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网打开浏览器,一般顺序都是先看新浪首页转到新浪体育,然后再到Linux公社。
多年习惯而已,现在还是如此。但从5月20号之后,Linux公社就没有再更新过。前天发现,首页上出现了软件链接栏。
按照以往经验,这都是网站关闭转让的前奏。
虽说不少笔记本电脑预装了Linux,但那基本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以增加竞争力,大部分用户买回家还是会转投到微软门下。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桌面系统Linux还是小众。Linux公社作为一个系统门户网站能存活到现在也属不宜,虽然内容以翻译、转载为主,但在这个特殊时期,看来还是坚持不下去了。
今后一段时间,估计这样的非盈利网站会越来越多地消失在网上。
分类: IT天地
科技尝鲜版笔记本一样用
疫情期间,一位朋友的家人要换笔记本,当时华为笔记本搞促销,就推荐了华为的一款14寸科技尝鲜版。
所谓的科技尝鲜版,就是系统没有预装微软的操作系统,预装的是第三方,还不是前段时间吹嘘的自家的Linux系统。
预装Linux系统能算什么尝鲜,华为的广告部水平不敢说高,但胆大却是真的,别的笔记本厂家早就在这么干了,无非是为了节省系统授权费那点成本。
羊毛出在羊身上,微软收厂商的钱转嫁到用户身上就是了。华为推出这种科技尝鲜版笔记本,还有特殊时期的特殊目的,那就是为微软慑于大统领淫威,给华为笔记本系统断供留好后手。
现在风头小了,那批笔记本看来也不少,需要继续促销了。价格是很合适,但推荐的时候有点犹豫,因为隔离在家,不好前去帮忙调试系统。人家说用的也不多,Linux就Linux吧。
前几天想起这事,问一下笔记本,或者操作系统用的怎么样。回复说没有问,应该用的还可以。
其实也不用担心美帝在操作系统上卡脖子。安卓系统也没有怎么开推广班,现在不一样挤兑的微软觉都睡不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容忍win7用户免费升级?
即便安卓也不让用了,把大马小马召集在一起开个会,把两家的软件都移植到国产鸿蒙也罢,盘古也罢,估计该翻墙的还会翻墙,但绝大多数用的一样开开心心。
堪用的免费Colab
昨天搭好一个Python环境后,把之前做的pdf文件转图片的程序重新整理并整合了一下,实现了从pdf文件到zip的转换。
操作是在Jupyterlab中进行的,这样也就避免了一些无谓而繁琐的设定,自己用自己明白,出了错也活该。
在CPU为J1900的2G内存虚拟机上,拿网友制作的《日本围棋历代名手名局史话》重拍版测试了一下,dpi设定为150,336页的文件,用了38秒。这个文件属于文本为主,加以棋谱插图的,分辨率要求不高。将dpi又设为300,用时达到了1分40秒。
速度感觉还是有些慢,于是登录谷歌的Colab,重新安装了必要的软件后,运行同样的代码,150dpi用时17秒,而300dpi用了46秒。
差距还是挺大的,虽然每次需要重新安装一些程序,挂载谷歌网络硬盘也麻烦了点,但免费性能还够用,以后真可以弃用虚拟机了。
Colab的收费版本,有更多的内存,更强的CPU,也不过每月9.99美元,但只对美国开放,估计怕中国的刁民们又拿来遛狗。
谷歌的免费策略,也不是善心大爆发。就像我在谈及第二货源的时候所说,作为科技行业的带头大哥,谷歌希望科技能够更全面应用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希望更多的人更深入地参与其中,推动科技的应用与进步。这样他们的领先优势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并进而寻找新的科技与商业结合点、突破口。
被遗忘的“第二货源”
“第二货源”这个词条,现在即便在谷歌搜索上面也搜不到了,早已经被淘汰遗忘。
举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小米要推出新手机,会找到手机芯片供应商高通,以担心高通供货能力问题影响小米手机生产为由,要求高通把最新的芯片技术授权给联发科或者华为,让他们作为第二货源。
现在看,这种政策堪称无厘头。即便是当年,初入英特尔,承继着中国商人血脉的虞有澄,也是觉得匪夷所思。
在科技发展初期,为了迎合市场,也就是常说的科技市场化过程中,科技是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只有在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之后,高科技才成为主导力量。这样,科技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真可以用战争来称之。
日本首先崛起的是制造业,并利用了类似“第二货源”这样的科技发展中的bug,逐步提升自己的科技力量。这与中国有些类似,但中国有着日本无法比拟的市场,所以有前车之鉴的美国拼命打压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市场竞争而已
在虞有澄所写的《我看英特尔》中,对文中所提的所谓战争有过描述。
书中作者将日本芯片业的崛起,主要归结为国家补贴。然后为了占领新兴的市场,日本企业一直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本土倾销。这给美国的科技公司造成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以存储器起家的英特尔也不得不选择退出。
最后“明白过来”的美国公司,游说政府对日本进行调查,才遏止了颓势。
好在英特尔有CPU这个更高端的产品,而CPU的最早也是由为日本公司订制产品脱胎而出的。
那次所谓的芯片战争,虽然涉及到高科技,但在还存在类似“第二货源”这种现在看来很滑稽可笑的政策的年代,只能说是市场竞争而已。
40年前的芯片战争:日本企业是如何输给美国的?
https://m.mydrivers.com/newsview/690715.html?fr=kkj
简单的目的
最近测试相册系统算是告一段落。
这次测试主要是针对网上流行的Lychee和Piwigo两个系统。使用后发现二者都很简单易用的。
Lychee是真的简单,估计它的流行也是因为简单,一个html页面,一个下拉菜单,简单的可以作为群晖的一个相册插件了。而傍上群晖也是Lychee流行的原因之一。
Piwigo则是初看很简单,简单到打开主页之后,都怀疑是css文件出了问题。进入后台管理之后才知道,原来即便是默认主题也是需要安装设置的。相对Lychee安心当相册做图床的定位,Piwigo的心要更大一些,他的志向应该是做一个图片网站,现在如果加强一下文章功能,基本就是一个cms系统了。
Piwigo的简单,估计就是为的突出其扩充性。但要是做网站管理系统,单纯依靠第三方的插件来增加功能,显然还不够,因为期间也遇到安装后崩溃的情况。估计这也是一步步走来,但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重打锣鼓另开张了。
下一步用吃灰多年的一代树莓派测试一下,估计lychee没有问题,但同步是短板,而自带app的Piwigo不知能否跑起来。
换思路解决电子书格式问题
自从五一开始,就在为近期,甚至是一直做下去的一个项目做准备工作。
应用及网络系统解决倒是出乎意料的顺利。然后就开始准备内容管理方面的工作。
结果上来就遇到了麻烦。相比国外的电子书,目前仅从数量上而言,国内应用的更多文件格式的是pdf文件。但使用calibre管理电子书的话,对pdf文件并不友好,毕竟是国外的软件。直接浏览pdf文件,浏览器都可以胜任,但是使用calibre管理,每次都把原先排版好好的pdf弄得乱七八糟。
究其原因,是calibre把pdf文件给重新排版了。排版也就罢了,最多多些行列,但它还自作聪明地对pdf文件进行ocr,甚至把围棋书里面的棋谱图片居然也给文字识别了。
系统解决不了,只好解决内容。昨晚上试着将pdf转成图片,在线转换的不少,最后还是使用python自己转换了。转换完了一想,结合百度的ocr,可以整本书进行文字识别了。
面对一堆图片怎么转成epub文件,太晚了也就没有继续。早上起来找了半天转换软件,多是挂羊头卖狗肉之流。想起前几天试着转换亚马逊电子书的时候,原先的连环画转换完了就是一个目录下的一堆图片文件。现在要做的不就是逆回去吗?
有了这个思路,再结合calibre本身电子书支持zip格式,于是将棋谱文件打包为一个zip文件,使用calibre添加,无论是打开zip文件,还是转换后的epub文件,都没有问题了。
看来老了脑子虽然木了些,但要用还是堪用的。
Lubuntu 20.04 上安装 Xrdp 远程桌面服务
原先在Lubuntu 18.04 上安装 Xrdp ,然后通过远程桌面服务,可以复制粘贴文件,非常方便。
前几天Lubuntu 20.04发布,桌面换成了LXQT,重新进行配置,倒也顺利。
网上很多文章是包括安装LXQT桌面的,因为lubuntu20.04的桌面默认就是LXQT,所以只需要安装 Xrdp ,并配置.xsession文件就可以。
sudo apt-get install xrdp
sudo apt install lxqt-session lxsession
echo startlxqt >~/.xsession
sudo service xrdp restart
部分情况下可以试一下:sudo sed -i ‘/allowed_users=console/allowed_users=anybody/’ /etc/X11/Xwrapper.config
久未折腾收获不少
今天看到计算机桌面上的文件实在乱了点,便开始整理文件,把一些常用的文件装到新买的大屏电纸书里面,这样看自己制作的电子文档更方便一些。
整理一部分后,感觉还是有些杂乱,于是就把以前在其他电脑里安装过,但没有深入使用的calibre安装上了。
国外的软件,应用环境和使用界面和国内差别很大,开始应用的时候依然是一头雾水。慢慢研究了一下,发现用途有些超乎想象,设置得当,完全可以当一个书籍管理服务器来使用。
有了收货,后面顺带把kindle书籍管理也解决了。在国外,这个calibre应该主要是针对kindle的,但国内外有别,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许久没有这样沉下心折腾这些看似无用的玩意了。
昔日二对头合作效率高
这段时间为儿子提供的技术支持,仅限于打印而已,总觉得自己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前天为了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分数,给儿子的笔记本配上了大显示器,至少算是减少了辨别的时间和精力吧。算是增加了点存在感。
昨天晚上儿子难得求助,要求把某个小程序里面的文章转成word文档。
之前这个还真没有接触过,打开链接,发现复制粘贴大法不起作用,而时间有点紧,也来不及研究了,直接用简单粗暴的截图文字识别。
家里虚拟机主机笔记本被儿子征用了,原先的系统用不上。于是就从网上选择了一个评价比较好的在线识别网站进行识别,效果真是一般。最后还是需要人工处理,交给儿子的时候有些玩砸了感觉。
心有不甘,服务器不能用,那就用在线的Google Colab,新建笔记本,安装调用百度的文字识别API,不管是中文还是中英文混排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虽然麻烦了点,每次需要重新安装程序,上传文件,但好处是速度快,随地可用。
原先的两个死对头合作,效率还是不错的。只是10几年过去了,一个墙外一个墙里,一个如日中天,一个风光不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还是早于安乐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