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一早解决frp解析多个单域名问题

学无止境。
一早使用多客户端对应多服务器端的笨办法,解决完frp解析多个单域名问题后,总觉得有些太过野路子,拿不上台面,也就是太low了。
于是又核对了一下网上的几篇文章,发现问题应该出现数据传输类型上。将客户端的type改为tcp,同时指定服务器端端口,问题顿时完美解决。
显然,网上那些传来传去却无法实现的文章,是把tcp误抄作http了。
最后感慨一下,在谷歌搜索不能使用的现状下,技术类bing还是更靠谱一些。

IE: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我对IE素无好感,甚至厌恶至极。

这源于最初的印象。因为相信了win97是所谓“win95+IE4”的说法,当时就在自己win95机器上安装这个“重要”的软件,权当升级。结果:系统死了。

那时候上网还是拨号上网,浏览速度排在第一位,所以即便上网,使用的也是Opera,IE速度无法相比的浏览器。

后来对IE更是恨之入骨,因为工作后,办公系统中,半数以上的问题出在IE上。但又不能不用,不是它多优秀,只是因为垄断,装机即见,开机即得。人们习惯了使用IE,而开发人员也习惯了使用IE那些开包即用的SDK包,懒得升级,懒得改变。用户也就无奈地使用,无奈地忍受。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这是对IE最好的写照吧。

BTW:上个月使用最熟悉的网银,居然两次出现问题,最后不得不换了火狐才解决。看来,在IE最后咽气前的时刻,银行人员才不得不做最后改变与测试。

也算是阴魂不散啊。

IE再见日,回忆win97

早上看新闻,为IE浏览器寿终正寝的悼文流传于各大网站。

殊不知这IE浏览器的兴衰,正是微软霸权最好的缩影。

Windows95是微软划时代的产品,终于将dos黑屏隐藏于视窗之后。但真正被国内用户所接受,并迅速统治国内PC操作系统的,还是win97。

微软内部并没有win97的代号称谓,是国内对Windows95 OSR2版本的习惯性称呼。按照当时一句总结性的话语,就是win95+IE4。

正是这种不容许切割卸载捆绑政策,让微软成为垄断诉讼的常客,千夫所指,一如今日的苹果。

只是由于国内互联网尚未普及,IE浏览器当时尚属拖慢系统的鸡肋。win97之所以在国内成功,是因为他官方名称中的OSR,那是OEM service release的缩写,说白了就是新电脑附带的预装系统。

已经想不起第一张win97是哪位工给我的了,崭新的光盘盒还未开封。相比之后那些字母数字混杂的序列号,win97的序列号简洁而规律。

只是那时候,没有人想到IE居然会“统御”用户PC那么长时间。

视窗化对国内软件业的冲击

由于国内尚属新浪潮初期,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与国际上都存在滞后期。
毕业时期操作系统还停留在win3.1推广普及阶段。视窗化对会计等专业软件的冲击还不那么急迫而显著,充当其冲的是诸如希望、天汇等中文汉字平台。
而与这些平台紧密结合,甚至捆绑在一起的中文文字、表格处理软件,显然还没有意识到危机。求伯君对Word颇有些不屑一顾,认为其不过利用了其视窗软件的优势而已。
而我当时见识了word5.0后,已经绝了再用wps的念头。
wps至少还活下来了,而当年与wps并称双骄的CCED则默默地退出,了无痕迹。
唯一坚持下来并勃然发展的国产软件,是杀毒软件。这应该也是沾了Windows前期版本dos革命不彻底的光。随着WinXP的普及,以启动系统杀毒的国产杀毒软件,也慢慢成为历史,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贴心软件ShareX

近来有计划整理材料,截图使用更加频繁。
原先截图都是使用QQ自带的截图功能,偶尔使用还算便利,但使用多了,就感觉到不方便了。而且窗口截图,截出来的图片边缘并不干净,总夹杂着一些外扩背景。
于是到网上搜一下有没有小的截图软件,结果在知乎看到一款推荐软件ShareX,下载包只有7M。
等安装完打开软件,好家伙,配置面板跟万花筒似的:详尽的功能,详尽的操作设置。不止截图,还包括截图后的上传,甚至ocr都包含在内。
使用了几天,虽然仅使用了几个功能,已经感受到了久违的便捷,那种贴心的设计带来的便捷。
这种瑞士军刀版的软件,真的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了。

一成不变的计算机语言教课

昨天晚上给做编程作业的儿子支招,为了一个数组新增排序的代码,一直到1点半才完成。
儿子完成作业后直接倒头就睡了,我这边估计轻微用脑过度加过了点,难得失眠了。
也不知道几点睡着的,白天一天也不精神。
我自嘲自己学计算机,为了用而学,纯属野路子出身,没法跟正规军比。
但听了这些日子的课,虽然课程由basic变成了C++,但感觉现在计算机老师讲课,跟30年前没有什么变化,都是先照本宣科讲理论,似乎会了理论,以理论为指导,后面应用就迎刃而解。
就不能反过来,结合应用讲理论吗?
这似乎就是计算机书籍,国外与国内的差距。

Oracle云服务器开启IPv6

登录Oracle后台,前往 网络 -> 虚拟云网络 -> 选择查看网络详情

修改CIDR块,添加 IPv6块

在网络详情中,点击左侧CIDR块 -> 点击 【添加 IPv6 CIDR块】

修改子网,设置IPv6

打开子网,编辑子网信息,勾选“启用IPV6 CIDR块”,在输入框随便输入一个十六位值,例如:ee

保存后,IPv6 CIDR块添加成功

修改路由表,添加路由规则

路由表 -> 路由表详情 -> 添加路由规则:

目的地 CIDR 块:::/0  (注意2个冒号)

目标类型:Internet网关

修改安全规则

与IPv4相同,修改安全列表 -> 查看详情 -> 添加出站规则 和 添加 入站规则

目的地类型:CIDR目的地 CIDR:::/0  (注意2个冒号)

IP协议:所有协议

获取IPv6地址

返回服务器实例详情 -> 附加的 VNIC -> 点击VNIC详情,左侧可见多了一个IPv6地址 的选项!

点击 【分配 IPv6 地址】,即可获得IPv6地址。

1020、5000le杂忆

以往朋友同事让推荐打印机,我一般都说,只要不嫌慢,就用1020。
1020唯一的缺陷就是慢,尤其在一波后辈的拍击下。但1020慢也不是年代落后的原因,而是小型激光打印机都要面临的散热问题。
A4打印机体积小,散热慢,基本打印量一上去,故障就开始增加,我后来买的施乐打印机就是热死的。
即便是1020,打上一段时间,随着打印纸出机仓也开始冒“烟雾”,需要开盖散热才敢继续工作。
我嫌弃1020慢的原因,是因为在使用它之前,用过一台15开头的打印机,虽然带着小风扇,但最后还是累死了。更不用说,我曾经用5000le当过专机。
真正格用的打印机,还是需要带专门散热功能的。而5000系列的打印机,跟1020一样,都属于HP恨得牙根痒痒的钉子户。
这反而成为HP业务发展的绊脚石。

HP6L、1020杂忆

因为工作场所和业务重心变化,最近也在为疫情缓和后的办公设备,主要是打印机做好准备工作。
网上适用的打印机型号,基本都是16年生产的,好在打印机现在也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新型号主要是小幅提升速度,并增加WiFi打印等功能。
激光打印机还是觉得HP靠谱,虽然也开始偷工减料。
最早使用的打印机是HP6L,激光打印机普及年代的先锋。使用这个机器一般都需要配备一些镊子、钳子之类的工具在旁边,因为上进纸的设计,夹纸是家常便饭,尤其是打印量略微一大。
而且机器内部设计有些复杂,夹纸都不知道夹在哪个位置。
6L的替代者是1010,以及后续进一步精简设计的1020,这可谓是一代名机。针对6L的缺陷,1020进行了大幅改进,除了打印速度,内部构造也简单化,技术含量也就降低不少。
1020不但普及了激光打印机,还意外带动了中国兼容硒鼓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来卖机器赚硒鼓钱的HP,估计对自己这个“成功”的产品,也是又爱又恨。他们一度停产1020,替之以1006等这些使用带芯片硒鼓的机型。但效果并不好,除了佳能推出兼容硒鼓的机型外,更主要原因,还是1020太耐用了。
无奈,HP重新开工,只是后面加了一个plus,但实际使用起来,速度真没有感觉有什么提升。
技术对市场,有时真的很无奈。

应用部署的两种方法

这周二外甥做了一个基于pytorch的人脸识别程序,后端使用flask提供api服务,算是他第一次使用Python。
在讨论部署过程中,他没有使用Python常用的虚拟环境,而是使用了docker镜像。并在一番折腾后,昨天上线成功了。
他的方法是以最新的Ubuntu镜像为基础,编写dockerfile文件,先通过apt与pip安装必要的系统软件后,再运行编写好flask程序。这样的好处是不用考虑服务器环境,同时也做到开箱即用。
我之前用过的几个单一功能的应用,比如splash,都是使用这种方式。但是涉及到数据库等,就要麻烦的多,比如最近使用odoo,需要几个镜像协作,使用起来就要复杂得多。
我之前采用的虚拟环境部署,是先试用pip freeze导出程序依赖库信息,与程序代码一起打包。在部署的服务器上,通过pip根据导出文件内容安装相应库。
这样部署,程序包要小得多,但需要考虑系统的版本及兼容性,同时还需要进行运行配置。
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外甥的docker部署成功,也算是有了参考,可以进行测试部署其他的应用。
毕竟现在网上太多的教程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