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文,随想随打,写到最后中韩棋手对AI的态度,系统居然不让打字了,只好作罢。
晚上陪媳妇做核酸时,顺路到菜鸟驿站把邮购的《围棋天地》取了,但因为做核酸需要开车前往,回来又外出采购,今早才把杂志拿回来。
九本杂志中最关注的,自然是评论LG杯杨鼎新终结申真谞连胜那期。
翻看一遍,颇为失望。
其实本不必失望的,因为文章基本跟我预想的一样:执笔人肯定是张大勇,也就肯定不会拾人牙慧,再评论那此前被神话的“AI没有察觉”的116手,而同样也会对AI表现出“也有误算”的傲娇。杨鼎新甚至选择了三星杯的两局棋来证明,AI也会短路。
我不清楚国家队使用AI的级别有多高大上,但至少我的爱犬,对那被反复提及AI的“误算”,右下角的死活,是算的清清楚楚的,只是被他们选择性无视罢了。
这就是中国围棋对待AI态度现状的最好写照,也是我失望的原因。
分类: 纹枰论道
不想蹭的热度,AI对棋手的深度影响
我的公众号发文,纯属自娱自乐。因为主要为围棋古谱,属于小众中的冷门,平时阅读量能够过百,心里满欣慰的。
没想到春兰杯后的一篇分析贴图文,轻松过千,估计这辈子也不会再超过这个数了。
这篇文之所以大大超出我的关注人数,只是因为文中同时涉及了当前两个热点人物。
我一向无意蹭热度,发文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蹭上热度。
春兰杯半决赛后,之前被李轩豪淘汰的杨鼎新,突然在自己朋友圈“公开”向李轩豪挑战二十番棋,提出的一日一局不限时,不上厕所,公布棋谱的条件,火药味十足。
当时看到截图的时候,我并未转载,因为杨鼎新是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发文。朋友圈,朋友圈,是自己朋友的圈子,小圈子。朋友圈发文与微博之类的公开发文还是有区别,情绪所致,发了也就发了。
但随后杨鼎新朋友圈发文被网上公布出来,当然截图也是有选择性的,其下面朋友的点赞与回复各版本各不相同。大体上是点赞帮闲不帮忙,但也有不嫌事大的,直接点明李轩豪作弊,大有“我早就看他不顺眼”的架势。
局势发展已经超越了朋友圈,超越了朋友,超越了棋手。
随后看到知乎上有篇短评,写的是“AI造成了中国棋手的分裂”,感觉评论很到位。
从本次纷争看,目前中国棋手对AI的认识,主流上是敌视的。我曾跟网友交流中提到,AI统治棋坛时代,中国棋手与韩国棋手对AI态度是完全不同的。韩国棋手是畏之如师,每次棋局结束,棋谱如交给老师的答卷,战战兢兢等候老师评价。
而大部分中国棋手,则是将AI视为隔街重点中学的同学,不待棋局结束,就有一种:AI不过如此的傲娇之气。
网棋时代新规则
世界杯如火如荼,但也不影响其他体育项目比赛照常进行。
下午农心杯三国围棋赛,中国棋手挑战韩国姜东润。出去做核酸饶了一个大圈子,等回来一看,柁嘉熹虽然左下角劫争顽抗,但胜率已经归零。
本以为大局已定,便退出直播。没想到晚上看微博,本局居然是和棋!
回看一下直播,原来对局中出现了循环劫,评论中即便是中国职业棋手也不知如何判定胜负。本来姜东润可以即便停招也是胜局,但网棋是无法停招的,因为停招意味着终局数子,按照当前局面判定胜负。
当前围棋中日韩三国各自坚持自己的规则,不肯让步,所以约定是哪国举办的比赛执行哪国的规则,偏偏又因为疫情,比赛改为网络进行,等于又增加了一个网络程序规则。
乱啊。
其实还有一个规则,是AI规则。
前段时间,网上有无知者热炒,一个业余棋手都打不赢的新模型击败了卡塔狗。
其实利用的不过是机器判定胜负规则的漏洞而已。
说到底,有问题的是竞技规则,并不是围棋规则。
杨鼎新终止申真谞24连胜
昨天LG杯第一场半决赛,丁浩击败姜东润进入决赛后,很多人向解说提问:决赛丁浩对申真谞有多少胜算?
似乎杨鼎新已经被忽视了。
这种忽视,不仅因为杨鼎新面对的,是已经在国际比赛对中国棋手24连胜的申真谞。更因为在不久前的三星杯中,杨鼎新被韩国女棋手崔精逆转。
其实被崔精逆转,并没有什么惊讶指责的,而这对慢性子杨鼎新压力并没有那么大。
本局进展出奇的慢,以致有评论说,不到百手就要读秒了。之前中国棋手面对申真谞,恐慌的不止是他的高AI吻合度,还有时间攻势。结果把时间剩下了,也早早形势落后,败局已定。
而本局,胶着局势下的申真谞,最后保留用时不过比杨鼎新多了10分钟而已。
进入小官子阶段,对职业棋手而言,这十分钟是忽略不计的。
对顶尖棋手,常人很难想象他们的刻苦。除此之外,决定胜负的就是那面对空空纹枰的心态。
就像聂卫平第一次面对赵治勋时,隐隐感觉到的恐惧。
人言刻薄,莫过于此
下午看LG杯四分之一决赛两场直播,中韩对抗,芈昱廷对申真谞,柯洁对姜东润。
进入中盘,两盘棋几乎同时出现一方九成胜率,一悲一喜:悲的是芈昱廷,喜的是柯洁。
但随着棋局的进行,芈昱廷不无意外的败北,而柯洁则被姜东润逆转屠龙。
赛后没有看到记者采访,只是讲棋人提到柯洁瘫坐在椅子上了。
评论区如以往一样热闹。
其中一条评论:柯洁看到申真谞胜定了,不想赢了。
人言刻薄,莫过于此了吧。
再购围棋子
最近心情不好不坏,测试程序运行期间,就到旁边儿子房间里,在旧楸木棋盘上打谱。打的多了,就又有了买棋子的念头。
双十一淘宝网上国产贝壳棋子促销,现在管的严了,已经不敢再叫砗磲棋子了。36号棋子价格倒也合适,在犹豫再三之后,还是下单购买了一款微瑕版。
今天棋子到货,打开一看,跟预想的差不多。所谓微瑕版,说是是制作棋子的贝壳玉石化,其实就是玻璃化,棋子不再纯白,而是部分透明。
这与日本产的蛤碁石还是不同的。蛤碁石是选择保持原态的贝壳制作,所以是按照贝壳原先的纹路细密来区分,绝不会出现什么玉石化。
而国产的贝壳棋子则是以纯白度来区分,应该选择的不是相同的贝壳。同时棋子的厚度也没有达到36号蛤碁石的厚度,棋子也略小。
不过国产的制作工艺也对得起这个价格。而且国产贝壳棋子硬度更大,也就不用担心日本蛤碁石的磨损问题。
还算满意,等有钱了,可以考虑一下更大号的贝壳棋子。
订阅号停更一周,准备《血泪篇》
自从整理完《过周十局》,公众号已经停更了一周了。
停更主要因为萝卜快了不洗泥,本身水平有限,再加上粗疏的输入习惯,而公众号对文章近似一次性发布要求,回头看原先发表的文章,自己都汗颜。
计划中是整理《血泪篇》的,吸取之前教训,最近开始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电子棋谱文件的核对。
今天早早起来,整理第三局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多个电子版的棋谱文件,虽然同是出自《国弈二刊》,但与陈先生《血泪篇》中有差异,而且差异不止是次序问题了。
翻看浙江版《围棋文献集成》,其收录的《国弈二刊》与网上流传的棋谱相同,难道其与陈先生参考的《国弈二刊》不是一个版本?
又查看最早收录《血泪篇》十局的李汝珍的《受子谱》,其收录棋谱与陈先生相同。
现在更想念国图那一架子的古谱书籍了。
卞相壹的痛哭与痛苦
昨天韩国棋手内战的三星杯半决赛,网上昵称“大壮”的崔精击败韩国排名第四的卞相壹,创女棋手纪录地杀入世界大赛决赛。
看腾讯网络直播的时候,评论区有人细致描述卞相壹哭了。当时还以为是调侃而已。后来看到唐韦星发的视频,才知道现场更为残酷。
当时也有评论:说卞相壹哭,是因为错失了夺冠机会,就不得不去服兵役。对韩国棋手而言,服兵役几乎等于腰斩了自己的围棋生涯。
但其实并非如此,现在除去亚运会冠军,其他大赛冠军已经没法享受免兵役的权利。
卞相壹哭仅仅因为本局的失败而已。
当时的局面,算不上惨烈,只能说惨然,白棋已经溃不成军。
卞相壹的哭又不止因为本局的失利。
AI时代,棋手面对的不止是冲击,更多的是突破了地域与性别的机遇,真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卞相壹的哭,可能有自己努力了,却没有他人天赋的无奈,更多的应该是自感没有他人努力的自责吧。
AI观古谱新想法
昨天把《过周十局》整理完了。其中部分对局在《周懒予先生围棋谱》中,引用了周东侯《弈悟》的棋评。
我在网上跟网友交流时候提到,《弈悟》的棋评,就像是周东侯打谱时随打随评的流水账。这倒跟我最近的《AI观古谱》差不多。
《过周十局》整理完,今天进城,从伟东带回了同系列丛书中的《血泪篇》,在路上翻看时候,看到陈先生参考的对局顺序与棋评,是鲍鼎的《国弈二刊》。
于是突然有了新想法,《过周十局》的流水账之后,可以尝试一下“评之评”的形式,重点针对古谱古评进行分析评注,辅以棋局胜负手的评注。
想法归想法,先由简入繁试一下吧。
《过周十局》对局者年龄之推测
中国古籍中对棋手的生卒年代记载历来不详,即便是有人作传的二人,亦是如此。甚至周懒予传文中,连归处都“二者未知其孰信也”。
在赵之云先生版的《围棋词典》中收录了二人词条:
过伯龄(约1586-1662) 一作百龄、柏龄。明末清初棋手。名文年,无锡(今属江苏)人。邑名家子。
十一岁解弈,与人对局辄胜。少年时因学台叶向高赏识,名噪江南。及长,游北京,与前辈国手林符卿对弈百余局,占有优势。数十年间,天下论弈者咸推伯龄为宗,奉为国手。后与周嬾予对局,负多胜少。
入清后,来往于北京及江淮之间,与棋界名手角逐。殁于北京。
熟悉当时流传棋式,所著《四子谱》以让四子为重点,参考古谱,有所创新,其中“倚盖”起手变化尤为详备。另著有《三子谱》、《官子谱》,曾辑订明陆玄宇父子的《仙机武库》。
秦松龄《苍岘集》有《过文年传》。
周嬾予 一作览予、懒予。明末清初棋手。名嘉锡,嘉兴(今属浙江)人。
幼年观祖父慕松对局而解弈,十四、五岁后棋艺渐臻妙境,与郡中名手对弈,辄胜。后与前辈国手过伯龄屡次对局,多胜。
越数年,与名手十余人会于杭州,时人以其名高,由诸名手轮番挑战,他应付自如,屡战不屈。评者以为其所以常胜,在于“持一先而不失”。又与汪汉年、周东侯多次角逐,亦占优势。
棋风绵密细腻,以柔制刚。清徐星友《兼山堂弈谱》云:“应对双飞燕双压,其着法始于嬾予,最为醇正。”
遗谱刊为《周嬾予先生围棋谱》。周筼《采山堂集》有《周嬾予传》。
其中,周懒予的生卒年未有提及,陈祖德先生的《过周十局》后记中,周懒予大约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如此推算,二人年龄相差不止后记中所述“三十五岁”,而是四十五岁左右。
刊于崇祯年间(1628-1644)的《弈时初编》,收录了明代国手对局。其中其中有《弈墨》中与周懒予对弈的过伯龄、许在中、周元服、汪幼清等,甚至还有后辈棋手盛大有,却未录年少成名周懒予的对局。由此推算,周懒予当出生于崇祯元年前后无误。
十四、五岁后棋艺渐臻妙境的周懒予与前辈棋手过伯龄对局之时,应该在1650年左右。这时过伯龄已经年逾六十,能与后辈激战十局,只是较负,亦属虽败犹荣。