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特务形象

昨天晚上把电视剧《潜伏》看完了。看完后两个人回想起来,我们最后完整看完的电视剧,应该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那是跟《潜伏》同时期的电视剧。
自从儿子上小学后不再惦记周五的电视,我们就没有再完整追过电视剧。如果算上网络,是一年春节期间全家通过树莓派观看的《黎明之前》,也是谍战题材电视剧。
无论是保密局天津站还是军情八局,好像都是和尚庙,没有出现以往影视剧中,那种贴着女特务标签的角色。
最有名的带标签的女特务形象,出自电影《英雄虎胆》,从那之后一个阶段影视剧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电影《血魂》导演还费劲心思找了一对双胞胎姐妹扮演。
而最早看到的不一样女特务形象,是电视剧《密探》里面李媛媛扮演的孟眉,忠诚可比李队长,痴情不亚汪处长。
可惜天不假寿。

人设高于演技

现在看影视剧评论里面“老戏骨”总感觉并不只是褒义词,往往也与“绿叶”划上等号。
电视剧《面具》里面,赵冬梅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模特出身的女演员初次出演电视剧,表演和角色同样惊艳。
看完全剧同小说之后,发现这惊艳还是沾了人设的光,这也是导演敢使用新人的原因。当然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至少不矫揉造作。
而梅婷就没有这么走运了。
虽然贵为女一号,扮演的却正剧中少有的出轨的女主角。弹幕中那些“冯远征正在路上”等恨得牙根咯吱咯吱的评论,应该都是针对女主角的人设而不是梅婷的演技。
梅婷也该庆幸这部剧没有大火,否则真是形象大毁。
估计也是照顾梅婷的表演情绪和演艺形象,电视剧中改编、插入最多的剧情,基本都和梅婷有关。但如此一来,梅婷的戏份和表演就总显得有些生硬,就如她早晚不变的脸部妆容一样。
虽是两难,但由此看,人设总是优于演技的。

分布式为界十番棋平分秋色

Leelazero近期权重更新频繁,但棋力仍然无法与katago的20B权重抗衡。在katago的1.8.0版本及分布式权重推出后,正好AI犬租舍也迁移到阿里云,于是决定进行一次以分布式权重为界的十番棋。

为保持公平及对局质量,本次十番棋的引擎双方均使用katago1.8.0CUDA版,Maxvisits为3万。围棋规则执行tromp-taylor,黑棋贴七目半。非分布式训练权重为g170-b40c256x2-s509,分布式训练权重则为当时推荐的最可靠的kata1-b40c256-s560。

目前https://katagotraining.org/networks/kata1/中推荐的权重已经是kata1-b40c256-s572,为了保持权重一致性,十番棋没有进行权重更替。

十番棋战罢,双方梅花间竹平分秋色,胜负始终未曾拉开。

katago的s560权重所胜五局中,执黑二胜三负。其中第九局尤为可惜,本来已经扳回了贴目劣势,但在下方的攻杀中出现了误算,待在最后时刻发现自己错误,回头的时候,已经无可挽回。

本以为罕见失误的s560权重会在整个十番棋败北,但最终局还是执白平稳赢下。

本次十番棋双方布局没有大型定式,异常平稳,平稳的甚至有些乏味。平淡布局后,大贴目负担的黑棋,开始主动攻击,导入激烈的中盘战。

第二局中超过140目的目差,算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目差了。

其中s560权重布局的一大特色是五局执黑中,四局采用了对角星布局,而执白无一不是阻止黑棋走出对角星布局。

记得陈祖德先生在《超越自我》中写到,好战的他年轻时期酷爱对角星布局,对手为了阻止其对角星,反催生了中国流布局。(网络上对中国流布局起源争论颇多,但从布局唯胜率论的历史看,我更愿意倾向于此说法)

曾看到过一篇评论,中国棋手原先落后日本棋手,是因为布局落后,后来中国流布局诞生后,逐渐拉近了双方的差距。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棋手追赶日本就是通过以中国流为战阵的斗力攻杀来实现的。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棋手逐渐被日本棋手或者围棋所同化,这才有了那段韩流肆虐、一冠难求的黑暗期。

由此看,中国古谱对围棋没有什么借鉴而鄙弃是多么可悲。

同样的罪恶感

今天早上儿子上学后,我们去孩子姥娘家了一趟。连上疫情已经一年多没有去过了,时间有点长,事情有些多,去与不去也是一道坎,心理上的。
去之前在简书上看一个小说《战争与和平》的系列读书笔记。这个读书笔记是围绕书中人物,打乱了时间线夹述夹议。不由看的入迷,回来后抓紧读完了。
在一篇中写到:玛丽亚公爵小姐惊恐地发现,在老父亲病危的这段时间,自己心里居然有一种希望这一切快些结束(父亲死去)的想法,一有这种想法,玛丽亚就觉得自己罪恶。
读到这里时,心里还是不由一颤。曾经看过川端康成的文章中提到,作家总能直指人心。
四个月过去了,这种罪恶感从未消褪过。
最近在kindle上看书真不少,但基本都是闲书。也曾想过从儿子书架上拿下一本正儿八经的书看一下,最后却连靠近书架的勇气都没有。
主要是静不下心来,现在看读书与心境也是互相影响的。

老面具

这些天晚上两口子在儿子上晚自习期间,开始看《潜伏》。似乎就是电视上热播的时候,家里的电视基本开始闲置了。
当看到国共双方交换人员那集,胡子拉碴的佛龛一露面,当时不禁说:这不是李医生嘛。
最近小说电视剧都完整仔细看完的,只有《面具》,所以难免有穿越之感。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演艺圈尤甚,且男女演员通用。
现在演员一般都舍命往嫩里装扮,面霜不够强光凑。而电视剧《面具》却有点例外。
按照电视剧和小说里面的设定,祖峰扮演的李春秋是37年左右大学毕业后去的哈尔滨,潜伏十年。而《潜伏》里面,参加过37年金山卫抗战的李涯,虽然到45年不满十年,但年龄应该差不了多少啊。
同样还有梅婷扮演的姚兰,30岁的人看的怎么都老上十岁。
看来真的如编剧所言,此剧是披着谍战外衣,反映的是中年危机。
所以也就老到底。
一集集看下来,剧中出演也都是老面孔,出道就老相的侯勇自不必说。局长是前“白宝山”后“梁帝”的丁勇岱,再往后句号、杜志国、李解,老的一眼都能认出来。
再往后出来一个女干部,怎么看怎么面熟,看《潜伏》的时候终于想起来,原来是扮演里面女特务许宝凤,这个算是唯一一个扮嫩的了。

流量高于演技

如果把《伪装者》中狙击南田、营救战俘以及最后火车站三个片段单独剪辑出来,脱离全剧来看,绝对够的上抗日神剧的标准。
与其说《伪装者》的高收视率、高评分依靠剧情和演技,不如说是依靠自带光环的人设,依靠的是明星演员的颜值。
现在看孙红雷真是赶上好时代好、时机了,不用说晚上十年,就算是五年,就他那睁着和闭上差不多的小眼睛,余则成这个角色怎么也轮不到他。
现在明星流量是电视剧收视率的重要保障。年龄不合适,剧本年代可以含混甚至糊弄;演技不够,剧情可以改,总之要把聚光灯齐聚主角身上。
即便是少量的精品良心剧也难免俗。当年的样板戏也就是如此吧。

剧情杀与人设崩

上周购买了亚马逊一个月的借阅会员,主要是想看一下最近看过的热播剧的小说,购买电子书实在有些不值当。
跟《隐秘而伟大》差不多,诸如《面具》、《白夜追凶》等基本都是剧本小说,实在分不清是先有剧本还是先有小说。
《伪装者》好一些,应该是先有的《谍战上海滩》的小说,因为电视剧大火,小说名字才改为《伪装者》。所以电视剧与小说的剧情相对差别大一些。删了很多不该删的,增了不少没必要增的。而改动改动女主角程锦云,人设面目全非。
小说里面,程锦云是飞刀出手例无虚发的硬核女主,到了电视剧里面则是逢出场,必成不足败有余。尤其是今天看到劳工营营救行动,那感觉真如郭德纲相声里面说的那样:怎么死的不是她。
有评论调侃该演员是带赞助入剧组,我觉得正好相反,肯定是得罪了编导,遭到了剧情杀和人设崩,才被女二号于曼丽抢了风头。
现在电视剧中,人设比演技更重要。
类似的还有《无心法师》里面的李月牙和岳绮罗。如果互换一下角色,表演其实更吃重的金晨也许就早火了几年了。
曾经跟儿子开玩笑,让他好好学习,将来没准混到演艺圈当个编剧,哪个主演得罪了他,可以跟虚渊玄一样剧本里把主演早早写死。就算不写死,也把从二楼摔下来改成三楼,而且还要再来个面部表情特写。

影视剧年代硬伤

原先看《大众电影》杂志的时候,最喜欢的栏目是影院人语。
这个栏目主要以对话形式,对电影里出现的上至穿越的道具、语录,下至《牧马人》里丛珊白嫩的手加以讽刺,类似现在的电影吐槽短评。
跟那时候电影相比,现在的电视剧可谓是雷声滚滚了。即便是那些口碑上佳的电视剧,在背景年代上也会出现严重错误。
前几天看的祖峰主演的《面具》,原作剧情时间是1948年的冬季,但无论是年初还是年末,那时候辽沈战役马上就要打响,解放军已经在东北对公民党军占据绝对优势,而剧中保密局基地长春已经兵临城下已久,城中冻饿致死人数日增,自身难保,哪有精力反攻哈尔滨。
估计将时代设为48年,一是为了将主角潜伏年代设定在抗日战争,再就是保证其孩子戏份的合理性,如果是46年。那李春秋儿子年纪就太小了。
另一部热播剧《伪装者》原著中故事设定为1939年,而明堂被收养是1922年,估计也是为了保证主角明堂年龄的在20岁以上,要不胡歌也太老相了。
但问题是,1922年新成立一年共产党,还不至于在上海开展潜伏工作,明堂生父也会因为转移到江西而父子分离。
但要是后退五年,那估计成了飞流大闹上海滩了。
相对而言,《潜伏》要严谨得多,开篇戴笠得知李海丰叛逃,会说他挑日本人快不行了的时候叛逃是找死。

熬粥

难得休息两天,儿子因为肠胃感冒在家里躺了两天,倒也符合他从小学开始的生病在假期的规律。
因为胃疼嗝气,没法吃好东西,他老妈蒸杂面馒头,熬粥为主食。
今天中午我独自在家吃饭,也没有做饭劲头,炒花生米,馒头喝粥加咸菜将就吃。
馒头是粗粮做的,媳妇熬的粥又很稠,吃到一半居然噎着了。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晚饭继续喝粥。有了中午的教训,热粥的时候多加了不少水。媳妇嫌加水加多了,我说这粥这么稠,怎么喝。媳妇顿时又拿出乐乐奶奶压我:她老人家原先熬的粥就是这么稠。
苍天啊,我好容易熬过来了,现在还要熬啊。

吃酸团灭

那次小高同志给我史上最酸的桔子,我只强忍吃了一个,剩下就扔到桌子上了。外甥见状好奇的剥了一个,只是吃了半瓣就酸的满屋跑。后来见了妈妈还问:上次舅舅吃的胃疼吐酸水的桔子是不是就这么酸?
吃酸伤胃主要是吃多了,反倒是太酸的水果不容易伤胃,最多刺激一下味蕾和神经罢了。而我最惨痛的一次,外甥也脱不了干系。
那应该是92年春节前,大姐领着外甥回家,从水果市场买了一筐桔子,准备第二天走姥姥家。
晚上我们姐弟三个围着茶几看电视聊天,爸妈在旁边笑着看着,偶尔参与几句。当时觉得那一筐桔子也不少,吃几个也看不出来,就让三岁的外甥给我们拿桔子吃。
已经忘了聊什么,只记得聊得很开心,那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如此。
聊的开心,桔子也就吃得多。外甥在两个房间跑来跑去,最后索性把一些桔子放在筐盖上给我们端过来了。
外甥脑子灵光,腿脚勤快后果就是,我第二天上午的期末语文两个半小时的考试,一个小时就交卷跑出来了。
因为考试我走得早,回家知道,外甥起床刚坐起来,一口酸水就吐到他妈妈身上了。
那算是一次团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