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周十局》简介

《过周十局》是清初两代国手王者过伯龄与周懒予的分先对局。其名最早出自周懒予宗人周筼所著《周懒予传》:“梁溪过百龄氏,弈家前辈,所至无抗衡。懒予检坚不为下,当弈时,观者如堵墙,懒予较胜焉。即今传过周十局是也。”

相较今之流传的《当湖十局》、《血泪篇》,乃至《徐程十局》,《过周十局》影响力相对逊色,主要因为除了年代更为久远,还因为《过周十局》在清代并未有专辑专著。
其最早在围棋著作中被提及,应为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依盖起手始于过百龄,其一生以依盖为长城,其与懒予十局……”
之前明末两代王者之争的林过十局,在《弈墨》中尚为起首连贯十局,而《过周十局》则分散于《周懒予先生围棋谱》中,且其共收录周懒予与过伯龄的十二局棋谱。因此,我认为《过周十局》应同为后人取成数而名。
过周十局现在流行本,为陈祖德先生所著《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过周十局》,其十局顺序与胜负为:
第一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白胜
第二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黑胜
第三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黑胜
第四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黑胜
第五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白胜
第六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白胜四子半
第七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黑胜
第八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白胜四子半
第九局:白 周懒予 黑 过伯龄 胜负不明
第十局:白 过伯龄 黑 周懒予 胜负不明
使用AI初步分析,胜负不明的第九、十局,均为白棋优势明显。如此通算,周懒予七胜三负。

第四局虽然注明黑胜,但极其细微。十番棋可谓“较胜”。
除去以上十局,《周懒予先生围棋谱》收录的周懒予与过伯龄另外两局棋,执白的周懒予一胜一负。

古谱,重新开始

从上月20日结束古谱整理,集中帮网友录入了陈先生早期对局的棋谱,不觉已经过去20多天了。
期间夹杂一项前期工作的收尾事项,恰好利用假期集中处理处理,效率尚可。
国庆假期结束,棋谱录入已经完成,单位前期的工作也暂告一段落。只是弹窗再现,归程未定,于是鼓足勇气,继续整理古谱,由《过周十局》开始。
人总是容易懈怠的,即便是爱好,也不能放下太久啊。

老书《超越自我》

昨天进城,早去早归。到伟东主要是为了拿灸贴,顺道把老书《超越自我》带了回来。
今早媳妇问我,帮人家出版书能有收益吗。我说一是帮忙,再者现在的书籍市场没法跟以前比了,卖不出多少的。
这本书当时是一版三印,印刷超过了四万本。那时候的书没有现在买这么方便,即便是畅销书,当地书店里也买不到,需要从北京邮购。
书珍贵,自然也就爱护有加,每次书一到手,乐乐爷爷都仔细地用硬纸给书包皮。书已经很旧,从书的包皮也能看出翻看过不知多少遍。
现在书已经再版,我却无心购买。时过境迁,书中内容自然修订颇多,就像聂卫平《我的围棋之路》,书中文革武斗部分估计也应该删减了。

对局集棋谱录入完成有感

昨天把围棋对局集最后一部分录入完成,打包发送,这个历时十七天的工作也算是告一段落。
一共录入了170局左右,占全部的六分之一强吧。最后一组28局,因为大多是21世纪的对局,棋谱记录清楚,断断续续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大部分棋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对局,越是久远,棋谱越难辨别,相比棋子的寻找,更为费眼费神的是判别。
早期棋谱上棋子的记录,已经不能用潦草来形容,用家乡话简直就是hu er ma yue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提升的不止是棋手水平,还有棋谱的记录质量。
也许,经历过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后,对那些围棋棋手来说,围棋有的只是延续谋生的手段,有的只是爱好,有的只是满足于天赋的虚荣。
而最终,围棋成为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也就写进了历史。

《过周十局》的犹豫

在不断自我鼓励情况下完成《弈墨》整理后,终于松了一口,却也没有足够勇气和斗志继续下去。
本来是想整理《眉山墅隐》的,这是我手工完整录入全部棋谱及文字的第一部古谱专辑,而之后参与了飞扬网的文字校对,是我引以为傲的工作。
但一想到《眉山墅隐》那六十对局数,还有大量详尽的解说,心中就开始打退堂鼓。
近来因为整理许在中的对局,对周懒予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周懒予先生围棋谱》对局数比《眉山墅隐》还多上十局,犹豫之际,想先整理《过周十局》,心里又开始嘀咕:陈祖德先生已经有《过周十局》的著作,算了吧。
因为恒源云有张代金券快过期了,便试着自动使用6000visits分析了《过周十局》的第一局,结果,从开始便让我颇感意外。
今早,又使用AI细细分析一下那局棋,跟初步分析一样,对以前相关评论还有著作而言,简直是颠覆性的。
对于因《超越自我》一书而喜欢上围棋的我而言,真的失去了继续的动力和勇气。

古谱棋手:周懒予之文字姓名

最初了解周懒予是通过赵之云版《围棋词典》,当时人物词条名为周嬾予。

周嬾予 一作览予、懒予。明末清初棋手。名嘉锡,嘉兴(今属浙江)人。

幼年观祖父慕松对局而解弈,十四、五岁后棋艺渐臻妙境,与郡中名手对弈,辄胜。后与前辈国手过伯龄屡次对局,多胜。

越数年,与名手十余人会于杭州,时人以其名高,由诸名手轮番挑战,他应付自如,屡战不屈。评者以为其所以常胜,在于“持一先而不失”。又与汪汉年、周东侯多次角逐,亦占优势。

棋风绵密细腻,以柔制刚。清徐星友《兼山堂弈谱》云:“应对双飞燕双压,其着法始于嬾予,最为醇正。”

遗谱刊为《周嬾予先生围棋谱》。周筼《采山堂集》有《周嬾予传》。

后陈祖德先生《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中的《过周十局》,同样为周嬾予。我也就先入为主接受并使用这个名字。

整理古谱时发现,大部分资料中记载的名字为周懒予,如《兼山堂弈谱》、《不古编》等。

后来在《续修四库全书》扫描文档的第1103册中,找到《周懒予先生围棋谱》。

有意思的是,同治癸酉版封面是周嬾予。而书中周筼所写的传记名则为周懒予。传中还专门为周懒予的名字作了注解:“懒予,余宗人,今弈家所称国手,名嘉锡,字览予。曰懒,声讹也,后遂因之。”

由此看来,周懒予应该是更为公认的名字,而周嬾予应该是有所避讳而所用名字。

为保持一致性,今后古谱整理中,除引用原文外,将统一使用周懒予。

周懒予,重拳许在中之克星

许在中除了在《弈时初编》中与汪幼清二局,因棋谱记录简略而归于胜负不明。在《弈墨》中他先后战胜江君辅、过伯龄、周元服(二局),可谓是重锤之下不斩无名之辈。唯一败局是执白负于后来的王者周懒予。
在那局中,周懒予面对执白先行许在中的重锤,针锋相对,不足五十手即逆转了局势。
当时观战的第一反应就是:此前一直以攻杀见长的许在中,算是遇到了对头。
这几天搜集许在中的对局,发现除了之前书籍所说的《弈墨》、《弈时初编》,《周懒予先生围棋谱》也收录了许在中的三局棋谱,其中第二局为《弈墨》第四十三局。
而新发现的二局,也印证了我当时的观战感。
许在中负于周懒予的前两局,还属于许在中攻,周懒予守,外家拳遇到太极功,无处发力。
而《周懒予先生围棋谱》中的第三局,则变成周懒予早早发力,屠龙大胜。是整理古谱以来最大的目差对局,在明清留存下来的古谱中,也应是少见的“血案”吧。
不知道许在中面对周懒予不依不饶,将自己大半盘棋子杀掉时,会不会心中恨恨念叨:后生仔,不讲武德。

暂且搁置《弈时初编》的整理

在整理完AI观古谱的《弈墨》部分后,本想乘着热情尚在,继续完成《弈时初编》的整理。
但在将棋谱录入过程中,发现其收录的棋谱与《弈墨》部分对局存在重合,而且部分棋谱的先后手不一致,便产生了犹豫。后来在整理完文字部分后,决定还是将《弈时初编》的整理暂且搁置一下。
相比《弈墨》,《弈时初编》的无论知名度还是相关资料要少得多。虽然没有见过《弈墨》原版的电子版,但好在有几个版本出版物纸质版本进行参照,而《弈时初编》的整理,我只能依靠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围棋文献集成(九)》。
而根据薛老师提供的图片看,《围棋文献集成(九)》中收录的棋谱先后手并未完全体现原版记录,而是参考了后期出版的《弈墨》,进行了删减调整。
浙江版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弈时初编》的文字。与《弈墨》的棋评不同,《弈时初编》的局后棋评,更像是全局总评。棋评文字虽少,但在录入过程中,发现有些断句及语气助词不对劲。比如第七局的“五六至六八分开,白势其妙人能知之而不知,本于四六之先断,至此白势孤矣。”
通过请教薛老师,得知国家图书馆中的《中国历代围棋棋谱》中收录了《弈时初编》,而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底本也是采用此版本。
既然如此,那就等不久后返京再做整理也不迟。

《弈墨》整理完成

历时三个多月,终于把《弈墨》整理完成了。
也得到过支持与鼓励,但说实话自己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只能算是一种坚持吧。
虽说这一生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但老了回首往事,总比一事不做要好吧。
通算下来,整理是每天早上利用儿子不用电脑的时间,如果不做这个,原先也就是玩手机连连看了。也算没有空耗时光,值得。

AI观古谱:《弈墨》

《弈墨》之第九十三局有感

本局整理过程中,郁闷之情不亚于第七十六局。而那一局的棋手姚籲孺是本局姚书升之兄。
据上海版《弈墨》评注,姚书升十五岁时被誉为国手。康熙元年,姚书升与老将季心雪于淮上大战而获胜,备受棋坛赞誉,被称为“独可千古”。
不知本局是否是淮上大战其中一局。
虽说有恃犬轻狂,不知天高地厚之嫌,但从30手开始,棋局分析就感觉很怪异,黑棋不打,白棋不粘,似乎双方心照不宣,就如同七十六局中白棋任由黑棋拔花一样。其后双方更是错进错出,却仍悠然自得。
姚书升的另一身份,是《弈墨》校阅者之一,而其对手季心雪为《弈墨》的审评者。如果以此局来评价《弈墨》,那本局可谓是砸自家招牌的一局。
就如我在之前《由<寄青霞馆弈选>收录<弈墨>棋局数量看围棋发展》,及《<弈墨>罕传之浅见》中的猜测,明末的围棋棋谱已经难入清代编纂者的法眼。
这也就更难怪徐星友会评价《弈墨》:“季心雪《奕墨》(《弈墨》清代名)、大有《奕府阳秋》,皆抑人扬己,各有存私。”
有私自然难以求正。
《围棋词典》中姚书升生于1647年,早于少年成名的黄龙士的1651年,而大器晚成的徐星友生于1644年。由此再进一步推测,在周嬾予去世之后,黄龙士横空出世之前,清初围棋应该经历了一个低潮期,无论是棋手水平,还是棋坛风气。就如同陈子仙、周小松后,晚清那个被日本棋手横扫的黑暗期。

AI观古谱:《弈墨》之第九十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