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老去

大外甥第一次独自呆在姥姥家的时候,也就一岁三个月。本来玩得很开心的他,在发现妈妈已经回济南后,开始仰头大哭。
外甥哭的那个伤心,让在家的三个人手足无措,也没法说理规劝。就在他姥娘准备他再哭两声,就决定狠狠心撇下家里一个上班的老的,一个上高中的小的,带他到济南的时候,外甥突然停下哭声,指着大门说:妈妈上班去,给我买好好。
然后三双惊诧的眼神注视下,没事人一样跑开了,开始了在姥娘家的快乐时光。
那年他姥娘48岁,还可以一手提溜一个外甥的岁数。
因为特殊时期,搬家般地将她老人家接到家里。谁知刚进门还没有坐下就要走人。就在我准备她老人家再坚持一下,我就重新陪她一起搬家般返回的时候,在媳妇动之以家人亲情,晓之以国家形势的劝说下,老太太终于妥协。
30年过去了。

网球杂忆

感谢有线电视免费,在家看澳网直播,老妈在旁边陪我看了两场半决赛,一场女单决赛。
男单决赛结束时间晚了点,是通过笔记本上看完的。蒂姆决胜盘被德约科维奇很经济地击败,男子网坛90后尚需努力。
和女子网坛混战不同,男子网坛依然是三巨头统治。一个巨星君临天下就够压抑的了,现在是三恶霸瓜分天下,最大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90后们,真是生错了年代。
最早了解网球,是通过报纸《体育周报》。那时候巨星博格退役,风头最火的是坏小子麦肯罗。报纸上少不了的新闻多是花边新闻,什么骂裁判,踢记者,摔拍子。电视上仅有的两个体育集锦界面中,短短片头就有几秒钟麦肯罗咆哮的镜头。
相对大器晚成的伦德尔,后续占了大量报刊版面的是17岁就夺得温网冠军的贝克尔。
电视上第一次看直播,是汉城奥运会后,央视转播的一场表演赛。这应该ATP进入中国的一次推广活动,直播前几天央视就开始连续播放爱德堡对阵阿加斯的预告。
那时网球翻译还带有港味,现在爱德堡翻译作埃德伯格,而阿加斯则是长发变光头,波姬小丝换成格拉芙的阿加西。
ATP的推广还是有效的,恰好又赶上张德培法网夺冠,电视上网球转播还有相关节目逐渐增多。而大满贯赛事推广做的最好的还是法网。
众星捧月的桑普拉斯时代结束,是费纳争霸,等还叫小德的德约科维奇露头后,90后球员的噩梦也就开始了。

完成最大部头的电纸书阅读

今年以来,终于把kindle里面最大部头的《阿加莎全集》看完了。看书时间主要分布出差往返的路上,住宿的晚上,当然最多的还是春节封闭的家里。
这段时间看完的,是原先零星单本购买之外的作品。看的顺序是从后往前看,先是杂集,后马普尔小姐系列,最后是波洛系列。看完一本,选择下一本的时候,也是费点脑子,看看书名想想这本以前看过没有。
实在拿不准就翻看几页,根据残留的记忆来判断看过没有。有一本例外,就是《寓所谜案》,看名字陌生,翻看几页,依然没有记忆,翻到最后,模模糊糊似乎有点印象。看来当年看的时候,要么状态不好,要么分神了。
总体而言,个人最喜欢的依然是波洛系列。但阿加莎还是写作卖力不偷懒有些不甘心,在里面要么夹杂上奥利弗夫人掺和,要么来个分部剧情交代灌水。
反倒是名字起的,以为跟《四魔头》一样飞天入地的《赫尔克里波洛的丰功伟绩》,内容、对话简洁明了,人物性格鲜明,堪称上乘之作。
通看看完一遍,以后再慢慢挑选阅读吧。

骑行

早上起来媳妇说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乐乐大姑姑小姑姑都回来了,还梦见乐乐奶奶骑自行车。
看来媳妇和我一样,晚上胃不舒服就做怪梦。胃不舒服是自当神医吃抗疫食品吃多了,而梦到乐乐奶奶骑自行车,则是白天我们讨论过我要骑自行车到她老人家那去。
看来媳妇的胃痛够严重的,乐乐奶奶已经三十多年就不骑自行车了。
就算当年骑自行车,她老人家的技术也很差,技术差,心理素质更差。乐乐爷爷曾经调侃道:车后座就算夹张纸,她也不敢上车。
后来家里给她买的自行车,主要用来带她老人家的。等我初三在一帮同学帮忙的帮忙,助阵的助阵,看热闹的看热闹的情况下学会骑车后,那辆自行车也就成了我的专车。
其实她老人家坐车机会,基本也就是大年初二回娘家。一年春节大雪,我初二带着她出门没走出一里地,就连车带人摔雪堆里面了。
起来之后继续上路,一路无话。回到家才跟我算账,说第一年,大姑娘带着她歪倒了;第二年,换二姑娘,结果带着她骑到路牙石上了;第三年换成儿子,提心吊胆一路,结果平安无事。刚得意一年,今年就摔了个厉害的。
今天骑着哈罗经过泉城广场,沿舜耕路一路上坡。一路上行人稀少,经过身旁的公交车只有一辆110和157,看来骑车出门的选择还是正确的。

再读《过秦论》

封闭在家,看报道有的省已经通知中小学三月一日前不开学了。马上和孩子妈把家里的主副食储备检查一遍,儿子会做饭真好。
吃的已经做好在家学习的持久战准备,然后就是思想上的动员了。
昨晚儿子还在为背《过秦论》而嘀咕,我想以身作则,给儿子做个榜样,早晨起来和儿子一起背诵,有N多年前的基础,应该可以争点面子。
结果……,读下来都困难,都还给老师和教委了。
也难怪这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啰里啰嗦一大堆,前后人名国名重复,浪费多少竹简。还好是汉文帝,要是碰到朱元璋,早就拖出去打一顿了。

无奈的转型

多年前看过一部央视出品的,以范西屏、施襄夏为主角的系列剧《大国手》。片子拍的挺糟烂的,虽然没有犯影视剧里面棋子摆成国际跳棋、五子棋的通病,但人物辈分乱了套,徐星友出场凑数,还成了施襄夏的师伯辈。
但编剧对围棋也不是一窍不通,通过徐星友对施襄夏传授伺候权贵的潜规则,提到的业余棋手喜欢攻杀,图个痛快,总结的还是很到位的。
从最近打的棋谱集来看,丈和自不例外,原先刊物中公论的秀丽秀策、流水秀和,初期攻击力都是非常强,甚至有些专注攻击,这应该和年轻人的血性有关的。
近代棋手最有名的例子,绰号由“刽子手”转为“半目加藤”的加藤正夫。这种转变,除了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导致棋风更为灵活外。体力也是一个无奈的因素,在有限的对局时间内,攻击需要大量的计算,而计算的紧张,无论是对体力还是精力都是极大的消耗。前几天的贺岁杯直播中,棋手的心率变化就是一个明证。
即便在没有对局时限的古代,情况相对好一些。但为了坊门内的地位,棋家间的倾轧,为了胜负,改变也是在所难免。
这点看,一向被冠以“阴谋家”的丈和,反而显得更为率直。

棋具打谱慢有因

这几天打谱的速度有点慢。秀和全集的棋谱中的棋子数字标识为汉字,而不是通用的阿拉伯数字,这影响了打谱速度。更主要原因是,这半年多,观看的棋谱,基本都是通过电脑,观看矿卡机上katago与leelazero二犬互斗。

通过看AI对弈,虽然对棋力提高没有多少作用,但却大大提高了围棋的理解力。

所以通过棋盘打谱,在思考下一手的时候,不自觉都想象AI的着法,这样寻找棋谱中应手的时候,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尤其最近打的几谱,无论是秀和,还是对手秀彻、丈策、俊哲,都偏好攻击。而在leelazero随着权重更新并取消系统设置限制后,原先以攻击见长的katago,也变的发力乏术。

即便是双方已经构建了可观的厚势,也几乎不会刻意利用其进行直线攻击,这也是最近看二犬相斗稍感乏味的原因。

户谷道和

过年闭门在家,搬出棋盘接着去年的顺序,继续打《本因坊秀和全集》。打了两局,对局者出现了一个新名字——户谷道和。
透过书中那半混着汉字的日文介绍,原来这个陌生的名字,就是在秀策全集中那个熟悉的井上秀彻。曾感叹诸多名字反射出多舛命运的秀彻,又添一个名字。
同岁并同期入段的二人,不知为何,对局集中并未注明段位。而根据后面一局秀和的年龄推断,二人对局时候的年龄应该是17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岁数。
本来只以为秀彻棋风刚硬,秀和灵透,但在连续三局对弈中,秀和表现出来的强硬攻击棋风丝毫不逊秀彻。
秀和三连胜,虽说是全集棋谱选辑有所偏向,但应该也是二人对局胜率的一个缩影,而这决定了二人的命运走向。
也许秀彻只能自叹:既生瑜何生亮!

再见,独侠科比

早上起的早,照例先看圈内新闻,首先看到的却是科比飞机失事遇难的新闻。
NBA接触早,但深入了解还是工作后随着看NBA直播打发上午休闲时间的事。而第一次看到科比,是通过大外甥卧室门上的一张海报。那张海报的主角是艾弗森,科比只算是背景,但看的多了,印象也就深了。
开始并不喜欢科比,在原先自己过网网站里面的评论也多是负面的。鹰郡的事情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不喜欢科比的独,一度打上了狂妄的标签。
最喜欢的NBA球员是巴克利,除此外的球星,无论从贾巴尔、摩西马龙,到伯德、乔丹,都感觉是球场上的汉子。而科比更像是富家大宅里惯坏的少爷。
反倒是在湖人豪门崩坍阶段,开始重新认识并喜欢科比。他的独,不止是自信,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妥协。
那些打出一个出彩赛季或者系列赛,就被捧为巨星的球员,科比足以投去不屑的一瞥。
科比,也是一条好汉。
世事无常,珍惜所爱。

高新技术难救老套剧情

昨天付费看了《惊奇队长》,很久之前上映的片子了,现在还收费,说明还是有需求。
前一部看的大片,是李安的《双子杀手》,是在看《名侦探柯南》时插空看的。当时看这部片子一是新片上线,更主要原因是免费。
当时正是VVIP讨论正热烈的时候,开始以为是为了平息众怒而促销,看过之后才明了,这样的片子要再收费,真是火上浇油了。
这部片子最大的卖点还不是威尔史密斯的分身演出,而是120帧的拍摄技术。开始列车高速驶过的镜头的确震撼,而这似乎是本片中唯一印象深刻的镜头了。
李安上一部采用此技术的作品,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那部片子中,此技术应用在美国的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的表演,同样震撼。
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时候,感觉片子是披着美国外衣讲李安自己的故事,对家、国、友的认知,所以在美国并不讨好,票房平平。
但那部好歹还是有小说原作的支撑,而《双子杀手》则完全输在片子情节上。
《双子杀手》片子上映前,曾看到一篇报道,说早在20年前剧本就定稿,只是因为技术无法满足,所以才迟迟未拍摄。
不知道所说的先进技术,是指的AI合成20年前的威尔史密斯,还是120帧的摄影技术。AI合成的小克,毫无20多年前《黑衣人》中威尔史密斯的风采。而据说为了减少120帧技术对观影造成的不适感,最后的决战的时间放在晚上。
这是糊弄谁呢?
什么减少不适感,产生不适感的技术是好技术吗?夜战无非是减少AI特效的复杂度,还有拍摄的难度,也就是为了好糊弄事。
在这个连终结者这样的超级IP都不好混的观影时代,这样一部所谓先进技术包装的,20年前的老套故事的影片,票房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