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多成医

相对肌肉拉伤,其他的皮外伤都算是小伤小痛了,基本上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那时候踢球也不注意防护,最多守门员有副线手套加护膝,其实即便穿上足球袜也能起到防护作用。受的伤春夏天以擦伤为主,秋冬天以扭伤为主。受到伤多了,也就久病成医了,在创可贴还未普及之前,我是随身带着一块乌贼骨头,这可是祖传秘方,专治外伤。

那时候比赛受伤最普遍的是抽筋,说来奇怪,踢了那么多年球,我还从来没有抽过筋,倒不是体能好,估计是身体自我偷懒保护好。一般到了比赛后半段,场上抽筋倒地的人不断,这时一般都是我冲上去,三脚之内必定恢复。躺在地上的一看我来了,先咧嘴求饶,但还是乖乖把腿冲我摆好做好挨踢的准备。

在02年和大众日报社的比赛受伤后,算是挂靴退役了。那次的伤的确不轻,整个膝盖全部擦伤,敷上药后,不光膝盖受伤处火烧一般,身体也发低烧,在家躺着看了国足的世界杯第一战。但放弃踢球倒不是伤本身,而是因为在受伤的那一瞬间,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都没有了,如面袋子一般倒在地上。

知难而止,也算一种自我保护。

量力而为

与雄心壮志相比,虚荣心也能促进人上进,但人在虚荣心作祟的情况下,往往做出自以为是的傻事。

在“一球成名”后,我也想再进一步,针对体能差一点的情况下,我开始考虑借助外力。当时看到对维生素B的介绍,其中B6有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觉得可以试一下。

于是在对四砂中学的比赛前就吃了6到10粒药片。那场比赛我首开记录后,在终场前又扳平比分,打了加时赛。那些药片的作用绝对不只是心理作用,我从没有跑动那么多距离,比赛结束的时候,双腿还好,但脚掌疼得要命,回到家直到睡觉前才少量小便。

更要命的是第二天醒来,感觉到原先当守门员时被对方用膝盖顶伤的右腹股沟,奇疼难忍,右腿几乎不敢快走。之后几年间一直在恢复,用力拉伤,再恢复的痛苦中渡过。直到在没有操场的财院窝了两年才彻底养好伤,当踢完一场比赛突然发现没有再伤时,真的感到没有伤病是多么幸福啊。

人的体能有自己的极限,这种极限其实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当强迫自己超越这种极限,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伤害,而靠外力来超越,更是作死。

高光时刻

足球似乎是我在初高中学校期间美好回忆的一切,而高光时刻则出现在高二一个冬雨的下午的一场比赛中。

那场比赛的胜利本算不上多风光,因为对手是低我们一级的高一联队。但那一级集中了一批身体素质极好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个此前参加过市足球队集训的ni,从前他们初三开始就实现了下克上,在高三球队疲软的情况下,那场比赛基本属于高中最强年级的决战了,所以颇受关注。

相比连中四元的下半场,我更为自傲的是上半场。那也是我从门将转行后的第一场首发,而首发的原因是为了盯死对方的王牌ni。上半场我的贴身防守几乎让他在场上消失,除了半场结束前那次禁区前一对二的犹豫失球。

但身体素质的差异,已经让我没法下半场继续紧贴防守,而比分落后全队也只能进攻。但我比赛的第一个进球来的还是如此意外,当角球罚出后,我后插上来到后门柱,人到球到,说不清是脚踢球,还是球落下砸在我的脚上,但比分就是这样扳平了。

运气不是一切,但一切又离不开运气。而运气能激发人的自信,自信又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

于是进球接二连三到来。我的大四喜压倒了了ni的连中三元。当比赛结束前攻入第四球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在操场沿边线围观同学们面前奔跑庆祝时,抬头看到教学楼上灯光映照的那些窗口观战的同学,那种自豪感从未有过,也再未有过。

第二天早上,从校门口到教室的路上,相识同学祝贺声没有停过,这是学校学习从未带给过我的。

有此一战,足矣。

值班效率高

利用值班的时间把OA系统的档案立卷工作基本弄完了。本以为周末没人用系统能快点,但待我手脚麻利键鼠协作操作完,还是不得不面对那蜗牛般的状态条发呆。

我对自己的计算机应用颇有自信,但是在我们的行业,速度快效率高,又有何用?在权限划分越来越严格的行业内,原来自己能解决问题的工具也被一一缴械,更没有什么用了。

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跟不上时代了。

在发呆等待中,接了一个电话,凭空落下一顶不入品不着调的官帽,NND,位子说抽走就抽走,帽子倒是满天飞,人虽落魄,骨气还是有的。

希望误传

前几天为来济初中同学接风,回去在出租车上,那同学突然问我,某初中同学高中毕业后不久就辞世了,问我知道吗。

我当时有些震惊。

初中同学记忆出现了偏差,辞世的那位同学和我们初中并不是同学,他们应该是文理分科前高一时的同学。

我也认识他,是通过同学的交集认识交往的,他人非常和善,属于不笑不说话,但笑起来有很腼腆的那种让人愿意接近的类型。我高中时代对他印象非常深,因为我对他的天赋充满了向往,甚至轻微有些嫉妒。

那时候还是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年龄。乐乐爷爷在一次散步时问我:如果大学和足球队让我选择,我会选择哪个。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足球。乐乐爷爷笑笑没有再说什么。

倒不是他老人家宽容,而是因为知子莫若父,踢过高校足球的他,知道依我的身体条件,根本不可能有这种选择的机会。

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条件,那时也羡慕yp突破时小腿上暴起的一条条肌肉,而对那位同学的速度,则已经超越了羡慕,属于嫉妒恨了。不止一次的想象,自己要是有他那身体素质,有那速度,凭我的意识和冲击力,肯定能上专业队了。

如郑智化歌里唱的那样,这世界有些人一无所有,有些人却得到太多。我不知道他辞世的原因,我更希望这只是误传,每个人可能有被人羡慕的表面,也有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难以言表的痛苦。

可能一无所有相比是幸福的,珍惜拥有更幸福吧。

还是希望这只是传闻而已,愿大家都幸福。

猪队友的趋势

今天在单位忙了一天,有人替我在外面忙了一天。

曾一次次自我安慰,虽不是因公忘私,至少是先公后私。但有同志说的刻薄但一针见血:公家是付钱的。

就是这么现实。

曾经在宿舍讨论总结过,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足。同样,付出与收获越来越不成比例时,是否还会执着地先公后私?

越来越怀疑自己了。

也曾经以为自己很能干,但从这几天的事情看,能干的事情其实就那么多,不能干的事也一点干不了。既然大家都干不了,而我能干的别人一样也就干得了,那就没有什么能干之说了。

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猪队友吧?

慢慢老去

前年高中同学聚会,多年没见的同学们见面,好几个说:和上学时候没什么变化啊。

哈哈哈,没变化没变化。

前段时间在上面帮忙,办公楼过道里遇到一个高升四五年的同事,见面打招呼:这么多年没变啊!

哦哦,没变没变。

走廊灯也不换一下。

昨天给来济南的初中同学接风,下班赶过去就差我了,进门第一句话还是:和上学时候变化真不大啊。

老天,我那时候该多老相啊!

今天下班路上接电话说乐乐奶奶不舒服,半道中途的,骑着车子就往东八里洼那里赶。路过财院,速度和20年前骑车子去高原主场踢比赛的速度差不多,看来还真没老。

幸好老人没有大碍,拿了药去超意兴吃饭,我端着盘子就冲上二楼抢座位去了,放下盘子回头看,乐乐奶奶刚慢慢走上楼梯。

总是很不适应也很不愿意接受老人的衰老,心目中她还是当年那风风火火健步如飞,但没有人能对抗岁月的侵蚀,这也是我们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那就慢下来吧。

fireHD10满意入手

前段时间让朋友利用出国的机会捎回一台亚马逊的fireHD10,因为赶上国外圣诞期间优惠,只有99美元,对一款10寸高清屏的平板来说,真是非常超值了。

和kindle一样,机器注册非常简单,注册升级之后,就可以和原先账户同步,可以看到原先购买的电子书籍了,用这平板看原先买的图文并茂的书籍,那效果绝非kindle能比。

买这款fire一是为了对某些书籍更好的阅读效果,还有一个原因想利用Android系统更友好的操作。但后者还是有些失望,不是平板的问题,而是亚马逊APP的问题,阅读操作效果感觉还不如kindle,更不用指望书籍的管理了。

此外,单纯从网站而言,无论是书籍分类还是单本书籍的介绍,亚马逊和国内的当当、京东都不在一个档次上,但就是这样,亚马逊还是在电子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阅读终端和电子书籍数量两把利器的相互依托的是致胜法宝。

音乐不需要煽情

经历过几期良莠不齐的传奇歌手和献唱之后,新的一年第一期《不凡的改变》开了一个好头。

这个开头不光指的18年第一期节目,更是指这第一期的歌手开篇,第一位敬唱歌手的惊艳亮相。

但之后就又归于平淡,以及为了打破平淡的煽情了。

主持人前几期每次都提醒观众忘记这个忘记那个,只关注音乐,这期甚至让歌手感到一丝紧张,但真的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继前几期歌手的歌曲被两度“敬唱”后,这期也不例外,徐怀钰的敬唱者甚至唱了同一首歌,是歌手传奇歌曲太少的吗?显然不是,至少这期不是。这只是节目的需要而已,收视率的需要而已。

放着好好的音乐节目不做,非要搞煽情,那还不如改做音乐小品算了。

群英毕集《搭错车》

《酒干倘卖无》的词曲演唱者已经够牛的了,但看看他作为主题曲的电影《搭错车》的制作团队阵容,更是惊人。

电影故事情节虽然是发生在台湾的,演员也是台湾演员为主,但电影却是香港出品。主创人及编剧是黄百鸣,后来他还以此来训导自己公司那个拿钱不出活的雇员小王。

《搭错车》是为了打开台湾市场而特地制作的,可谓是群英毕集。监制中包括了石天、麦嘉,策划里有张艾嘉,这些都属于那个时代香港电影里面熟悉的明星。而后面制作团队里面,更是分为台湾香港两地多个摄影团队,而香港的摄影指导是徐克。我属于那种只看电影不看演职员表的那种伪影迷,但其中杜可风的名字还是熟悉的。而演员里面唯一熟悉的就是李立群了。

如网上评论标题那样,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面不排除看在黄百鸣面子挂名的因素,但这多知名电影人的参与,不出精品都很难。

我一直认为香港电影的衰落固然主要是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但作为香港电影的基石底座的电影人的流失和断档,才是主要原因。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为了拍一部大作,可以很轻松聚集起一众顶尖高手,而现在,似乎只能靠拼凑那些红星来撑场面了,所以只见神剧不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