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真正从肢体上体验角色,有些人塑造角色的外形,有些人干巴巴地念台词,有些人只是把表演当做一种虚假交易。”
这是电影《人潮汹涌》中,刘德华饰演的周全教肖央饰演的陈小萌演戏的一段台词。
早先看电影,被情节吸引,为演员表演感动,认为电影是演出来的,演员是核心。后来电影看得多了,感觉电影是拍出来的,掌控电影的是编导。
《人潮汹涌》虽然因为商业化经验的欠缺,导致票房不佳,但网络上口碑不错,对演员演技评价也颇高。
其中评价女主角万茜表演,无论细节都可圈可点,最后泪奔那段的表演尤为精彩。
原作《盗钥匙的方法》的女主角广末凉子可就惨了点。看过报道,电影拍摄中广末凉子每当有表情流露,导演就叫停。
但就是广末凉子扮演的表情木讷,谨慎刻板的大龄女主编,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还是主动与樱井一同前去搭救山崎。而在穿帮的情况下,又勇敢站出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本正经地睁着眼睛说瞎话,并将黑帮分子忽悠进警局。
演员的这种不演而演,是服从电影的整体风格,铸就了影片,也成就了自己。
高配而失精髓
今天看新闻,电影《人潮汹涌》的导演“呼吁”影院方在排片上给“一些些机会”。
从我们观影那天上座率来看,想提高拍片占比,难了,能不砍就不错了。
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跟儿子讨论起电影,感觉作为喜剧片还是很不错的,久看日剧的儿子,还能看出影片中的场景、道具日式的风格痕迹。
晚上回家下载了原作《盗钥匙的方法》看了一遍,果然是典型的日式喜剧,按照我跟儿子的总结就是:利用人物形象的反差,一本正经搞笑。
片中作为体现这一风格的片段,就是女主父亲葬礼。不知是不是因为贺岁片的缘故,不能太沉重,这段被无情舍弃了。
既然是贺岁片,自然追求的大场面、快节奏,也就是高配版的原作。这也失去了原作的精髓,而再高配也难敌高票房低口碑的《唐人街探案3》,温情催泪又催不过高口碑的《你好,李焕英》。
如此一来,的确尴尬了。
假期结束
春节看完电影返回,顺路经过银座。儿子突然童心复发,想到银座的儿童玩具区看看。
看在春节放假的份上,我陪他进了商城,结果从二楼上五楼,再从五楼下二楼,也没有找到玩具区。
没找到也就没找到,估计去也是看看奥特曼之类,进行一下童年幸福回忆,好在还可以回家继续看假期的日本番剧。
今天初二到姥姥家,早上没吃饭空着肚子出门,进门躺在长沙发上看手机,吃饱了往沙发上一趟,继续看手机。
走的时候,应该这么多年对姥姥家最有感情的一次了,因为回家,假期就结束了。
春节前就跟儿子谈起,今年先将就着过,如果高考结束成绩好,可以补过一下春节,为了找感觉,可以穿上冬衣冬服过。
怎么有点当年他爷爷讲的王宝钏的故事。
国情化剧本限制了《人潮汹涌》
初一早饭午饭合一吃罢,请客前往鲁信影城看电影,也是这么多年来少有的春节活动。
出门天气暖和的意外,泉城路上车辆拥挤程度意外。到了影城,候映厅里面排队的长度也是意外,等进了《人潮汹涌》放映厅,里面观众少得更是意外了。
估计外面排队主要是看《唐人街探案3》的。
本以为《人潮汹涌》有了靠谱的剧本支持,会有给演员有足够表演的空间。看完之后,演员表演足够出色了,但问题还是出在剧本剧情上了。
如同涉罪片片尾那一行行惯例的交代,《人潮汹涌》同样因为国情,为了合法合理合情,将黑色幽默原作电影,改编成了贺岁喜剧电影。
同样是摩托车、婚纱,《天若有情》是刘德华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两个人,两个名字
大年三十天气晴好,阳光明媚,最低温度也超过了体感冰凉的7摄氏度。我跟儿子早早下了车,拾阶上山,也算是久坐多日的身体活动了。
一路上儿子步履轻盈,只是苦了我,在后面紧紧跟随,身高的差距体现在步幅上,也就体现在速度上了。
两个人,两代人,对着两个名字,突然觉得一切都久远了很多,无论去年的变故,还是两人都熟悉的回忆。
今天香燃尽的时间似乎短了很多。
下山烧纸,是儿子最为期盼的事情。上一次烧纸,被赵徐两个伯伯抢去了机会,儿子应该有些失落吧。
这次用心的儿子也特别开心。
在一旁帮忙的我,也很开心。
那边的两个人,肯定更开心。
家中饭菜的幸福感
临近春节,考虑到这几天要大吃特吃,所以近几日家里伙食油水少了点,儿子昨晚是喊着饿上床的。
躺下后的儿子没有像以往那样马上进入梦乡,讨论起大年三十到楼下桥叔家吃流水席,儿子没有太大的期待,反而听的话语里有些遗憾和伤感。
儿子是思念在历山路家里过年时,那深盘大碗、热气腾腾的红火,而前两年在伟东过年,饭菜则简单冷清。
今年虽然肯定很热闹,但毕竟和原先熟悉的美味记忆不一样。
儿子一时也睡不着,我们的话题由年夜饭扩展到他妈妈做的家常饭菜,话语间满满的幸福感。
似乎也照顾到我的情绪,儿子说我做的菜也很不错,只是同样的菜和他妈妈味道、风格不一样。
除了我以前总结我们两口子,在做饭食材选择上的差异,调味品我们两个风格也是不同。食材她是多多益善,调味品也是如此。她做的菜特色是浓汤厚汁,调味品是能放多少放多少,我则是在尽可能不遮盖食材原味,调味品能放多少放多少。
其实幸福感来的也是这么容易。
扫地机器人认人
媳妇周六到伟东收拾厨房及阳台,回来为扫地机器人鸣不平:谁说机器人不智能,我去的时候它正在自己充电呢。
我离开让它自己干活那几次可不是这样。
第一次一进门,吓我一跳,门口怎么一个大白家伙。仔细一看,原来是机器人困在拖鞋堆里了。第二次马上就到自己家了,卡在旁边三脚衣服架中间了。第三次更滑稽,在一间卧室里面鞠躬尽瘁了。
这扫地机器人很认死理,因为客厅中间有个方形茶几,它每次都绕着茶几转,一半电都耗在这上边了。
等系统提示电量不足需要回充了,它还在那里继续埋头苦干。按理说这是最高等级的指令,应该无条件首先执行才对。就像围棋AI被叫吃大龙了,还在那里大量计算,实在效率低下。
看来这家电跟老家的狗啊猫啊一样,也认人分人啊。
漫长也是一种奢望
就在阴历一年前,春运正急,从京返家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几乎动了买到青岛的票中途下车的念头。
好容易抢上票,本来是兵分两路火车站汇合。结果我在地下来回寻找着送站口,她老人家在二楼候车入口等我。
我们显然都高估了她的应变能力,当我缓过神找到她时,她已记不清怎么到的车站,唯一安慰自己就是知道儿媳妇的手机号。
急急火火在拥挤的候车人群中过了安检,一下站台电梯,手里的手提袋便散了架。我一面收拾散落的物品,一面让她先上车。等我抱着物品送上车厢,她还在慢慢地向车厢走着。
那时候,衰老侵蚀她的不止是大脑和思维,还有她和我们曾经无比自傲的体格。
岁月漫长有时候也是一种期待和奢望。
只留在记忆里
现在用阴历记日子的,除了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就是家里老人的生日了。
在过去的十二年里,甚至再前推十年,今天本是家里最热闹的一天。
在外地的即便不能赶回来也有问候,难得在外地过生日的时候,本地的也会借由美餐一顿。
再也见不到她了,她留给我们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这回忆里有她的音容笑貌,还有我们一起团聚的快乐时光。
过嘴瘾的后果
昨晚儿子大吃一顿,过足了嘴瘾和馋瘾。
估计是吃多了吃急了,也可能吃足了,今天儿子吃的很少,一是没有胃口,再者也怕再吃伤胃。有了上个月的教训,现在时间紧迫,自己都注意了,伤不起啊。
早上在饭桌上还给儿子忆苦思甜:都是学生,他姥娘带着长毛的馒头走四十里地回家给家里弟弟吃;奶奶离家倒没那么远,但学校不让往回带,是让她妈和妹妹到学校门口,吃省下的掺了玉米棒子粉的窝头。
儿子应该还是有了解,《平凡的世界》开篇就是这方面的描述。
饭菜对我来言,肉分为有和没有;对儿子则是小片和大块的区别。
回不去的时代,也绝不要回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