
这不是炫耀,也不值得,只是把他爷爷奶奶的话,总结再传下去而已。
难得沙瓤西瓜
去年酷夏,我们爷俩是靠西瓜撑下来的。
只是这些年的西瓜,质量是越来越好,就是块头是越来越大。去年到超市买西瓜时,卖瓜小哥很诧异,我们要把当场把西瓜一切两半。那不是信不过他,只是一个西瓜总不能我们两个合力抱回去吧。
前天难得在沃尔玛看到有卖沙瓤西瓜,一刀纵切开,跟个船似的,掂量一下拿回家比较困难,也就作罢。
今天下班再去沃尔玛,发现那西瓜船又被横切一刀,价格比昨天那一半便宜不了多少。
买回家后,拿勺子我们爷俩就开吃,少见沙瓤还这么脆生。
快吃完了,儿子说,这四分之一西瓜,下次还是用刀切吧。
唉,这几天的脑子真是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